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巴楚县双语实验小学1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课本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前2小题)、7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形象。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突破方法;通过比画和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来突破。教法;谈话法。学法;探究学习法。思想教育;进行“三维两反”教育。四、教具准备硬币一枚o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复习旧知。(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2.导人新课。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未表示s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2.学习1厘米=10毫米。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1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Lι=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i量芒·EC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O.5mm,0.7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达到了多少毫米。)(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学同桌合作验证猜的对不对。(三)课堂作业设计1练习一的第1、2题。2.练习一的第3题的前2题、第7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1橡皮长5()。(2)教室长10()。(3)玻璃厚5()。(4)铁皮厚2()。(四)思维训练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作业;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橡皮长5()。(2)教室长10()。(3)玻璃厚5()(4)铁皮厚2()。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分米的认识课本第4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第3小题),第4~6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长度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句约关系,全运行宵单的换算和计算。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伫圭行嚣量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亏三、重点难点1.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突破方法;比画长短与实际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来突破。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突破方法;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法,学法;引导发现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四、教具准备例2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思想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导言: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山3.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单单位表示出来。照片长:一一一蜡笔长一一一宽:一一一宽:一一一(二)探究新知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0)估算课桌的长和宽。(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朋友。(出示例2情境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就来听听、看看他们是怎么测量的(多媒体演示)用学生尺测量。方法一: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方法二: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方法三: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方法四: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用米尺或卷尺测量均可。(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练习:2米=()分米30厘米=()分米1米一2分米=()分米14厘米+26厘米=()分米3.会选择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课桌的高是分米厘米。(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课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厘米。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2)用于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三)课堂作业设计1练习一的第5题。2.练习一的第6题。(四)思维训练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当测量较长距离或物体的长度时,就可以用分米作单位;还知道了分米与米、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分别是: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分米是小于米大于厘米的长度计量单位。)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练习:2米=()分米30厘米=()分米1米一2分米=()分米14厘米+26厘米=()分米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千米的认识课本第7页的例3、第8页例4、第9页练习二第2题。二、教学目标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三、重点难点1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法来突破。2.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法来突破。教法,学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四、教具准备例3情景图,学校门口实际情景图,卷尺等。五教学过程。思想教育;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一)学前准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名称。1圆珠笔长约15()。2.过街桥长约10()。3.纸板厚约5()。4.钉子长约4()。老师对学生填写结果进行评价。指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二)探究新知1.感知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例3情景图: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情境吗?谁能说一说这幅图主要说了些什么?(“从这里到叶镇还有21千米”等)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千米也是长度单位”“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又叫公里““1千米=1000米”“千米是测量长距离时选用的计量单位”)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老师指出: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看起来大家对千米的了解还真不少。(2)课本第8页”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提出问题:张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正好是1千米,你能估测一下,“她家可能在哪里?川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用多少时间?”老师指出: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你们哪位同学的估测最准确,你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验证方案。(四人一组活动)(4)汇报交流,呈现验证方案。方案-.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00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方案二:显示课本第8页例4情景图。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方案三:显示课本第7页右下方图。学校操场跑道长400米,沿着跑道跑2圈半就是1千米,并计算出所用时间。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0)根据验证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种方案进行实践活动。(2)各小组汇报实践结果。板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多媒体再次显示课本第8页”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亲身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知道了走l下米的路大约要用15分钟。根据通过实践得来的经验,说一说开始你的猜测对吗?现在请你再说一说张小华家大概在哪里?如果是7:50到校,她大约几点从家出发?老师指出:看来许多地点都可能是张小华家,那么到底张小华家在哪里呢?(借助多媒体显示一个距学校约1千米的实际地点,或给出一个具体地址。)(三)课堂作业设计课本第9页练习二的第2题(四)思维训练通过完成刚才的课堂作业我们知道: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千米,那么,你能告诉大家沿着这条铁路线脱北京到广州要用多长时间吗?(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想再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千米(公里)=1000米: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课本第8页的例5及做一做,第9页练习二的第1、3题及第10页的第4~6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知道1千米=1000米的基础上,学会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了解常见物体的运行速度,提高学生运用和千米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1学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突破方法;分析推理与讲练结合的方法。2.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突破方法;将连法。教法学法;讲授法和练习法。四、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4、5题的多媒体课件情景图。思想教育;;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答下列各题。0)米=()分米(2)5米=()分米()10厘米=()分米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4)60厘米=()分米(5)00毫米=()厘米(6)7米=()厘米=()毫米2.提出问题:观察这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题)小结: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看起来大家都能够根据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正确的换算。3.导人新课。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你能正确换算吗?(二)探究新知1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0)出示例5:3千米=()米5000米=()千米①全班同学一齐动笔写在书上。②指名说出解答思路。(2)出示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米2000米()米l千米()千米()千米指名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集体完成课本第9页第3题。8千米=()米7000米+8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3千米一1000米=()米组织反馈,全班交流填写思路。2.了解几种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老师导语:昨天,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我们走1下米的路大约要用15分钟,每小时约走4千米。(1提出问题:那么你知道骑车l小时、坐汽车1小时、乘飞机1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吗?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9页练习二第1题图。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2)组织反馈,增加相关信息量。①指名说出”连线”结果。②提出问题:除这些物体的运行速度外,你还知道其他物体以千米为单位的运行速度吗?3.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10页练习二的第4题。(1引导观察。说→说从这幅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中三组信息任意选择一组,结合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设计一下行动方案,并计算出大约需要多长时间。(2)分组设计行动方案。(3)小组汇报,集体评价行动方案是否可行。(三)课堂作业设计1课本第10页练习二的第5题。学生独立思考,组织集体交流,允许有不同的路线。2.填空。8千米2米20千米一2000米=()千米720米十300米=()千米()米(四)思维训练课本第10页练习二的第6题。(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吗?(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了解了许多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学会了如何根据这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合理安排外出行程。)板书设计;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5000米=()千米8千米=()米7000米+8000米=()千米3千米一1000米=()米教学反思第五课时吨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吨的认识课本第1页例6、第12页例7及”做一做飞第13页练习三第1~4题。二、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2.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简单的换算。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4.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1建立”吨”的概念。突破方法;实验与小组讨论的方法。2.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突破方法;实验研究法。教法学法;引导发现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思想教育;56个民族是一家人。四、教具准备超市情景图,例6情景图。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在家或学校附近超市找一找每袋重5千克、25千克、50千克的面粉或大米,分别用手搬一搬或2人抬一抬,感受一下每一袋的重量。2.了解一下常用的质量单位并举例说明。3.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二)探究新知1.感悟”吨”产生的实际意义。老师导言:在超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不同包装的商品,如一包饼干重100(),一袋面粉重25(),一箱牛奶重6()。多媒体显示超市中的各种商品:饼干、盐、面粉、牛奶等。老师指出,这些商品都是通过一辆辆大卡车,从全国各地运来的。那么,你知道一辆大卡车最多能装多少物品吗?(5吨)板书:吨“吨”也是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通过上述观察,我们看到,一袋奶的质量用克作单位,一箱奶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一卡车奶的质量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吨。老师提出问题:关于质量单位,你们都知道哪些知识;还想再了解哪些内容?(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千克(二〉探究新知1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1吨究竟有多重呢?0)集体研究得出结论。多媒体演示:①1袋面粉重:25千克2袋面粉重:50千克4袋面粉重:100千克20袋面粉重:500千克40袋面粉重:1000千克(吨)②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千克,也就是1吨。(2)小组讨论得出结论。①填空:()袋()的重量是1吨。②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l吨。2.了解”吨”的应用价值。提出问题: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请举例说明。(1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卫星、宇宙飞船、钢铁的质量。(2)交通工具的载重量。如轮船、汽车、火车的载重量。(3)许多物体的质量总和。3.学习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请试着计算:5吨=()千克6000千克=()吨全班交流,说一说填写思路。(三)课堂作业设计1课本第13页练习三的第1题。2.课本第13页练习三的第2题。3.多媒体显示例6情景图。指名回答:小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四)思维训练1课本12页”做一做”第2题。2.出示课本13页练习三第3题的图。改问题为:用载重分别为1吨和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已知租一辆载重为1吨的货车运费200元,租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费150元,应怎样租车?(五)课堂小结到此为止,对于吨的认识同学们满意吗?能谈一谈你的收获吗?板书设计吨的认识1吨=100千克4袋面粉重:100千克20袋面粉重:500千克40袋面粉重:1000千克(吨6000千克=()吨教学反思:第六课时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练习题。二、教学目标1本课通过对所学的长度、质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形成网络,达到系统掌握。2.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重点难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四教具准备实物投影。突破方法;练习法和复习整理。教法学法;讲解法和练习法。思想教育;56个民族是一家人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谈话导人:计量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计量?(二)分类整理长度、质量计量单位1师生一起回忆常用计量单位。同学们谈了许多地方要用到计量,计量就要用到计量单位,那么,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板书:常用的计量单位。如:米、厘米、克、平方米、年、月、日、时、分、秒……提问:1毫米、1分米、1千米分别有多长?1吨有多重?2.归纳概括,形成网络。(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的想法,把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2)组织反馈,集体交流分类情况。1000,..10”,..10=,..10老师板书:长度单位: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质量单位:吨1000指名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3)老师指出:根据用途,我们把这些单位可分成四类,即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和时间单位,其中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是本单元我们所学的新内容。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一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需采用千米、分米、毫米和吨这四个计量单位。(三)课堂作业设计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O)枝铅笔长约2()。(2)3.5寸软盘厚约3()。(3)一包饼干重约200()。(4)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000()。(5)一卡车西瓜大约重l)。2.填空。100毫米=()厘米50千米=()米3分米=()毫米25米=()分米16吨=()千克3.解决问题。()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2)从北京开往上海的T13次列车,开车时间是18:08,到上海的时间是8:08,这列客车在长达1463千米的路程中,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四)思维训练图片用载重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学过的常用计量单位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整理认识到: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有五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常用的质量单位有三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吨、千克、克。同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第六课时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100毫米=()厘米50千米=()米3分米=()毫米25米=()分米16吨=()千克教学反思:2单元万一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课本第15至第17页例1练习四。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三、重点难点1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突破方法:小组合作与探讨交流的方法。2.理解连续进位加的算理。突破方法:探讨交流与归纳总结的方法。教法与学法讲说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具准备课本第15页的情景图,投影片。思想教育;;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下面各题。27+13= 45+7= 52+9= 8+72= 14+20=36+30= 57+8= 20十78= 17+50= 64+21=(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说一说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那么,你们了解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吗?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请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动物照片,介绍它们的种类。)前几天,老师收到中国野生动物协会的一个任务,帮助他们统计一下我国目前动物种数的情况。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个任务。你们愿意吗?2.学习例100)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2)学生阅读统计表,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根据你获得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分小组,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也是动物协会要我们完成的任务,这么多问题我们先解决哪一个呢?投影出示:(4)要想算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什么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式吗?(求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中国特有的鸟类有98种,爬行类有25种,列式:98+25=)(5)你们会计算吗?愿意自己尝试一下吗?如果遇到问题,与你的合作小组一起讨论解决。学生分小组,尝试进行计算。(6)说一说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怎么办呢?向百位进一。)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真不错,这就是我们同前边学习的不同之处,需要连续进位。(7)找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9898+25123从个位加起,8十5=13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写3,+215十位9+2=1,再加上进位1是12满十向百位进一,123十位写2,百位写198十25=123。小结:经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学会了连续进位的加法计算,成功地帮助动物协会完成了一个任务。3.做一做。6539 67 43+78 +86 +95 +88学生学生独立坐在书上,集体澄净,全对的在书上画上一面旗帜(三)课堂作业设计1课本第17页练习四的第1题。2.课本第17页练习四的第2题。3.笔算下面各题。59+73=83+38=56+74=68十52=86+77=58十94=(四)思维训练1下面的计算对吗?请把错误改正过来。76+2576+25919898+131112.课本第17页练习囚的第3题。(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吗?(学会了连续进位的加法的计算,还知道了计算要认真仔细。)板书设计2单元万一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6539 67 43+78 +86 +95 +88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10年月日星期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课本第18、19页例2,练习五第1、2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三、重点难点1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估算的方法。突破方法:迁移类推的方法。2.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突破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交流的方法。教法与学法引导发理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四、教具准备投影片。思想教育;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下面各题。24+9=17+8=9+54=15+45=50+60=40+54=2.计算。88+2=23+17=17+40=5+65=66十30=50+28=52+9852+9828+83(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动物协会交给我们的任务。2.学习例200)出示中国动物物种统计表。(2)谁能根据己知种数,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提出问题。)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读一读。爬行类和两类一共有多少种?爬行类和两类一共有多少种?3.根据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列式:376+284=4.启发学生估算: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估算,现在你们能不能先估算一下376+284大约是多少。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估算,相互交流是怎样估算的。班内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5.笔算376+284。刚才我们估算了376十284的和,那你们想知道376+284的精确答案吗?那就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汇报计算结果,说出计算过程,老师板书。376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6+4=10写O向十+21814位进1,十位:7十8+1=16写6向百位进1。百位3+2十1=6。新课小结:通过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我们看到了在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l。小精灵最后提醒我们:千万不不要忘记加进来的1.计算认真,不算错数,不炒错数千万不不要忘记加进来的1.计算认真,不算错数,不炒错数6.做一做。549+867549+867409+394学生独立完成,做在书上,集体订正。(三)课堂作业设计1先估算,再笔算,看谁计算最准确。(投影出示)638十93=697+235=475十126=532+407=169+450=986+14=2.填表,完成第19页的第2题。(四)思维训练想想,口里面应填几。37+351437+36337+351437+363148+6763457+96623板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376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6+4=10写O向十+21814位进1,十位:7十8+1=16写6向百位进1。百位3+2十1=6532+407=169+450=986+14=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练习课本第19至第21页练习五第3-10题。二、教学目标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计算、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三、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四教具准备口算卡,投影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下面各题。42+57= 54十17=290+30= 56+18= 24+36=800+200= 500+260=438+200= 37+40= 80+120=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应注意什么。289+137=426289289+137426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书写工整,不抄错数346346+364710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0”要占位(二)基本练习(1.看图列式计算,投影出示课本第19页的第3题。提出问题,根据所给信息,列式计算。2.解决问题:(1投影出示练习五第4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比看谁最先把所有的锁都打开。学生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集体订正,全队的同学在树上画一面旗子(3)我来当老师。小马虎做了三道题,请你当老师,看一看他的计算有错误吗?162+959162+9591011427+543427+543960135+69825你想对小马虎说些什么?(三)课堂作业设计1笔算下面各题。419十506=683十279=238十79=365十461148十461=419十630=549十225=2.找朋友。完成练习五的第8题,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每小组同学准备好数学卡片,分给每个同学,以找朋友的游戏完成此题。然后进行计算验证。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前位凑9,后位凑100)3.解决问题。练习五的第9题(1引导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中信息,帮助小君设计一条最佳出行路线。(2)学生分小组讨论。(3)小组汇报,集体评价出行路线是否最佳。(四〉思维训练1只用数字8组成5个数,填在下面方框里使等式成立。口+口+口+口+口=1002.在右面相同的图形中,填上相等的数。○8○△□○△□○8教学反思:2.减法法第一课时二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二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课本第22至第24页的例1、例2,练习六的第1题。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情景图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2.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O的连续退位减法。3.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三、重点难点1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四、教具准备录像,情景图,投影片。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48-9= 26-8= 70-50= 59-17= 88-8=24-8= 32-15= 79-7= 99-9= 27-7=2.用竖式计算。47-182747-1827-1983-2696-50(二)探究新知1播放录像:美丽的云南,学习例1·云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风景优美,景色怡人。昆明的石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丽江的玉龙雪山,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游人游览参观。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从昆明出发,到大理和丽江去旅游。(1出示乘车旅行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进行讨论,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从昆明到丽江的总路程是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走了348千米,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求出还要走多少千米就可以到达丽江,也就是大理到丽江的路程。)(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老师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千米384千米?千米384千米丽江昆明517千米大理石到丽江游多元,先估计一下?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是517千米,昆明到大理的路程是348千米,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就是从总路程517千米,去掉昆明到大理的348千米,就是大理到丽江的路程,用减法计算,列式:517-348=(3)请同学们看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投影出示)大理石到丽江游多元,先估计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先估计一下?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4)班内汇报、交流。结合学生估算的结果讨论:谁的估算结果会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把348看作350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把数据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进行估算。(5)从大理到丽江到底有多远,我们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分小组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说一说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个位7-8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退1后是0,0-4不够减,怎么办?向百位退1到十位上做10个十,10-4=6)班内交流。找同学说出计算过程,老师板书。相同数位对齐,517-348517-34816917-8=9。十位:1退1后是0,0-4不够诚,向百位退110-4=6。百位:5退1后是4,4-3=1。充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巩国算理。(6)做一做。出示宋庄果园种的果树数量统计图。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各小组就提出的一个减法问题进行计算。全班反馈,汇报计算情况。2.学习例2:(1)导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一下。现在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2)学生试做:507-348=说一说你在计算时发现与前边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个位不够喊,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学生分小组讨论。班内交流,老师可用计数器演示帮助学生理解。507507-348159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是0,向百位退1,做10个十,再退1给个位。个位:17-8=9,十位:9-4=5,百位:4-3=1。学生反复说计算过程,巩固算理。(三)课堂作业设计1计算。594-129=305-187=610-456=930-325=705-245=643-57=2.错在哪里,请你帮助改正。(1)274-189=95(2)348-176=27(3)489-212=201竖式计算3.解决问题。超市运来520千克鸡蛋,卖出346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四)思维训练被○盖着的数字是多少?21○○4○5○4-1○8-2○5-○496341722○(五)课堂小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I:而点要减l后再计算。要记住:认真书写,仔细计算。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例3,练习六的第2-4题。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二、教学目标1通过例3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2的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2.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三、重点难点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O的连续退位的减法。四、教具准备投影片。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80-25=218-108=25一17=129-26=287-76=180一50=2.做一做下面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267-189=304-166=36-18=(二)探究新知1导入: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2.学习例3.怎样计算500-185?0)想想: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呢?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把你的想法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2)班内汇报交流。500-185=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老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计算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道题怎样用竖式计算。()学习竖式计算。找一学生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个位:0-5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是O向百位退1,在十位做10个十,退l给个位做10个一,10-5=七十位:0退l剩9,9-8=1。百位:5退1剩4,4一1=30(4)巩固练习。计算:400-264=(5)观察思考: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O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这也是老师要提醒你们的。退位减法0上有点(退位)用9减(三)课堂作业设计1计算下面各题。900-325800-367602-189400一1232.完成练习六的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填在书上,集体订正,全对的同学给予奖励。3.解决问题。(1)练习六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后,班内交流,说一说你是用怎样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的。(2)练习六第3题。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弄清数量关系。(四)思维训练1被盖住的数字是多少?8○○○○○504-2○8-124-○4○6623671○8故事书科技书连环画原有206300借走127214还剩145126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三位数减兰位数退位减法练习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三位数减兰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本第26页练习六的第5,6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三、重点难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计算卡片,投影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6一18=76-64=340一70=290-190=550-25=45一27=127-18=600-140=2.做一做,说一说,笔算时注意什么。473-279194507-348473-279194507-348159710-68723400-165235246-16878(二)基本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比一比,谁的计算最认真。914-876=646-497=547-436=652-237=900-678=810-254=2.解决问题。(1小明的妈妈要买一件478元的衣服,付给售货员500元,应过找回多少元?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集体订正。(2)停车场原来停车206辆,开走了128辆,还剩多少辆?叉开来47辆,这时停车场有车多少辆?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三)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六的第5题。将计算卡片发给学生,小组合作以游戏形式进行,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的小朋友是好朋友。2.同学们去爬山,这座山高987米,小明爬了398米,还有多少米就爬到了山顶?学生列式计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这道题。(四)思维训练1课本第26页练习六的第6题。2.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197口口口口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1(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巩固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加减法的验算第一课时加减法的验算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课本第27页例1练习七第1~3题中的加法练习及第4题。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2.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三、重难点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图。五、教学过程(1)学前准备1口算下面各题。25+15 30+17 16+24 27+14 21+1735+16 18+12 69+9 8+76 59十142.根据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算式的得数。54+67=12167+54=121一54=121-67=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二)探究新知1导人新课。军军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春季运动会,星期六,妈妈带军军去百货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下面就让我们同他们一同去购物。(1)多媒体课件显示购物情况。提问:说一说刚才放映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2)班内汇报,屏幕显示:①妈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②妈妈付给售货员200元,售货员应找给妈妈多少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屏幕显示付款结果,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吗?”。(3)谁能帮助军军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班内汇报交流。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就要开始学习的内容一一加减法的验算,而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验算。2.出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列式计算:135十48=183(元)135+48=183(元)135135+48183(1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呢?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讨论,相互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2)班内汇报,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我重新再加一遍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的方法都非常好,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可以利用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另一个加数。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你哪种方法掌握得好,就用哪种方法。总之,为了保证我们计算的准确性,要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746十219=637十268=学生计算并验算。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验算的结果怎样。(三)课堂作业设计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483+274254十530139+68275十538学生独立完成,全对的画一面旗子2.检验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把做错的改正过来。663+282663+282845239+571800加数294359加数403471和7805273.完成课本第29页的第3题的第1个表格。(四)思维训练1课本第29页的第4题。2.小红和妈妈去百货商店买了一台微波炉和一个电饭赁,付给作货员500元找回到元,己知电饭策是156元,你知道微波炉多少元吗?(算完以后验算一下你的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加减法的验算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课本第28至第31页例2,练习七第1~3题中的减法练习及第5~7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减法验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减法的验算。2,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计算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三、重难点理解掌握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突破方法:自主探索与情景教学的方法,练习反法。教法与学法谈话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四、教具准备投影片,情景图。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L口算。47+13= 58+22= 166十30= 275+25=56+44= 76+40= 215十60= 340+120=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468+559=276+746=3.根据120-40=80填空。120-80=口40+80=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00+18317(二)探究新知L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同军军和他的妈妈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通过计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花多少元,学会了加法的验算方法。那妈妈付给售货员200元,找回17元,对不对呢200+183172.出示情景图:应找给妈妈多少钱?(1学生列式计算:200-183=17(元)(2)怎样检验减法的计算结果呢?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3)班内汇报交流。由同学汇报减法验算的方法。用200-17看得数是等于183用17加183,看得数是不是等于200。(4)他们提出的验算方法,你们同意吗?那就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对200-183=17进行验算。学生进行验算,检验。(5)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了200-183=17这道题的验算,证明了我们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那你们能不能从这道题的验算方法中,总结一下减法是怎样验算的?学生总结:减数=被减数一差被减数=减数+差(6)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359-16=408-57=(三)课堂作业设计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404-186318404-186318634-182552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正过来。3.填表,完成练习七第3题的第2个表格。被减数869602减数578147差3692584.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学生看图说图意,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并填表。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此题,集体订正。5.每张卡上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5031082058934050310820589340153755155674245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二人一组,一人计算,一人检验。6.完成练习七的第6题。出示情景图:码头。学生分小组看图叙述图意,找出条件和问题,提出解题思路,独立列式解答。班内汇报交流。(四)思维训练1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算式。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把106、107、108、109这四个数填在框里,使等式成立。口+口一口=口教学反思:整理和复习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课本第32页的内容及第33页的练习八,第31页的第8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加强估算意识。2.在整理和复习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书写认真,计算认真,仔细检查、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三、重难点1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具准备:情景图。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43+27 51十18 26+34 68+12 15+1773+15 52+19 25十15 34+26 26+142.笔算下面各题,说说笔算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82+269= 274+138= 245+155=374-189= 207-168= 500-326=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笔算进位加法,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不要忘记加上进位1。笔算退位减法,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前一位退位后不要忘记减去退1。(1)分小组讨论,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班内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l位进1,进位1,千万不要忘记加。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一定要减去,可以在计算时先进行估算,把它们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进行估,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还要进行演算,检查是否正确。书写认真,计算认真,还要仔细检查、验算。(2)老师小结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计算笔算加减法时可先进行估算,再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做完后用验算的方法进行检查,书写认真,计算认真,相信每个同学的计算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的。3.笔算下面各题,看看谁的计算最准确。347+259128十387462-287300-175学生分小组进行估算,再计算。4.出示情境图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0)书架上层有126本书,中层有157本书,两层共有多少本书?(2)书架上层有126本书,下层有95本书,上层比下层多多少本书?(3)书架上层有126本书,中层有157本书,下层有95本书,这个书架上一共有多少本书?(4)书架上层有126本书,中层有157本书,上层比中层少多少本书?…………学生解答并进行检验。(二)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1题,学生做在书上,集体订正,全对的同学在书上画卢32.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2题。投影出示情景图,学生看图说图意,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分小组完成此题。班内汇报交流。3.完成课本练习七的第8题。学生发表意见,先进行估算,买哪几;件商品的价钱大约500元?根据自己选择的商品进行计算。(三)思维训练1地铁从上一站出发时,列车上有223人,到清河站下车的有57人,上车的有189人,这时列车上一共有多少人?2.小明从家里出发上学,有几条路可以走?估计一下哪条路最近?根据图上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学反思:3单元四边形第一课时四边形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四边形课本第34至第36页例1、例2。二、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租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找一找、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情景图和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重点难点1认识四边形。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四、教具准备情景图,各种形状的纸,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学校生活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再一次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课件展示:美丽的校园(二)探究新知1感知四边形。(1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学生再次观察,并与同班的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各种图形。班内汇报,学生说,课件展示。(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菱形的花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三角形的地砖,椭圆形的跑道……)(2)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知道的图形还真不少,那在我们的校园里,你们看一看,什么样的图形最多?(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那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课题。(3)根据你对四边形的认识,你能不能动于围一个四边形?(学生在钉子板上任意围出一个四边形。)如果学生围出的图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居多的话,老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四边形。(4)我们刚才看了那么多的四边形,还亲自动手围了四边形,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2.学习例L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你能不能把其中的四边形涂上相同的颜色。学生在课本上涂面。集体订正。课件辅助演示,特点注意:如学生画应给予讲解反馈:0)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2)动手实践。动手剪一剪,每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剪出后展示,师生评论。3.分类。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把你们剪的四边形分分类。(如学生剪的图形比较单一,老师应做适当的调整。)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你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图形分类感悟)(1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正方形。(2)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四条边、四个角不相等。4.拓展延伸。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你们看一看认识它们吗?它们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学生分小组说一说,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量一量,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汇报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三)课堂作业设计1.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学生分小组完成,再分别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2.折一折,你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四)思维训练1动手剪一剪。剪一个对边相等,但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2.你知道吗?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会变成什么形状。(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认识了四边形,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平行四边形课本第37、38页的内容及第39、40页的练习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重点难点1认识平行四边形。2.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四教具准备情景图,硬纸条做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剪刀,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谁来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什么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它吗?它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二)探究新知1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情景图,请你找一找哪里是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到前边具体指出。(楼梯扶手、推拉门)清晨小明去开小区的门,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这是→个伸缩门,小明推门时,很快地就把门推开了,感到很省力,你们知道为什么吗?2.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完成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找同学分别到前边感知庄严特性,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二下,你发现了什么?拉不动拉不动拉就变形拉不动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容易变形。举例说一说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推拉门、推拉窗户、楼梯扶手)3.动手实践。()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你的钉子板上围一围。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小组同学互相检查,发现问题,班内纠正。(2)说一说你在哪儿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学生举例:楼梯扶于、花坛、围栏…...()你能不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笔画,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学生如有困难,可在老师的带领下画一个,再独立画。(4)完成课本第40页的第4题,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5)你会剪平行四边形吗?剪平行四边形你需要用一张什么样的纸?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动手剪一剪,试一试。学生动手剪,剪完以后,小组同学相互检查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班内交流,你是怎么剪的?4.小结:前边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并且还能剪出平行四边形,同学们学得非常好。(三)课堂作业设计1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它涂上颜色。2.在下面方格纸中画一个与左边同样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一个与它对称的图形吗?(四)思维训练1下面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怎样改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2.游戏:七巧板,学生观察课本第40页的第5题,照着拼一拼,你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周长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课本第41页例1,第44页练习十的第3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重点难点1理解周长的含义。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来突破。2.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突破方法:情景教学与直观演示的方法。四、教具准备投影片,皮尺,树叶,各种图形。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老师可准备一些物品和图形)投影出示: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到前边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品或图形。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二)探究新知1理解周长的含义。(1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周长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样的长度。找同学分别到前边指一指物品或图形的周长。(2)总结周长的含义。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2.研究求周长的策略。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喜欢图形或物品的学生独立思考。(1出示钟表钟面这个钟表的周长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①用直尺量。找一个学生试量,感知直尺不能量出这个圆形钟表的周长。②先用绳子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此方法可行。③用米尺量。在圆上做一个记号,把表滚一圈,就能知道它的周长。(2)出示:月亮图片①学生分小组思考,实验,怎样用手中的工具量出它的周长。②汇报交流,用绳子先围,再量。(3)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怎样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出示:像台阶一样的图片你能知道他的周长吗?把每条边都量出来,再加在一起。(5)出示树叶,这个树叶的周长你们能知道吗?3.小结:刚才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像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需要借助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3.完成课本第44页的第3题,量一量,填一填。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填在书上。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周长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月日星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本第42、43页的例2、例3,练习十的第1、2、4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三、重点难点1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图片,画框。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周长的知识,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投影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它们的周长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导人: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美丽的图片,我想在它的四周围上一圈美丽的花边,贴在我们班上的专栏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算一算,需要买多少花边?2.学习例2。0)想想,买多少花边实际上是求什么,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2)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并计算。(3)班内讨论,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叙述思考过程:投影演示线段图:(4)小结:这三个同学的算法都能帮助老师把这个问题解决,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好,只需要两步就可以解决问题。3.完成第42页的”做一做”。1)运用你掌握的知识,解决”做一做”中的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拿出你带来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二人合作,想办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4.学习例3。出示正方形木框。老师做了一个木框,这是什么图形?做这个正方形的木框用了多长的木条呢?你们想知道吗?0)计算这个正方形木框,用多少木条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它的边长是多少?哪个同学愿意到前边测量一下,找两个同学测量。边长是8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请你们快速地与小组同学讨论研究,怎样求出它的周长?学生分小组合作。班内汇报。8+8+8+8=32(厘米)(四条边长相加)8×4=32(厘米)(四条边长度都相等,边长乘以4)你们喜欢哪种方法?(2)完成第43页的”做一做”。投影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算一算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否把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手帕围一圈?学生独立解答:注意进行单位换算。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集体订正。学生在书上测量,计算。2.完成课本练习十的第2题。3.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I”,错的画”×”)(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3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已知它的宽是2厘米,那么它的长应是6厘米。()4.分小组合作完成2在课本上找几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教学反思第五课时估计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10月7日星期估计课本第45、46页的内容,第47、48页练习十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2.通过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三、重点难点1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2.能对估算的结果进行更改。四教具准备彩带纸。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2.猜一猜。出示一条绳子,你们能猜出这条绳子的长度吗?学生猜。怎样才能估计出这条绳子的长度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二)探究新知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游戏,”看谁画得准”,不用尺子在本上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找三个同学到黑板上画。(1学生分小组画一画,画完以后,互相评一评,谁画的线段最接近8厘米,各组选出画得最准的同学参加班内评比。'班内对各组选出的画得最准的同学再次进行评比,全班评出三个最接近8厘米长的线段。这三个同学谁画的线段最准呢?我们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找同学到前边量一量,看看同学们画的8厘米长的线段与实际的8厘米长的线段相差多少,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感知8厘米的实际长度。(2)其他同学,你们画的8厘米长的线段准不准呢?请同学之间相互量一量。看你画的是长了还是短了。(3)现在请你再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然后自己再量一量,看看是否比刚才画的要准确呢?学生通过估→量→估的活动,获得认知。(4)练习。①出示铅笔:猜一猜它有多长。量一量,对猜得最准确的同学给予奖励。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课桌的高。估后测量。③请同学们猜一猜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5)小结:通过前边的学习,同学们的估计能力在一步一步地提高,但要真正使我们的估计能力特别强的话,还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练习。2.学习例5。估计一下,用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1学生分小组,找一个铅笔盒,利用手中的彩带纸,再一起商量一下应该剪多长,然后每个人剪一段,试一试,看谁估计的结果最准确。(2)班内展示,看谁剪的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周最合适。3.完成课本第46页的”做一做”。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教学反思: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除法的意义一、教学内容授课日期:2009年10月12日星期除法的意义课本第50页的例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式来计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一重点难点1.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2.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四教具准备例题图,口算卡片,投影片。五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口算。4×35×69×75×28×36×54×76×83×95×72×94×812-:-645-:-936-:-442-:-672-:-849-:-718-:-328-:-740-:-864-:-854-:-635-:-5(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同学们用盆花布置会场,搬了15盆,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2)怎样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式?15-:-5=3(组),因为题目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算式解答。(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老师:这道题也可以列成竖式。(4)老师边板书边讲解:先写"厂一"表示除号,在除号里面写被除数15,在除号外面左侧写除数5,用15除以5等于3,把商3写在被除数上面,并且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然后把除数5和商3相乘等于15,表示每组摆5盆,摆3组一共是15盆花,这个15写在被除数15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最后用被除数15减去5和3的乘积15得0,表示这15盆花正好全部分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