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七县(市)地区及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杭州七县(市)地区及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杭州七县(市)地区及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杭州七县(市)地区及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杭州七县(市)地区及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杭州七县(市)地区及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墙、瓦、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级,为贾母起居处,其他建筑则按照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关系依次排列。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自然观,认为自己处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别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儒家文化更把这种“中”的概念升华提炼,创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红楼梦》中的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上都遵循了对称的规则,以中轴线对称均等布置,严谨规整,恪守强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这样不仅使建筑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给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对称之美,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实现了建筑和水的有机结合,实乃精妙。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环境为建筑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建筑赋予自然环境新的生机与颜色。《红楼梦》就是贯彻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艺术与美学的原则,从而塑造了一副和谐美丽的豪门巨宅画卷。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摘编自袁孝颖、宋国庆《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的“文法”即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所有建筑都遵循的惯例法式。B.梁、柱、墙、瓦等建筑“词汇”依照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组合成一座座建筑物。C.《红楼梦》中的建筑均结合了江南园林和北方四合院的特色,呈现出变化丰富、多维的美感。D.《红楼梦》中的建筑位置彰显了我国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它们按尊卑等关系依次排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我国建筑的特点,材料一主要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B.运用相同的建筑“文法”和不同的建筑“词汇”,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C.对称的建筑,在构图上有均衡性,给人以安全感,体现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事态度。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原则证明了《红楼梦》中的建筑物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荣禧堂”位于荣国府的中轴线上,匾额为皇帝所书赐,它是贾府的当家人贾政的住处。B.贾政等人游大观园时,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C.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种有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作者借此来衬托他的性情及地位。D.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名以安诸艳。4.请用《红楼梦》中的建筑特点来解释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5.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里说:“我们有些住宅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答案〗1.C2.D3.A4.①《红楼梦》中的院群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空间变化丰富,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或《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②《红楼梦》中的建筑姿态万千,凸显人物性格。5.①建筑文法和词汇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建筑师们在设计房屋时需要遵循法式,这就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②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忽略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没能关注住户们“不同的需要”,表达出“极不相同的情感”,“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均结合”错误,原文是“大观园类似江南园林”,而不是《红楼梦》中的所有建筑。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证明了《红楼梦》中的建筑物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错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艺术与美学的原则”,《红楼梦》中的建筑贯彻了这一原则。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述的是《红楼梦》中的建筑有“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特点。A.体现了“强者居中”的“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体现了大观园中的建筑“含蓄”的特点;C.说的是植物和人的关系;D.阐述建筑和人的关系。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周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可知,《红楼梦》中的院群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空间变化丰富,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或《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②结合“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可知,《红楼梦》中的建筑姿态万千,凸显人物性格。【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可知,建筑文法和词汇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建筑师们在设计房屋时需要遵循法式,这就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②结合“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可知,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忽略了灵活性和多样性,没能关注住户们的“不同的需要”,表达出“极不相同的情感”,“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雷雨·第一幕》节选周朴园(点头,转向蘩漪)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周蘩漪病原来不很重——回来身体好么?周朴园还好。——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么样?周冲母亲原来就没有什么病。周朴园(不喜欢儿子们这样答复老人的话,沉重地,眼翻上来)谁告诉你的?我不在的时候,你常来问你母亲的病么?(坐在沙发上)周蘩漪(怕他又来教训)朴园,你的样子像有点瘦了似的。——矿上的罢工究竟怎么样?周朴园昨天早上已经复工,不成问题。周冲爸爸,怎么鲁大海还在这儿等着要见您呢?周朴园谁是鲁大海?周冲鲁贵的儿子。前年荐进去,这次当代表的。周朴园这个人!我想这个人有背景,厂方已经把他开除了。周冲开除!爸爸,这个人脑筋很清楚,我方才跟这个人谈了一回。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周朴园哼,现在一般年青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周冲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周朴园(眼翻上来)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周冲(被压制下去,然而)爸,我听说矿上对于这次受伤的工人不给一点抚恤金。周朴园(头扬起来)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向蘩漪)这两年他学得很像你了。(看钟)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嗯,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雷雨·第三幕》节选选文二:周冲四凤,你不要为这一点小事来忧愁。世界大得很,你应当读书,你就知道世界上有过许多人跟我们一样地忍受着痛苦,慢慢地苦干,以后又得到快乐。鲁四凤唉,女人究竟是女人!(忽然)你听,(蛙鸣)蛤蟆怎么不睡觉,半夜三更的还叫呢?周冲不,你不是个平常的女人,你有力量,你能吃苦,我们都还年轻,我们将来一定在这世界为着人类谋幸福。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鲁四凤二少爷,您渴了吧,我给您倒一杯茶。(站起倒茶)周冲不,不要。鲁四凤不,让我再伺候伺候您。周冲你不要这样说话,现在的世界是不该存在的。我从来没有把你当做我的底下人,你是我的凤姐姐,你是我引路的人,我们的真世界不在这儿。鲁四凤哦,你真会说话。周冲有时我就忘了现在,(梦幻地)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并且忘了我自己。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鲁四凤我们?周冲对了,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头微仰,好像眼前就是那么一个所在,忽然)你说好么?鲁四凤你想得真好。选文三:《雷雨·序》节选我看过一次《雷雨》的公演,我很失望,那位演周冲的人有些轻视他的角色,他没有了解周冲,他只演到痴憨一一那只是周冲的粗犷的肉体,而忽略他的精神。周冲原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鲁四凤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他藏在思想的堡垒里,他有许多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他不能了解他自己,他更不能了解他的周围。一重一重的幻念茧似地缚住了他。他看不清社会,他也看不清他所爱的人们。他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对现实那样的隔离。他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地敲醒他的梦。在喝药那一景,他才真认识了父亲的威权笼罩下的家庭;在鲁贵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侮慢,他才发现他和大海中间隔着一道不可填补的鸿沟;在末尾,蘩漪唤他出来阻止四凤与周萍逃奔的时候,他才看出他的母亲全不是他所想的那样,而四凤也不是能与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船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连续不断的失望绊住他的脚,每次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那是他应受的刑罚。他痛苦地感觉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步。甚至在情爱里,他依然认不清真实。抓住他心的并不是四凤,或者任何美丽的女人。他爱的只是“爱”,一个抽象的观念,还是个渺茫的梦。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地说破了她同周萍的事,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鲁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以上选文作者均为曹禺)6.下列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朴园的台词多用问号和叹号,带有质疑和命令的口吻,比较生硬,这暗示了他和家人之间的隔膜。B.鲁四凤的语言简短,表明她对周冲的长篇大论的不理解和不在意,符合其身份特征,又吻合人物关系。C.曹禺对周冲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构想和分析,这表明了他对这一人物的喜爱,也彰显了他的创作理念。D.由节选部分可知,《雷雨》的成功得益于内涵丰富的台词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复杂的矛盾冲突。7.对选文中舞台说明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怕他又来教训”是周蘩漪的心理描写,这表明了周蘩漪对周朴园的了解和对周冲的爱护,她起了调节父子矛盾的作用。B.鲁四凤“忽然”,表明她对周冲的话不认同,所以故意打断并转移话题;而“站起倒茶”则是她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恪守。C.周冲“梦幻地”“头微仰”的神态,表明他并不一定是在和四凤交流,而是陶醉和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美好未来世界里。D.选文中的舞台说明虽然简洁,但不可或缺,它们分别具有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8.选文一中写到了几组矛盾冲突,这对塑造周朴园形象有何作用?9.曹禺说:“我很失望,那位演周冲的人有些轻视他的角色,他没有了解周冲,他只演到痴憨——那只是周冲的粗犷的肉体,而忽略他的精神。”请结合所选三则文本材料分析,周冲的精神世界有何特征。〖答案〗6.C7.A8.三组矛盾冲突,分别是:周朴园和周蘩漪之间的夫妻矛盾;周朴园和周冲之间的父子矛盾;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作用:在一家人久别重逢后看似平和实则紧张对立的氛围中,多角度、立体地(丈夫、家长、资本家)凸显了周朴园形象,使其形象逐步鲜明、丰满。9.周冲的精神世界是复杂而不断变化的:

①起初,他天真浪漫,对理想和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认为人生而平等(选文二中周冲和四凤的对话可以表明);

②同时,还对现实生活充满厌恶和反抗(选文一中周冲对周朴园的反抗,选文二中“我恨……我讨厌我的父亲”);

③在遭遇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他慢慢看清了社会和生活的真相,备受打击,逐步走向绝望(选文三)。〖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彰显了他的创作理念”错误,选文没有涉及曹禺的创作理念,只是陈述了周冲的特点,表达了对公演中那位演周冲的人的失望。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表明了周蘩漪对周朴园的了解和对周冲的爱护,她起了调节父子矛盾的作用”错误,周蘩漪怕周朴园教训她,说她生病的事,所以转移了话题,而非出于爱护周冲,调节父子矛盾。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选文一中写到了周朴园、繁漪和周冲的对话,又由周冲的言语中引出了鲁大海,故选文中共形成了四个人物间三组矛盾冲突,即:周朴园和繁漪之间的夫妻矛盾;周朴园和周冲之间的父子矛盾;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由“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病原来不很重——回来身体好么”“还好。——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么样””“母亲原来就没有什么病”“谁告诉你的?我不在的时候,你常来问你母亲的病么”“朴园,你的样子像有点瘦了似的。——矿上的罢工究竟怎么样”等家庭人物间对话及“不喜欢儿子们这样答复老人家的话,沉重地,眼翻上来”“怕他又来教训”等舞台说明部分可知,一家人久别重逢后看似平和,实则紧张对立的氛围;由“这个人!我想这个人有背景,厂方已经把他开除了”“哼,现在一般青年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等可知,在对待鲁大海的问题上,周朴园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显露地很彻底,故而矛盾冲突可以多角度、立体地凸显了周朴园作为丈夫、家长、资本家的形象,使其形象逐步鲜明、丰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四凤,你不要为这一点小事来忧愁。世界大得很,你应当读书,你就知道世界上有过许多人跟我们一样地忍受着痛苦,慢慢地苦干,以后又得到快乐”“你不要这样说话,现在的世界是不该存在的。我从来没有把你当做我的底下人,你是我的凤姐姐,你是我引路的人,我们的真世界不在这儿”等周冲和四凤的对话可知,周冲认为人生而平等,他天真浪漫,对理想和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由选文一中“开除!爸爸,这个人脑筋很清楚,我方才跟这个人谈了一回。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爸,我听说矿上对于这次受伤的工人不给一点抚恤金”及选文二“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可知,周冲对现实生活充满厌恶和反抗;由选文三“周冲原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而他与鲁四凤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所以当着四凤不得已地说破了她同周萍的事,使他伤心的却不是因为鲁四凤离弃了他,而是哀悼一个美丽的梦的死亡”可知,周冲在遭遇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慢慢看清了社会和生活的真相,备受打击,逐步走向绝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文本二: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备注〗①雒(luò)阳:洛阳。②郦食(yì)其(jī):人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父,最小的叔叔,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季排行最小。B.为寿,席间敬酒祝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C.副车,皇帝的从车,古称天子属车三十六乘,副车就是属车的别称。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B.刘邦善于应变,处事圆滑。危机面前,他既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还让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C.张良胆识过人,沉稳机智。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蛲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D.张良为人精明,知人知己。他劝谏时把握尺度,启发刘邦醒悟并采纳其建议;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咸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14.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刘邦是如何打动项伯的。〖答案〗10.A11.D12.D13.①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等待将军到来。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②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14.①拉近距离,结为儿女亲家,化敌为亲;②摆事实,反驳曹无伤之言;③动之以情,表明对项羽的忠心。〖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留壁”动宾短语,不断开,排除CD;“张旗帜”的地方是“诸山上”,“诸山上”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张旗帜(于)诸山上”,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褒扬”错,应为“褒贬”。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费一兵一卒”错。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说明发动了战争,不可能不费一兵一卒。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籍”,造册登记;“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判断句。(2)“将”,率领;“略”,夺取;“遂属焉”,省略主语“张良”;“属”,归附。【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可知,拉近距离,结为儿女亲家,化敌为亲;根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可知,摆事实,反驳曹无伤之言;根据“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之以情,表明对项羽的忠心。参考译文:文本一: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文本二:秦始皇东游,张良和刺客一起埋伏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错误地击中皇帝从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张良隐居下邳期间,行侠仗义。项伯在杀人之后,也曾到张良这里躲藏过。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邦授予张良为军中主管马匹的官。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于是便决定追随他,不再去见景驹。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他们的建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和子由渑池怀旧①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备注〗①1061年,苏轼赴凤翔上任,经过渑池。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后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因作此诗相和。②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经过渑池,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子由渑池怀旧》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B.《和子由渑池怀旧》后四句写了诗人怀旧的对象: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C.《卜算子》上阕“缺月”“漏断”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幽静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D.《卜算子》选景叙事简约凝练,空灵飞动,风格清奇,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物我交融,含蕴深广。16.两首诗词中的“鸿”这一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1)《和子由渑池怀旧》鸿爪留印、鸿飞东西都是匆匆又偶然的,以此喻人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匆匆、缥缈不定的怅惘;(2)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惊起”“有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②“无人省”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环境的清幽和鸿的“不肯栖”,又体现了诗人的高洁自许,诗人借鸿抒发了孤高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新塔”不属于诗人怀旧的对象。“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从人事变化的自然规律角度说明不必过分在意人生的偶然。没有怀旧新塔。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用雪泥、鸿爪作喻,暗示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人生正如飞鸿踏雪一样,存在偶然的因素,难以追寻。“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写出了孤鸿孤独寂寞,飘忽不定的特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出了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的特点。此处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突出了孤鸿孤寂的特点。此处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夫子的问志,曾皙描绘了一幅吹吹风、唱唱歌的快乐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孔子的赞赏。(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三年之后,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3)以猿声来抒发愁情,在唐诗中颇为常见,如“猿啼客散暮江头”,请再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风乎舞雩咏而归(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听猿实下三声泪/猿鸣天上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如果说,道家的目光是超越的,儒家的目光是温暖的,墨家的目光是热烈的,那么,①,会让人产生一阵阵寒意。老子淡淡地走在路上,孔子苦苦地走在路上,墨子急急地走在路上。路边树丛间,早就有几副冷冷的目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的法家学者,完全不讲老子、孔子、墨子的情怀,②,并把这种管理组成一种绝对权力。在韩非看来,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术”“势”三种力量。“法”是法令如山,赏罚分明;“术”是运用谋术,控制群臣;“势”是集中权势,制服天下。猛然一听,法家让人不太愉快,但仔细一想,社会历史还真少不了法家。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墨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对于现实的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尽量少管,听其自然;孔子主张道德领先,苦口婆心;墨子主张一腔热血,行侠江湖。这三条道路,③,与他们不同的是,法家强硬地追求有效,依傍并试用权力。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胜利了——真正让秦国强大并统一中国的思想流派,就是法家。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①②③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一一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B.“就是—一”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一有什么看头啊!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一一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法家的目光是凌厉的(关键词:凌厉。意思符合即可)②只讲严格的社会管理(关键词:严格。意思符合即可)③都很难有效把整个社会管理起来(或都很难有效统一当时社会思想流派)(关键词:有效。意思符合即可)19.A20.①由三个“走在路上”形成排比,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语气连贯;②突出了作为各学派的创始人,他们传播各自文化思想的坚韧执着。〖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对应后文的“以韩非子为代表的的法家学者”,指法家的目光特点,结合“会让人产生一阵阵寒意”,应填“法家的目光是凌厉的”。②结合前后文“完全不讲”“把这种管理”可推出,此处说法家只讲管理,结合应填“只讲严格的社会管理”。③结合后文“真正让秦国强大并统一中国的思想流派,就是法家”可推出,此处说三家的管理效果并不佳,应填“都很难有效把整个社会管理起来”。【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和文中画线句都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话题转换;D.表示总结上文。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三句话“……地走路上”组成排比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而且语气连贯;“走在路上”形象地表明作为各学派的创始人为传播各自的主张而奔走不息,凸显了他们传播各自文化思想的坚韧执着。(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4分)21.屠呦呦的原文编入课文时,个别词句作了调整,针对下列表格中的内容,从实用文语言准确性角度对这一调整进行说明。原文:上世纪50年代,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由于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说明:课文:20世纪50年代,由于虐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创。〖答案〗①用“20世纪”代替“上世纪”,数词的运用使时间表达更加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