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十一 1.3.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十一 1.3.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十一 1.3.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十一 1.3.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十一 1.3.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巩固过关练十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外交与祖国统一(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2015·衡阳二模)1954年9月,主持法律制定工作的彭真指出: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还有这么一种思想,他们以为法律是只管老百姓或者只管“小人物”的,至于“大干部”“大人物”,只要注意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够了,对法律遵守不遵守,是无关重要的……在此,他强调()A.领导干部也应自觉遵守法律B.国家的法律政策还不完善C.法律的推行遭遇了巨大阻力D.当时国人法律意识很淡薄【解析】选A。依据材料“至于‘大干部’‘大人物’,只要注意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够了,对法律遵守不遵守,是无关重要的”可知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出现了不尊重法律的现象,所以表明领导干部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故A正确;材料当中并未涉及国家法律是否完善的问题,因此国家的法律政策还不完善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依据材料“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还有这么一种思想,”可知是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因此巨大阻力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材料中提到的是少数国家工作人员,而非国人,不具有普遍代表性,故D错误。2.(2015·石家庄一模)在乌鲁木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王震针对新疆形势提出了许多细则,“对于两种民族形成租佃关系的地区,减租时,一般应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不应采取斗争方式,以免引起民族间的仇视”;“对于宗教寺院出租的土地,一般均应按照减租条例依法减租,但在执行中……群众要求减则减之,愿少减者则可少减,不愿减者可暂不减”。这些“细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选C。“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表明是1951年,“乌鲁木齐”“对新疆形势”表明地点,故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时间不符,故B错误;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正确;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3.(2015·潍坊一模)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分权制衡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选D。材料不能体现民主集中制,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反映竞选模式,B错误;C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国政府非常稳定……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可知考查的是政党制度,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正确。【拓展延伸】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合作,是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3)多党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4)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4.(2015·宁波五校联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时间政策名称1947年5月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3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年7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 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解析】选C。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实行对外开放,不是因为与其他地区存在分歧,A错误;图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管理政策,不能体现“独立自主”的政治理念,B错误;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基于地区具体实际的基础上,体现出“实事求是”,经济特区设立体现出顺应全球化的趋势,C正确;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于大陆的政策是源于历史遗留问题,不符合“因地制宜”,D错误。【加固训练】(2015·怀化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修正案第六项将宪法第二十八条“……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这一修改()A.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D.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涉及党的领导地位的问题,故A错误;该修正案属于宪法的一部分,并无增加新的法律法规,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故C错误;把“其他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不再突出政治色彩,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故D正确。5.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B.依法治国方略被写入宪法C.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析】选C。在题干中只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没有涉及民主集中制原则需要恢复,故A错误;依法治国方略被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根据“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说明这一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C正确,材料只谈到宪法中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没有涉及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故D错误。6.(2015·渭南一模)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解析】选D。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仍然重视意识形态,故A错误;中美关系仍然处在敌对紧张的状态,故B错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倡导不结盟外交的政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错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参加这些重大外交活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D正确。【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①“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目的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出发点。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7.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解析】选C。“一边倒”是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符,故A错误;不结盟政策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故B、D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现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故C正确。8.(2015·德州二模)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解析】选D。美国当时控制着联合国主要事务,第三世界影响增大但是没有达到控制的程度,故A错误;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据题干的时间“1969年”可知“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左”倾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故C错误;出于中苏关系紧张、处理台湾问题的需要,中国调整对美政策,国内反对美国的声音逐渐减少,故D正确。【拓展延伸】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符合国际法的要求,是正义的。(2)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3)中国的外交努力,尤其是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4)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第三世界国家反美斗争的重要内容。(5)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更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维护自身利益。9.1969年,中共高层对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基于该认识,中国()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解析】选C。“一边倒”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方针,故A错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故B错误;“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说明中国此时可以与美国交好,“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说明美国此时可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基于该认识,中国积极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故C正确;中国是不结盟组织的观察员国,并未加入,故D错误。10.(2015·淮南一模)下表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由此可知()A.新中国成立初革命外交开创了对外交往新局面B.70年代与中国有邦交的国家总数达到峰值C.80年代“无敌国外交”遭受重大挫折D.外交状况受到了综合国力与外交政策的影响【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打开新局面是因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因为革命外交,A错误;图表中70年代曲线达到最高点只能说明在这一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是最多的,而不能说总数最多,B错误;80年代之所以曲线达到最低,只能说明这一时期建交国家数量少,“无敌国外交”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受到重大挫折,C错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对外政策能否实行的根本保障是国家的综合国力,D正确。11.右面是一幅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漫画。若给此漫画命个标题,最恰当的应是()A.“不结盟”B.互相监督C.“一边倒”D.“一国两制”【解析】选D。“不结盟”是属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漫画中只是谈到中国的大陆和香港,故A错误;漫画中没有涉及相互监督,故B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漫画中香港和大陆都属于中国,只是隶属于不同的一侧,从而得出两者的社会制度不同,故D正确。12.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要用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方针B.“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制度不变C.台海两岸已实现了自由通商D.中国反对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解析】选B。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错误;从题干中“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的信息可得出“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制度不变,B正确;台海两岸实现自由通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C错误;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D错误。【拓展延伸】“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13.(2015·长沙一模)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15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可从背景、目标、过程、作用等方面概括特点。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等方面分析。历史因素如封建的专制主义传统较为深厚,经济因素如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都影响了近现代宪法的制定等。答案:(1)①背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或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或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或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③地位: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④过程: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或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⑤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19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⑥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或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任答5点即可,每点3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5分)(2)①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②经济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③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阶层的阻碍。)④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⑤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