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三)(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院长单霁翔颁奖。“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2012年年初,故宫正低潮。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自2012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底的数据。(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材料二: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高拱着的圆顶的下面。”此时高居圣位的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他已取消了早朝,这些洋人被领到空空的宝座前行礼,一名朝官在旁按时高喊鞠躬、起立,以及“其他应该遵守的程式”。这次机会得益于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礼品。一座自鸣钟引起了万历的兴趣,奏折呈交了半年以后,据说皇帝突然想起来,问身边人,“那座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座钟!”利玛窦自此获准留在京城,不时入宫担任钟表匠。利玛窦始终没能见到皇帝,这一突破要交由他的后继者来实现。据统计,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有近千人,其中不少供职于宫廷,从事天文、医药、翻译、绘画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与皇帝私交甚好。地球彼端,他们的家乡欧洲兴起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中国热”。英国花园里出现了中国凉亭,乔治三世和华盛顿留起满人辫子,一位冒充康熙女儿的“中国公主”震惊了巴黎上流社会。伏尔泰、莱布尼茨、亚当·斯密等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对欧洲社会进行激烈的批判。(摘编自李慕琰《故宫六百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材料三: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我们需要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紫禁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三重城制度,还附会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五门三朝”等古制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成为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最高典范。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和”的概念,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而中华民族的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传教士来到紫禁城。这些外国人士进入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从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京开始,连续237年,都有具有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紫禁城服务,他们在皇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清宫绘画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西洋宫廷画家之手。在中西画师的交往过程中,欧洲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不同于中国的水墨写意,西洋画师郎世宁、贺清泰、潘廷章、王致诚等人画出的人物、花鸟、马匹、大象等,都逼真写实、栩栩如生。如《哨鹿图》《贲鹿图轴》《贡象马图卷》等,都是此类佳作。新世纪以来,“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多次举行。展览为弘扬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注入永续之力,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共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文明在此与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这种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摘编自章丽《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黄永玉颁奖,表明单霁翔影响力大。B.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传教士利马窦,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和皇帝的风采。C.从文明产生发展的进程看,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的布局体现儒家的理想追求。D.紫禁城设计理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天人、社会、身心都很和谐。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例行巡查故宫的单霁翔,已经走坏20多双布鞋,意在说明故宫之大。B.材料二中传教士受到的礼遇与欧洲社会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C.材料三以中西画师交往中产生新画风为例,告诉人们文化交流往往会产生佳作。D.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平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欧洲文明展览在故宫中举办最为适宜。A.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同时考虑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导向性作用B.故宫不仅是咱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C.古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过重大贡献,促进过生活水平的提高D.古代欧洲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遗产,中国是全球分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4.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4分)5.请以“故宫文化”为例,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具体内涵。(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敬悼许地山先生老舍地山竟自会死了——才将快到五十的边儿上吧。他是我的好友。可是,我对于他的身世知道的并不十分详细。不错,他确是告诉过我许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可是,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一来是我的记性不好;二来是当我初次看见他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个朋友”,不必细问他什么;即使他原来是个强盗,我也只看他可爱;我只知道面前是个可爱的人,就是一点也不晓得他的历史,也没有任何关系!况且,我还深信他会活到八九十岁呢。让他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吧,让他说些对种种学术的心得与研究方法吧;至于他自己的历史,忙什么呢?等他老年的时候再说给我听,也还不迟啊!可是,他已经死了!我知道他是福建人。他的妻早已死去,留下一个小女孩。他手上的翡翠戒指就是为纪念他的亡妻的。那时候,我的工作不多,所以常到一个地方去帮忙,作些“社会服务”的事情。地山不但常到那里去,而且有时候住在那里,因此我认识了他。我呢,只是个中学毕业生,什么学识也没有。可是地山在那时候已经在燕大毕业而留校教书,大家都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青年。初一认识他,我几乎不敢希望能与他为友,他是有学问的人哪!可是,他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村的雅的都有;他同我去吃八个铜板十只的水饺,一边吃一边说,不一定说什么,但总说得有趣。我不再怕他了。虽然不晓得他有多大的学问,可是的确知道他是个极天真可爱的人了。一来二去,我试着去问他一些书本上的事;我生怕他不肯告诉我,因为我知道有些学者是有这样脾气的:他可以和你交往,不管你是怎样的人;但是一提到学问,他就不肯开口了;不是他不肯把学问白白送给人,便是不屑于与一个没学问的人谈学问——他的神态表示出来,跟你来往已是降格相从,至于学问之事,哈哈……但是,地山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对我如此,对别人也如此;在认识他的人中,我没有听到过背地里指摘他,说他不够朋友的。一九二四年初秋,我到了伦敦,地山已先我数日来到。他是在美国得了硕士学位,再到牛津继续研究他的比较宗教学的;还未开学,所以先在伦敦住几天,我和他住在了一处。他正用一本中国小商店里用的粗纸账本写小说,那时节,我对文艺还没有发生什么兴趣,所以就没大注意他写的是哪一篇。几天的工夫,他带着我到城里城外玩耍,把伦敦看了一个大概。地山喜欢历史,对宗教有多年的研究,对古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他领着逛伦敦,是多么有趣、有益的事呢!同时,他绝对不是“月亮也是外国的好”的那种留学生。说真的,他有时候过火的厌恶外国人。因为要批判英国人,他甚至于连英国人有礼貌,守秩序,和什么喝汤不准出响声,都看成愚蠢可笑的事。因此,我一到伦敦,就借着他的眼睛看到那古城的许多宝物,也看到它那阴暗的一方面,而不至糊糊涂涂的断定伦敦的月亮比北平的好了。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在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楼上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门的时间的原故。找到了我,他不住的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牛津不承认他的美国的硕士学位,所以他须花二年的时光再考硕士。他得到牛津的硕士。假若他能继续住二年,他必能得到文学博士——最荣誉的学位。论文是不成问题的,他能于很短的期间预备好。但是,他必须再住二年;校规如此,不能变更。他没有住下去的钱,朋友们也不能帮助他。他只好以硕士为满意,而离开英国。在他离英以前,我已试写小说。我没有一点自信心,而他又没工夫替我看看。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他的文艺意见,在那时候,仿佛是偏重于风格与情调;他自己的作品都多少有些传奇的气息,他所喜爱的作品也差不多都是浪漫派的。是的,地山的死是学术界文艺界的极重大的损失!至于谈到他与我私人的关系,我只有落泪了;他既是我的“师”,又是我的好友!啊,地山!你记得给我开的那张“入门必读书”的单子吗?你用功,也希望我用功;可是那张单子上的六十几部书,到如今我一部也没有读啊!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①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叫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朋友,你托好友作一件事,都是那样有风趣啊!啊,昔日的趣事都变成今日的泪源。你怎可以死呢!不能再往下写了……(选自《老舍散文·可喜的寂寞》)【注释】①周校长,即许地山夫人的妹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地山竟自会死了”即点出友人之死让自己很震惊,远超自己的料想。B.作者把许地山告诉他的许多东西忘掉了,可见当时双方交往不多、印象不深刻。C.我由“几乎不敢希望能与他为友”“试着问”到成为“好友”,感受极为独特。D.“不能再往下写了……”不是没有可写的东西,而是越回忆越伤心,越要流泪。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笼罩在友人之“死”的伤感氛围中,“你怎可以死呢”更显感情强烈真挚。B.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如佩戴的翡翠戒和“接黑衫女”的电文写出许地山的可爱。C.“可以,往下写吧!”中的感叹号表现出许地山对“我”写小说的肯定和勉励。D.文章结尾连用“你记得给我”,表明两人亦师亦友关系,表达“我”的深切怀念。8.标题“敬悼”点明了文章的情感,请概括许地山的“可敬”之处。(4分)9.老舍在《论创作》中说“文学是生命的诠解。”在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皋语文学社围绕“生命”的话题探讨老舍先生的创作思想,请结合本文写出你的发言提纲。(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墨子·法仪》)材料二: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孔子家语·辩政》)材料三: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韩非子·心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需要断句处字母。(3分)天之行A广而无B私C其施厚D而不德E其明久F而不衰G故圣H王法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止,文中指停止,与《大学之道》中“止于至善”的“止”意思相同。B.夺,文中意为改变,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C.廉,文中指廉洁,与《屈原列传》中“其行廉”的“廉”意思不相同。D.期,文中指期望,与《陈涉世家》中“度已失期”的“期”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贡赴任信阳宰之前,孔子建议他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做“夺伐暴盗”之事。B.孔子认为那些不懂为官之道的人遭致人们怨恨,是因为“匿人之善,扬人之恶”。C.韩非子指出圣人治理民众,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以满足民众欲望为目的。D.韩非子认为民众服从法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治理民众要把奸邪扼杀在萌芽状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4分)(2)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4分)14.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法”,请分别概括三者的主要观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甘州【清】蒋春霖王午桥,常山人,词笔清丽似吴梦窗,渡滹沱①时相见。庚午复遇于南中,云自越绝返都门也。歌而送之。记疏林霜堕蕲门②秋,高谈四筵惊。击珊瑚③欲碎,长歌裂石,分取狂名。短梦依依同话,风雨客窗灯。一醉江湖老,人似春星。蓦上长安旧路,怅春来王粲,还赋离亭。唤天涯绿遍,今夜子规声。待攀取垂杨寄远,怕杨花比客更飘零。凄凉调,向琵琶声里,唱彻幽并。【注】①滹沱:滹沱河,在今河北西部。②蕲门:今湖北蕲春。③击珊瑚:晋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晋武帝曾赏赐给王恺一株珊瑚树,世所罕见,被石崇用铁如意击碎。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阙以“记”字领起,追忆了作者与好友初识、交游的细节,“击珊瑚欲碎”表现出二人当年穷奢极侈的生活。B.词人与好友在风雨之夜饮酒叙旧,情意欢洽,“人似春星”四字表现与故人天各一方的惆怅,以形象写出抽象。C.本词善于用典,如下阕中“王粲”“子规声”“杨花”等典故,层层渲染出友人的羁旅之情和词人的惜别之意。D.词的末尾,词人想象友人归去都门之后,自己仍吟唱着凄凉曲调,表达了对友人绵绵无尽的思念,言尽意远。16.“序”是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简析本词“序”的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触发对人生的哲思。(2)古人喜欢用“啸”抒发情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都有体现。(3)云,既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又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意蕴,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①与归隐田园相较,江海将生活行迹的稳定性全然打破,不再遵循世俗价值和标准。②甚至连最基本的形貌礼仪也不复讲究。③换言之,漂泊江海是想象脱离既有生活轨道和权力体系,并在全新的生活模式中随心所欲。④其不仅追求“归田”中心灵的出离和超然,更期待将身心从尘世全然抽离,这与孤身仗剑天涯的侠士____________,皆在踪迹不定的漂泊中获得自由。所以部分言寄身江海的诗词,不仅突显洒脱恣肆,还不免负才任气。而想象与现实间判若云泥,真实的渔人生活,除了生存方式迥异,更有漂泊的孤寂。向往江海余生的诗人不可能对此____________,正因深深知晓这不过是臆想的幻梦,才能如此自由放任的快意。这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片刻,因为即使在“江海去”的想象中,依然有诗人囿于尘俗的挣扎。因此将江海塑造成逍遥物外的想象空间,也是诗人面对现实牢笼时的自我抗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下列句子中的“不过”与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B.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C.哦,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报幕员而已。D.医生严肃地说:“如果不转院,恐怕他熬不过今晚了。”20.“散发弄扁舟”这句诗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往往要放进冰箱冷藏。饭菜是冷着放进去还是热着放进去呢?很多人习惯把剩饭剩菜凉一凉,等温度降至常温再放进去——其实,这样并不科学。研究表明,通常食物的温度低于60度的时候,①;当温度下降到30至40度时,细菌加快繁殖。这些细菌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剩饭剩菜不管是热的还是冷的,②。那么,温热的剩饭剩菜会影响冰箱的寿命吗?答案是:不会。现代冰箱智能化程度高,制冷功效好,即便把滚烫的饭菜放进冰箱,③。快速降温能抑制细菌繁殖,避免剩菜变质。①专家建议,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大家应尽量降低剩饭剩菜产生。②隔夜凉菜有害物较多,无论荤素都应尽量当餐吃完。③使用冰箱保存食物时,东西不宜太满,且要分类放置。④食品不要在冰箱里存放超过三天。⑤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一定务必加热后再食用。⑥老人、幼儿、孕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不吃甚至少吃冷冻食品。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郭橐驼种树能“顺木之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凡事都要循规律而为。种树如此,解牛如此,各个领域都不例外。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利玛窦未见到皇帝。)2.(3分)A(“意在说明故宫之大”错,意在强调单霁翔对熟悉、保护故宫所作的文化贡献。)3.(3分)B(B具备“欧洲文明”“故宫”两层信息,A从“游客”“故宫”的角度,C突出“欧洲文明”的作用,D关系牵强。)4.(4分)①材料一用一系列数字,详实直观地记录了单霁翔的工作内容,表现他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②材料二列举利玛窦在中国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表现了利玛窦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5.(6分)①不忘本来:故宫文化映射中国古代的“中和”思想,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②吸收外来:故宫文化中,中国画师融合东西方画风画法,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③面向未来:新时代,故宫文化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未来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评分建议:每点2分,角度正确,言之成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印象不深刻”错。)7.(3分)B(“佩戴的翡翠戒”不是可爱。)8.(4分)①热爱读书,学问广博;②为人低调,待人和善;③重情重义,赤子情怀;④提携青年,勉励创作。评分建议:一点2分,回答两点即满分,意对即可。9.(6分)①许地山的生命短暂,但可爱可敬;②许地山作为友人、家人、学人等身份,生命立体丰满;③作者通过深情回忆、不断呼告、人称转换等文学手段诠解生命的内涵。评分建议:一点2分,三点即满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CEG11.(3分)A(“止于至善”的“止”是“达到”的意思。)12.(3分)B(原因分析有误,应该是“枉法以侵民”。)13.(8分)(4分)(1)把好处都归于自己,这叫做盗,这里的盗并不是所说的窃取财物。评分建议:“与”“是”“之谓”各1分,语意通顺1分。(4分)(2)所以圣人对民众施用刑罚,并不是因为憎恨民众,而是以爱护为根本。评分建议:“与”“所以”“恶”各1分,语意通顺1分。14.(3分)①墨子认为要以天为法,相爱相利;②孔子认为要奉法利民,廉洁公正;③韩非子认为要严刑酷法,赏罚分明。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A(“表现出二人当年穷奢极侈的生活状态”错,联系“长歌裂石,分取狂名”,应当是表现了二人洒脱不羁的狂士形象,以此说明二人的性情相投。)16.(6分)①词序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原因。序以“滹沱”“南中”“越绝”“都门”四个地名勾连,展现词人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历史,以及二人久别重逢的现实境况。②奠定了全词感情基调。“词笔清丽似吴梦窗”与“春来王粲”、“歌而送之”与“唱彻幽并”在内容上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对友人的欣赏之情和惜别之意。评分建议:每点3分,意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2)登东皋以舒啸,偃仰啸歌(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8分)18.(2分)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一无所知19.(3分)C(副词,“只”“仅仅”。A.副词,程度最高,到了极点。B.连词,只是。D.动词,度过。)20.(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