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说课稿_第1页
数学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说课稿_第2页
数学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说课稿_第3页
数学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说课稿_第4页
数学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说课稿

1.1正数和负数

1.2:有理数

122《数轴》说课稿

124初中数学说课稿:绝对值

1.3.1有理数的加法

1.3.2有理数的减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142有理数的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2.2.1整式的加减

3.1.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41.1几何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

4.3.3余角和补角

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开关的包装纸盒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形形状的包装纸盒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和数

的运算,对本节的学习有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部分,是对小学所学数的范围

的补充,特别是首次提出了负数分概念,是以后学习绝对值、数轴、相反数及有理数运算的

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结构特点,制定

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负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正负数及零的含义。

2、知道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对正负数做一些简单的应用,对生活中的一些正负数现

象做一些了解。

3、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数,即在正整数、正分数、零及这些数的运算的基础上,根据七年

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即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

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等。采用探索引导式的学习方式。

四、重点、难点:

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及如何区别意义相反的量。

难点:如何控制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把握主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及依据:

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组织讨论、合作交流,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后汇报研究成果,行到结论后进行总结,及时进行反馈应用和反思式

总结。依据是《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人人都

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都获得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1.2:有理数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

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

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法: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

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

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负数;

二、联系对比,突出重点;

三、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四、总结提高,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0"表示没有,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使同学们感

到,数的第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随之提问:同学们小学都学过哪些数?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和分

数。

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示动画

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学。

比如零上5。(:,它比CTC高5P,可记作5。(:,而零下5P比(TC低5。。怎么表示呢?珠

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

又如向东走3米与向西走3米、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等等。还可以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

思考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1米与低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

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阻碍了数学自身向

前发展。如小学遇到0-2、3-5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以上种种矛盾及不便我们如何解决呢?

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

要。

既然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

5℃,比0P低5年,那么有没有比0还上的数呢?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

顺利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

离小学所学知识。在给出正、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

化: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让学生觉得数

学并不难学。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

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学运算时会

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说明正数

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非

正非负的中性数。对于。的认识,我们小学知道,0表示没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质:。不

能作除数、0乘以任何数都得。等。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并不是没有温度,

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

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当然,

0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0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正数、

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取课本练习1让学生口答,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并把课本例1作为练习给出。

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呼应,有

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记作5-C或+5。(:,零下5-C可

记作-5。0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

元记作-50元等等。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

意义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就有

亏损。因此,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表示两个具

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加深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例子,总结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⑴意义相反(2)同一种量

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比如向东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通

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呢?在

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如:前进+5米,表示真正前进5米,

前进-5米,表示后退5米,

那么,后退-5米就表示前进5米。并通过课本例2加以巩固。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用4)30±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0.07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讲解;"

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的轴,在制作过程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

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可

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

小0.07mm。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

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

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

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

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

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

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无形思维状态加

以感知,随时捕捉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是哪个国家

最早使用负数吗?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年。借此向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

起来,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真正讲出一堂好课,

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1.2.2《数轴》说课稿

一、说教材

i.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

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

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数轴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

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

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

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4.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

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

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

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

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

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一问题一观察一思考一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

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

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

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

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

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三,说学法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

用设置现实的问题情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为达到提

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为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

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一主动总结一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

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一发现一实践一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工具: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程序流程图

活动1活动2活动3活动4活动5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数轴的概念数轴概念的应用数轴概念的深化巩固数轴的概念

活动1.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填空,为学习数轴概念做好铺垫。

2)课本第8页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

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

示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考虑东西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

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3)再次观察课本图1.2-1、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容易发现正数、0和负数都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活动2.

老师讲解数轴的概念,说明画数轴说要满足的条件,学生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观察、理解。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数轴的概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3.

讨论下列数轴画得对错?并思考你认为画数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并概括数轴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反思,使学生认识数轴的三要素

2)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

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活动4

填空: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

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活动5

课堂练习: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

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五.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一、板书设计

课题:1.2.2数轴

一、数轴的概念

二、数轴的三要素

三、画数轴的步骤

124初中数学说课稿:绝对值

《绝对值》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内容。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

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

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

置。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

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

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

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

动学习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定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

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

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

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

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

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

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

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

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1、温故知新,激发情趣2、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3、手脑并用,深入理解4、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5、反馈矫正,注重参与6、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7、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

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

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

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来理解教

材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

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

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

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

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绝对值两种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所以

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

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

方面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

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与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

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打出第一张幻灯片复习提问:什么叫做相反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共同特点吗?学生会积极回答第一个问题,但第二

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回答,于是打出第二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

引出课题:绝对值。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

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人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绝对值这样比较深奥的数学名词,所以我利用数轴在第三张幻灯

片里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

对值,(absolutevalue)这个定义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给出定义后引导学生讨论:"定义里的数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绝

对值定义里的数a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

然后再回到第一张幻灯片里提出的问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在上一环节与学生一起理解了绝对值的定义后,我再提出问题:如何由文字语言向

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即如何简单地标记绝对值,而不用汉字?在此不用提问学生,采取自

问自答形式给出绝对值的记法。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绝对值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做教材的课堂练习

第一题,写出一些数的绝对值。可以请学生起立回答。我就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评价,如"很

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再次强调绝

对值的定义。

3、在完成第一题的练习后,我又给出一新的幻灯片,并提出问题:议一议一个数的绝

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从而引出

绝对值的第二个定义。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绝对值的两个定义后,我安排了10道不同层次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特别注重对

于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

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给出三道问题:

1)绝对值是7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

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

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视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剩余时间的多少我还预备了五道课堂升华的思考题,再次强化训

练,启发学生的思维。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习题1.23,4,5,10。

2、选作两道思考题:

⑴求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⑵已知x是整数,且2.5<|x|<7,求x.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

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1.3.1有理数的加法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

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一一教材结构与

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

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

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

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

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

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一有

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

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

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

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

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3、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

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⑴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

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⑵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

进行准确运算;⑷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

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

定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

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

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

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

力、受到教育。

五、学法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

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

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

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

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

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这些我都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

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

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

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

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

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

现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

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

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

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

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

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

的。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

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

目的。说课对我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

出宝贵意见。

1.3.2有理数的减法

一说教材:

(-)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七年级数学上册P21页的有

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题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

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

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

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

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

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

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

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

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

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

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

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

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

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比50c

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

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7.2-(-4.8);(2)(-3一)-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

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

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

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

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

计:(略)

1.4.1有理数的乘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有理数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

程序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

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

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

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

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是因为: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

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

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

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

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

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

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

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

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创

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让学

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

以下我将对每一一教学环节分别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学目标的控制等方面加

以说明: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交给的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为今后讨论

做准备。提供这一组问题,目的在于前两个学段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沿用这个

规定,就可以得到(-2)+(-2)=(-2)x2;(-2)+(-2)+(-2)=(-2)x3,......于是就得

到我们前两个学段没有学过的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思路清晰。

(二)观察一一猜想

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感知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三种情况,再以如下问题使学

生初步感悟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最后猜想出有理数的陈法则。

意图是以学生己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猜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探究一一验证

教师启发学生"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

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蜗牛爬行的例子结合问题(1)一一(4)

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并得出算式。意图是利用数

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验证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容易接受,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

索,从而充分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四)比较一一提炼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有理

数相乘的符号规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提炼出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

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五)分析法则掌握实质

教师设计以下例子目的使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步骤,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设计抢答题是想让学生熟悉法则,掌握法则实质。

(六)应用一一巩固:

例1和例2的教学通过学生板演来完成,再由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例1是运用乘法法

则进行运算的基本题,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

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例2是说明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即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决问题。通过

课堂练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七)小结——反思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3、你

还有什么疑问?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反思回顾总结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八)作业一一延展

为了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本节课后作业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通过作业不仅巩固有理数

乘法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

伏笔。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1.4.2有理数的除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中有理

数的除法。这节内容安排了两个课忖,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内容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

学过程及两点说明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法的

基础上进行的,是熟练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必备知识,它与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知识体系。整节内容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化未知到已知、用已知求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思维的力量,发展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为: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求有理数的倒

数,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感知数

学知识的普遍性、相互转化性。

(3)情感态度方面:通过生生合作,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通过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好

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是很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确定为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勤思、善思,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本节内容是在有

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利用乘法进行,基于此,教科书中给出了两种

法则,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这两种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

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二、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思维活跃,但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本节课充分借

助多媒体来增强直观效果。运用"自学一辅导"模式,遵循"面向全体,尊重主体”的教学理念,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把教学过程化为学生自学、大胆猜想、合作交

流、归纳总结的过程,使课堂教学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学法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

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问题,导入课题,提出课堂教学目标。

本着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原则,首先出示了学生熟知的问题,()x(-2)=8,

9x()=一36,4x()=-16,看到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然会利用己有的知识联想到"除

法"。此时,教师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接着课件揭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上课开

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

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这样坚持揭示目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

力。

2、指导学生自学。

课件揭示自学指导(1)阅读教材第44页内容;(2)小组讨论疑难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与此同时,坚持每次自

学前给予方法指导,可以使学生积累自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

认真学习,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重点巡视中差的学生,帮助他们

端正学习态度。

4、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展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或回答,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或板演时,

要照顾到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通过巡视,搜集学生存

在的错误,并在头脑里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把倾

向性的错误用彩色粉笔写在黑板对应练习处,供讲评时用。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已致用的能力。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学生观察板演,找出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的相同,学生自由更正,

让他们各抒己见,小组讨论,说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

后的学习。这个过程既是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优

等生了解更加透彻,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

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找

出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是从理论到理论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6、当堂训练。

为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我给出一组练习。(《数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第23页),

这组题目,分三个梯度:法则的直接运用、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这些

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

小灶",使课外辅导要有针对性。

7、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通过前六个环节,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整理知识,总结规律,提炼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

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请学生自编4—6个题目,让学生做到作业本上,以考查学生对本节基

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说明。

(一)、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的正上方中间处写明课题,然后把板书分为左右两部

分,左边是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为了培养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能力,板书中只

出现两种法则的符号表示,从而加深他们对法则的理解,板书右边是学生的板演,以便于比

较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板书下方是课堂小结,重点写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有理

数的乘法,以体现本节课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

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i>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

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

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

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

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

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幕、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

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

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幕、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累、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

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二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

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引入新知

a(1)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完成计算(要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板书解答过程)。

2、教师讲评

(七)小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八)布置课外作业

在拓展训练环节中,设置几个容易出错的计算题,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采取先尝试,后

引导,再探索辨析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难点。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在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

集体合作的意识。

2.1整式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2.1整式(第一课时)单

项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设计说明

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的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单项式既是对前面所学知

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习本章其他内容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整式乘除、分式和根式

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

的数学工具。

"整式"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而单项式

又是整式中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

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单项式概念

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

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

难点: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开始,知识由数向式转化,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与学生的认

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学习中会有一定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

把握以下两点:

(1)加强直观性:从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为切入点,用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

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2)注重分析: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判断易错

处,强化认识。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已有了小学所学习的一些数量关

系的铺垫,其难度不大,学生能够完成,而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进而得出单项式的概念,是

这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采用适当的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发现共同

点,来突出重点,采用变式训练和反例的练习突破难点。

为了使本节课更形象、生动,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四、教学流程

活动一:情景导入;活动二:探索新知;

活动三:变式训练;活动四:例题讲解;

活动五:拓展提高;活动六:课堂小结;活动七:作业布置。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情景导入

播放韩红的《天路》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青

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

达到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

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现实问题情境出发,感受用文字表示数的意义

活动二:

探索新知

通过实际事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必要性。通过观察,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和数

学经验,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体会在现实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活动三:

变式训练

了解学生对单项式有关概念是否理解、存在的问题;巩固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

活动四:

例题讲解

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是的次

数的概念。能解释简单单项式的实际背景,理解相同式子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活动五:

拓展提高

通过本组练习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的

能力

活动六:

课堂小结

回顾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

活动七:

作业布置

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

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

2、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强调变式练习

七、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利用章前图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loot对

本章知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

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设疑一一感知一一概

括一一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提高能力。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从而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以启

发谈话法为主,进行讲解及练习,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达到掌

握知识的目的,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单项式》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2整式的加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

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

不定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

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是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

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

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

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2)能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求值。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

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