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九編 近代文學_第1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九編 近代文學_第2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九編 近代文學_第3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九編 近代文學_第4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九編 近代文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4-第九编近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近代文学、龚自珍、反帝爱国诗潮、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侠义公案小说、诗界革命、新文体、林纾、同光体、清季四大词人、小说界革命、四大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运动【主要问题】西学东渐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新旧作家的分野、近代作家主体的类型、近代文学观念的主要变化、小说作品形态的变化、近代文学的性质、近代文学的分期、龚自珍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新体散文的特点、侠义公案小说发展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的内容及思想特色、《儿女英雄传》的艺术特色及影响、《荡寇志》与《施公案》之比较、近代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花月痕》的影响、《海上花列传》的艺术特色、近代前期人情世态小说的思想及艺术内涵、近代前期戏曲的发展状况、后期文学总特点、近代后期散文的派别、《玉梨魂》的地位及影响、《广陵潮》的影响、苏曼殊哀情小说对后世作家创作的影响、京剧改良的实践、话剧的诞生【作家作品】龚自珍《尊隐》、《三侠五义》、文康《儿女英雄传》、俞万春《荡寇志》、《施公案》、陈森《品花宝鉴》、魏秀仁《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核心考案1、近代文学近代文学是近古期文学的第二段,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最后一个乐章,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新的经济成分和阶级成分,并在后期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日益强劲的势头涌入中国,形成对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强有力的冲击。在上述背景下发展的近代文学,从作家身份、文学观念到文学载体、接受对象都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显示出与此前封建时代文学明显不同的特色。大体说来,可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变异尚小,后期则变异突出,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痕迹日益明显。2、西学东渐的狂飙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中国近代先进分子都走上了从西学中寻求治国药方的道路,西学东渐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受此影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留学人员逐渐增加,翻译事业迅速发展,出版业的进步又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西学东渐的这一切影响,为近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文化环境。3、作家的新旧分野近代是新与旧的过渡时期,充满“新学”与“旧学”的撞击。因此,近代作家的新旧分野也比较分明,呈现出新旧错综并存的复杂状况。所谓作家新旧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作家的思想倾向上。相当一部分作家仍然笼罩在传统思想影响之下;但是新学的影响促成一部分作家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从旧作家中分立出来,如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秋瑾、柳亚子等。但是在文学流派上情况有很复杂,近代文坛上仍然存在许多学古、拟古的文学流派,如桐城派、宋诗派、同光体、狭邪小说等。4、作家主体的转型洋务运动使人们在中学与西学的比较中,逐渐认清各自文化的优劣,在这一历史流程中,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新式学堂的建立,译书的发达,留学的发展都在促进知识转型的过程。作家主体的转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近代第一代作家,基本未脱传统的士大夫类型;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为代表的近代第二代作家,已是新旧学的混合型,他们的旧学意识依然很深,也还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但西学的新知识已在实际上引导着他们的行动,使他们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了;三是到了以柳亚子、秋瑾等为代表的近代第三代作家,不少已经是洋学堂或留学生出身,具有现代气息的知识分子;另外,由于近代报刊和出版事业的发达、稿酬制度的出现,促使文学作品商业化,因而逐渐出现了半专业化的作家,如林纾、李伯元、吴趼人等。5、政治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受国家时局的影响,进步文学总是和爱国反帝、变革图强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文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给艺术上的锤炼、创造带来不良影响。6、近代文学观念的变化受近代文学观念的显著变化是对小说地位的重视。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逐渐被翻译到国内。翻译文学的启示,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变化。小说地位空前提高。维新派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同时提出改良小说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使小说创作更自觉地为政治服务。7、近代作品形态的变化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不仅使文学观念转变,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而且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学类型,尤其是在小说方面。如陆续介绍进来的侦探小说、言情小说、政治小说、社会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李涵秋的《雌蝶梦》等。此外,翻译文学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技法,如描写手段方面的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事、人物肖像的具体刻画、环境与心理描写等。8、文化的下移与文化革命由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需要向广泛的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启蒙,因此必然要使文化向更广大的范围内普及。这一过程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达到高潮。梁启超、严复等的呼吁使以向广大民众普及文化为中心,强调文体通俗化的主张高涨,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语言由文言向白话转化。近代散文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以后兴起的白话文运动都对文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9、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近代文学的开端处于清代的后期,文学形式仍然是承袭传统的,它处于旧文学和新文学之间,这种历史地位决定它必然成为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文学语言由文言向白话转变,文学观念与文学表现形式接受西方某些影响,在近代都已开始,并为“新文学”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是近代文学性质的根本标志。10、近代文学的分期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鸦片战争前后,西学东渐的影响还比较小,对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制度还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动摇,文学的总体面貌变化不够显著,紧承乾嘉以来的文学风气。后期,清政府在政治上的失败使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学习西方进入比较深的层次,整个社会思想风气和文学面貌都发生了具有历史转折性的变化。文学的巨大变化表现在:新的文学风气与充满新思想的文学作品,已成为文坛的主流。小说占据了中心地位,新式话剧诞生。白话文也开始被自觉运用,文学各方面都呈现出向新的文学时期过渡的征兆。11、龚自珍(江西财经大学05考点)龚自珍(1792~1841)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其著作被后人汇编成《龚自珍全集》。(1)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思想明显受到明中叶以来伸张个性思潮的影响,重情、重童心、强调“人”、“我”与“心之力”的作用,反对外在的压制与束缚,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倾向,又包含着自我与理性,其主张与封建专制主义处于某种状态,富有叛逆色彩。龚自珍的个性傲岸不羁,平视一切,常常几乎是站在与现实政治对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指点,他面对衰世,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始终把文学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他的诗文是他社会批判的产物,紧密围绕着社会政治这个轴心,彻底打破了嘉庆以来文坛的平庸风气,体现出时代精神,成为金代文学的开山。他的代表作如入仕前的《明良论》、《尊隐》;入仕后的《上大学士书》以及部分诗作。(2)龚自珍的散文:其散文受经世思潮的影响,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畅所欲言,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龚自珍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识深、气悍而风格瑰奇;在艺术表现上刻意追求不寻常的构思与不寻常的语言表现,不落窠臼,想象奇特,形成诡异奇崛的独特风格。龚自珍的文章大胆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憧憬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题。《尊隐》一文深刻地表现了对大变革的预见与憧憬;《病梅馆记》则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3)龚自珍的诗、词:龚自珍的诗与散文一样,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个中心,富有社会历史内容,为清代所罕见,一新诗坛面貌。他的诗主要是围绕社会政治着议抒慨,基本倾向是重意而多陈述的笔墨,但他的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奇特,接受庄子与屈原的影响较大,然而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他以深邃的史实为诗,撕下“盛世”的面纱,把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形势,清晰地揭示给世人,特别具有警世、醒世和惊世的力量;由于不被社会所认可,他的不少抒情诗,又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在词的创作上,龚自珍把词当作抒情的工具,他的词主要抒写理性的憧憬,失落的感慨以及乡情友思等。他以诗笔为词,直率真切地抒情,不拘声律,发扬豪放派词的精神,开创了经世派作家的新词风。12、反帝爱国诗潮西方国家的入侵,使与龚自珍一样经历了鸦片战争的一批诗人,如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无不表现出激烈的反帝情绪,形成汹涌澎湃的爱国诗潮。他们的作品除反映民生疾苦外,痛斥侵略,抨击投降,讴歌抗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如张维屏的《三元里》、张际亮的《浴日亭》、朱琦的《感事》等。(1)魏源:魏源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他思想开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他参加过实际政事改革,诗作比较集中于揭露批判具体政事弊端和阻挠弊政改革的保守思想,为时人诗中所少见,《都中吟》、《江南吟》、《古乐府·行路难》等组诗可为代表。(2)林则徐:他是开明的政治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诗中渗透着忧国忧民的情怀,鸦片战争时期诗作突出地表现了爱国激情。他的诗“气体高壮,风格清华”,近体尤其对仗工稳自然。13、宋诗派(西北大学07考点)这是近代文坛诗歌领域中偏重于宋诗格调的流派。在历史猛然折入近代行程时,除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外,传统文坛一般还在循着惯性向前推行。这时在诗歌领域,有以程恩泽为首偏于宋诗格调的流派兴起,一般称之为“宋诗派”。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其创作倾向则是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的影响,“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宋诗派主张诗歌要有独创性,自成面目。宋诗派理论家何绍基强调诗文要立“真我”,独自“成家”。但其所谓“真我”,包括自然禀赋的个性气质和后天修养而成的性情,后者是“看书书从性情上体会”得来的,大体不出封建伦理范畴和正直士大夫的标格,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与张扬个性的时代新思潮不可同日而语。宋诗派的主要成就,是在描写具体生活方面的艺术开拓,其中郑珍成就最高。他的诗突出的方面是表现贫士生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14、桐城派的新趋向(桐城派在近代的发展情况)桐城派大师姚鼐去世后,本时期主要是姚门弟子在扩展该派的势力和影响,但早已丧失了左右文坛的力量。其核心力量主要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他们大体还都守持桐城派的道统、文统,不过受艰危时局的影响,也出现一些变化,即强调加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如梅曾亮提出的“因时”,姚莹于姚鼐的学问之事三端之外加上“经济”一条。不过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主要偏于教化,不外以封建伦理端正人心风俗,思想比较保守,他们虽也批判现实弊端,多属枝节问题,缺乏经世派那种抨击现实、倡言变革的力度,但在对外方面,则同样表现出反侵略的爱国立场。其中古文成就较高的是梅曾亮,道光中后期他在京师中俨然成为古文宗师。他论文主“因时”,主“真”,二者实相辅相成,所谓“因时”,即因文见其“时”之“真”与“人”之“真”。他的文章大体能体现这种精神,以简洁蕴藉的文笔,清明的气体,真切地表现情与事。姚门诸弟子之后,桐城派为曾国藩及其弟子活动的时期。曾国藩以所谓“同治中兴”的“名臣”,幕府广聚人才,以坚持理学道统的桐城派为号召,使桐城派古文一时复盛。他适应时势的需要,进一步强调“经济”,将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者比之孔门的德行、文学、言语、政事四科,并针对桐城派古文之弊,提出修正意见,包括扩大古文的传统,由八家上推至先秦两汉,主张骈散兼容,提倡“雄奇瑰伟”。这些从古文理论到创作实践对桐城派的改造,使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人称之为“湘乡派”。15、新体散文的萌芽新体散文实际上是经世文的进一步发展,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他们在文章观赏反对桐城派,注重报章文体在近代散文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16、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清代后期一方面加强文化专制,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使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由于政治的腐败,民众对于伸张正义的清官与扶危济贫的侠客充满了憧憬与向往,这一愿望在文学作品中也反映了出来,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它的人文蕴涵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主要体现在:(1)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2)江湖义气被恋主情节所取代;(3)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这类侠义公案小说较为出色的作品,当推《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17、《三侠五义》又名《七侠五义》,是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侠义与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小说的前半部写包公断案和诸侠义归属包公的历程以及他们协助包公除暴安良的故事;后半部分主要写剪除谋叛的襄阳王及其羽党。这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的作品,体现了市井细民对于贤明政治的渴望与幻想。该书具有民间评估的艺术特色。小说语言充分体现了评话艺术的魅力,俚俗中带着朴野、粗犷的平民气息。小说的思想局限在于流露出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奴化意识,恪守封建礼教,对于妇女抱有轻蔑歧视心理;并掺进若干荒诞怪异成分。18、《儿女英雄传》文康所作,小说以何、安二家冤案为由展开情节,采用市井细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小说的“特别长处在于言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它开创了地道的京味,不论叙事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写得鲜活。语言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小说的创作,成为京味小说的滥觞。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成为小说的主要思想缺陷。19、《荡寇志》与《施公案》《荡寇志》作者俞万春。这是一部封建法权的艺术图释,以“尊王灭寇”为主旨,对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提供了血腥镇压的模式。与此相反,《施公案》提供的则是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模式。小说以黄天霸归顺清官施仕伦而立身扬名的故事主干,体现了对皇权顶礼膜拜的奴化意识与对功名利禄歆羡的庸俗心理。20、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近代的人情世态小说,上承才子佳人小说之绪,下开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之端,是中国小说观念、小说模式转型膻替的酝酿时期。它的主要趋势在于:篇幅加长,渐由二十回上下的中篇发展为数十回的长篇;视野扩大,由单纯的爱情婚姻故事转为平淡自然的写实。这些小说多出自幕僚文人之手,是19世纪中国社会十里软红尘的掠影,与其称为“狭邪小说”,不如成为市井风情小说。21、《品花宝鉴》陈森所作,围绕京都狎优风气,以酣恣的笔墨描写出嘉、道之际京华紫陌红尘的众生相,小说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一代伶人血泪斑斑的人生遭际,是一副带有浓郁京华气韵的都是风情长卷。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勾勒出了浮华世相,下开谴责小说一派。22、《花月痕》作者魏秀仁。这是一部长篇自叙式抒情小说,以韦痴珠与并州城中的名妓刘秋痕的一段生死不渝的情缘为主干,展现了一个潦倒名场、桀骜不驯的知识分子奋争与失败的心路历程。小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才子佳人的窠臼,没有什么复杂奇妙的故事情节,足以构成其创作特色的就是作家主体精神的张扬,充溢其中的是作家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冲动。风气所及,下开鸳鸯蝴蝶派之言情小说,与“五四”时期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也未尝没有相通之处。23、《海上花列传》韩邦庆所作。作者以平淡自然的写实手法,将笔锋集中于妓院这一罪恶渊薮,刻画上海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世相,是南方半殖民地化畸形繁荣的都市风情长卷。这部书不是揭露和讨伐黑暗现实的檄文,作家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写出了人的堕落与沉沦,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的悲悯。艺术特色:(1)体现了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用“穿插之法”平行发展几组故事,首尾呼应,构成脉络贯通、立体交叉的整体布局。(2)小说笔致细腻,人物性格的刻画塑造,以白描传神见功力,人物富有个性风采。(3)小说人物对话纯用苏白,是吴语小说的开山之作,充分显示了吴侬软语的魅力,成为一部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24、近代前期人情世态小说的精神与艺术内蕴第一,从才子佳人的绮思丽想走向市井,展示浓厚的市井风情;第二,作家主体精神的张扬,作品更突出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第三,文化意识的升浮,淡化情节,人文风情的内容增加;第四,追求平淡自然的小说美学风貌。25、近代前期的戏曲变化的情况近代前期是中国戏曲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雅部昆腔已然衰微,花部则蓬勃发展,并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剧种京戏,最终取代了昆腔的剧坛盟主地位。(1)清代后期,作为昆曲剧本的传奇杂剧呈现重曲轻戏的倾向,向案头文学发展。民族危机使文坛上出现伤时忧世的沉烈悲凉之音。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黄燮清《倚晴楼七种曲》、杨恩寿《坦园六种曲》等。这一时期传奇杂剧在形式上也有突破曲律的例子。(2)清代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后,是花部乱弹诸调与雅部昆腔争胜的时期,形成了五大声腔系统以及一些大型地方戏。昆腔:在经历了四百年的兴盛之后,已呈强弩之末的态势;高腔:有弋阳腔演变而来,在北京称京腔;梆子腔:即秦腔;弦索腔:出自明清俗曲;皮簧腔。(3)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到了近代,京剧更加兴盛,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京剧确立规范化的板式音乐体系,拥有十分丰富的剧目,如《四进士》、《定军山》、《玉堂春》等。(4)说唱文学以苏州弹词最为兴盛。名家马如飞的马调和俞秀山的俞调成为苏州弹词的两大流派。李桂玉的《榴花梦》是篇幅最长的弹词巨作。26、后期文学总特点这一时期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相继发动了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了文学领域中广泛的革命。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取得的成果,使诗文创作面貌一新,将近代诗文发展推向了高潮,并为“五四”新文学准备了某些条件。27、黄遵宪与“诗界革命”(1)“诗界革命”:这是近代后期又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最先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南京师大01、山东师大06考点)(2)黄遵宪:他主张“我手写吾口”,不拘守旧律,诗作语言通俗,形式多变,以新词汇入诗,带有鲜明的启蒙意象和史诗意味。他是“诗界革命”的旗帜,他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他的诗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发展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他注重诗歌的变化与创造,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首先,他的诗虽然常有一种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写实;其次,作者比较注重吸取古人以文为诗的经验,表现丰富的社会现实。他的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体现了由旧到新的过渡。28、梁启超与新文体梁启超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他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用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如他的代表作少年中国说》、《说希望》等。这种新文体散文的特点在于:一是比古文通俗,平易畅达;二是融会多种艺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三是大胆地抒发自己,思想新警动人;四是充满感情,往往用铺排加强文章的煽动力和感染力。这种略有变革的文体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中占有重要地位。29、近代后期散文派别近代后期散文分为三派:一、“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二、古文派,虽坚持古文格调,但思想却不再是封建的,以严复、林纾和章炳麟为代表;三、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最有影响的是“新文体”派。(1)康有为、谭嗣同:这二人都是“新文体”散文的前导。康有为的政论文与新文体颇多相似之处,如《上清帝第二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凭借深刻的析理、充分的事证和铺张的叙说,极富说服力和鼓动性。谭嗣同的文章思想大胆,对君主专制、封建伦理及旧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锋芒逼人。(2)严复、林纾:二者都是思想上倾向于改良主义、文学士坚守桐城派古文的人物,又都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按“信达雅”的原则译述,既善传西学新概念的本义,又符合古文规范;林纾不懂外文,由通外文者口述,以古文笔录。他的文章重视形象与情境,突出的特点是善于以含蓄隽永的笔墨制造意境抒发感情。(山大06考点)30、近代后期诗歌近代后期,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作家大体都笼罩在“诗界革命”之下,革命派则高颂民主革命的诗篇。康有为、丘逢甲的诗歌成就尤其突出。(1)康有为的诗歌:政治上的改良主张使他的诗歌横扫陈腐诗坛,开拓诗歌新境的叱咤文坛的气概。他的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重视抒发主观情感,语言瑰丽,意象宏大,感情奔放。代表作如《出都留别诸公》、《秋登越王台》等。(2)丘逢甲:他所写的诗歌突出反映的是失去家园台湾的悲愤和光复家乡国家的心志,如《春愁》等。(3)秋瑾、柳亚子、苏曼殊:三人均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革命诗人。秋瑾的诗充满挺身救国的激情,常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憾人力量,洋溢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柳亚子是南社的代表作家,具有革新的精神,集中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题,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激情。苏曼殊则是南社更富诗人气质的作家,以小诗见长。(4)同光体:是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一派诗人,他们的宗旨在于学古,但又强调创造,因具体宗尚不同,又分为三派:闽派、浙派、江西派。代表作家有被称为ie“同光体之魁杰”的浙派沈曾植、被近代宋诗派推为宗师的江西派陈三立以及闽派的郑孝胥。31、近代后期词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基本是在常州派理论的笼罩下,推崇词体,既讲求词的传统艺术规范,又重视词的内容,不把词视为“诗馀”和小道。(1)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頤、郑文焯。他们都具有爱国感情,大都赞成变法维新,企望自强,但是辛亥以后,则思想落伍,多有遗老情绪。(2)文廷式:为晚清爱国志士,他的词作富于时代感,强调思想内容和气势,不重戒律,不拘一格。32、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北大06考点)1902年11月,《新小说》在日本创刊。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1)背景及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的启示的结果,同时,印刷术的进步、稿酬制度的出现、文化商品市场形成的刺激,也起了推动作用。(2)小说界革命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小说界革命突出的特点是与政治联系密切。从文学的功利性出发,把小说看作是维新改良等政治活动的武器;第二,注重从文学的教化作用出发,推崇小说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人心灵的影响,因此梁启超强调“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3)作品分类:按题材与视角的不同,可分为政治小说,如《新中国未来记》;外国题材小说,如《东欧女豪杰》;对历史疮伤反思的小说,如《邻女语》。此外,还有小说界革命后期革命派作家的作品,如陈天华《狮子吼》。(4)翻译小说的发展更加甚于创作。林纾的贡献极大,他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一是在中国小说史上明确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命题,文学的主人公转为小人物;二是引进了风格流派的观念;三是诱发了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林译小说”成为中国小说新旧替变进程中的重要媒介,影响了“五四”一代人物,如鲁迅、郭沫若等。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33、谴责小说(南开00、江西财经05考点)谴责小说在晚清的小说流派,1900年以后开始繁盛。当时清政府经过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国势衰微到极点,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小说,莫过于直诀时弊、抨击政局腐败的,被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近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以写官场最为普遍,这类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谴责小说的作家在政治上鼓吹社会的改良,不赞成革命运动,在小说中进行的谴责并不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不触犯统治者的最高利益。尽管在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由于其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抨击清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腐败和黑暗,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传统封建文艺的樊篱,所以其影响和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1)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它所写的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全书写了人性的堕落与异化,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虽不免于松散枝蔓,然亦适应敏锐地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的需要。白描传神,是其所长。作家尤擅长于渲染细节,运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运以颊上添毫之笔,有入木三分之妙,书中从上到下的官员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2)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奔父丧始,至其经商失败止。小说富有特色的部分是对封建家庭的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在拜金主义狂潮的冲击下,旧式家庭中骨肉乖违,人伦惨变,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直诀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丑恶灵魂。小说还万花筒似的展示了光怪陆离的社会龌龊诸相,其中作家揣摩最为熟透的则是“洋场才子”。这些浮薄子弟,徒倚华洋二界,徜徉花果酒乡,胸无点墨,大言炎炎,笑柄层出,斯文扫地,充分显示了畸形社会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空虚和堕落。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反映了作者追求与幻灭的心理历程,突出地体现了作家文笔锋利、亦庄亦谐、辛辣而有兴味的艺术风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吴沃尧的三部写情小说《恨海》、《劫馀灰》、《情变》,也曾在小说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前二者开民初哀情小说、苦情小说先河,并确立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写情规范;后者着重写“痴”、写“魔”,开孽情小说一路。(3)刘鹗的《老残游记》以一个摇串铃的走访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叙他在北中国大地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书中触及的社会生活面并不甚广,但开掘甚深。《老残游记》的一大特色,是首揭“清官”之恶。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玉贤、刚弼。他们的“清官”、“能吏”之誉,是以残酷虐政换来的。从小说的总体构思来看,对官僚政治的批判与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老残游记》的艺术品位甚高,留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首先是叙事模式的转变,由说书人叙事转为作家叙事。小说具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小说视角也由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转为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其次是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三是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入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审美空间,达到了很高的境界。(4)曾朴的《孽海花》成书于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涨的年代,其昂扬的爱国精神和激进的革命倾向,发聋振聩。作家着眼于19世纪后半中国的“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使小说融注了多重意蕴。首先,它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从中法、中日之战,清流党的锋锐,公羊学的勃起,到帝、后的失和,改良派与改良派的活跃,还有柏林、圣彼得堡的风云,历史洪波巨流都留下了投影。其次,《孽海花》的讽刺笔墨亦擅胜场。作家多撷取一些有趣的琐闻轶事,举凡宫闱秘闻,科场闹剧,官吏贪墨,士林麻木等,初无过甚贬词,却能挖掘出其中荒唐、古怪、畸形的戏剧因素。再次,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膻替,从沉湎过去的自我封闭转为迎受欧风美雨这一冰泮流澌的巨变。当然,《孽海花》中也有一些芜杂枝蔓的笔墨,失之纵逸。这部小说是一部瑰伟繁丽的作品,被鲁迅称许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34、鸳鸯蝴蝶派(武汉大学01考点)(1)背景:民国以后,小说创作由开启民智转向徇世媚俗,出现了以文糊口的文人,而在上海这个繁华都市中读者对于小说娱乐功能的需求,则为媚俗小说创造了畅销的市场。(2)渊源:近代前期小说《花月痕》中的某些笔法已为鸳鸯蝴蝶派所本;而李伯元创办的《游戏报》等休闲小报为鸳鸯蝴蝶派刊物提供了范本;同时,写情小说与域外小说的诱发,也使鸳鸯蝴蝶派慢慢成形。(3)定义:亦称“礼拜六派”,并非组织严密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一个文学流派。其创作被称为“新的才子佳人小说”。(4)代表作家作品:鸳鸯蝴蝶派作家队伍庞大,如徐枕亚《玉梨魂》、《雪鸿泪史》,吴双热《孽冤镜》,李涵秋《广陵潮》等。(5)代表刊物:除《礼拜六》外,还有徐枕亚主编的《小说丛报》。(6)作品内容与艺术手法:反映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气,在开明与蒙昧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彷徨困惑于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与都市文化史的价值。在艺术上也有拓展,如熟练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日记体、书信体等。(7)不足:思想的平庸与艺术上的雷同,以及作家缺乏独立的创作心态,只是在世俗趣味中沉浮。35、徐枕亚《玉梨魂》它的发表,标志着鸳鸯蝴蝶派的形成,也是该派文言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写的是家庭教师何梦霞与青年寡妇白梨影的爱情悲剧。小说以细腻深曲的笔触写出了那个时代爱而又不敢爱的爱情心理和痛楚,在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意义。36、李涵秋《广陵潮》这是鸳鸯蝴蝶派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可视为言情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合流,因为它将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与社会写真融合在一起,开张恨水一路,扩大了鸳鸯蝴蝶派的范围。小说是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照影,叙说四家的盛衰沉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37、苏曼殊的哀情小说主要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等。《断鸿零雁记》是一部自叙传体的抒情小说,以自传体叙写作家本人的人生感悟。苏曼殊所开创的第一人称抒情小说以及那种哀伤的格调,影响了“五四”一代作家。38、戏剧改良运动20世纪初,与诗界文界小说革命一起,戏剧改良运动也兴起,成为晚清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诞生了新的剧种——话剧。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且多关系时局大事;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如打破了生旦俱全作为贯穿主人公的传奇惯例,说白增多,曲文减少,服饰道具也更现代化和写实化。话剧的诞生:话剧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型戏种,所以可以说话剧在中国完全是外来的品种。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这是由日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而组织的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这个团体在艺术方面整齐而严肃的做法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影响。后来在1914年易名为春柳剧场。此外,较早的话剧团体和学校还有王钟声在上海组织的春阳社、王钟声与任天知创办的通鉴学校,以及任天知在上海组织的进化团。39、汪笑侬与京剧改革汪笑侬是京剧改良的先驱,他主张以戏剧激荡人心,其作品大多托古喻今,影射时政,表达了悲愤激昂的民众心声。此外,潘月樵、夏月润兄弟创建中国第一个采用新式舞台与布景上演新戏的重要场所——新舞台;刘艺舟在汉口自编自演了《皇帝梦》;梅兰芳在北京编演了《一缕麻》等。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诗界革命(南京师大01、山师大06)【参考】这是戊戌变法前后的一场诗歌改良运动。明清时期,诗歌呈现衰落趋势,有识者早已表示不满,并力图改变。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他们相约作诗“非经典语不用”。而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取得创作成功的则是黄遵宪。后期诗界革命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将“新意境”放在第一位,这就纠正了前期的形式主义偏颇。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强调保持旧风格,有束缚了手脚,使得诗界革命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2、鸳鸯蝴蝶派(武大01)【参考】亦称“礼拜六”派,并非严密组织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一个文学流派。是在近代都市经济繁荣、通俗小说市场扩大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的创作以趣味性、娱乐性和消遣性为宗旨,反映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气,都市中人们的彷徨困惑与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和都市文化史的价值。代表作家作品、刊物等(见考案)。3、常州派(武大04,北大03)【参考】常州派兴起于近代以前,是近代文坛上的一个词流派。代表人物有张惠言、周济等。他们推尊词体,提倡比兴,主张以婉约的风格隐曲地表现士大夫的幽怨之情;周济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超越抒写士子遭遇感慨的范围,更加强调词的社会内容,在艺术境界上,追求含意更加广阔深厚的境地。4、《官场现形记》(西北大学05)(见考案33)5、谴责小说(南开00)(见考案33)6、龚自珍(江西财经05)(见考案11)7、《论小说与群治关系》(西北大学07)【参考】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倡导者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在《新小说》杂志的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极力强调小说与改良社会的关系,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它把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中心地位,把原只流行于俗的小说变成知识阶层自觉运用来进行觉世新民、拯救社会的利器,对晚清小说理论的探讨、小说创作的繁荣、翻译小说的兴起,以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新认识、新评价,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二、简答题1、简述林译小说的贡献。(山大06年)【参考】林纾从十九世纪末陆续开始翻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余种。其译文虽不尽忠实于原著,但简洁传神,时杂诙谐,很能传达原著的情味。此外,在一些小说的序中,他常将中外为文之用心加以对比,较早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文章重视形象与情境,突出的特点是善于以含蓄隽永的笔墨制造意境抒发感情。林纾的贡献极大,他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一是在中国小说史上明确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命题,文学的主人公转为小人物;二是引进了风格流派的观念;三是诱发了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林译小说”成为中国小说新旧替变进程中的重要媒介,影响了“五四”一代人物,如鲁迅、郭沫若等。2、简述宋诗派(西北大学07)(见考案13)3、清末小说非常繁荣,有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侠义小说等,试对其盛况作一简述。(南大98)【参考】清末是小说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小说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讽刺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同时盛行,使文坛呈现热闹景象。讽刺小说古已有之,到清末,随着时代的变迁,讽刺小说就衍变成为谴责小说。以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这些作品抨击腐败,直诀时弊,对当时黑暗的社会作了全方位的揭露,形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学潮流,成为小说界革命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狭邪小说多出自于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是古老的中国传统与近代都市畸形繁荣相混合的产物,这些小说展现了青楼风月、京华尘污、洋场喧嚣,乃至官幕两途、绅商二界的众生相,此类小说,与其成为狭邪小说,不如称之为市井风情小说。代表作如魏秀仁的自叙式小说《花月痕》,陈森的《品花宝鉴》,以及对张爱玲影响极大的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而清末的侠义小说,将政治腐败导致的人民对于清官与侠客的向往纳入创作的范围之内,与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之武侠,但精神已然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代表作有《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前者在粗犷的贫民气息中,保留了较多的傲岸不群的英风侠概,后者则堪称京味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4、梁启超“新文体”特点。(湖大05)【参考】梁启超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他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用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其突出的特点在于:(1)新文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古文通俗,条理明确清晰,平易畅达。(2)鲜明的政治倾向。从时务着眼,是“新文体”的一个显著特点。严复曾批评梁启超说其“以笔端搅动社会”,恰恰是因为其散文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梁启超把舆论宣传作为维新变法的重要手段。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3)“纵笔所至不检束”——自由的表达形式。梁启超最能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大胆地抒发自己,思想新警动人,具有文章革新家的气度与胆识。其文笔骈散杂糅,言赋兼行,不拘一格,变化万方,自由洒脱,笔随意走,而又总是一气贯全篇,少见刀斧之痕。虽是“纵笔所至不检束”,但却绝不至散漫杂乱无宗旨。(4)“笔锋常带感情”。“新文体”不仅擅长说理,而且长于抒情。文章中往往用铺排加强文章的煽动力和感染力。(5)中西交融的语言特色。梁启超在总结自己“新文体”的特点时有“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之语,这里所谓的“外国语法”,主要指从日本转译过来的新名词,也包括一些日语化长句和一些日语表达形式。广泛、大量地使用新名词,是新文体区别于旧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6)文章融会多种艺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梁启超总是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新文体”中,总有各式修辞糅合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