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_第1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_第2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_第3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_第4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一单元

1.1《氓》

1.2《离骚(节选)》

2.《孔雀东南飞并序》

3.1《蜀道难》

3.2《蜀相》

4.1《望海潮(东南形胜)》

4.2《扬州慢(淮左名都)》

第1课《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

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

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

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

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一一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

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dn期乘彼境gui垣

将qiGng子载zM笑载言

于嗟xUjie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也自我徂cii尔

淇水汤shang汤,

渐jian车帷裳chang

兄弟不知,口至xi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一一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一一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

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

呢?

氓一一那个人一一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一一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一一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

(爱恋,相思)

尔一一你一一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一一今日我要

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一一青壮年男子一一那个男人一一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一一

婚变(悔,恨,怨)

尔一一你一一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

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

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四、品读一一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

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一一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一一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

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

“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一一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一一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

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

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一一乘彼境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一一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

咎言。

5、善于反思一一于嗟女兮,无与土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一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

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

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一一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甚一一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一一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

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一一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一一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一一男子变心,兄弟

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

“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一一“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

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

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

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一一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一一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一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

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一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

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

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

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

的张琪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

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

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

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

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

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

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第1.2课《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反复诵读,理清课文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疏通诗句。

3.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4.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

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

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屈原在端午节(农历

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

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

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

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

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M)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

发展成粽子了。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

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

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

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

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楚

辞”呢?

1.“楚辞”的定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

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

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

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

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

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

《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

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

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

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③《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3.“楚辞”的特征

宋•黄伯思:“盖屈宋渚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

物,故可谓之‘楚辞'”。

【屈原及《离骚》介绍】

1.屈原的生平和基本情况

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种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

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

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具

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

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

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

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

罗江而死。

2.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

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

族同流合污。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充分表现了屈原执着于理想的高尚情

操。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一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

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绝大多数人对屈原而言,是

“只会敬仰,而不会效仿”。

3.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

居》、《渔父》。

4.《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储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

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通

“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讲解生字词、疏通课文并赏析】

1.第一段: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生辰名字。

2.第二段: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

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师:通过疏通课文,我们了解了屈原出生、生辰、名字、政治理

想和他在政治中的处境。现在请同学们说说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生:希望楚王抓紧时间,抛弃污秽的品行,立志改革,做一位圣

君,而自己做一名贤臣。

师: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

生: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

师: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

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

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

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

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

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

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等都用了象征手法。

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

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3.第三段: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

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师: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

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纵向对比一一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

比一一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

4.师:止匕外,《离骚》与《诗经》相比,句式和诗歌体式上有哪

些进步?

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

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将“兮”字放在单句末尾,两句一韵篇幅宏大,

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

【布置作业】

1.背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来吾道夫先路”。

2.预习《孔雀东南飞》,找出全文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

类活用、偏义复词、特殊句式(分组布置作业)o

第2课《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

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

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

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日期:

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

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一一楚辞一一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

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

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一“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一“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一“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一“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

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⑪誓不相隔卿(代“你”,

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④威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古义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

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

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

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

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

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

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

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

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

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

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

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

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

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

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

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

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

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

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

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

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

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

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伶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

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

活本质的目的。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

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

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

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

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

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

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

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

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

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

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

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

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

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

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

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

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

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

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

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

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

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

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

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

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

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

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

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一一“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

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

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

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

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一一“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

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

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

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课后小结:

第3.1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

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

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

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

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

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

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

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

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

风格

2[活动]生诵读

3[提问]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提问]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嗽(xi),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i)嗟

6[活动甘旨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

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

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

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

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

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

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

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

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

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

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

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

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

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

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

势之高

(2)[提问]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

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一用了

“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

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

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

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一一巧妙地化用“五

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

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

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

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一押韵,读起来朗朗上

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

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一一按理说黄鹤飞得很

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

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

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

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

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

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一一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

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

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

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

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

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

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

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

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

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

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

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

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破崖转

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

峰绝壁,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

倚绝壁”一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

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

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

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

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

可能答害怕)

[明确]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

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桃,势与天通(《三

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

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

分重要蛇盘、鸟桃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

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夸张不同: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写虚写映称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

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

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

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喔(chd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提问]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何时不可胡为早

[活动]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瞥不驯,

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

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

外之意?(PPT展示)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

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PPT展示)

[小结]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

赤子之心(PPT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第3.2《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

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

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

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

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

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

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

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

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

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

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

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

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

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

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

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

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

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

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

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

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

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

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

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

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

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

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

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

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

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

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

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

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XX—XX-X和XX—XX

一X—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

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

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一一感情,并据此更

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

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

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

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

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

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

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

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

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

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

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

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

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

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

“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

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

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

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

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

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

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

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

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

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

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

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

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

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

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

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

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

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

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

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鹏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

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鹏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

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

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

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

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

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

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

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

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昉昉黄鹏,倍

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

“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

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一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一一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一一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

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

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

象《寂寞春色图》)

第4.1课《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

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

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

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

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

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

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

姜夔等)

二、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

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

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

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

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

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

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

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

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1.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

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

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

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

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

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

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

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

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