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拔罐操作培训_第1页
针灸拔罐操作培训_第2页
针灸拔罐操作培训_第3页
针灸拔罐操作培训_第4页
针灸拔罐操作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拔罐操作培训

(-)毫针的构造

(-)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长度:1寸=25mm

1.5寸=40mni

3寸=75mm

毫针的粗细:0.30nlm=31号针

每次使用之前,必须严格检查。如果发现针体有损坏现象应立即拣出,不予使用。

检查针尖:

1.观察法

2.棉球检查法

检查针身:有无针身弯曲或生锈。

(二)体位选择

合适的体位,能准确定位。

如病重、体弱、紧张的病人,坐位容易疲劳,容易晕针。

不合适的体位,在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腌穴和上下肢部腌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能部腌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腌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腌穴。

5.仰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腌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月俞穴。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三)消毒

1.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避免交叉感染。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应用时只能一针一穴。

2.医者手指消毒:熟练掌握六步洗手法。用75%乙醇棉球擦拭手部后,方可持针操作。

持针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身时,必须用消毒

干棉球作隔物,以确保针身无菌。

3.针刺部位消毒:穴位皮肤用75%乙醉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

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腌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防止重新污染。

4.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诊疗床上的床单、枕巾等,要按时换

洗凉晒。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四、进针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临床上一般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左手

按压所刺部位,称为“押手”。

进针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

(一)单手进针法

短针。用右手的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

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针入穴位后,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

泻。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1俞穴位置的旁边,右手

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腕穴(图6—11)。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

刺腌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也有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

2、3分,对准腌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腌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脸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腌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

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如印堂穴等。

(三)针管进针法

即备好塑料、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

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

平齐,置于应刺的腌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

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或部位。

1.依循行定方向:即“迎随补泻”。补法时,针尖与经脉方向一致;泻法时,针尖与

经脉方向相反。

2.依腌穴定方向:根据腌穴部位的特点,为保证安全,某些部位必须朝向某一特定的

方向或部位。如针刺哑门穴时,针尖应朝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针刺廉泉穴时,针尖应朝向

舌根方向缓慢刺入;针刺背部的某些腌穴,针尖要朝向脊柱等。

3.依病情方向: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刺的感应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针刺

时针尖应朝向病所,也就是说要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二)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分为三种角度:

1.直刺:900垂直刺入。适用于大部分腌穴。

2.斜刺:450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150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的腌

穴等。

(三)针刺的深度

1.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弱者宜适当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

六、行针与得气

行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针感)所采取的手法,也称“运针”。

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上提下插。指力要均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

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

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前后捻转。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0~3600左右,不

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疼痛、滞针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

大,频率快,刺激量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

(-)辅助手法:是为了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循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医生顺着经脉的走行,在腌穴的上下轻柔

的循按。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易于得气。

图6-18循法

2.弹法留针时,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图6—19)。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频频刮

动针柄,促使得气。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

传导和扩散(图6—20)

叨加3

图6-20

4.摇法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

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图6-21)

5.提法:将针向内或向外如搓线样单向捻转的方法。

6.震璇法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

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图6-23)

图6-23

(三)得气:气至、针感。是指针刺入腌穴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手法,获得“经气”

感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

•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得气时,患者有瘦、麻、胀、痛、重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抽搐、蚁行等感

觉,或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有的还有循经皮疹或红、白线等。

当患者有应的同时,医者也会感觉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

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得气与否、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治疗效果,而且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一般得气迅速

的,疗效较好,得气较慢的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七、针刺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

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

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

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

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二)复式补泻手法

1.热补法又称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寒证。

2.凉泻法又称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证。

八、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将针刺入腌穴施术后,使针留置腌穴内称为留针。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

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5~30分钟。

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

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

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二)出针法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

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

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

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

孔疼痛。

当针退出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

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

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

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

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髅、内关、足三里、

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

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

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

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

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

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

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腌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

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

不可忍。

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腌穴附近,

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

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

可消除滞针。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

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

针的发生。

(三)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腌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

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

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

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

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

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变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四)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

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

刺入腌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

针未能进行及时地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

入皮肤之下。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镶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

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镶子将针取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

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

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腌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

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

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紫色。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

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

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

揉按压迫针孔。

(六)气胸

气胸指的是由于针刺伤及肺脏,使空气进入胸腔,引起肺萎陷。

原因由于针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腕穴时,直刺过深,伤及肺脏,引起创

伤性气胸。

现象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纳、出汗、血压

下降等症。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胸部叩诊过度反响,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

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几小时后才逐渐出现

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

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

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

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预防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

进针的深度、角度。

(七)刺伤内脏

刺伤内脏指由于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不正确引起的刺伤肺、肝、脾、肾等脏器,而引起的

—■系列症状。

原因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腌穴学知识,对腌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

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损伤。

现象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

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

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

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

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

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

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

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腌穴学;掌握腌穴结构,明确脸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

腹、腰背部的腌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八)刺伤神经干

原因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

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月俞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

棘突间月俞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现象如误伤延髓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

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段时间后,可自行

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预防凡针刺督脉腌穴一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

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腌穴及华佗夹

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腌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十、针刺注意事项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在针刺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儿个方面: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

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腌

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月俞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

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卤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腌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

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

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腌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

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第三节拔罐法

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

附于腌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由古代“角法”发

展而来,也称吸筒法。

一、拔罐法的起源和发展

拔罐法,古称角法,因古时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桶状使用而得名。经常和针

刺配合使用。

二、罐的种类

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陶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

(三)玻璃罐

分大、中、小三种型号。质地透明,可以直接观察罐内皮肤的充血、瘀血等变化,便于

掌握拔罐治疗的程度。缺点是容易破碎。用时需选瓶口光滑、无破损者,以免伤及皮肤。

三、拔罐的方法

(-)火罐法

如罐具深而大,在火力旺时扣罐,罐内热度高、扣罐动作快,下扣时空气再进入罐内少,

则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则小。

1、闪火法:用镶子或止血钳等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广2圈,

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

是常用的拔罐方法,须注意操作时不要烧罐口,以免烫伤皮肤(见图6-38)。

2、投火法:将纸折成宽筒条状,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适用

侧血拔,需注意将纸条投入罐内时,未燃的一端应向下。若燃烧后罐内剩余纸筒条的长度大

于罐口直径稍多时,此法即便是用于仰卧位拔罐,也不致灼伤皮肤(见图6-39)。

3、贴棉法:用直径约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适中,浸少量95%的乙醇,贴在罐内

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侧面拔,需防乙醇过多,

滴下烫伤皮肤。

(-)煮罐法

一般选用竹罐倒置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用卵圆钳倒挟竹罐的底端,甩去罐内沸水,

并用湿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施术部位上,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其吸拔

力小、操作需快捷。

(三)抽气罐法

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所需

负压,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四、拔罐法的应用

根据病变部位和病情性质,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拔罐方法。

1、留罐

又称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一定时间,一般10~15min。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

留罐时间,夏季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起泡损伤皮肤。可根据病变范围分别采用单罐法

或多罐法。如胃痛,可在中脱采用单罐法;腰肌劳损,可在肾俞、大肠俞、腰眼和疼痛明显

的部位采用多罐法。

2、闪罐

适应于肌肉比较松驰,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局部皮肤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