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宁市2023~2024学年度秋季学期教学质量调研高二年级语文(形式:闭卷时间:150分钟分位:150分)注寇事项: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延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艺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各案标号涂黑;非这择题请用直径0.5毫术黑色基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爷题区线内作爷,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鸦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谷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垅,视境于心,莹然学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英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一,而实不可离。神于讨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含的眷恋之情。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季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甚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概念,体现了华夏抒情文学的审美,相传王昌龄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并对诗境有着一定的研究。B.诗有三境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心身入境、体验人生丰富情感、真情流露都是意境创设中重要的生成条件。C.诗僧皎然推进了意境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众多观点,又拓展了意境研究的领域。D.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意境的创设实现,王国维提出了文学中景与情的二元质的观点,范晞文和王夫之则强调景与情之间的相互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意与景关系的思想主张,都体现了创作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用心观察景物,感受生命中情感的律动,才能触动真情的表达。B.材料一认为意境因为其无所不包而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关于情景关系,作者认为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并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D.“景中藏情”与“情中见景”的本质区别在于“景中藏情”是通过逼真的景物画面隐含地表达情感,而“情中见景”则是弱化景物描写,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传达情感。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A.《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B.《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D.《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的观点,赏析下面文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答案】1.C2.A3.C4.总分结构。先总述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然后逐段讲述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5.所谓意境中的“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我与地坛》的节选文字,描绘了地坛剥蚀了琉璃的古殿檐头、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等“景物”;而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只得摇着轮椅进入地坛的“我”是失魂落魄、沮丧颓废的,这是“情”。在“景”与“情”的交互中,作者赋予地坛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带给读者以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众多观点,又拓展了意境研究的领域”,选项的“在此基础上”指的是诗僧皎然的意境研究,而原文“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选项遗漏了刘禹锡这个过渡环节。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B.“意境因为其无所不包而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有区别的”的说法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也就是意境与境界二者本身就有区别,然而历代研究者特别是南宋后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即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C.“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并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的说法错误。原文是“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也就是“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的是这篇文本的作者及同时代学人,而不是“王夫之”。D.“则是弱化景物描写,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传达情感”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即这一类不是“弱化景物描写”,是可以不用写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及论点论据关系的把握能力。A.蜡烛是景,而蜡烛垂泪,用拟人的手法的表现离别之情,其实是人在流泪和伤感,故是“情景并茂式”;B.用“乱石”“惊涛”等意象的雄奇和豪迈,表现作者对雄浑壮阔之景的赞美之情,属于“景中含情式”;C.“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表面写的是“愁”,但能让读者想象出喝酒的场面,但与友人的畅饮同欢之情溢于言表,属于“情中见景式”。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春江”“明月”“潮水”等意象,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跳跃而出,这属于“景中含情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论证结构的分析和把握能力。首先从整体上指出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总分式;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材料二第一段的段首句指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这是总说部分。该段主体引出了王国维的观点,列举了范晞文、王夫之等的相关论述。第二至第四段,分别从情景交融的三种具体类型论述。分别是: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每一种类型作者都举了一些诗文进行佐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观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的观点,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文段。首先回归材料一明确材料一第三段中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的内涵,然后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节选文字。其次,分析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节选文字中“景”与“情”的表现以及给读者审美想象空间的语句。从“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等语句看出这是环境描写,写了古殿檐头、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等景物,凸显了地坛的昔盛今衰。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等语句是写人——“我”,其中“失魂落魄”是最能体现残疾之后的作者情感的字眼。从“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等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地坛以“等”的动作,而失魂落魄、沮丧颓废的“我”也理解了它的意图,就达到了情景交融。这样写能让读者对地坛油然而生敬意,对作者失去双腿后的思想斗争以及从地坛中获得生命的启示,从而获得无限的审美想象趣味。据此分析做答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橘颂(节选)张炜橘颂(节选)张炜老文公等待儿子一家从海外归来,独自住了很久。陪伴他的是一只叫“橘颂”的猫。冬日将尽,大洋那边的人仍难确定归期。他看着窗外说:“让我们去山里住一段吧。”橘颂睁大眼睛看着他。老文公抚弄它的额头:“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三月的早晨,风很凉。橘颂贴紧老文公的腿,忍住颠簸。车子爬坡、转弯。山更深了。啊,出现了一条宽河,对岸是幢幢相连的房屋:从河边到山腰,高高低低好大一片,全由石头砌成。真像一座老城堡。车门打开,立刻听到了哗哗的河水。司机打量这座石屋,点上烟深吸一口:“这能住人?”卸车。不少纸箱,杂七杂八。书可真多。他来过这里两次。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那时他一边走,一边对老伴儿介绍逝去的祖父:他是这片大山里最富裕的人,在河的南岸建起一处很大的院落。老人大概想清静一下吧,又到河的北岸盖了这座孤单的石屋。它坐落在隆起的崖顶,东西南北各有两间相连。他的印象中,通向灶屋的过道旁总有码得整整齐齐的劈柴,穿过它往前,有一个小厅,出门就是台阶,由它下到一个曲曲折折、宽窄不一的回廊。它连接起复杂的地下空间。这里到处堆积了陈年旧物,墙上悬挂的东西稍一碰就会脱落:蘑菇,野枣,薯干,大蒜串。有各种闲置的器具,它们大半朽坏了。整个下午都在忙。需要打扫的地方实在太多,他干得不急,不像是擦拭,而是抚摸。这座石屋的年纪太大了,是真正的山里老人。“而我,刚刚才八十六岁。”他这样说着,看了看仍在蜷睡的橘颂和桌上放着的一沓书稿。橘颂不知什么时候倚在他的腿上,在看对岸。“颂,你能看到灯光吗?”他和它一齐看着。橘颂那沉思的眼睛,纯洁的眼睛,询问的眼睛,还有,陌生的眼睛,热烈的眼睛,冷峻的眼睛……后来,他的目光凝住了:一片模糊的石屋中,西南方的高处,迸出了很小的一点亮光。橘黄色,十分微弱。“哦,灯光。”第二天一早,他让橘颂伏到背上。“响们去村里了。看看老乡亲,还有猫和狗。”他们寻找一座桥,没有。河心的水不宽,最窄处有几块大石头,要踏着它们过河。水流有二十多米宽,中间有些急,发出哗哗声。一条黑色的鱼蹿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上岸后,脚下是滑腻的青石,他一手揪紧肩上的橘颂,一手扶着矮墙。一幢幢石屋,屋顶长了许多瓦松,石缝里有墨绿的苔藓,墙头垂下一束束藤蔓。踏着一路上坡往前,街巷的石头被踩得发亮。他们来到宽敞的十字街口,这是村子的中心。有店铺,走近了,发现门窗紧闭,门锁已经锈蚀。“这么大的村子,一定会有人啊,会有不止一个店铺。咱们耐心些。”老文公拍拍背上的橘颂。转过几条宽宽窄窄的巷子。石屋依山就势,有的卧在小块平坦的低地上,有的垒在高高的平台上。穿过一道道拱门,钻进又深又长的石巷,让他再次想到了古代城堡。“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老文公坐在石台上,擦着汗水。橘颂坐在一旁,一只黑鸟在一边枝头上跃动,是乌鸦。橘颂站起来。乌鸦飞走了。一只小蜥蜴先是从石隙里探头,然后飞奔而出。橘颂跳过去,小蜥蜴昂头盯视,下颌飞快翕动。橘颂退后一步。小蜥蜴不见了。他走到一条窄巷的尽头,迎面是一个高高的小窗。窗内好像有人。他看清了:是个女人。她正从高处看着他们。他举手问候:“您好!”窗内的女人把头探出。她五六十岁,头发有些花白。“您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人!”老文公大声说。她一直伏在窗上。“嗯,我看到了。”她的声音很轻。他觉得她在看猫。说:“这是橘颂。我们住河对岸。”她从窗前离开了。一会儿,她踏着石阶下来,站在十几米远处,一脸欣喜:“我昨夜看到对岸的灯了,知道有人来了!”“我姓文,人们叫我‘老文公’。”她仰起脸,没说什么。他问起店铺,还有人去了哪儿?“啊,没有店铺了。这里只剩下三个人。”“空村?这样一座大村?”他四下看着,歪着头,像问橘颂。“我叫李转莲。”她说,“我昨夜望见对面的灯了。”老文公也想起了晚上看到的光亮,喊:“啊,明白了,原来是您的窗子!”“我想买肥皂、酱油和盐,蔬菜和肉,一些日用品。”老文公说。李转莲点头:“有一辆串乡车,十天半月路过一次。只停一会儿。您老信得过,就交给我办吧。”“我要弄个浴室,所以还要一只莲蓬头。”李转莲大笑:“我名儿里也有‘莲’,忘不了。爱干净的大叔,一看就是学问人。”他再次感谢,又问:“您说村里还有两个人,他们是谁?”“老棘拐’和重孙‘水根’。”老文公念一遍他们的名宇,离开了。这是第四天。他们一直留意听着远处传来的喇叭声,没有。“谁知道呢,也许车子再也不来了,三个人的村子没有生意好做。”他叹气。第六天,响起了笃笃的敲门声。是李转莲。她站在门口,提了一个篮子。篮子里是两棵白菜、一瓶酱油、一瓶醋、一把葱、一块豆腐。“没有鱼和肉,也没有莲蓬头。”李转莲把东西一一放好。她看到了桌上厚厚的一沓纸。老文公把展开的花布合上,拧紧钢笔。她说:“这布和我家窗帘一样,都是转莲花儿。”老文公知道“转莲”就是向日葵。他这才注意到,布上真是那种花的图案。“这么大一摞啊,写得密密麻麻,这要写一辈子吧?”橘颂跳上桌子,挨紧了布包。老文公咳一声。左胸有些痛,他拍了拍那儿。“哦,全是字嘛,您刚才见了。”李转莲站起,搓着手:“那我回了,你有什么要我做的,就告诉一声。”“我和橘颂挺好的。”他挺直了身子。他把她送到门外,一直看着她踏上河心的石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屋分有两处,一处是建在南岸的院落,一处是建在北岸的石屋,遥相呼应,宛如静止的历史传奇,充满神秘感。B.老文公打扫石屋卫生时“不像是擦拭,而是抚摸”,让读者感受到老文公对久别石屋的深情以及对过往人事的回忆。C.“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村里仅剩三个人,说明老文公与村里绝大多数人奔赴的方向是相对的。D.李转莲热情帮助老人买生活用品,却不敢回应村里人烟稀少的话,说明她竭力隐瞒人们都离开村子的真正原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大”字用得传神,也设置了悬念,让读者想了解山里的春天之“大”会是怎样的,但本文并没有描绘。B.小说插叙老文公第一次来石屋的往事,表明石屋年代久远,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也让石屋更加增添了历史感。C.老文公与“橘颂”的对话推动了惰节的变化,他与“橘颂”的对话何尝不是与自己的对话,表现了他孤独寂寞的处境。D.《橘颂》娓娓地讲述了前辈的故事,描绘了隽永的画面,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营造出一个孤寂而又蕴含着人情味的“田园”世界。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9.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从小说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其散文化特点。【答案】6.D7.B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石屋众多、偏僻的深山。②为下文做铺垫。交代大山深处的地理位置,为下文山中空寂、人离开山里奔向他地做铺垫。③对比。深山之中幢幢相连的房屋,与后文人烟稀少形成对比,更能突出山里石屋的空寂与古老9.①淡化情节的散文式结构。本文围绕老文公回家乡老屋居住展开情节,认识李转莲、购买生活用品,淡化矛盾冲突,不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性。②环境描写中富有诗意。“水流有二十多米宽,中间有些急,发出哗哗声。一条黑色的鱼蹿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有优美灵动的诗意,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竭力隐瞒人们都离开村子真正原因”有误,人们因外出打工离开村子,原因显而易见,她不想回应是不想打击老文公回乡居住的热情。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B.“使情节跌宕起伏”有误,文本段落短小,有意淡化情节,石屋的描写没有引起情节的起伏变化。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结构、内容等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作答“对岸是幢幢相连的房屋:从河边到山腰,高高低低好大一片,全由石头砌成。真像一座老城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石屋众多、偏僻的深山。“山更深了。啊,出现了一条宽河,对岸是幢幢相连的房屋”交代大山深处的地理位置,下文写到 “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这里只剩下三个人”,可见,为下文山中空寂、人离开山里奔向他地做铺垫。由“对岸是幢幢相连的房屋”“她仰起脸,没说什么。他问起店铺,还有,人去了哪儿?‘啊,没有店铺了。这里只剩下三个人’”可知,深山之中幢幢相连的房屋,与后文人烟稀少形成对比,更能突出山里石屋的空寂与古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小说散文化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故事情节:开头写老文公打算回家乡老屋居住,之后写他回村后看到的第一个人李转莲,然后写李转莲帮老文公购买生活用品,情节简单,淡化矛盾冲突,不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性。环境描写:“水流有二十多米宽,中间有些急,发出哗哗声。一条黑色的鱼蹿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一幢性石屋,屋顶长了诉多瓦松,石缝里有墨绿的苔藓,墙头垂下一束束旗蔓。踏着一路上坡往前,街巷的石头被踪得发亮”等环境描写富有诗意,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游,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安子贱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夫报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众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至单父,宓子贱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孔子又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子贱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老,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节选自《说苑·政理》)材料二: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注]①单父:春秋时青国邑名。②阳桥:一种白色的鱼。③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毋迎A而距也B毋望C而许也D许之E则失守F距之G则闭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度”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词义不同。B.耆老,六十曰香,七十曰老。现在把德高望重的老人称为“耆老”,也泛指“老年人”。C.举,翻译为“施行,实行”,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词义不同。D.材料二的“危”与《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危”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宓子贱还未到单父,官员们就到大道上去迎接他,宓子贱避而不见。等到了单父,他就请来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B.孔子认为推举贤人是福祉的根本。可惜宓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宓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绩方面将会超过尧、舜。C.有好的法制而没有君子,国家处于混乱状态,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了通晓治国大道的君子而国家仍混乱,自古至今都未曾有。D.荀子阐述了“土地、人民、道义与法制是国家的根本,而君子是能够贯彻治国理念、推行法制的总管,不能有片刻的缺失”的道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2)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1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出宓子贱将单父治理得好的原因。【答案】10.BDF11.D12.B13.①我把他们的父亲当作(自己的)父亲,把他们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②此地比我贤明的百姓有五个人,我侍奉他们,他们都教给我用以从政治民的方法。14.①招揽贤人,推举贤人。②体恤百姓,爱民如子。③谦虚请教治理之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因为别人迎合你就拒绝他,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有所期盼就答应他。随便许诺就会失去原则,盲目拒绝就会闭塞视听。“毋迎而距也”和“毋望而许也”句式对称,应在两个“也”后断开;“许之则失守”和“距之则闭塞”句式对称,应在“守”后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测量/估计;句意:测量它的深度又是不可能的。/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B.正确。C.正确。施行、实行/被攻下;句意: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D.错误。危险/高;句意:得到了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他,国家就危险。/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如果宓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绩方面将会超过尧、舜”,原文表述为“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意思是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第一个“父”,意动,把……当作父亲;第一个“子”,意动,把……当作儿子;“哀”,为……哀痛。②“贤于不齐”,状语后置句,“于不齐贤”;“事”,侍奉;“术”,方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说到“至单父,宓子贱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他招揽贤人,推举贤人;原文说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可见其体恤百姓,爱民如子;还说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他谦虚请教治理之法。参考译文:材料一:宓子贱将要做单父县令,向孔子辞行。孔子说:“不要因为别人迎合你就拒绝他,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有所期盼就答应他。随便许诺就会失去原则,盲目拒绝就会闭塞视听。这就像高山深池,仰望它没有边际,测量它的深度又是不可能的。”宓子贱说:“好,我怎敢不接受您的教诲呢!”宓子贱又去拜访阳昼,并说:“你有什么话来赠送我吗?”阳昼说:“抛下钓丝投放诱饵,迎上来吞食的鱼,是阳桥鱼,这种鱼肉少且味道不美;如果是若隐若现,似食不食的鱼,是鲂鱼,这种鱼肉肥厚而味美。”宓子贱说:“讲得好。”还没有到单父,官员们就到大道上去迎接他。宓子贱说:“用车把他们赶走,用车把他们赶走,阳昼说的阳桥鱼来了。”到了单父,宓子贱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孔子又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得到众人的好评,告诉我你是靠什么做到这一步的。”子贱说:“我把他们的父亲当作(自己的)父亲,把他们的子女当作(自己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说:“不错,但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亲附,但还不够。”子贱又说:“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所结交的朋友有十一人。”孔子说:“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能够用来教育人民尽孝道了;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能够用来教育人们敬爱兄长了;结交朋友十一人,能够以此教育人们互相学习了,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阶层的人会亲附,但是还不够。”子贱说:“此地比我贤明的百姓有五个人,我侍奉他们,他们都教给我用以从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说:“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业,关键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致力于招揽贤人,推举贤人,这是各种福祉的根本。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材料二:江河湖泊水深,鱼鳖就归来;山林茂密,禽兽就归向它;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没有土地,人民就无法安居业;没有人民,就无法守住土地;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人民就不会来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了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他,国家就危险;得到了他,国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古书上说:“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混乱来源于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注]①底处:何处。②枰:棋盘。③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泥种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凭阑远望,饱览如画美景。风景画在“望”中一幅幅依次展开。B.诗人描绘出幽邃的景色,营造出幽寂的意境,这一切都是诗人林逋所眷恋的。C.诗人如处仙境,遗憾的是“夕阳西沉,寒烟升起”,好的心情随之发生变化。D.诗人撷取绘画艺术之所长丰富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增添作品的绘画意趣。16.后人评价林通这首诗“工于写景”,手法高妙,独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比喻。林间佛寺如同褪了颜色的画;水面上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③想象。寺在“画轴”之中,眼中是画,诗人笔下也是画,诗人把景色想象成了美丽的画卷。④动静结合。天空中偶尔飞起的一只鸟,或是夕阳下缭绕的寒烟为动态,看到孤山寺、田地等为静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好的心情随之发生变化”错, 寺、田、鸟、烟四轴风景图,展现的正是高僧端上人日日置身其间的那个幽深清寂的环境。此种环境,与这位幽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闭逸情致正相吻合。“夕阳西沉,寒烟升起”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诗人心情并未发生变化。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零落棋枰葑上田”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以棋盘方格比喻架田,比喻贴切。由寺庙到农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空间变化由近及远,层次清晰,画面立体感强烈。“阴沉画轴林间寺”阴森森的树林里,隐隐约约地闪现出几所寺院。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诗人举头瞻望天宇,只见寥廓秋空之中,偶尔飞过一只伶仃的小鸟;夕照之中,什么都没有,唯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动静结合,画面更为灵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3)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后知至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焉”“省”“致”“至”。三、语官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终于,我们到黄河与大海的交汇处了。抬头远望,本就宽阔的河床变得更加________,哪里是河岸,哪里是海边,已经分不清楚了。浑黄的河水与碧绿的海水相互撞击,又像是相互致意,因为它们彼此点头却又互不侵犯。长长的分界线像一个孩子画出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弧线,把河水与海水清晰地分开。游客们的惊叹声、欢呼声、按动快门的咔咔声连成一片,这些声音________,一会儿高耸入云,一会儿又重重地跌落下来,淹没在河水咆哮的声浪里。我凝望着那一条“泾渭分明”的弧线呆呆地出神。我不知道这条线会延伸到哪里才会消失,河水和海水最终什么时候彼此交融,但我知道大海是河水最好的归宿,河水蜿蜒万里,最终都要投入大海的怀抱,即便开始的“抵触”与“接纳”都心存芥蒂,但终究还是要合为一体的。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导师,人类无论何种肤色,居于何处,操着何种语言,有着怎样的信仰和追求,最终都要相亲相爱地融为一体,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命运。“要返航了!”朋友拍着我提醒道,我这才________,赶紧拿出手机,录制下河海交汇的壮美景观,以便留存永久的记忆,永久的印象,永久的回味,永久的情怀。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以便留存永久的记忆与印象、回味与情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1)广阔无垠(2)此起彼伏(3)如梦初醒(如梦方醒)19.从内容上看,原句比改句表达更加清晰。从形式上看,原句比改句多了排比修辞,将“永久记忆”“永久的印象”“永久的回味”“永久的情怀”作为并列的宾语,句式更为整齐有序,既增强了语势,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更有力地突出了作者激动、震撼、喜悦的心情,具有感染力,比改句表达效果更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抬头远望”这一视角及后面“哪里是河岸,哪里是海边,已经分不清楚了”的描述,可知要说本就宽阔的河床变得更加怎样,还是突出“广阔”的特征,故可填“广阔无垠”。“广阔无垠”,指广阔无边,形容极其宽广。第二空,结合语境看,是在写声音,而且是突出这些声音“一会儿高耸入云,一会儿又重重地跌落下来”有高低起伏的特征,故可填“此起彼伏”。“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第三空,由“‘要返航了!’朋友拍着我提醒道”可知,作者当时还沉浸在上文的思考中,经由朋友提醒才明白过来,“赶紧拿出手机,录制下河海交汇的壮美景观”,故可填“如梦初醒”“如梦方醒”。“如梦初醒”“如梦方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从糊涂、错误的认识中醒悟过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改句和原句的区别,从改动的地方进行比对分析。从对比看,改句将“印象、回味与情怀”前面的定语删掉了,而原句宾语是“永久的记忆,永久的印象,永久的回味,永久的情怀”这样的四个并列内容,原句的表达形式层次分明,将作者想留存的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晰。此外,这四个并列内容,格式一致,“记忆”“印象”“回味”“情怀”都分别用“永久的”来修饰,一起做“留存”的宾语,使用的是排比修辞。排比修辞,作用一般是使内容集中,增强语势;条分缕析,叙事透辟;节奏鲜明,便于抒情等;结合语句具体分析,突出作者激动、震撼、喜悦的心情上更有力量,肯定“比改句表达效果更好”这一结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嗅觉的受器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细胞和特化的嗅细胞。①,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脊椎动物的唤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唤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唤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唤球。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一些能够引起唤觉的物质,这些物质穿越鼻黏膜到达上皮组织与嗅觉纤毛接触;嗅觉纤毛会刺激细胞质延伸物末端——黏膜芽状物的细胞膜,将此一嗅觉刺激传送到休耳菜氏细胞的细胞质。人生病时,②。若不明原因的闻不出气味则叫作失嗅,此症由于鼻脑阻塞,空气到达不了鼻子的灵敏区;其次是嗅觉神经受伤或损坏,以及脑的嗅觉中区有病。鼻阻塞性失嗅是由于鼻息肉、肿瘤和鼻黏膜肿胀。鼻的嗅觉神经损伤大多因为病毒感染和过敏反应所致。此外人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长肿瘤也会出现嗅觉神经组织损伤。失嗅的人仍可靠舌头分辨出咸、酸和苦味,但③。20.下列句子的破折号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今年过年,我必须要回到久违的家乡——呼伦贝尔市。C.呜——伴随着火车的长鸣,预示着我们要离开这座城市了。D.他想资助每户村民买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刷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21.①嗅觉是一种远感②常常会嗅觉消失③无法分辨香、臭/气味22.原句改为:鼻的嗅觉神经损伤大多因为病毒感染和过敏反应。此外人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长肿瘤也会造成嗅觉神经组织损伤。【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转变,陈述对象变化;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声音延续;D.表示意思的递进。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其后的语境“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的“即”可知,横线处后是对此空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根据句中的“长距离”“感觉”可知,此空应填“嗅觉是一种远感”。②处,根据前面的语句“人生病时”和其后“若不明原因的闻不出气味则叫作失嗅”可知,此处是说人在生病时会嗅觉消失,所以此空可填“常常会嗅觉消失”。③处,根据此处前面的“但”字可推知,此处内容与前句形成转折,前句“失嗅的人仍可靠舌头分辨出咸、酸和苦味”是指失嗅的人仍然有味觉,那么此处是指不能靠嗅觉系统精准辨别气味,所以此处可填“无法分辨香、臭/气味”。【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画波浪线的语句的病因有二:一是句式杂糅,“因为……”和“是……所致”是两套句子结构,不能并存,故可以删掉“所致”;二是搭配不当,“出现”和“损伤”动宾不搭配,故可以将“出现”改为“造成”。故修改为:鼻的嗅觉神经损伤大多因为病毒感染和过敏反应。此外人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长肿瘤也会造成嗅觉神经组织损伤。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人类无论何种肤色,居于何处,操着何种语言,有着怎样的信仰和追求,最终都要相亲相爱地融为一体”。这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也与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完全一致。但当今局部的战火四起,政治、经济上的利益“暗战”此起彼伏,独裁主义、霸权主义依旧影响世界各国的关系,全球并没有真正实现世界性的和平、友爱的理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共筑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与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然而,尽管我们共享着地球这一家园,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却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局部战火、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