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学习笔记_第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学习笔记_第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学习笔记_第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学习笔记_第4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学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2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2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2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3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4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4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 5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6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6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7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8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9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9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0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1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2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13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3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14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5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15第18课东亚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6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17第20课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17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1.距今年代:约170万年2.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发现时间:1965年3.发现状况:牙齿化石、石器、炭屑、动物烧骨4.特点:会使用石制工具和天然火二、北京人1.距今年代:约71万~23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中3.发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后期4.发现状况: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5.特点:会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三、山顶洞人1.距今年代:约3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3.发现状况:鱼骨和海蚶壳,骨针和石珠、石坠4.特点:①体质、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迈入了人类进化的一个新阶段。②除了采集和狩猎之外,还会捕捉水生动物。③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并懂得磨擦能使器物表面光滑。课外扩展1.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2.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化石就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人类的钥匙。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5.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的作用:①照明②御寒③熟食④驱兽⑤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聚落:①黄河流域半坡聚落②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使用磨制石器,以出现农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为特征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1.距今年代:约6000多年2.发现地点:陕西省西安半坡村3.生产特征: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粟)③会建造房屋(半地穴式)④过着定居生活⑤使用彩陶器皿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1.距今年代:约7000多年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3.特点:①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会挖掘水井③会建造房屋(干栏式)④会烧制黑陶4.地理位置: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三、大坟口的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下流)1.距今年代:四五千年前2.发现地点:山东泰安大坟口3.特点:(1)与前两个聚落的相同点①都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都使用磨制石器③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2)与前两个聚落的不同点①出现了私有财产(随葬品多少)②产生了贫富分化(随葬品多少)③种植农作物不同④房屋结构不同⑤陶器风格不同⑥地理环境不同总结远古居民距今年代发现地点所属地域使用工具粮食作物饲养家畜原始手工业房屋样式半坡居民约6000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磨制石器粟、白菜、芥菜猪、狗彩陶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水稻猪、狗、水牛黑陶干栏式大坟口居民约四五千年山东大坟口黄河流域磨制石器粟、水稻陶器、玉器课外扩展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2.聚落的定义:早期人类定居地。3.氏族的定义: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4.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干栏式建筑的复杂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5.半坡的陶器代表:人面鱼纹盆、四鹿纹盆。6.古史传说中把从采集发展到原始农业的进步归功于”神农氏”炎帝的教导,你认为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事业是怎样产生的?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人们在打猎采集过程中发现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7.和今天的家猪相比,陶钵上刻画的这头猪有什么特点?呈现出野猪向家猪演化的过程,尚且处于人工驯化的早期,保留一些野猪的特点。8.你认为导致干栏式建筑与半坡半地穴房屋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地理环境不同。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炎帝与黄帝1.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历史通常称为史前史。2.在古史传说中,炎帝与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3.炎帝的贡献: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4.黄帝的贡献: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5.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原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迹与遗物,印证了一些传说的真实性。后人在追溯祖先历史的时候,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的名下,炎帝和黄帝被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6.距今约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部落联盟。7.炎帝,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由蚩尤为首的部落(涿鹿之战)。8.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二、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1.禅让制:通过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2.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3.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背景,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平原沃壤化为一片汪洋,造成巨大灾难。4.治水方法:采用筑堤、堵水与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5.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自然灾害抗争搏斗的历史过程和伟大成就。组织修建大规模社会公共工程的实践,对社会管理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了国家管理机构发育成长。6.大禹治水成功的启示:①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②做任何事都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奉献精神。③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7.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炎帝阪泉之战→黄帝→尧→舜→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一、“家天下”(夏朝:2070BC--1600BC)1.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继位称王,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河南)2.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家天下3.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国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奴隶主压迫)4.末代暴君:桀5.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6.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二、商汤灭夏(商朝:1600BC--1046BC)1.商汤灭夏的原因: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商部落的强大。2.建立: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毫3.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4.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政治上商朝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规模较大的畜牧业。商代出现的青釉器,已经具备了瓷器的一定特征。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文化上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三、武王伐纣1.原因:商朝末代暴君纣(炮烙酷刑)的暴政,周部落的兴起。2.时间:公元前1046年 战役:牧野之战3.西周建立:(1046BC--771BC)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 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4.西周的经济发展①土地制度: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②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③手工业、建筑业: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④城市、道路交通和旅舍邮驿系统十分发达。4.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6.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 建立者:周平王都城:洛邑课外扩展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统治者要勤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符合人心。2.用人要唯才是举,广纳谏言。3.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为人民所抛弃。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一、贵族、平民与奴隶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1.阶级结构:贵族、诸侯、卿大夫、士。2.社会地位和分工:(1)贵族——周王以下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2)平民——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承担劳役,被驱使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他们一般拥有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有一定的人身自由。(3)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赏赐和买卖。除了强迫奴隶做苦役外,有时还杀死奴隶,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为死去的贵族殉葬。二、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1.刑法和军队建立的目的:①为了安定社会、镇压反抗以及对外征战。②施行刑法。③用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发挥了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的作用。2.夏商西周时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生活在氏族或宗族血缘纽带编织的社会网络之中。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调节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三、西周的分封制1.原因: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2.主要内容:(1)“授民授疆土”: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子某十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2)受封者的义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今,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部族。3.分封的主要依据:西周实行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的宗法制,并以此为原则进行分封。周王自称天子,由嫡长子世袭,其余姬姓诸子被分封为诸侯。4.分封的主要人员:诸侯,卿大夫,士等。5.分封的实质:分封制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6.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课外扩展西周分封制示意图: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诸侯争霸东周1.春秋:770BC--476BC,295年,奴隶社会逐步瓦解。东周2.战国:475BC--221BC,255年,封建社会逐步形成。3.特点: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4.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5.齐桓公称霸:时间:公元前651年口号:“尊王攘夷”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最先称霸的根本原因是:①齐桓公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③齐桓公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势。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启示:①要重视人才,知人善任。②要发展经济,锐意改革。③要有正确的政策。④心胸要开阔。6.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2年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97年 问鼎中原(一鸣惊人)(3)秦穆公称霸 他集中力量向戎狄部族地区发展,一举成为西部霸主(4)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吴国于公元前506年大举伐楚,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北上争霸黄池大会诸侯越王勾践以屈辱条件求和,乘虚攻克吴国都城姑苏,数年后最终兼并吴国成为霸主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时期:475BC--221BC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3.外交策略:“合纵”“连横”在合纵连横的斗争中,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泰时而追随齐(朝秦暮楚)。春秋战国的影响:①春秋战国的兼并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②同时也冲击着旧的社会秩序,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③推动一些国家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促进社会进步。④反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①铁农具:春秋时期。②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两牛牵引)。③作用: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2.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奴隶集体耕种→公作则迟 出租给农民个体来耕作→分地则速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背景: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②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和压力。1.魏文侯的李悝变法2.楚悼王的吴起变法3.申不害的韩国改革4.邹忌的齐国改革5.秦国的商鞅变法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1.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 向秦孝公大谈治国图霸之术,受到重用2.内容:①推行县治。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中央集权②编制户口,加强控制。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强国③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富国④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富国⑤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中央集权⑥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强兵3.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4.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5.变法成功的原因: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要求。6.商鞅变法的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向前发展。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精神。7.商鞅的精神: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和勇于牺牲的精神。8.评价:评价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最关键在于变法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新政已经深入人心。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封建时期的改革。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文字与金属铸造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大型水利工程则是以农立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的象征。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含义: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2.地点:殷墟(今河南安阳)3.发现意义: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4.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体现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字原则,奠立了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5.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1.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早已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2.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①规模大。②种类繁多。③工艺精美。④分布地区广泛。3.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后母戊鼎)4.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5.司(后)母戊鼎:①名字的由来:股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后来经考证改“司母戊”为“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②特点: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2米,宽0.79米,重832.84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③意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其中的和谐、合作的精神折射出商朝的强大国力。④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防洪灌溉的综合水利工程)1.修建的原因:为了防旱排涝。2.修建朝代:战国 人物:李冰父子 地点:四川岷江 诸侯国:秦国3.组成及其功能(作用):①分水鱼嘴:使江水分流内江:灌溉外江:分洪②飞沙堰:泄洪排沙。③宝瓶口:灌溉农田。4.特点:重在疏导5.意义(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分流、自动排沙泄洪,综合发挥防洪、灌溉、水运功效,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大片土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沃野,人称“天府之国”。6.地位:①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②2000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老子与《道德经》1.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中,由此流传下来。2.老子担任过东周王室负责收藏文化典籍的史官,学识渊博,曾经为孔子答疑解惑。3.老子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转化。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朝代:春秋派别:儒家(创始人)鲁国(今山东曲阜)人(2)思想:①仁和礼——核心②政治方面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3)教育: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有教无类。③因材施教。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4)著作:《春秋》、《论语》——记载孔子言论。三、百家争鸣(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1.出现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②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④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之风盛行,为各家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2.概况:(详见课本P46页)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墨家墨子(墨翟)《墨子》“兼爱””非攻”,提倡“尚力”“节用”儒家孟子(孟轲)《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反对“是古非今”道家庄子(庄周)《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3.影响:①各派之间不仅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②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秦王扫六合1.原因:①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秧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③秦王嬴政亲政后,坚持开放进取政略,博采六国之长,搜罗任用各国人才,加快了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步伐。④秦国奖励军功的政策,培育出勇武善战的军队,并装备有精良的武器,时人称六国军队如遇秦军,无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2.时间:公元前230—前21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3.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4.历史意义:①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战争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大统一阶段。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二、废分封,立郡县政治方面:建立封建专治中央集权制度措施: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2.中央机构: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3.地方机构: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略经济方面:1.车同轨,修驰道,同一车两个轮子的距离为六尺。2.统一文字,规定以小篆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3.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心方孔钱为标准样式。4.统一度量衡5.措施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军事方面:修筑万里长城1.目的:为了防御匈奴南下进攻。2.范围:燕、赵、秦三国北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3.作用:加强南北交流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思想方面:焚书坑儒1.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2.时间:公元前213年 人物:秦始皇,李斯3.内容:①秦始皇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医药、种树等书籍外,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②有敢私下偶尔谈论《诗》、《书》和百家著作者处死刑,“以古非今”非议朝政者灭九族。③咸阳方士、儒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以诽谤罪活埋了400多人。4.影响: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课外扩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1.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官职是世袭的。2.郡县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一、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秦二世的暴政。直接原因:农民起义。(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根本原因)。②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③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无法生存下去。④秦朝统治者制定了严酷的刑法。⑤秦二世重用宦官赵高,统治更加残暴。(2)时间:公元前209年夏(3)地点:大泽乡(4)领导人:陈胜吴广(5)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经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攻下陈(7)政权:张楚政权(我国第一个农民政权)(8)结果:失败(9)历史意义:①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二、西汉的建立1.秦朝灭亡:(1)时间:公元前207年(2)经过: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3)战役:巨鹿之战(以少胜多)(3)成语:背水一战、破釜沉舟(4)结果:刘邦直取咸阳,秦二世投降,秦帝国灭亡。2.楚汉战争:(1)时间:206BC202BC(2)性质: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3)结果:①项羽兵败(战役:垓下之战;成语:四面楚歌、霸王别姬)。②刘邦取胜,建立汉朝。3.西汉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2)建立者:刘邦(汉高祖)(3)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三、文景之治(课本58页)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汉初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经济萧条)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者:董仲舒2.含义: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3.影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削弱封国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1.提出者:主父偃2.内容: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3.作用: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坑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三、强化集权的举措1.在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2.在地方,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3.提拔身边的侍从、宦官成为实际掌权的“中朝”,丞相为首的“外朝”沦为执行政务的行政机构。4.推行官营专卖垄断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牢牢掌握经济命脉,为大一统帝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空前强盛。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汉匈和战 1.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战国时期战秦和汉高祖和汉武帝战汉元帝和2.战:(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北伐匈奴,在河套地区设县,并在辽阔北疆构筑万里长城。这一系列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2)汉武帝时,国力昌盛,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汉武帝相继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公元119年,发动三次大战役,击败匈奴后。汉王朝在河西地区陆续设郡,将长城进一步向西延伸,派兵屯田驻守。3.和:(1)昭君出塞。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次和亲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昭君出塞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4.双方和战的影响:汉与匈奴之间的争战给双方造成巨大损失。和亲、互市局面出现后,中原王朝将先进技术和文化带给游牧民族,同时草原牛马牲畜大批输入内地,用于交通运输与农耕,促进了中原生产,并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二、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含义: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2.张骞通西域(1)第一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38年②目的: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③结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公元前133年以后,汉朝先后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西郡,打通了连接西域的要道。(2)第二次出使西域①时间:公元前119年②目的: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③结果:加强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各民族政权互派使节,互通商旅。3.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①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②促进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③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4.精神:体现了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辱使命的精神。5.西域都护府的设置①意义: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三、丝绸之路1.畅通原因: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②西域开通之后,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2.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罗马)3.意义:沿着这条道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4.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等西域物产,都是这时传到内地的。5.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辅政大臣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举措,大多不合时宜,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终于爆发绿林、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攻杀王莽,推翻新莽政权。3.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4.在农民军扫荡腐朽统治基础上建立起的东汉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5.举措:刘秀在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割据战乱的同时,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先后九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并下诏免罪徒为庶民,使社会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东汉初朝廷还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废除什一税制,恢复西汉文景时期三十税一的制度。6.东汉初年国力“中兴”的原因是什么?(1)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二西汉末年农民起义迫使新的政权调整政策。(3)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投入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二、东汉后期的社会动荡1.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豪强地主之间往往形成不同集团,分别与朝廷中的不同势力勾结,相互争夺权力,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使社会长期动荡混乱。这些爆发的新贵极其残忍残暴,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黄巾起义1.公元184年,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发动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作为标志,称黄巾军,四处焚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庄园,陆续发展到一百多万人。2.黄巾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猛烈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的趋势,加速了东汉的灭亡。腐朽黑暗的东汉朝廷,也从此土崩瓦解,名存实亡。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造纸术发明前的书写材料及其缺点我国的文字最初出现在陶器、兽骨、龟甲、青铜器和竹木简上。造纸术发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但是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又十分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纸的发明:西汉前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3.纸的改进: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4.“蔡侯纸”:蔡伦曾受封为龙亭侯,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5.普及: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6.造纸术外传时间表:见课本76页。7.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1.张仲景:东汉 成就:著写《伤寒杂病论》 荣誉:医圣2.华佗:东汉 成就:①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②发明麻沸散(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③发明五禽戏 荣誉:神医三、《九章算术》1.朝代:东汉2.内容: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3.特点:全书介绍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计算方法。4.历史意义(标志):《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一、司马迁与史记1.时间:西汉2.体例:纪传体3.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内容: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5.特点: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6.组成:本纪、世家、十表、八书、列传二、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佛教:1.起源: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3.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4.佛教教义的影响:这种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对“来世天国”的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5.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6.佛教圣地: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道教:1.起源:中国本土2.道教的形成: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3.教义:通过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4.特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5.道教圣地: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秦始皇陵兵马俑1.建造时间:秦汉时期2.历史意义: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的代表。3.地理位置:陕西临潼以东4.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①这一浩浩荡荡的军阵,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②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5.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朝:宋齐梁陈)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一、曹操统一北方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2.官渡之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1)原因:政治方面,在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招贤纳士。经济方面,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地强。(2)过程:①时间:200年②双方:曹操<-->袁绍③地点:官渡④结果:曹操胜袁绍败(3)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三国鼎立1.背景:孙权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实力不断发展。而南方孙权、刘备势力也在发展。2.赤壁之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1)过程:①时间:208年②双方:曹操<-->孙刘联军③结果:孙刘联军胜,曹操败④战术:火攻孙刘联军不足5万,曹军20多万。(2)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三国①魏:220年 曹丕 洛阳②蜀:221年 刘备 成都 公元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③吴:222年 孙权 建业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西晋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266年2.统一全国时间:公元280年3.都城:洛阳4.国号:晋5.成立原因:三国时,北方的魏国经济得到恢复,经济、军事实力超过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蜀。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仍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6.西晋的统一维持了30多年,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混战残杀,历时16年之久,其中诸侯王卷入的全国性混战延续六年,史称“八王之乱”。7.灭亡:316年,西晋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所灭。东晋的建立:1.建立时间:317年西晋皇室残部迁至江南,定都建康,史称东晋。2.灭亡:420年,刘裕废晋自立,改国号宋,此后至589年,江南地区宋、齐、梁、陈相继更迭,总称南朝。十六国时期:从304年起,北方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统称北朝。北朝与南朝南北对峙,合称南北朝。第18课东亚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人口南迁与东晋南朝政局1.原因:北方战乱(祖逖北伐)2.人口南迁①开始:东汉末年②南迁浪潮:西晋后期③分布: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3.东晋南朝政局南朝刘宋政权抑制大族,禁止私占山泽、人口,在南方一度出现民殷国富的繁荣景象。刘宋的繁盛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大族和镇将势力膨胀,南朝政局动荡不宁,约170多年间,宋、齐、梁、陈四朝频繁更替。二、淝水之战1.时间:公元383年2.双方:前秦<->东晋3.过程:①战争产生的成语: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②结果:东晋打败前秦4.影响:东晋以少胜多,一举击溃前秦数十万大军,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三、江南经济的发展1.原因:①人口南迁,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②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根本原因)③淝水之战的胜利,为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⑤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的结果。2.表现:(1)农业:①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②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南方各地还陆续兴建了许多水利设施。(2)手工业:①纺织业:南方的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三国时期,只有蜀锦有名。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