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_第1页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_第2页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_第3页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_第4页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3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2.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B.缓和了朋党之争D.加剧了阶级矛盾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西晋东晋

高门士族占比48%78.4%

宗室、外戚占比19.1%7.4%

寒人占比32.9%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B.豪强势力的膨胀D.专制皇权的弱化4.“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5.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1/10“““““““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6.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7.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2/10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8.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9.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史料内容

B.正统观念的左右D.情感倾向的影响)

来源《旧唐书·元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谅传》(五代刘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昫等撰)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李元谅墓志》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10.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11.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州

③伊犁将军

3/10李李B.①安西都护府C.①护乌桓校尉D.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③西宁办事大臣③西宁办事大臣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角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多民族的交融

内涵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外来文明的吸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收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以复古为革新实。——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4/10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自[美]卡里·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高宗时期武则天时期玄宗时期

均田户数1432

受足户数002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101.0143.5148.7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69.0102.0106.65/10托托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6.[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6/10(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17.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政治主张物子子

孔老韩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非——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7/10““““““(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8/10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2.【答案】A3.【答案】B4.【答案】C5.【答案】D6.【答案】B7.【答案】A8.【答案】C9.【答案】A10.【答案】A11.【答案】B12.【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13.【答案】(1)关系: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户籍制度是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依据。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户籍管理混乱;安史之乱导致了人口锐减。(2)经济获益:赚取超额利润。角色:丝绸是古代赋税制度要缴纳的物品;丝织业是手工业重要的生产部门,丝绸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是中国古代出口的主要贸易品,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3)作用: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资源,推动参与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向世界提供全球经济公共产品;推动世界经济增长。9/10象征性意义: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过程;传播中华文明,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