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学案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学案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学案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学案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5.2 土壤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内容:第二节土壤时间:第15周自助自助一、观察土壤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1)土壤颜色:①红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地区,土质较黏偏酸性,肥力较差。②黄土: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两省,土质较黏偏酸性,肥力较差些。③紫色土: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是一种较为肥沃的土壤。④黑土:分布在我国东北中东部广大平原上,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⑤云南白土(2)土壤质地A、概念: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砺、沙砾、粉砺、黏砺等)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B、分类: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作出近似判断。C、特征①砂土: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脆弱,但易耕作。②壤土: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③粘土:以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构造A、概念: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形态特征各异,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构成。B、分类: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C、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特点:①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②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③淋溶层:溶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淋失,颜色较浅。④沉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层沉积、积累,质地粘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⑤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⑥母岩层:坚硬的岩石。D、耕作土壤概念: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E、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①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②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③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①概念: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②因素:决定土壤物质成分、养分,影响土壤质地;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2、生物因素①土壤有机质的来源。②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③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④演变:生物残体(提供有机质)微生物作用腐殖质⑤作用: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因素:气候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①冷湿地区: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②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③干冷地区:成土速度慢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弱。④湿热地区:成土速度快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会很快变得贫瘠。4.地貌因素: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土壤的发育不同。①从山顶---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粗----细砺质土砂土壤土粘土5.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A、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B、此外,自然土壤在人为耕作和培育下,也可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的土壤,如:水稻土,是一种肥沃的耕作土壤。6、人类活动:人类长期耕作,使自然土壤变成耕作土壤。归纳拓展: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教师整合】1.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影响农业类型、耕作方式、生产效率等(2)对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产生影响2.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2.土壤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5.养护:改良土壤(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总结第五章两大内容归纳: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表植被类型分布位置气候特征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土壤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典型分布地区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2000mm以上)生态特征:四季常绿,森林呈深绿色、各月都有开花。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大量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茎花现象、板根现象。这些生态特征是对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的环境适应的表现。砖红壤,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强,岩石风化强烈,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层厚度最大。因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植物吸收大量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贫瘠(肥力低)热带季风气候区: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典型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年降水量大(1500~2000mm))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大致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800~1500mm)生态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简单.与环境的适应,如革质叶面:防止水分过度蒸腾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区:大致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年降水量300~1000mm)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大致在北纬35°~50°之间的亚欧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500~800mm)生态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与环境的适应,如:叶片宽而薄,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冬季光合作用效率低,落叶可以减少呼吸作用损失的能量而更好地越冬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大致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温和多雨(年降水量700~1000mm)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生态特征:松、杉植物为主,针状树叶以抗旱抗寒与环境的适应,如:树叶呈细长针状,减轻蒸腾作用,避免热量和水分的散失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气候区: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750~1000mm)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和灌木。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典型地区:中亚,我国内蒙古高原等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分布少数矮小灌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热带沙漠气候区: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内部或西岸。全年炎热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50mm)热带荒漠:耐旱植物,叶面呈鳞片状、刺状,以减少蒸发;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如仙人掌。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典型地区:中亚,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200mm)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常考点训练1.下列有关于土壤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原创)A.部分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B.紫色土中富含钙质(碳酸钙)和磷、钾等营养元素,矿质养分丰富C.黄壤和红壤肥力都比较低,土壤性状可以通过施用石灰,掺入沙子进行改良D.黑土是我国肥力最高的土壤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2.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砺、沙砾、粉砺、黏砺等)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依据土壤的质地可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选项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原创)A.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划分为:砺土、砂土、壤土、粘土B.砂土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弱,有机质易分解,不宜耕作C.壤土是农业生产最为理想的土壤质地D.粘土由于粘性大,因此蓄水、保水性强,有机质易积累,所以易于耕作3.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是A.土壤矿物质B.土壤有机质C.土壤水分D.土壤空气4.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D.成土母质需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C.动物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最大D.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因素6.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土壤都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B.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特征C.人们长期使用化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D.生物和气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7~8小题。7.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其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影响土壤厚度②积累有机质③富集矿物元素④决定土壤粒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下列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A.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B.使用有机肥补充矿物养分的损失C.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表层有机质 D.修筑梯田改善土壤的水热光条件9.关于土壤与农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B.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土壤,其肥力也不损耗C.土壤中有机质多,就是好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D.不合理的耕作经营,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10.读“生物对土壤形成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1)图中A、B、C、D代表的含义是:A岩石风化;B腐殖质;C吸收;D淋失。写出图示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