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学年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学年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学年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学年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删改)材料二:

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获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首先,网络新词表达效率高、认同广,有助于大批知识水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网民在网络这一迭代极快的语境中,依靠网络用语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迅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打开交流的契机。同时,网络新词表意生动,词汇简短,语言的通俗化,有利于快而广的传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也有“冏”这样符合汉语象形文字特征的词以其独特的新意项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然而,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下,人们也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文字失语症”。究其根本,网络新词高效的表达背后,是对感受粗暴的归类和标签化,例如:一切正向赞赏的情感都可归为“绝绝子”,愤懑不解恼恨皆可归作“乌鱼子”。在享受高效表达的同时,语言品质却也随着自身惰性的拉扯而下坠、失重;在习惯于粗浅、娱乐化的表达之后,人们无法再进行细腻、谨严的思考,浅尝辄止的阅读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于语言丰厚内涵细腻的感受能力。于是,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将不再是表意含蓄、内蕴丰厚的严肃表达,而是那些冲击力强、吸引眼球但实际内涵空洞的网络词语。当人们脑海中的词库规模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浅薄,他们的表达便无法再精准传达自身感受,从而患上“文字失语症”。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文字失语症”无助于个人提升自身修养,更有损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钝化更将使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得不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也难以避免因丧失活力而变得僵化陈旧。其次,“文字失语症”使得高度模式化的“梗”、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污染了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愈发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使人们逐渐放弃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转而陷入无脑的非理性狂热中彼此攻讦,网络舆论场将因此更难以通过理性平和地对话。(摘编自李嘉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警惕文字失语症的泛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虽然可以长久记录信息,但手写文字复制效率低,不利于规模传播,也造成了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沟通的新的社会隔阂。B.印刷术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C.网络新词虽表达效率高、通俗化,但也存在内涵空洞、表达粗浅等问题,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D.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网络新词,对人们的语言品质、思考方式、感受能力,都造成了负面影响。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B.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因得不到传承与发展而变得僵化,致使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钝化。C.电子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已没有意义。D.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是导致人们患上“文字失语症”的罪魁祸首,对此,我们应该警惕它的泛滥。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余光中曾说:“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的健康。”B.巴伦斯曾说:“语言是链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C.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D.冯骥才曾说:“岁月失语,惟石能言。”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提出“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雷

雨(节选)曹禺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鲁侍萍

不敢说。周朴园

哦。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

(苦痛)哦!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鲁侍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周朴园

哦,救活啦?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周朴园

那么,她呢?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鲁侍萍

也活着。周朴园

(忽然立起)①你是谁?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周朴园

哦。……鲁侍萍

②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风,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周朴园

要哪一件?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

(惊愕)梅花?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周朴园

(徐徐立起)③哦,你,你,你是——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

(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④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吗?鲁侍萍

那(自语)。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文本二:《雷雨》序(节选)曹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注】。……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有着最“雷雨的”性格。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

(摘编自《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注】争执,此处的意思是挣扎、抗争。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朴园称侍萍是“小姐”,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鲁侍萍却予以反驳,她表面上是否定自己,实质上是揭露周朴园的虚伪。B.文本一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呈现了紧张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C.曹禺先生认为,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时常被“自己”及“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捉弄,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可怜。D.蘩漪有着雷雨般的性格,她地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旧家庭对她的束缚。作者视其为《雷雨》中。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的言外之意是:对三十年前发生在无锡的梅侍萍投河事件,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这体现了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B.句子②中的两次发问,既可以看出鲁侍萍对周朴园已认不出她的失望与伤心,又体现了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C.句子③中三个“你”字连用,且用逗号隔开,表现了周朴园当时内心的震惊与喜悦,回答言不达意,显得不知所措,试图转换话题。D.句子④中人称的使用十分巧妙。从“你我”“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在得知鲁侍萍前来并非敲诈之后,故意拉近关系,意欲稳住侍萍。8.冲突是戏剧要素之一。请结合《雷雨》课本节选部分,从不同角度概括并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冲突。(4分)9.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侍萍的哪些“争执”能够寄寓作者的悲悯情怀。(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选自《东莱左传博议》,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立谈之A间存郑于将亡B不惟退C秦师D而又得E秦置戍F而去G何H移之速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指驻扎,与《鸿门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词义相同。B.执事,指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C.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与《劝学》“登高而招”中的“高”用法相同。D.行李,指外交使者,与现在所说的“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晋围郑,晋国出兵是因为晋国想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仅是为了满足自身扩张的需要。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也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超群。C.烛之武“夜缒而出”求见秦伯,一方面是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另一方面也表明烛之武有担当。D.秦国退兵,使晋国猝不及防,但晋文公没有贸然发动进攻,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4分)14.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有辉《古文赏音》),请结合材料一概括烛之武的游说艺术。(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5~16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尖跳跃,风辄起。”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词上片写景动静结合、远近交错,“酒旗斜矗”反映北宋城市发展的萧条。B.王词在下片中感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C.许诗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并以此发端,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D.许诗颈联用比兴手法表现世间的风云变幻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16.许诗和王词都运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1)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可见他对“勇”的推崇。(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用“

”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荡。(3)关山,指关塞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诗人往往借此来抒发愁苦悲凄之情。该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经历两三千年也有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建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

,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删改)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到……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和坠儿讨论了半天,担心黛玉会走漏了风声。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删改)20.语段中宝钗的三次“故意”是如何一步步实现“金蝉脱壳”的,请结合语段进行分析。(3分)21.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如此机变,如此急智;有人认为机心甚深。请任选一个观点并说出理由,不超过50字,句子简洁流畅。(4分)(三)名著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宝玉的那块玉正面写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反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八个字。B.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有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C.一日,黛玉在梨香院听《西厢记》,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D.宝玉不愿会雨村,宝钗劝他讲仕途经济,宝玉听了,生气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表达想法、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有时信息传播迅疾而真伪难辨,也有时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3分)C(C项“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网络新词都不被严肃语境认同。材料二第一段中:“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2.(3分)D(A项原文中“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并不是在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时,人们才意识到。B项因果倒置。C项原文中说“意义正在减弱”,并不是选项中说的没有意义。)3.(3分)A(A项不仅可以论证网络新词的优点,也说明了应警惕“文字失语症”。B项论证了语言的作用。C项论证了媒介的作用,符合材料一观点。D项的意思是:时间流失,只有文化遗产、名胜古迹能够记录并见证历史,向我们诉说过去的真相和故事。)4.(4分)①首先,提出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②接着,按时间顺序分析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③最后,指出新传媒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评分参考:每点1分,3点4分)5.

(6分)①在网络新词洗脑下,人们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文字失语症”,于提升个人自身修养无益。②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丧失活力,有损民族文化素质形象,阻碍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③网络舆论场难以通过理性平和地对话。(评分参考:每点2分。)6.(3分)D(从文本二“踏着艰难的老道”“引到死亡”可以看出:蘩漪并没有完全冲破旧家庭对她的束缚,依然被困于旧家庭的牢笼之中。)7.(3分)C(这表现了周朴园当时内心的震惊与恐慌。)8.(4分)①感情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年轻时相爱、生子,后却自私地抛弃了鲁侍萍。②性格冲突:周朴园自私、冷酷、虚伪,而鲁侍萍善良、有自尊。③阶级冲突: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而鲁侍萍是底层劳动人民。(评分参考:每点2分,写出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概括冲突的用语可以灵活;分析冲突可以用具体情节。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分)①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以死抗争;②侍萍与周朴园再相遇时对命运不公进行控诉;③侍萍对两代人遭受周家奴役、凌辱表达不满。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10.(3分)BDG(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存郑于将亡”为完整事件,应在B处断开,“秦师”为“退”的宾语,应在D处断开,“去”是“置戍”的结果,应在G处断开。故在BDG处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3分)C(C项错误。“高”的用法与“厚”不同,前者是形容词作动词,后者是形容词作名词。)12.(3分)A(秦晋围郑,秦国出兵,不仅仅是由于自身扩张的需要,也与晋国的良好关系有关,故A错。)13.(8分)(1)(4分)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既”,在……之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前一个“封”,名词作使动词,使……成为疆界;“阙”,侵损、削减。每点1分)(2)(4分)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中”,击中,符合;“讵能”,岂能,怎么能;“若”,像;“是”,这样。每点1分)14.(3分)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打动对方;②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③道理上深入浅出,表达上层层深人(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回答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也可得分)东莱左传博议译文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15.(3分)A(“萧条”改成“繁荣”。)16.(共6分)许诗首句用典,以追述史实开篇,(1分)表达了王朝兴替的感慨(2分);王词结句用典,以议论作结,借古讽今,(1分)警告北宋当局不要重蹈前朝灭亡的覆辙(2分)。

17.(1)示例一: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3)示例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杜甫《登岳阳楼》)

示例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唐高适《燕歌行》)

示例三: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出自唐杜甫《玩月呈汉中王》)示例四: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出自唐孟洁然《凉州词》)18.(共6分)①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②但也有极大的灵活性③有“大文章”或“小品”(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能力。第(1)处,根据前文“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为法式”“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可知补写部分应与“法式”有关;根据“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提示补写的内容与前文是条件关系且主语是“实物”;根据“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可知补写部分应遵循前面的“法式”。综上所述,本处可以补写的内容是

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第⑵处,根据横线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横线后“能有多样性的表现”提示补写的内容应该与前文是转折关系,与“拘束性”相对的可以是“灵活性”。故本处可以补写的内容是

但也有极大的灵活性第⑶处,根据前文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且横线后是句号可知此处应填“命题”的方式或类别。根据横线后的“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可知此处可以补写的内容有“大文章”或“小品”。19.(共4分)(1)排比:连用四个“……极不相同……”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运用建筑词汇能满足的不同需要有层次地表达出来;(2)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连用五个“极不相同”强调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灵活创新,千变万化。

(评分参考:每点2分;第一点,答出四个“……极不相同……”的语句,构成排比1分,答出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运用建筑词汇能满足的不同需要有层次地表达出来”中“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层次”任意一点再加内容1分;第二点,答出反复的构成五个“极不相同”1分,答出表达效果“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灵活创新,千变万化。”1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排比和反复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首先排比的使用,先明确本句排比由五个结构一致的“极不相同”语句构成。再分析表达效果,排比构成的语句,结构匀称,句式整齐,能够增强语势,具有节奏感;同时,在内容上把运用建筑词汇能满足的不同需要有层次地表达出来。其次反复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反复咏叹,突出强调,如本题描写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灵活创新,千变万化。20.(共3分)⑴第一个故意,是用“放重的脚步”和“笑着叫”的方式引起亭内人的注意,并用这种方式告诉红玉,她是无意闯进来的,不曾偷听;⑵第二个故意,是用“往前赶”的动作坐实自己追赶黛玉的话语;⑶第三个故意,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