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大约从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间,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审美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活动,通过“清”与“乐”前所未有的结合,宋人将审美愉悦和其他可能包含有功利目的的“乐”明晰地区分开来。清乐之所以是审美愉悦,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这种精神愉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诗经》的《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到仁哲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第一是孔颜之乐;第二是舞雩之乐;第三是观化之乐。孔颜之乐源于孔门弟子颜回在安贫乐道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贫寒的生活中颜回的精神却处在一种愉悦之中,这是为什么?颜回所乐何事?宋明理学关于孔颜之乐的阐释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线条:乐的起点是“道”,孔颜之乐,是在“乐道”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在安仁与安贫的基础上心泰,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具有一种非功利性,或者说,它不是来自功利性的满足,而是来自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时的自得与自乐。这种由“诚”与“泰”决定的泰然任之的心灵状态,以及物各得其所的和谐感与自由感,成为孔颜之乐的本源。舞雩之乐源于《论语·先进》中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给出的他的人生理想,而孔夫子非常认同—“吾与点也”!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人欲尽处,天理流行”,按朱熹的阐释,舞雩之乐本质上是一种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精神性的愉悦,这种愉悦在宋代士人阶层被普遍接受。舞雩之乐,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第三种乐是观化之乐,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精神愉悦。“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直观这种生化过程,会获得精神愉悦;自然也处在这种生化过程中,对自然之生化的直观也可以获得愉悦。在观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灵上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的状态,可以让心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学说,很在意这种愉悦。《庄子·至乐》有“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通过观化与入化,庄子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之情。这种观化之乐,小可以在观鱼、草等微物中获得,大可以在观山、观海中获得,还可以在观历史之兴衰中获得。与孔颜之乐比,清乐和孔颜之乐有同样的非功利性与精神性,但差异在于,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它所带来的愉悦与求道的执着与坚定有关,与内心中的守一、执着有关,孔颜之乐中包含着庄敬之情,有目的,而清乐是无目的性的自由愉悦。舞雩之乐中所体现出的身心状态,似乎是清乐想要达到的效果,而舞雩之乐相比于清乐,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自由状态,但是舞雩之乐被赋予了更价值化的内涵。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万物遂其性”,这意味着舞雩与万物存在的合目的性有关,通过感悟到万物的合目的性而获得的,也与个体精神的理想有关。而清乐更偏重自由,更轻松一些,是通过参与外物的“玩”而获得的,与合目的性无关,与理想的实现无关,它是通过“游”“戏”“玩”而获得的愉悦,缺乏舞雩之乐的庄严感,但更多自由感。因此,清乐才更接近现代人所说的“审美愉悦”,观化之乐最接近清乐,但清乐不仅仅观化,还观“物”之自在、自得,清乐相比于观化之乐,多一些超然之乐。而且,观化之乐将愉悦的源头收缩在对自然之“化”的观,这实际上缩小了愉悦的范畴。综上,清乐作为一种精神愉悦,是非功利性的,是无目的性的,是纯粹的自由愉悦。(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乐”这一概念与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活动相关,他们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让“清乐”进入人们视野。B.在探讨孔颜之乐时,宋明理学认为“乐道”构成了“安仁与安贫”的基础;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顺生随性,并由此获得心灵的愉悦。C.在朱熹看来,舞雩之乐具有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精神性的特质,是一种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D.浪漫的舞雩之乐表现出曾点所希望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寄予了其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但其具有明显的合目的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从功利的角度去明晰地区分“清乐”一词的内涵,意味着中国古人对于审美愉悦之特性的认识,已经从观念自觉走到了实践自觉。B.从《诗经》的《卫风·考槃》所描述的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来看,中国人最迟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以诗歌来表达对精神愉悦的颂歌。C.道家所提倡的观化之乐,并不局限于直观生生化化过程中的“道”获得愉悦,在他们看来,观世界万事万物同样可以获得精神愉悦。D.虽然都能产生精神愉悦,但观化之乐与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舞雩之乐不同,它很在意在观化的过程中“道”的获得。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中“观化之乐”观点的一项是(

)A.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B.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偶成》)C.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诗句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陶渊明《咏贫士》中的“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表达自己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体现的是孔颜之乐。B.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的“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中,写溪边祈雨舞蹈的民风,表现的是舞雩之乐。C.程颢《存日偶成》中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以人们说他忙里偷闲强学少年来写自己春日郊游的快乐,表现的是清乐。D.于谦《观书》中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把陪伴自己的书籍看作多年的朋友,表达对读书的喜爱,表现的是观化之乐。5.清乐与孔颜之乐,舞雩之乐和观化之乐这三种“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江,渡江(节选)胡大平渡轮快要来了。老式渡轮,一头带翘起的钢缆铲滩式吊架翻板,船甲板后身有可堪避雨的舱篷,但大家都聚在篷下,是盛不下的,于是只好有站有坐。那种“铜陵海事局”橙色塑墩又不够人的屁股多,人就只好甲板上就着扁担落臀。又有菜农上来,卖空的篾筐里,大多躺着两三只丑而大长条形的外地西瓜。候船约半顿饭时间,开动起来,半袋烟工夫就到对岸。船未全停稳,乘客便争先恐后地往下跑,是往家赶吧。①我家在哪儿呢?一时恍惚。我是枞阳义津人,江北的枞阳从前属安庆,去年划归铜陵了。如民间所传,枞阳这流浪的孩子先是挣脱老桐城怀抱,成为安庆腋下弟兄,今已被铜陵跨江揽怀了。我此行是回枞阳,但我现在还没回到枞阳,要先在铜陵逗留。此刻我在大通的铁驳渡轮上,正要乘船去往铜陵码头上的洲——荷叶洲。荷叶洲是原名,相传当年因土地权属诉讼过多,由驻军首领彭玉麟出面调停,遂改名和悦洲,取“和颜悦色”之意,也有传言为荷叶洲改名的人是曾国藩。实质上,改名是当地百姓自然的习惯,以和悦为称,蕴含着民众祈盼天下太平、和悦生息的意愿。大通荷叶洲盐业和渔业繁荣,商贾云集。荷叶洲的昌盛,从清末直至民初,一直延续到1938年5月至11月,日寇疯狂轰炸,国民党实行焦土抗战政策,眼看保不住,就再放一把火把它烧掉。兵燹啊兵燹,荷叶洲的和悦之路,走得那么艰难……举伞走上一条岔道,把自己置身在和悦洲的江、汉、澄、清、浩、泳、潆等十几条“氵”旁街巷中,老天恰正雨水淋淋。②起水字旁据说是为了以水克火,消灾祈福,但最终水神还是敌不过火神。但是不管历史的风烟如何笼罩,小城铜陵始终有心,她掏空了自己身体捧出一颗鲜红滚烫的心,曾把多少宝贵的矿藏奉献给了中国和世界。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人类从远古一个一个时代走来,一直走到了今天。我有时看到高楼大厦就想作幅画,构图是千缠万绕金黄而黄金的线,贯穿着历史,包裹着今天,并金缠赤绕地扭结着走向未来。试问,当今世界繁华的都市和小康的农村哪家哪户少得了电?而哪一寸通电的角落少得了铜芯那嘹亮矫健的身影——包括我此刻使用电脑手机写稿,有劳编辑先生的审稿,印刷厂工人的排版,再到读者诸君的品读。铜陵,是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诞生地,报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铜陵市生产粗铜、铜料双破万吨大关,接近当时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李白千年前看到铜都,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又留下《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唐朝李白来过,有诗为证。但眼前这些清朝“氵”旁的街巷,确曾聚居过十万人吗?在方圆两平方公里地面上,总似不能让人确信。可又想,于以后而言,今天不也成了“当时”吗?今天的繁华热闹是否也会让后人怀想呢?四岁时,跟父亲和奶奶乘坐“东方红”大轮去上海,坐船无聊看沙洲和江岸,父亲怕我落寞,总指江上那些新鲜东西让我瞧看,那洲那岸那堤那树,包括那擦身而过的他船,还有那江空里翻飞的江鸥。那天不知舟行何处,哦,是铜陵!父亲说那是人民解放军大军渡江第一战的地方。父亲当年关于铜陵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我长大后看电影《渡江侦察记》,和参观渡江纪念馆,知道铜陵的确是“江南解放第一城”。“1949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及华东、中原地区部分地方武装共约一百二十万人,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下,于三四月间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沿江防御之国民党军。”报道上说,“其中以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和第九兵团共三十万人组成的中突击集团军,准备从安徽境内长江北岸的裕溪口至枞阳镇段实施渡江”。即从江北枞阳段千帆竞渡,大军直指南岸的铜陵。枞阳与铜陵有此红色历史渊源,也难怪,当年我从初中课本上读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③除了一颗心激越狂跳,还有如吃铜陵生姜般的辣爽和亲切——“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从中我学得一个新成语“摧枯拉朽”,老师说,电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才是真正的大诗人、大作家呢!与文朋诗友交流体会,读大小杜可坐吟,读坡翁陆游可卧歌,读李白且躺且饮,唯独诵读伟人诗词时,④不能躺,不能蹲,也不要坐着,最好是要站着,立定脚跟放开眼界,站直身体朗声而诵,才能对接伟人字里行间那滚滚而来的气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依次提到了渡轮的整体样貌、乘客的坐姿情态、菜农篾筐中躺着的丑西瓜,富有层次感和生活气息。B.文章虽着笔于铜陵这座不算大的城市,但却以小见大,旨在赞美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所走过的辉煌历程。C.作者在游历荷叶洲过程中展开联想,思绪大开大阖,既有伟人伟事,又有儿时看鸥的亲身经历,D.引用李白的诗歌,看似闲笔,实则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铜都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铜都历史悠久的感慨。7.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以疑问承接上文作者猜测乘客争先恐后地下船回家,进而以“家”为联想点,引出对自己家乡枞阳归属的介绍。B.句子②交代了十几条“氵”旁街巷名称的由来,“火神”与上文“战火”呼应,“但”“敌不过”蕴含着对“荷叶洲”遭遇战火的惋惜。C.句子③妙用修辞,把自己读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的痛快感受,化为吃铜陵生姜的辣爽口感,形象且富有地域特色。D.句子④运用对比,否定了以“躺”“蹲”“坐”等姿势读大小杜等人作品的做法,肯定了读伟人诗歌所采取的站姿。8.文章为什么叙写第三段“荷叶洲”的相关内容?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渡江,渡江”包含了哪几层含义。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材料二: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14.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李白昔在九江上②,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注]①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这里指长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16.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一诗中,从空间和时间上表达诗人无限深沉悲秋情感的句子是:“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的观点是相同的。(3)高三以来,学习一直很努力的小刚总是在模考中失利,作为好朋友的你想借用古人诗句来安慰鼓励他,你会想到:“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要愉快地谈论植物,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很刁钻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

A

,还没有学会运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生命诞生之初,很多人都以为,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演化论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物种如果天生就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它一定因为现在的样子而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①通过研究选择了一动不动的生命,②使生物学家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③这类生命的能量获取效率竟然比其他会动的生命更快。④一棵高深莫测的大树,⑤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⑥枝干高高地举向天空。⑦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能接受到实实在在的阳光,⑧每一条根系都能吸收到真真正正的养分。⑨虽然大树不会移动,⑩但它获取能量的方式却比老虎和燕子更高级。

B

,大树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最小的。一棵大榕树的投影面积常常可以达到上万平方米,它占据的生存空间能达到几十万立方米。无数会跑会跳的小动物会以大榕树为家,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榕树的怀抱。对于植物来说,它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甚至当它们放弃运动、把根系深深地扎入土壤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成了环境本身。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丝万缕的瓜秧四下蔓延,层层密叶,顺藤摸瓜,一个个斗大的西瓜像满地乱滚的青石磁子;没有两膀子九牛二虎的力气,别想偷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他的香瓜匀溜个儿,滴溜儿圆,白的玉白,黄的金黄,摘下来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蹲在绿柳浓荫下,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元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的面瓜,皮薄、肉厚、大肚囊儿,掰开来白籽红瓤,一篓蜜;有花面鬼脸的,有傻头傻脑的,一个个憨态可掬,逗人喜爱。远怕水,近怕鬼,生人吃柳梢青的面瓜,先得打听路数:贪吃嘴急,张口就咬,噎得眼直,憋得脸青,鱼鹰子伸脖儿;吃一个不饱,吃两个撑着,忍一忍,歇一歇,走两小趟再吃也不晚。吃过柳梢青的香瓜面瓜的人,没个够;人行千里,心也拴在他的瓜秧上。谷雨前后,栽瓜点豆;柳梢青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等到瓜熟时节,满天下香雾;南风一吹,弥漫方圆几里。于是,东奔西走的行人留步,南来北往的行船靠岸,吃瓜的人一窝蜂赶来。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的香瓜匀称,浑圆,白的,黄的,带两片绿叶,更显得好看”,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1.文字含义随语境而变化,请谈谈文中加点的“一”字表意上的不同。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用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1)在生命诞生之初,比植物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比植物古老得多——都能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趋利避害。(2)种西瓜是柳梢青他爹的拿手戏。——柳梢青的手艺,叫得响的,一是香瓜,二是面瓜。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里尔克曾写道:“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作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民国诗人冯至对此进行阐释以勉励同胞,“我们应该相信在那些不显著的地方,在不能避风雨的房屋里,还有青年用一些简陋的仪器一天不放松地工作着;在陋巷里还有中年人,他们承袭着中国好的方面的传统,在贫乏中每天都满足了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他们工作且忍耐……真正为后来做积极准备的,正是这些不顾时代的艰虞,在幽暗处努力的人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需更多“甘居幽暗而努力”者砥砺前行。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A

3.B

4.D

5.①清乐与这三种“乐”有交叠的部分,都是一种精神愉悦,强调非功利性,但也有一定的区别;②清乐比孔颜之乐、舞雩之乐自由,与道德的合目的性无关,与理想的实现无关,显得轻松一些;③清乐比观化之乐更宽泛,多一些超然之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在朱熹看来”错误。由原文“舞雩之乐源于……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可知,“是一种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不是朱熹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已经从观念自觉走到了实践自觉”错。由原文“‘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审美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活动”可知,宋人是在实践自觉的基础上才有了“清乐”这个概念,即先实践自觉,后达到观念自觉,故选项后半句推断错误。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诗句表现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B.根据诗意可知,此项说的是应随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可以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C.“江潭落月”,衬托出了诗人的凄苦、落寞之情,“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他的乡思,此诗句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D.诗句强调了荷花的高洁并表达思乡之情,不能作为“观化之乐”的论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陶渊明《咏贫士》属于咏怀之作,此诗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其中的“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表达自己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而不知悲苦,与孔颜之乐一脉相承。B.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是他被贬儋州时所作,其中“溪边白有舞雩风”,写的是溪边祈雨舞蹈的土著民风,表现的是舞雩之乐。C.程颢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是通过“游”获得乐趣,属于清乐。D.于谦叹息,“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诗句表达出于谦对读书的喜爱,并非观化之乐。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与孔颜之乐比,清乐和孔颜之乐有同样的非功利性与精神性”“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自由状态”“观化之乐最接近清乐”可知,清乐与这三种“乐”有交叠的部分,都是一种精神愉悦,强调非功利性。由原文“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它所带来的愉悦与求道的执着与坚定有关,与内心中的守一、执着有关,孔颜之乐中包含着庄敬之情,有目的,而清乐是无目的性的自由愉悦”“缺乏舞雩之乐的庄严感,但更多自由感”可知,清乐比孔颜之乐、舞雩之乐自由,它不受道德的合目的性判断,具有无目的性的,显得轻松一些。由原文“观化之乐将愉悦的源头收缩在对自然之‘化’的观,这实际上缩小了愉悦的范畴”可知,清乐比观化之乐更宽泛,因其范围比观化之乐广。6.B7.D

8.①介绍荷叶洲改名的缘由,蕴含着作者对当地百姓美好愿望遭遇挫折的惋惜和叹惋。②介绍了荷叶洲从清末直至民初的昌盛,到民国遭受战火的历史,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荷叶洲。③为下文写铜陵铺垫背景,与下文写铜陵的解放和新时代的发展形成对比。

9.①“渡江”是我回枞阳老家的途中,逗留铜陵时,乘铁驳渡轮从大通渡江到荷叶洲去。②人民解放军曾从江北枞阳段渡江到南岸的铜陵,打赢了一场渡江战役,追忆这场战役表达了“我”对伟人气势的钦佩。③铜陵渡过兵连祸结的旧历史的长河,走向新生与辉煌,作者对新时代的铜陵满含赞美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旨在赞美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所走过的辉煌历程”错误,本文着笔小城铜陵,主要是在表达对铜陵的深厚感情,“赞美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属于过度解读。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否定了以‘躺’‘蹲’‘坐’等姿势读大小杜等人作品的做法”理解有误,文中认为“读大小杜可坐吟,读坡翁陆游可卧歌,读李白且躺且饮”,没有否定以“躺”“蹲”“坐”等姿势来读大小杜等人作品的做法。10.BDG11.B

12.D

13.(1)况且您为何放弃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而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的靶子呢。(2)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14.①让智伯骄傲而轻敌。②让邻国恐惧而相互亲近。③让团结起来的邻国共同对付智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所以在B处断开。“世俗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其中“莫能辨之”是宾语前置,莫能辨之,所以在D处断开。“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打败、击败。/失败。句意:想要打败它。/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B.错误。给。/赞同。句意:于是把一个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我赞成曾点的观点。C.正确。凭借。/帮助。句意:是德的凭借。/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小人……以至于‘人得而制之’”错误。“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人能够制服它。文中“人得而制之”指的是“愚人”。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况且;“释”,放弃;“图”,对付;“质”,靶子。(2)“严”,敬重;“是以”,因此;“蔽”,被蒙蔽;“遗”,疏忽。(1)况且您为何用天下的力量来智氏,而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的呢。(2)喜欢的人容易亲近,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任章劝说魏宣子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士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邻邦必惧而相亲”,智伯贪得无厌,必然会使邻国因恐惧而联合起来。所以任章从邻国的角度建议答应智伯的索地要求。“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任章建议魏桓子答应智伯的索地要求,同时和同样被索地的邻国结盟并战胜知伯。参考译文:材料一: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魏宣子说:“平白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平白无故索要土地,邻国一定会害怕。他欲壑难填,天下一定会恐惧。您给了土地,智伯一定骄傲而轻敌,邻国一定恐惧而相互亲近。用相互亲近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命就不会长久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它,必须姑且辅助它;想要夺取它,必须姑且给予它。’您不如把土地给予智伯,以便使他骄傲起来。况且您为何放弃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而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的靶子呢”宣子说:“好。”于是把一个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智伯十分高兴,接着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因而围攻晋阳。韩氏、魏氏在城外反戈,赵氏在城内接应,智氏由此灭亡了。材料二: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大凡选择任用人才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德才兼备那样的圣人或品德胜过才干的君子,与其选择才干胜过品德的小人,不如选择才干和品德都没有的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即使要做不好的事,智慧不能完备,力气不能胜任,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智是足够了,但是品德操守方面有所欠缺,招致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15.A16.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在诗人眼里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的绿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化动为静,“出”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远景山水的特征,又充满灵动之美。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此二句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诗人的喜悦之情融于景中。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二句既承接上文昔时江上遥望之忆,又开启下文欲邀伴同游之兴。【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诗作开篇并未交代写作的目的。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诗人创作此诗是为了赠予好友。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人荡舟江上,遥望九华,瀑布好像一条巨幅长练高挂山巅,与苍翠的山色相映,晶莹可爱;九座高峰犹如九朵盛开的莲花从莽莽山峦中婉然脱出,奇秀美好。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描写出瀑布在遥望中的形象;九华素以山色葱蒨著称,“绿”字从总体上体现了它的美感特征。“出”字化静为动,“秀出”写出九峰秀丽挺拔之容。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绿水”“芙蓉”表现山水的奇秀美好,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也表现诗人如惊如喜、心悦神摇之情。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诗人对九华山这样出神入化的描写,以及对九华山如痴如醉的喜爱,承接上文诗人遥望九华,至今萦怀不忘,为之神往,又为下文的欲邀伴同游作了铺垫。1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作”“登”“贤”“帆”“沧”“畔”“疑”“生”。18.A:这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这是因为它们很古老。B:获取相等的能量时/获取的能量相等时。

19.②处,删去“使”;③处,“更快”改为“更高”;④处,“高深莫测”改为“高大挺拔”/“高耸入云”。【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植物为什么就不会动呢?”可知,本空需回答“植物为什么不会动”的问题,同时,由于下文“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