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政治史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政治史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政治史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政治史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政治史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史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古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2、3、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5西方近代的代议制民主制6、7、8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9、10、11、1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3、14、15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16、17二战后国际局势的演变18、19、20综合21、22、2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B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政治能力,故B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A、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2.南宋理宗时大臣杜范说:“凡君德之过衍、朝政之差缪、庙堂之塞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盲者,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上述材料表明宋代()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解析:A把握材料信息“君德、朝政、庙堂、臣工”“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由此可知A项最符合材料要求;B项中“儒学复兴”、C项中“内重外轻”、D项中“文重武轻”,这些内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3.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元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解析:C材料中“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既不能……也不能”,说明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对官吏的监察,故B项错误;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4.“当明朝经过创造的阶段而固定下来时,朝廷的主动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虽说在理论上讲,这种权力(皇权)并无限制,最后的办法仍是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或者说是强迫的执行开明专制。”作者认为明朝()A.官僚体系为决策的中心 B.皇权为决策的中心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解析:A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百官臣僚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观点相悖,故B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故C项错误;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故D项错误。5.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解析:C“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体现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权力的限制,题干中反映人民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故B项错误;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错误。6.(2014淮北一模)史书记载,大多数英国人早已厌烦了克伦威尔式的共和国;他们希望再有一个国王,但必须同时有一个强大的议会。这个愿望基本实现的标志是()A.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C.1721年沃波尔内阁的建立D.1832年议会改革的胜利解析:B材料中“他们希望再有一个国王,但必须同时有一个强大的议会”说明希望保留国王,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故B项正确;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属于专制王朝,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沃波尔内阁建立时,国王和强大的议会早已存在,故C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故D项错误。7.梁启超曾在1901年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他还认为,英国在“过渡时代”的特点是“顺流而渡”。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英国“顺流而渡”的是()A.宪章运动的兴起 B.1832年议会改革C.“光荣革命”的爆发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解析:C“光荣革命”的爆发,国家主权由专制君主转移到议会手中,这是根本性变革,不是“顺流而渡”。故C项符合题意。1689年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进一步完善,因此有了1832年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工人为了争取政治权利,宪章运动兴起。A、B、D三项都体现了英国历史的延续性,符合“顺流而渡”,不符合题意。8.(2014湖北联考)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A.帝国皇帝 B.帝国国会C.联邦议会 D.天主教会解析:A根据题干时间“1890年”可知德国当时的法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首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帝国皇帝。9.“这场表面上轰轰烈烈,骨子里依然在传统文化范畴中运作的‘革命’,尽管已经渗入了一些近代先进的思想文化因素,但结果却还是一幕不堪回首的悲剧,对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巨大破坏是很难估算且无法弥补的。”这场“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解析:A本题关键信息是“对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巨大破坏”。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提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结局是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北方,与江浙一带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军事活动主要在湖北、湖南,没有给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故C、D两项错误。10.《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解析:D根据材料“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可知是日本要求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故D项正确;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局面是在一战期间和全面侵华期间,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最凶恶敌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11.“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A.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可知“排外救国的努力”是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但是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核心目标,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带有落后性,故A、B两项错误;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的应是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12.1914年,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严复表示支持袁世凯,他甚至指出,(这)是袁世凯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因为国会除了党争就是捣乱,还不如把国会解散掉,严复还说,中国现在要的不是华盛顿,需要的是克伦威尔和拿破仑。该材料反映了()A.中国的国情与英法相似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C.国会当时不利于国家发展D.君主制度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解析:D从材料来看,严复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因为国会除了党争就是捣乱”,而并不是因为国情与英法相似,况且,中国与英法的基本国情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英法是独立的,所以A项不正确;严复支持解散国会,恰恰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B项不正确;就当时现实的情况,“国会当时不利于国家发展”说法不正确,所以C项错误;而袁世凯与严复的做法,反映了他们还是以专制思维解决问题,所以D项说法正确。13.(2014广州二模)某西方学者提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十分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A.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潮流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析:A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在于其预示性,它是一个“象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因此可知该预示性是其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潮流,故选A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故排除C、D两项。14.(2014揭阳一模)中国台湾在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论某事件,认为该事件使中国社会发生很大的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解析:C从题干“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国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是场对外战争,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是国内战争,谈不上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的作用,故A、B、D三项错误。15.(2014东北名校联考)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解析:A解读题意可知决定国共两党前途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是在不同地区,实行的两种不同的土地政策,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两项材料中虽有涉及但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16.(2014北京一模)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即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解析:C1949年4月渡江作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尚未召开,故B项错误;1949年7月,通过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故C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17.阅读“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75510591985年38553840A.两国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优势B.改革开放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D.经贸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解析:C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出口始终没有超过美国对华的出口,故A项错误。打开中美交往大门的是1971年“乒乓外交”,不是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缓和,促进中美经贸的发展,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8.(2014武昌调研)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解析:A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再根据材料信息“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可以得出A项正确;政治中立是指1961年诞生的不结盟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是“经济合作”,而非经济独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区域集团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19.(2014皖南八校联考)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其依据主要是()A.美国的“冷战”战略遭遇重大挫折B.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C.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解析:D“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说明西方不能主导整个世界,在“冷战”过程中多个力量中心崛起,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A项美国遭受重大挫折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发生于二战后,故排除。20.(2014石家庄检测)大卫·科兹写道:“我们已经看到,早在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不是因为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终结,党国精英才抛弃旧体制。真正的事实与之相反: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政治民主化的推行 B.社会主义观念的扭曲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1987年,某些党国精英就把自己变成资本家了。到1989年,这一现象已是遍地开花”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当时的党员干部腐化堕落,形成特殊利益阶层,利用权势谋求私利,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两项错误;“是由于党国精英抛弃了旧体制,旧体制才终结”说明作者并不是强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2分,23题16分,共40分)21.(2014南通六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物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乔·萨托利《民主新论》材料二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指出:“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或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行使这种权力。”材料三用豆子拈阄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苏格拉底材料四它可以假借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形成的道义的力量,坚定地、迅速地和顽固地去实现独夫的意志。——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请回答:(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何异同?(5分)(2)材料三、四评论的是哪一个材料中的政治制度?你如何理解这些评论?(4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避免材料三、四中的情况发生的。(3分)解析:第(1)问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可根据材料一“不借助”“直接参与”得出是直接民主制,根据材料二“通过自己的代表”判断出是代议制民主制;两种行使权力的方式都主张主权在民,不同点只要理解直接民主制与代议制民主制的含义就可作答。第(2)问考查直接民主制的弊端,豆子拈阄的方法会出现所选非治国贤良,或出现“独夫”,对评论的理解要概括作答,语言要精练,要点要突出。第(3)问结合美国总统制的优点和直接民主制的缺点概括作答。答案:(1)方式:材料一是直接民主制;材料二是代议制民主制。(2分)同:都承认主权在民。异:直接民主制是人民直接参与行使权力;代议制民主制是人民通过代表行使权力。(3分)(2)评论:材料一。理解:豆子拈阄的方法会出现庸人治理国家的情况;有些野心家会利用直接民主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4分)(3)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政府高级官员由总统提名任命;实行三权分立。(3分)22.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追求目标,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复兴思潮大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累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绞脑沥血,各本其所学,发抒复兴国族之伟论。——吴钊《复兴之基点》(1933年)材料二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在《抗战三周年纪念感言》中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国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中国某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1940年7月)材料三教育家蒋梦麟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她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材料四这个方案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孙先生的遗教迈进,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萧一山《清史大纲》(成书于1943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吴钊发出的“呼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于民族复兴“抱乐观”态度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说明此理由的主要史实。(3分)(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蒋梦麟和萧一山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们关于民族复兴思想的共同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思潮。第(1)问“呼吁”结合材料“1933年”“发抒复兴国族之伟论”回答,“时代背景”联系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回答。第(2)问联系材料“大中华国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回答“理由”,“主要史实”依据所学从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等方面思考。第(3)问依据材料“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依照孙先生的遗教迈进”进行判断。第(4)问结合民族复兴的追求目标、不懈探索等方面考虑。答案:(1)呼吁:为民族复兴(救亡图存)献策。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4分)(2)理由:抗战使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主要史实: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取得巨大战果(如太原会战等)。(3分)(3)蒋梦麟:科学救国。萧一山:遵循三民主义救国方案。(2分)(4)追求抗战胜利;对民族复兴充满信心;积极探索民族复兴道路。(3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体。因此,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其表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支配下,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是现实,而且还有加剧的趋势。——周敏凯《多极化格局与中国外交的理论思考》材料二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需要有霸权国家的维护,但是要维护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霸权国家必须能够提供相应的国际公共产品(诸如在联合国与维和部队承担最大份额的经费、开放自己的市场等),允许其他国家“白搭乘车”。这一现象的结果是“白搭乘车”国家迅速发展并接近霸权国力量,霸权国则因“经济剩余”逐渐减少,必然出现衰退现象,于是新的挑战国便会向现存霸权国挑战,以改变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