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任务训练_第1页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任务训练_第2页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任务训练_第3页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任务训练_第4页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任务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写作“清晰地说理”导写及范文3篇【原题呈现】“说的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重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道理,存在那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①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②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审题分析】两则作文题旨在让学生复习说明文写作。①自然现象、文化形态、劳作方式等都是观察的对象,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不重在对观察对象的细致记录,重点在于说明对象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某些道理、规律等。且这些道理、规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生硬的说明,而应该是融入了个人感情的。如调查民间文化,学生记录调查家乡文化的某些习俗、形态等(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是记录现实、分析产生的原因、探讨现象的意义、寻求保护措施等),并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写作重点在于自己的观察和感悟。②题目“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说的是常识的重要性;常识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自然现象、文化生活、人生经验等,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的经验、人生的道理等。本则话题作文作文题,不是简单归纳常识,而是需要学生探讨“常识”中的“理”,即要学生深入分析,探寻现象或呈现背后蕴含的本质。这个理,可以常识呈现出来的客观道理、规律,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感悟等。写作的时候,注意说明文的特点,应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思路、方法、语言等。不要写成了议论文。【知识链接】(如何清晰的说明事理)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思之愈深,说之愈明。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做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其中的思路都很值得我们效仿。根据事理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这就是抓住人们不易明白或不易信服的关键问题,尽量利用人们熟悉、知道、承认、能够明白或接受的东西来说明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或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分类别等,通常写事理说明文往往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量少用术语,通过解释性的表达方法,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采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文章则会更加生动形象。为了吸引读者,这种文章也可采用叙事式、散文式、童话式来表述,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焕发艺术性,让说明的事理更能让人接受。【佳作示例】1.人的单位性“你父母是哪个字位的?”“你是哪个单位的?”“你要进哪个单位?”……生活中“单位”之问无穷无尽,人们竭尽一生想把自己放入“单位”之中,“单位”暗示着身份、稳定,令人们心向往之。生活中有时间单位、空间单位、地理单位。那“人”是属于哪个单位?对于这个问题,熊培云先生给出了化的答案:人是时间的单位。何以见得呢?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答案。细观古今中外人物榜,我们会发现克思的专栏介绍“马克思(1818~1883.3.14)”,还有达尔文(1809~1822)、林觉民(11887~1911)、鲁迅(1881-1936),每个人物介绍的后,都无一例外写着他们的生卒年份。这告诉我们,他们生存的时间长短。一个人,只有在他出生到死亡的这短短年月,才真正属于他,再多的,就已不是他的范围,所以说人是时间单位的长度。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人们记事之习惯。可不正是习惯,才更加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当然不能完全说服人。那就让我们回归原先的人物榜单: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文艺复意时期文学三杰,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还有莎士比亚这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时间长度,当他在这一时期作出杰出的贡献,被称作伟大时,那他所在的这一时期就属于了他,那就不必奇怪于没有“莎土比亚是21世纪最伟大剧作家”的评价出现了。假使出现,也必然是为人所取笑。那么,为什么人不是一个地理单位呢?我们常见对人物的介绍不正是这样说的么,如胡适,绩溪人;司马迁,夏阳人;莎士比亚,英国人等。那我们不妨从概括性的方面来看待这两种看法,例如民国的辜鸿铭教授,他身在南洋,学在西岸,娶在东岸,仕在北洋,怎不见他的名字后挂着“南洋——西洋——东洋——北洋”这长长的地理单位?毛主席生长于湖南,却在北京同李大钊学习,在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会议,在江西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后红军长征,经江西、云南、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陕西、陕北到达延安,后再飞重庆谈判……如果说人是一个地理单位,就毛主席而言,他的介绍可抵一篇论文,并且,其中准确性、精确性都有待考察。绕来绕去,却还是发现只有时间能给出辜鸿铭,给出毛主席准确的概念。那么,人是时间的单位。我们或许还能够扩大,春日里的繁花有个花期,夏天的酷暑有个尽头,秋天的硕果有成熟的时间,冬天的雪花有消融的日子,一切存在的事物,包括地理单位在内,都有他的起点,亦有他的终时,即使是我们的地球,形成于距今约46亿年,约将于50万亿年后消亡。时间是公正的裁判,时间是万物的单位。2.说“花”和“华”“花华”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花”便是花朵,“华”也有花的意思。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花华”呢?其实“华”倒是常见的,例如《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天,灼灼其华”,”而《淮南子·时则》中又有“桃李始华”,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其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花华”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花华”的时候就都简称为“花”。例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又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还可以说是诗人们洗练文字的缘故。但究竟为何二字会分开使用呢?这就不得不讲述一下二者的艺术特征了。“花”是一个具象化的事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花”更容易让我们想起花朵的形状,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不自觉地使我们想起那“花”的形态。它是有具体的形态的,让我们想起那娇妍的色彩,柔嫩的花瓣,新鲜的花朵。就花枝而论,必定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枝叶,碧绿柔软。而“华”呢?则更强调一种气质,一种氛围。如“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便使我们想起月夜之下,茂盛的叶片之中,开得依旧热烈的花。再者,“华”一字也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下,衍生出了其他意思,就比如“华而不实”中的“华”字,意为“美丽灿烂”。其实,“华”字相比于“花”字而言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形容词来用。说到“华”字,更多的会让我们想起金碧辉煌的官殿,鲜妍端庄的华服,还有我们大气的中华民族。于是,“花和“华”的不同也就一目了然了。“华”不光会让我们想起“花”,而且会带来“花”所暗示的气质。就像“绿水冒朱华”一般,句句不提“花”却又句句都是花,碧绿的湖水中,一朵朵荷花静静矗立着,火红花瓣迎着骄阳,花瓣上在还星星点点的水珠颤抖着,在碧水绿叶的衬托之下,呈现出一幅充满灵气的芙蓉出水图,让人不禁体会到荷花那娇艳无比的气质。相比之下,若只用“花”字,则未免太单调些。古人曰:“诗中有画。”可在我看来,单有画也不行,还得有情,有氛围,让读者共情,方为上等。“花”和“华”不过一字之差,呈现出的效果却为一字千金。3.常识中“理”的特性古往今来“理”在我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镌永的影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常识中,“理”的第一大特征是理性的生活态度。古代贤明陶渊明隐居避世,不与外界世俗染尘半分,不与贪贪官污吏沾言半分。只愿“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流连家乡故土。这是一种理性生活态度。现代社会“青蛙热”风靡一时。“青蛙热”是由现代年轻人购买一小伙制造的“丑陋”陶瓷青蛙,从而一传百,百传千的一种消费现象。在纸醉金迷的社会,“莫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人坦言“丑的不是青蛙,是我”。这些趣味说辞也无不体现着理性的消费观和生治态度。其次,往往“理的第二大特征是与自然、文化相关联。古人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以天气的自然现象而总结出来的常识中的理。夜晚天空出现红霞满天,多半是要下雨。实践证明,这往往是很准的,也携带着人民的智慧。类似的还有“蚂蚁搬家蜻蜓飞,一场大雨哗啦啦”等,也是这样的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恍然大悟的爽朗;“浮光跃金,静影成璧”的美妙月景,交相辉映;“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至理箴言,无不从“理”的角度讲述实践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从古代诗句中蕴含的“理”与美的融合,这也是理的第二大特征。“理”的第三大特征是沉稳冷静,有理有据。“理”有别于“礼”,虽然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但从文意来看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礼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结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是一种文化品德,彬彬有礼的美德。具有亲和力,如春风般的是“礼”。而“理”则给人以寒冷,冷静理性之感,是严冬的寒冰。“理”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忤逆的法令。古代明理之人从非纨绔公子,而是温文尔雅的有志之士,谈吐有礼,举止端庄,给人以冷静沉稳之感。这些也决非刻板的印象。“理”和“礼”从视觉和所突出的重点都大相径庭。总此三条,便是“理”的三大特征了。无论是在家庭,在社会都要做一位有“理”之人,典雅稳当。学会如何做人,才是常识中的“理”给我们带来的瑰宝。4.于常识中悟“理”常识是指人们应当知道的,使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类知识。从严格意义上说,常识是对普遍规律的总结。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样的谚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心”这类的名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一句民间谚语,对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天空中的彩霞为什么会和人们的出行有关的?这句谚语是如何指导农业生产的呢?关于霞,是太阳光照射,经过云层发生折射,大部分的光被折射,而红色光穿透性较强,因而成为可见光。云层中的红色可见光反射至人的眼睛,呈红色,这种云层就为霞。此外,因为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在天气晴朗的早晨,空气清新,大气中杂质少,大气透明度高,朝霞的红色能被人们清楚地看到。同时,空气的对流运动弱,大气平稳。但低空中依然含许多小水滴和云层的存在,随着太阳逐渐升高,云层愈发紧密,小水滴聚不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降雨,因此对不利于人们外出劳作。而晚霞呢,一般出现于傍晚日落时分。此时,一天的阳光加热之后云层的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而空气中的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在低层。此时天气干燥,未来可能都为晴朗的天气,适合人们外出劳作。这句谚语经由祖辈流传至今,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大气透明度,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