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网上阅卷模拟练习语文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7分)文字的创制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之一。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从铁矿石的yě()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dù()到文明时代”。人类在经历过的几次“信息革命”中,第一次是发明了语言,人与其他动物有了分界□第二次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发明了文字,从野蛮人变成了文明人。人类一旦创造出记录语言的文字,知识来源就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口耳相传,知识快速积累,人智大开,社会快速进步。而没有文字的社会即使在某些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受到时空限制也难以向前发展,不是陷于停滞就是慢慢消亡,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1.根据拼音填汉字。(2分)(1)yě()炼(2)过dù()2.文中方框处应使用的标点符号是()(2分)A.B.,C.;D.。3.文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2分)A.因而B.因为C.由于D.尽管4.弄清生词的意思除了查字典,还可以依据前后文内容进行推测,也可以联系该词在其他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进行推测。请你根据前后文及下面资料卡所提供的例句推测:文中“湮没”的意思是。(1分)资料卡①古籍中的智慧如同湮没的瑰宝,等待着有缘人去发掘和传承。②.《桐溪八景》中所列的八景,在清光绪年间甚至更早即已湮没。③自元代后,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矮马渐趋湮没无闻。④文献纪录片《粟裕大将》出现在央视一套,历史终究没有湮没这位真正名将的绝代风华。5.完成下面的语段填空。(8分)隽永的文字流淌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传情达意,熠熠生辉:诸葛亮《诫子书》中的①“□□□□,□□□□”是对儿子修身养德的殷殷教诲;陶渊明《饮酒》中的②“□□□□□,□□□□□”是境与意会的“绝妙好辞”;杜甫《望岳》中的③“□□□□□,□□□□□”是勇攀高峰的自信自励;文天祥更是在《过零丁洋》中以④“□□□□□□□?□□□□□□□”唱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二、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7分)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6.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7.品味吕蒙回应鲁肃的语气,你能体会到他什么样的心理?(2分)8.《孙权劝学》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请比较下面两句话,分析改写的好处。(3分)改写前: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改写后: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资治通鉴》)(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谢渭公好善乐施宁都谢渭公性慷慨,家素饶,每约己利人,而不欲人知之。荒年则谷减其价,而增其斛①。有士人贫且病,而岁②复窘之,几于袁安③之僵卧。渭公欲苏④其困,而嫌⑤于无名。稔⑥其家多花,乃拉从弟某载酒共往观之,招主人剧饮尽欢。徐出白金十两,市兰数盎以归。花之值无几而渭公于是物又非素所好阴以行其周急之意而阳复予以可受之名。其诚心曲术,可谓忠厚之至矣。记之,以为好善乐施者法。(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注]①斛:古代量器,容十斗。②岁:年成,年景。③袁安:东汉人。做官前,居家廉贫,缺食僵卧。④苏:拯救,解救。⑤嫌:疑惑,担心。⑥稔:熟悉。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花之值无几而渭公于是物又非素所好阴以行其周急之意而阳复予以可受之名。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其诚心曲术,可谓忠厚之至矣。11.谢渭公好善乐施,令人赞美,其扶危解困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帮助他人方面,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是什么?(2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14题。(7分)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摘自2024年3月5日《人民日报》)材料二:餐馆点菜不“光盘”、外卖吃不完就扔……有人认为,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钱,怎么吃是私事,餐饮“消费”不能算“浪费”事实上,杜绝餐饮浪费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从“小餐桌”到“大社会”都必须厚植勤俭节约的理念。莫让舌尖消费变浪费,要忌“无所谓”心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餐饮消费虽是个人行为,但节俭的餐饮风尚却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从源头看,中国人多地少,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超过1.3万亿斤,总体上粮食安全有保障,但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从产业链看,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物资配送,无论是食品加工还是厨余处理,舌尖上的消费都不能归结为顾客扫码结账这样简单的一次性动作,任何微小的浪费都可能累积成触目惊心的数字,对粮食“有所谓”方能筑牢构建节约型社会之基。莫让舌尖消费变浪费,要忌“好面子”心态。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有人认为,亲友欢聚把酒言欢,是快意人生的写照,若餐饮分量、排场、格调跟不上,似乎不足以表达热情。但所谓过分热情之举恰恰反映出对粮食生产成果还不够珍惜,对劳动者的辛劳还不够尊重,表面大方,实则浪费。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一粒粒粮食,承载着中华民族勤俭奋斗的传统美德,更能折射出崇尚理性、节制的社会风气。精准监督、精细化服务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展,不断完善的小份菜、单人餐等餐饮消费新形式受到欢迎,不少餐饮企业设立“节约监督员”建议顾客适量点餐、剩菜打包,张贴宣传标语提醒厉行节约,在后厨通过提高食材出成率和利用率减少厨余垃圾……反对餐饮浪费的理念和切实行动在路上。(摘自2023年5月24日《新华时评》)材料三:据新华社报道,各地面包店浪费现象严重。比如,西部某省会城市20家烘焙面点门店中,过半门店产品报损率超过10%的行业平均水平,13家门店选择直接将剩余面点装袋丢弃;上海某餐饮减损团队负责人探访10家面包店发现,打烊前半小时,有上千个面包被丢掉,个别门店报损率超过50%。面包蛋糕的生命线比较短,因此行规就是:当天做的当天卖,卖不掉的当天扔。避免向顾客销售过期、变质的面包,让顾客买得更放心,原本值得称道。但与此同时,“卖不完就扔”也成了一些商家自诩高端、吸引食客的卖点,以致“为了宣传所谓‘极致’的品牌形象,很多连锁烘焙企业宁可将卖不出去的产品扔掉,也不愿打折促销减少浪费”。好端端的面包被当垃圾处理,实在令人痛心。(摘自2024年03月01日《北京晚报》)1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分)A.从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考虑,制止餐饮浪费,倡导节俭的餐饮风尚应引起重视。B.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完全不需要担心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粮食供求的平衡。C.光盘、小份菜、单人餐等餐饮消费形式因为避免了粮食浪费,受到了人们的欢迎。D.为了宣传品牌形象,面包店“当天做当天卖,卖不掉的当天扔”的做法值得称道。13.下列最适合作为材料二题目的一项是()(2分)A.厉行节约,反对浪费B.厚植勤俭节约的理念C.莫让舌尖消费变浪费D.“光盘”行动在路上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写一段话劝说漫画中的人将吃剩的食物打包。(不少于50字)(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5分)爷爷的教育经叶永和(口述)毛予菲(整理)①爷爷叶圣陶到北京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第三年,我出生了。因为他太忙,我们的相处并不多,更不用说他对我有什么“耳提面命”的教育了。②在八条胡同里,一大家人每天都要围着小院里的八仙桌吃晚饭。首先,入席就是要讲规矩的。爷爷和奶奶先坐,小辈们再依次坐下。后来孙辈越来越多,几个小的只能轮流上桌。③爷爷在八仙桌上教我识字。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北京烧炉子,屋内暖和些。爷爷一回家就换上棉袍,在八仙桌前坐定,掏出几张识字卡片——他将用过的台历裁成方纸,拿红色的毛笔写上字,教我认。④爷爷建议,在饭堂的电话旁放一块小黑板,让我在接到电话后,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留言给其他人看。爷爷时刻关注着黑板上的各种小字,遇“佳作”一则,还会在饭桌上表扬一句。爷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⑤当然,爷爷也有严厉的时候。有一次,我急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放下碗筷蹦跶着离开,不小心“咣”地一声摔了门。爷爷“噌”地起了身、厉声叫住我,“重新关一次门”。结果他越严厉,我就跑得越快,躲到了北屋,不肯出来。爷爷吃完饭,跑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我只能老老实实、轻手轻脚地,又关了一次门。这件事情,我现在想起,仍然记忆犹新。⑥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就是爷爷的“教育”。他总在细枝末节的地方严厉苛刻,跟我们较劲儿,却从不列什么书单,也不过问我们的成绩。⑦爷爷说过:“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含义.”⑧爷爷很少责骂我们,那次揪耳朵,是我这一生中唯一的“体罚”经历。但他有股劲儿,总让我有点怕。在爷爷面前,我都毕恭毕敬的。其实爷爷也有宠孩子的一面。⑨姑姑至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女儿。爷爷对她疼爱有加,有一次竟然想着要亲自给她做身衣裳。他颇有兴致地叫来至美姑姑,在她身上比划一番,又拿报纸折出样子,用别针固定住。被一身报纸裹住,姑姑浑身不自在,结果一抬手,报纸全破了。爷爷说:“重来!”折腾了好几次,他终于勉强裁出一件“不太合身”的大衣。爷爷看着自己做的大衣,“沮丧得不得了”。⑩叔叔至诚挨的打最多。他是家里的“人来疯”,来客越多,就越闹腾。奶奶为了安抚他,准备了一些水果罐头,哄他去厨房吃。爷爷却是该打就打。这一点,我父亲印象特别深——弟弟每次挨打,身为长子的父亲都要在一旁看着,这叫“陪打”.⑪但其实爷爷用另一种方式“宠”着这个小儿子。读高中时,他在作文里发牢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各有各的要求,一天满满当当,根本记不住……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书不想念了,要退学!爷爷看了作文,居然不急不气,说道:“不念就不念了吧。”于是,他给至诚叔叔办了退学手续,连这篇作文都被刊发到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主编)上。“高中肄业”的叔叔,被爷爷送到上海开明书店打杂工,驻守库房,整理杂书。结果,叔叔将库房里的书看了个遍,后来自己也写出不少好作品。⑫作为一名教育家,爷爷不是惯着孩子胡闹。他由衷地认为不只有念书才能称得上“教育”。⑬在我的记忆里,他一直爱摆弄花花草草。我自小住的院子,从初春到深秋,就从未断过花。退休后,爷爷还和老友俞平伯、植物学家贾祖璋比赛,互相寄牵牛花花种,各种各的,看谁的花开得最好。花开花落的过程,都被他写进了文章里。⑭爷爷评价文章好坏的方法与众不同。他认为的好,从来不是指辞藻和技巧,而是用词准确、句子通顺、简单明了。他一直提倡,“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是创作的源头,谁的生活充实,谁就是诗人,至于写不写出来,就看他本人的兴致了.”⑮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家的小辈们大多子承父业,成了编辑,只有我走了“另一条路”,当了工人——爷爷其实一直希望我们能做实打实的工作,生产一两样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过,随着年岁增长,我现在也越来越能领会到爷爷提的“生活本来就是诗,就是艺术”——先观察,然后有感悟,最后才是表达。⑯1988年,爷爷走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冰心来我家看过一次院子里的海棠。那天中午,爷爷午睡醒来,走出卧室一看,玻璃杯擦得锃亮,整整齐齐摆在茶几上。父亲告诉他,冰心要来赏花,这让他喜出望外。那年春天,海棠花下,两个老人手握着手,耳朵凑在一起聊着天。⑰后来每当海棠花开,我们都怀念他。(有删改)15.阅读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2分)段落生活日常(事件)爷爷的“教育”养成好习惯②吃饭时,爷爷奶奶先坐,小辈们再依次坐下。注重细节,严格要求③④⑤爷爷纠正“我”摔门的行为。16.结合语境,分析第⑤段画横线的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任选其一作答)(3分)(1)爷爷“噌”地起了身,厉声叫住我,“重新关一次门”。(2)爷爷吃完饭,跑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17.叔叔至诚要退学,爷爷就给他办了退学手续。你怎样理解爷爷这样的“宠”?(4分)18.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创作的源头,谁的生活充实,谁就是诗人,至于写不写出来,就看他本人的兴致了。”请你写出这句话在写作方面给你的启示。(4分)19.下列评析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2分)A.这篇回忆性的文字,记录的虽是家庭生活日常,却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主张。B.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孩子上,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尤其重视教育孩子养成好习惯。C.在孩子们眼中,叶圣陶先生不仅严慈相济、教育有方,而且热爱生活,充满情趣。D.作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不仅反对列书单,也反对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五)名著阅读(8分)2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的四大类别。下面《经典常谈》中涉及的古代图书不属于“史”的一项是()(2分)A.《战国策》B.《说文解字》C.《史记》D.《汉书》21.某同学在阅读《儒林外史》后,运用组建微信群的方式将书中部分人物进行梳理归类。请你帮助他完善。(6分)(1)请你根据群成员特征为甲群拟一个群名称并说明理由。(3分)(2)该同学把严监生归到乙群里,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3分)三、综合实践(10分)22.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上春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其歌词虽短而意趣无穷。请你结合歌词,根据要求完成任务。(10分)(1)【东风拂人面·学雅称】在古诗文中,不同季节的风都有雅称。下列与“东风”同为春风雅称的一项是()(2分)A.金风B.荷风C.朔风D.杨柳风(2)【山上放纸鸢·学习俗】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春天放风筝有着美好的寓意。下面图画中的风筝与其寓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双喜临门②吉祥如意③连年有余④福寿双全B.①双喜临门②连年有余③福寿双全④吉祥如意C.①双喜临门②福寿双全③连年有余④吉祥如意D.①双喜临门②福寿双全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