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案_第1页
语文教学教案_第2页
语文教学教案_第3页
语文教学教案_第4页
语文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游戏之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以及概括叙述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及说明顺序。

2.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对待动物与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以及概括叙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物游戏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

片中的动物都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是的,经过动物学家的研究证实,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能证明,动物也

具有游戏的天性。而且,动物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潜能、创造力、想象力都远远超出了人的预料。那么,

动物究竟为什么消耗大量的体能来进行游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下《动物游戏之谜》。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题为“动物游戏之谜",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给我们介绍了动物游戏的呢?(提升难度,用四个字概括)

(1—4)举例说明动物的游戏行为。(游戏行为)

(5-8)说明动物游戏的基本类型。(游戏类型)

(9一14)概述动物游戏的目的性研究。(游戏目的)

(15)说明要完全揭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深入研究(作出结论)

2.本文的说明顺序什么?

明确:本文一开始列举动物游戏这种现象;然后归纳分为三种类型,并且指出了这三种游戏的具体的特征;

然后介绍了人们对动物游戏目的的几种看法,最后以要完全揭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深入研究作结。因此作者在

介绍的时候先摆现象,再深入探究原因,这样的顺序应是逻辑顺序。

三、品味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开篇通过三个例子引出了“动物游戏行为”的观点,这三个例子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举例对说明“动

物游戏行为”有什么作用?

明确:缅甸热带雨林里叶猴嬉闹北极地区北极渡鸭滑雪美洲巴塔哥尼亚露脊鲸借风驶向海面

作者不用我们身边的或比较熟悉的动物(狮子、老虎、猴子)的例子,而是舍近求远,用离我们很遥远比较

陌生的动物的例子

三个例子考虑到了动物种类和生活区域的不同:从热带到寒带,从陆地到水生,从走兽到飞禽。(海里游的,

树上窜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都囊括了进去)

具有了代表性和普遍性,充分说明“动物会游戏”不是偶然的,从而突出了研究动物游戏的意义。还具有新

颖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写作中选材的时候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普遍性,还要突出新颖性。

2.从文章开头的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动物游戏是一种普遍的行为。那动物究竟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呢?课文里

提供了几种假说?请你总结一下,并写下每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不超过20字)

演习说

根据:幼小的黑猩猩用嚼烂的树叶汲水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游戏是调剂和补偿,游戏使动物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臧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锻炼说

根据:源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运动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3.体会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示例

(1)“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

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分析提示:“调剂和补偿”表明动物游戏的本质,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单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

(2)“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臧、搏斗等等,熟

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J

分析提示: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

“形成”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殊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而“结成”是指在某种基础、条件

上而具有特殊的联系,可以跟“关系”搭配。

文章说明的重点是科学家对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研究,在介绍说明每一种假说时,都介绍了各自支持假

说的证据或理论分析。作者之所以称其为假说,是因为这些说法或观点尚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才能上升为理

论,成为学说。‘'假说”一词的使用,表现出说明文的准确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示例:

①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

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

分析提示:通过一系列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好像竭力”“巧妙”的运用,

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②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

又飞上去……

分析提示:此句描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难以见到的北极渡鸦玩耍的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孩子嬉戏的

情景联系起来,使读者可以想见北极渡鸦的天真可爱。

③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帆船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

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

分析提示:此句描写时,运用拟人化的笔法,刻画了露脊鲸游戏时怡然自得、悠闲轻松的姿态。

④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

分析提示:此句与上句类似,将动词与修饰语巧妙搭配,把动物游戏的场面描写得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

物,如临其境。

5.文中提供的四种假说,你赞同那一种?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可赞同一种学说,也可将两种或多种学说结合

起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反思总结

1.动物究竟为何游戏,研究者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文章有没有给我们•个确定的结论?

明确:没有

2.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告诉我们对动物游戏研究的这些成果吗?学习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

示?

没有定论启发我们

科学注重求实不能贸然下结论勇于科学探求,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

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通过科学家提出的这儿种假说,我们应该懂得在科学的道路上,不要盲从他人,迷信权威,应该勇于探索,

提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抛砖引玉,通过这篇科普文章来引起更多人对于动物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动物的研究中去,一起

来寻找动物世界的奥秘,来揭开这个谜。

“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

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

①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但人类并不是地球上的唯一。动物也有自己的游戏。

②人与动物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③为了生存,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采取各种手段来调节自己、适应环境,人类也不例外。但是现在人类却在

大肆破坏环境,所以人类应该反省自己,保护地球。

④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自己的智能潜力、语言、游戏等等,这些也应该算是动物的文化吧,所

以请保护动物的文化,和动物和谐相处。

⑤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命权利,人类应该尊重动物。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去伤害它们。

⑥人类和动物的关系是密切的,我们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比如飞机的发明。

⑦通过锻炼说,我们可以联想到不要溺爱子女。

⑧让我们有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因为我们实在与动物有着太多的相似。多还给动物们一些

生存的空间,让它们继续它们的游戏,同时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游戏的权利。

3.请同学们拟写一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新颖别致,2、简洁明了。

参考: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是我们的责任。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尊重每一个生命,呵护每一个生灵。

地球上如果没有动物,人类一定会感到孤独。

宇宙的边疆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本文学习,能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

思考;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可以观看相关的电视片,能更好

的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教学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夏日的夜空,繁星闪烁,骤然间流星绚烂登场,继而倏尔远逝,淹没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宇宙浩渺且神秘莫测,

自古至今一直吸引着人类,吸引着人类不停地探索它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卡

尔•萨特的探索成果——《宇宙的边疆》。

2、作者简介: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太空科学研

究会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出色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组织、美国行星研究学会的

创始人之一和会长,其优秀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美国普利策奖。

3.解说词的有关知识。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依靠对事物的准确叙述,语言的渲染来感染

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解说词的特点:

①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事物进行解说和拓展。

②解说词不是干巴巴的说明或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具有一定的文艺性。

③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要抓住听众。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

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2.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

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

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由整体到局部:

标志性语言: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太

阳系(1光年)行星。

宇宙一星系(星系群、子星系)一恒星一太阳系一行星。

2.为什么运用这样的空间顺序?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现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

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容易混乱,

视觉画面也不协调。

4.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一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5—10)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1-13)宇宙中的恒星及特点。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14-17)我们的星系及地球。

三、合作探究

1.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有什么感受?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情趣诗意。

2.任选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对象、听众。

四、拓展迁移

欣赏一组渔山风景照,选择其中一副画面写一段解说词,要去符合解说词的特点,200字左右。

窦娥冤

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3)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当时社会的黑喑和统治者的残暴;

(4)通过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体味悲剧的含义。

2.切入点

从“冤”字切入,在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紧扣“冤”字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

1.预习

(1)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

(2)诵读剧本至少两遍。

2.导入

由“起誓”这一特殊生活现象导入课文,随后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让学生了解戏曲所特有的时代内涵

和这种独特文学形式的文体特点,从而为欣赏本文奠定基础。

3.进入新课

(1)检查预习任务”认真阅读单元后《古代戏曲鉴赏》一文”,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检查预习任务“诵读剧本至少两遍”,整体感知,把握本剧的剧情和结构。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把握剧情,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剧的情节梗概。注意区别概述与

复述的不同。

虫剧本诵读,赏析戏剧矛盾

(1)赏析[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理解窦娥冤从何来。

(2)赏析[倘秀才]和[叨叨令]两支曲子,理解为何“后街里去死无冤”。

(3)赏析“卜儿哭上科,云”部分和[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理解窦娥为何负屈衔冤。

(4)赏析剩下的部分,理解窦娥是如何为自己申冤的。

5.研读剧本,赏析戏剧人物

通过对窦娥负屈含冤、开场鸣冤和发誓申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柔弱、善良而又顽强的女子,为

了婆婆自愿负屈衔冤,面对黑暗的社会无可奈何,在迷信上天、抱怨上天的同时,只能把自己的一腔冤屈向天倾

诉,希望上天能够给自己申冤。

6.讨论分析窦娥的悲剧

(1)社会的悲剧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管理者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

们,纵容了他们,他们互相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在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窦娥的冤狱不是个

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悲剧的时代产生的时代的悲剧。

(2)生命的悲剧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社会,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光明与黑暗的交锋。可以说,窦娥的悲剧更多地是一个生命的悲剧。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戕害,一个美好的形象被

毁灭,我们在感叹她的冤屈的同时,也给予了她同情的眼泪,感到真善美被毁灭时的悲愤和心灵的震撼。正如鲁

迅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7.课堂实践活动

展示“山西黑砖窑事件”相关资料,让学生谈谈对这个当代悲剧的认识。

这项实践活动也可改为课堂写作练习,每个同学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用时10~20分钟。教师可根据学

生具体情况决定这种迁移能力训练的方式。

8.课后练习

(1)积累与整合

总结归纳本文出现的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2)思考与领悟

课外阅读《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等篇目,并选择其中一篇写读书笔记,从戏剧矛盾或戏剧人物

方面入手,写•篇不少于300字的短评。

(3)应用与创新

①在各地大打文化招牌引资发展的今天,窦娥家乡东海县也想打出窦娥的招牌来扩大当地的影响,从而引资

发展旅游业。但是,这个念头一出来,就引起了东海县百姓的争论。那么,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认为这件事情可

行吗?如果认为可行,那就请你替东海县的宣传部门写一篇100字的文化宣传语。如果认为不可行,那就请你给

东海县的领导写一篇100字的反对语。

②学完本剧后,有位同学对窦娥深表同情,为窦娥拟了一副对联来鸣冤,请你对出下联。另外,你还可以根

据本剧内容,自选角度,尝试再拟一副对联。

A.上联:天不天,地不地,天地混沌把人欺。

下联:O

B.自拟对联:,。

四、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精讲课文,以前总是对它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适得其反,非常好的

一篇文章,却总是讲不出它的精彩之处。我对此进行了反思,最后,决定舍弃面面俱到地讲授,把元杂剧的知识

留给学生自己整理,把对课文细节部分的研读并入对“冤”的体会当中,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充分信任和挖掘

学生的学习能力。

《窦娥冤》的语言很接近口语,学生读起来没有多大障碍,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读;剧本中许多细节的东西也

都不在课堂上提及和处理,而是留给学生一个赏析的空间。本节课紧紧围绕“冤”字展开,把戏剧矛盾和人物形

象的把握放到了对“冤”的分析之中,既紧扣了剧本中心,又照顾了对戏剧的诵读,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本剧矛

盾冲突的思考,使他们顺利地把“冤”和“悲”结合起来,深刻地理解本剧的悲剧色彩。

因为本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整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对戏剧语言的诵读和品味,在诵读和品味中完成教学

目标,做到紧扣文本,深刻严谨。

雷雨

教学目标:

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

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

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田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

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

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

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

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

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

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

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

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四、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

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

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

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2)周朴园同鲁大海一一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4)鲁大海与周萍一一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5)鲁侍萍与周萍一一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

的冲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

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一一钱谷融

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

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二、品读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

重点研读段落举例:(分角色朗读)

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

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禺先生会这样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

的人性。”所以人艺著名演员郑榕也很有感慨地说:“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

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

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

三、练习

四、作业: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XXX”为题,写一篇随笔。

哈姆莱特

【教学目的】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

《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的悲剧------《哈姆莱特》、

《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等:后期的传奇剧------《暴风雨》等。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

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

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

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

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

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M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

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

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

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

中剑而亡。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tinshi)砧(zhen)石傀儡(kuIlSi)同衾(qin)觊觎(jlyU)蜥蜴(xlyi)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伶人:旧时指

戏曲演员。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觊ji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由“开场词”至“伶后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由“哈姆莱特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冲突。

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找出伤离别,梳理伤离别,品味伤离别)

课前播放阿宝的西北民歌《走西口》,意在民歌和诗词的对比。

师:《走西口》的基调哀怨但又荡气回肠,老师很好奇,这首歌中的哥哥和妹妹,兄妹间的一次离别怎么会

这样呢,这是为什么呢?给老师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他们又不是兄妹。是情人间的分别。是情哥哥和情妹妹。

师:是的,的确是情人间的分别。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不少民歌,率真坦诚,其中的哥哥妹妹可谓是风

情万种。在哥哥妹妹的声声呼唤中,感情、理想、愿望就像喷薄而出的一团火,燃烧着,替代了流行歌曲中泛滥

的“爱”字,没有“爱”字的爱更让人神往。在遥远的宋朝的娱乐圈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

(出示“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干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

愿识柳七面”这里的柳七就是

生:柳永

师:柳永在宋朝算是一朵奇葩,流连青楼,放荡不羁,奉旨填词,名声大,流传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

词,官位小,死后凄凉,由红颜歌姬集资埋葬。

师:如今,当21岁柳永站在汤汤的汴河边,看着杨柳依依,想着别情绵绵,面对自己的知心爱人吟唱出凄

美人间的词作《雨霖铃》。师生共同朗读

师:《雨霖铃》是宋朝流行音乐排行榜中经典歌曲。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语来回答

生:伤离别。

师:这样的主题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比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王勃的与君离别意,

生: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些离别好像都是同性好友之间的离别,写异性情人间的离别似乎比较少见,或许是这些大牌的诗人认

为儿女私情难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顾。虽然他们也喜欢美女,而词恰恰是写儿女私情的,越缠绵越感人,越私情

越流传。同学们离别时,有没有小感伤(学生自由谈)

师:现代人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信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青年男女的别离更缠绵俳恻,深沉幽怨。这首词

你认为是谁离开谁?更确切?

生:男生离开女生。

生:女生离开男生不太合适,因为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门,

师:你说女子一出门就出事。作为浪子的柳永,要离开京城,而一位歌伎来河边送别,古代风尘女子的审美

和艺术情趣都极高,书,画,琴,棋,词皆样样精通。就是这么一个镜头,深深的打动了柳永的心。女子的柔情

是柳永永不消逝的记忆,也是永恒的伤痛。哪些地方写出离别双方很受伤?

生:从环境来写伤痛,蝉声凄凉,更能衬托分别的忧伤,再加上是傍晚时分。

师:蝉前面加了寒字,能改做蝉声凄切吗?

生:寒字是说季节,到了秋季,蝉到了秋季就要死亡,所以叫声更加凄凉。

生:这个寒不仅仅是蝉寒,通过蝉声感觉自己的心寒。

师:有道理。季节和这个季节特有的动物很让人受伤,还有吗?

生:在长亭边,因为长亭是人送别的地方,看见长亭知道要离别了,很感伤。傍晚时分,是人的情绪比较低

落的时候。

师:我们有首歌叫长亭外

生:古道边,荒草碧连天。

师:长亭是伤感之所,寒蝉是伤感之虫。傍晚时伤感之时。

生:跟雨也有关?

师:什么叫骤雨

生:大雨,暴雨。

师:你说离别时下大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当然是坏事,雨下得大,我无法走路,

师:那无法行路怎么办?只能留下来?这就叫做下雨天,留客天,天要留我啊?大雨好不好?

生:好

师:但现在是

生:骤雨初歇。雨停了。

师:雨停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因为要离开了,真正的离开了。

师:这里的雨跟我们平常的雨刚刚相反,我们一般认为下南是坏事,雨停是好事,而柳永恰恰相反。为何如

此呢,还是和离别有关。这时出现古代诗词很常见的一样物品?

生:酒。

师:你喜欢喝酒吗?老师一般不喝酒,但在大学毕业时也喝醉了。不是一般的醉,而是烂醉。为何?

生:伤离别

师:情人间的喝酒也不能解决自己的情绪,是酒不够浓郁还是

生:是离别的愁浓。

师:这是船夫在催客人要启程,当然这里的客人是柳永,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感情突然如喷涌的江水决堤,

锻造出一句很经典的话语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把执手换做牵手可以吗?同桌做这个动作(学生模仿,有点搞笑)

师:这样的执手有意义吗?有没有特殊的意义?

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永远在一起。

师: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前面还有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思是“生生死

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

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怎么会不说话呢?

生:有太多的话要说,说不完。

生:太伤心了,说不出来了。

师:假如真的要说,你会说哪些话?(学生自由谈)

师:电视剧《宫》男女主人公分别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晴川: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

八爷:我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

师:还不及柳永有味道。我们现代诗人,写情人的离别是这样的。出示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

郎》

最是那•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一

沙扬娜拉!

师:这是徐志摩1924年5月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所作。全诗仅五句。作者选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

一特征性镜头,表现出日本女子告别时的鞠躬姿态,显示了多情女子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活动。

师:两位风流才子的离别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生:柳永是离别时不说话,徐志摩是相互祝福。

生:徐志摩可能侧重于友情,所以说忧愁是甜蜜的。而柳永侧于爱情,感伤就多了。

生:还是不说话显得更加真诚和深厚。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的感情有时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师:伤离别伤到了新的境界,一切语言是苍白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能代表我的心的,就是沉默。而

此时,柳永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朗读,念去去千里一句)你如何理解这段景色描写?

生:千里烟波暗示离开距离的远,路途的遥远,相见困难。

师:谁能看到千里烟波,不是当时的实景,而是柳永的想象,是虚写。还有吗?

生:主人的愁绪就好比千里烟波一样长远,迷惘。像沉沉的暮霭•样的沉重。是无限惆怅的离情。

生:晴和景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

师:伤感之境。这句感觉就像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

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

师:这首词的上篇主要写了离别时的景和行,把伤离别的伤一层层的渲染,一刀刀的割自己的心。这就是大

家的手笔。朗读词的上篇。

师:词的下篇写的一句词,被明朝的评论家贺裳称赞为千古俊词,你们认为是哪一句?(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写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感情,在现在也是这样,秋天

是悲凉的季节,只有多情的男女这样的体会更深刻.

生: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不错,即使我有什么想法,我现在也没有想法,因为在我的心里

只有你。

师:这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生:除却巫山不是云。

师: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我不再相信爱情。何人说就是

生:无人说。

师:无人说就是没有了知音,很孤寂。你们说的很有理,这些就是贺裳所说的那一句吗?非也。中国传统的

审美讲究含蓄,这两句还不够含蓄。

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定是这一句。

师:你终于找对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两句不含蓄,有意境。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这里的酒,杨柳,风、月四样连在一起。有意思,

师:有什么意思?

生:酒是消愁之物,借酒消愁。

师:老师这样改,今宵酒醉他处,芳草地,凄风明月。可以吗。

生:可以。

师:老师也可以成为千古俊词。真的可以吗,你们太包容我了?

生:还是柳永好。

师:说真话了,老师比不上他,说说你的理解,否则我不答应。

生:酒的确是消愁之物,但醉了后什么也不知道,还不够伤心,只有醒了,痛苦就来了。还是醒好。

师:你是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醒后无路可走,见不到想见的人。

生:杨柳岸比芳草地要好的多,杨柳在古代有特殊的意思。表示离别,柳就是留下的意思。如果是芳草地,

就不合常理,刚刚离开了情人,又睡在芳草地,感情变化太快了,不忠心。

师:芳草容易使人想到各色美女,天涯何处无芳草,男人变心了。

生:晓风残月,晓风是清晨的风,深秋的清晨风很冷,风一吹,酒醒了,酒醒了,痛苦来了。

残月更有感伤之意。

师:同学们这样解释我也就认了。这句词连当时自视极高的苏东坡也很佩服。

(出示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

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师: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雨霖铃,没有标题,你能为她加个标题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千年来,写离别的诗词太多太多,然而很难找出首超越雨霖铃的,上篇是别时景,下篇是别后情,雨铃

霖是个传奇,她美丽而凄清,朴素又含蓄,千古传诵,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课堂导入:

导入: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

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

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走进苏轼的世界聆听他超越千年的感慨。(板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口标展不: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1.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2.体悟丰富的情感内涵。

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把钥匙板书:诵读)

三、朗读品情

(-)读,正音。

★过渡语: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体会诗词,需要反复地朗读。那么,怎样读呢?我们先读准字音,

疏通词意。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起笔来,勾画出疑难字词。

★过渡语:这位同学读准了吗?哪些地方还需要订正?....好,有不明白的字词吗?(若有,学生解释,老师

指导。老师补充。)

师:再找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遍,这一次我们要读出节奏,停顿适当,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词的

从题目、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题目:“念奴娇”是词牌名,它规定词的格律、字数。与词的内容无关。题目是“赤壁怀古,与词的内

容有关。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后,游览赤壁怀想古人古事所作。“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分,自然是怀古

诗。怀古诗的特点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

上阕:很显然是苏轼站在赤壁上看到的眼前景象;

下阕是苏轼站在赤壁上回忆的古人古事,同时有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通过刚才两遍朗读,我们了解了词的内容。下面,老师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同学们仔细体会,用一个词概

括本词的特点。

师范读。

师:刚才的问题想出来了吗?

生:豪放

师:同学们把握得非常准确。《赤壁怀古》的字字句句无不传达着词人这种感情,根据我们的体会,下面请同学

们齐读一遍。注意语速要放缓,停顿适度。

生齐读。

师:有进步。从一个“江山如画”字,传达出出诗人的豪放之气。除了这个词外,大家再试着找找还有其他哪些

词语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四、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诵读涵泳:寻找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都包含

着作者的情感。即:我们鉴赏诗歌时所用到的“意象”,意象是寄寓了作者情感的物像。形象,是理解鉴赏诗歌

的又一把钥匙。

请同学们用•个短语概括眼前之景。学生回答是“江山如画”。

思考: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它们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给你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第三张幻灯片出示)

我们来看,上阕有哪些意象,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古义:长江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大江东去”一一写出大江浩浩汤汤之气势,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千古风流人物”

可见人物之众多。

淘:冲洗;风流:杰出。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

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

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字面意思是:长江朝东

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2.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句中意象分析这几句好在什么地方?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自然与人事,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

大江:空间----广阔宏

千古:时间一一深远阔

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是“旧战场”,西边的古老的城堡,就是他们所说的赤壁之战的遗迹。“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他

们说是“,苏轼本来就知道这里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回

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作者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虫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明确: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

像卷起千堆雪。

另外:诗歌鉴赏中不光要关注题口,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特别的字,我们称之为诗眼、文眼,(老师送给同学们的

鉴赏诗歌的第三把钥匙叫“炼字”。),老师制作了一个微课,首先请同学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炼字”

明确:“乱”(岩石山崖险怪、陡靖,从“形”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穿”(山崖高峻,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山崖陡峭高峻主动去刺穿天空,动态性,从“形”的角度,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惊”(浪巨大,世人为之震惊,这里融进诗人主观之情,写出江水汹涌,波涛澎湃之势,从“声”的角度,用

比拟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拍”(惊涛力度之大,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波涛力度之大,从“声''的角度,用比拟的手法,

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补充:比较苏版的“惊涛拍岸”和黄版的“惊涛裂岸”。

同学们商量讨论一下,你们认为“拍”和“裂(四声:破开)”哪个更好一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有人

认为:“裂好,理由是能显示动作气势”。有人认为“拍好,因为用了修辞。”还有人认为“裂好,能和上面的

惊照应。”老师点评时把回答的角度界定为“动作的表意,修辞,上下文的关联。老师自己也提出看法,用“拍”

好,因为还能体现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卷”(波涛力量的浩大,波涛气势之大,狂澜奔腾,从“形”的角度,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雪”(水白纯色,从“色”的角度,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豪迈奔放之气)

几个动词有力度感,那老师问问同学们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说“美”,老师要求在美前面增添一个修饰

语。学生I可答是壮美。老师板书:

壮美之景。

板书:赤壁(雄奇壮美)

我们知道,”一切景物皆情语”,面对眼前的动感、豪壮之景,诗人内心能不能平静?(明确:不能。澎湃、激越)

诗人内心为什么会如此激荡不静?(加一个过渡句,层次设计更分明,环节联系更紧: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因为他看到如画的江山,想起了千百年来的许多豪杰之士。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承接上文,词的上阕总结了赤壁雄奇壮美之景。

“一时多少豪杰”,注意“多少”,是多还是少?(明确:多)豪杰很多,而作者在这里只提到一个,那就是周瑜,

为什么羡慕周瑜,因为周瑜文武双全、英气勃勃,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而苏轼心中有没有建功立业之志?有,才

会景仰和他一样杰出的周瑜,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以体会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了。后半句就过渡到词的下阕。

(这句话什么作用同学们:承上启下)

小结:这壮丽的山河有多少英雄为之奋斗啊!词的上阕,苏轼用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赤壁壮丽的风景,

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这就为周瑜的出场搭好了一个宏大的舞台。

五、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品读探究:体悟情感

接着,词的下阕主要在写周瑜,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读一读。(学生读词的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提问:找出些周瑜的句子。(学生看书,展示,归纳。)

小乔初嫁一一年轻得意,深受重用

雄姿英发一一气度潇洒

羽扇纶巾一一姿态俊伟

谈笑间----自信乐观,

橘橹灰飞烟灭一一破敌从容,

对周瑜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小结:

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景也是雄奇壮美的,而英雄周瑜又是杰出的,我们可以说雄奇壮美之景杰出的人?

(明确:衬托。)

板书:赤壁(雄奇壮美)一一正衬一一周瑜(建功立业,又得美人)

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作者都不提,只羡慕周瑜,从周瑜

方面来说,他杰出,建立了卓越功勋。从苏轼方面来说,此时的苏轼是怎样的情况,(老师送给同学们的第三把

钥匙叫“知人论世明诗心”。)出示第五张幻灯片:让学生总结苏轼的:年龄、职务、际遇、外貌、生活。

我们将其和周瑜做个对比:

周瑜苏轼

年龄二十四四十七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生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周瑜是幸福的,而苏轼是不幸的,这里作者写出幸福的周瑜实际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幸。

板书:周瑜(建功立业,又得美人)一一反衬一一苏轼(壮志难酬,妻死十年)

如果周瑜的灵魂能故地重游,见到苏轼这落魄之态,又会怎样的情景?诗人真会想啊: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这是个倒装句: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老都老了,还想这么多做什么。罢罢罢,还是人生如梦,一

尊还用江月吧。

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人生的短暂,用酒来祭奠江月。

诗人到这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生自由回答:)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另-•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1)“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僻州。”

------苏轼

苏轼一贬再贬,最终他贬到了不毛之地-一惠州、海南。

流放的生活很压抑,没有希望。但这是苏东坡人生观中豁达的一面又开始起主导作用。在他眼里,惠州还是能让

他安身立命的。

虽然这是一块儿寸草不生的地方,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这足以见得苏轼

胸怀豁达开朗。

海岛上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不过苏轼总是能够

处变不惊的。苏轼尽心尽力为海南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笑面人生,乐观豁达的人。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激港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这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

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

你瞧,诗人把西湖描写的多么美!晴天的西湖水光濒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濠,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

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这里足以体

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此词为醉归遇

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人

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喑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

笑看风云了。

点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

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

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

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

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

江月。

[结语]:

想想,这种面对挫折的旷达的胸怀是否是我们的同学身上缺乏的呢?如果能象苏轼这样于逆境之中洒脱、旷达,

直面挫折,这将是我们今天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大收获。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现在,让我们化身为作者,文我合一,人我合一。我将和一位同学合作一起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词两首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一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辛弃疾的悲壮慷慨的豪放词风,感受他壮怀激烈的

爱国之心。

过程与方法一一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反复诵读,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著名作家臧克家曾为济南的辛稼轩纪念馆撰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

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在此臧克家高度评价了辛弃疾词作的两个显著特点。

提问:哪两个特点?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再转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疏通词义。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4.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5.全班学生齐读。

三、分析典故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怀古”一词显示词人登上北固亭所做的事,即发思古

之幽情。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

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

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北魏太武帝拓跋奏

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⑤战国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