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3版)》复习思考题和答案 张钦 第7-14章 思维和语言- 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1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复习思考题和答案 张钦 第7-14章 思维和语言- 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2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复习思考题和答案 张钦 第7-14章 思维和语言- 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3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复习思考题和答案 张钦 第7-14章 思维和语言- 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4页
《普通心理学(第3版)》复习思考题和答案 张钦 第7-14章 思维和语言- 社会心理与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思考题和答案第七章思维和语言1.什么是思维?它有哪些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完全靠直观获得,而是大脑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媒介,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蕴含在一类事物中的共同特征和规律、对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加以概括,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2.举例说明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因此具有直观形象性特征。如当我们回忆起一个熟人时,不仅他的容貌,甚至他的欢声笑语也都浮现在脑海里,好像在头脑里看见、听见了一样。但是,一般说来,表象只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往往缺乏细节,并且变换多、不稳定。(2)概括性。表象通常是综合了多次感知的结果,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如“狗”的表象通常不是某一条特定的狗,而是把所见过的各种狗的共同特征概括后,在我们的意识中所浮现出的一个一般化的狗的形象。当然,表象所概括的是形象,其中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更多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3)可操作性。表象是物体不在面前时的心理复现,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和加工,如对表象进行翻转、扫描、分解、放大、缩小等。3.概念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和组织的?关于概念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原型理论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一个类别中个体所见过的所有成员的抽象平均模型。不同地理或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同一类事物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原型。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属于某个概念,是通过把这个物体与头脑中这个概念的原型作对比来完成的。样例理论则认为,关于概念,我们并不是储存了单一的、抽象的原型,而是储存了一些具体的样例。所谓样例,就是指一个类别中的一些典型成员。判断一个新事物是否属于某个类别,就是把这个事物与该类别中的样例进行比较。大量的概念在头脑中是如何组织的呢?层次网络模型指出,概念在语义记忆中是按照层级来组织的。在概念所组成的网络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每个概念都被一组特征所定义。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类属关系。层级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概念的特征实行分层存储,即在每一层概念的节点上,只存储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各概念共有的特征,存储在上一层的概念节点上。层次网络模型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对说明概念的组织结构还存在不足。4.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有哪些?(1)知识经验(2)所采取的策略(3)对问题的表征方式(4)定势(5)功能固着(6)动机和情绪5.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有哪些?(1)尝试-错误。在面临一个问题时,如果我们只是通过简单地尝试不同的反应来发现正确的答案,那么所使用的策略就是尝试-错误。通常我们在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发现切实可行的、更系统的解决方法时,会使用这种策略。这种策略不是很有效,也许根本不可能成功地解决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只能这样做。(2)算法策略。算法就是一个保证能解决问题的系统程序。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如果选择的算法合适,并且又能正确地完成这种算法,那么就能保证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算法策略虽然能确保解决问题,但有时却效率低下。有一些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算法。(3)启发式。启发式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办法。启发式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较省时省力。常见的启发式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爬山法、逆向搜索等。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1)人格特征(2)动机(3)社会环境因素7.推理出现错误的可能原因有哪些?(1)推理常常受到“气氛效应”的影响而导致错误。(2)推理中发生错误可能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3)推理中出现错误可能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人们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8.简述决策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该理论认为,决策者对每个选项的价值的评估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点进行的,人们的决策会受到参照点和问题框架的影响。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前景理论还提出了损失厌恶的概念,即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前景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决策现象,较好地描述了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在决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9.简述语言的含义和特征。语言是在交流和思维中使用的、高度结构化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特征主要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任意性。10.人们一般在哪些水平上分析语言?音位,语素,词,句子。11.试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显示,思维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反过来,语言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活动。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12.有关语言获得的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可以用操作性学习的原理来解释语言的获得。儿童随意发出的声音或模仿成人的声音,如果类似于成人的声音,会得到母亲或其他成人的称赞、拥抱或抚摸,因而得到增强。通过模仿和强化,儿童逐渐学会了正常的语言。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反对斯金纳的观点,认为儿童的语言不是模仿而来的。乔姆斯基把语言的发展看成是“帮助鲜花按其自身方式生长”:只要给予足够的营养,它就会在儿童身上发生。所有的人类语言都具有相同的语法建构模块,人类的各种语言实际上就是预置于人脑中的“普遍语法”的各种“方言”而已。由于有了先天的普遍语法,我们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特定语法。乔姆斯基强调,我们的语言获得能力犹如一只箱子,一只装有语言获得设备的箱子。儿童一旦感受和体验到语言,箱子里的语法开关就会立即被激活打开。当前,大多数学者同意,语言的获得是天性与教养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基因设定了语言的学习机制,后天经验在改善大脑的同时又激活了这些机制。13.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语音知觉的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等。影响单词理解的因素:词频,词长或笔画数,语音,语义特征,语境等。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类型,词序,韵律特征,语境等。影响语篇理解的因素:推理,图式,语境等。14.试述语言产生的过程。语言产生过程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把想要表达的信息概念化。即讲话者要确定讲话的意图,并从记忆中或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建构想要说的话语,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信息水平的表征。(2)形成语言计划。这个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的阶段。讲话者在确定了想说的话语的意思后,首先要选择句子的句法结构,即产生句子的总体句法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留出词的空位有待以后填充;接下来,讲话者要确定与句法框架相匹配的语调,它表明了说话者是要提出问题还是做一个陈述;在安排了句子的整体韵律特征后,讲话者就要寻找合适的词汇来填充句子框架了;最后再把句子表述为音段,即讲话者根据语音规则形成音位表征。(3)执行语言计划。在这个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变为实际要说的声音。(4)语言产生中的自我监控和校对。

第八章动机1.简述动机的概念及其特征。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隐蔽性、激活性、指向性、维持性、调节性等特点。2.如何对动机进行测量?动机虽然是一个内隐变量,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等指标对其进行测量,比如目标选择、努力程度、行为持续性等。测量动机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自我评定、他人评定等。3.简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内部动机指向于活动本身,满足感也来自于活动本身;外部动机指向于活动以外的对象,满足感来自于活动所导致的某种附加好处。两者的联系在于,首先,它们可能并存,其次,外部动机可以向内部动机发生转化,另一方面外部动机也可能会降低内部动机。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具有动机的力量,它们由低到高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高级需要的出现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条件。5.如何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学习动机的激发?归因理论强调个体对上一次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析会影响后续行为的积极性。成就领域的归因通常会涉及努力、能力、难度、运气等因素,对这些因素可以从内外源、可控性、稳定性等维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可以较好地维持或激发学习动机。6.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他人的成败经验、想象的成败经验、言语信息、生理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7.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之间有何差异?掌握目标关注对知识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表现目标则关注成绩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前者也可以称为任务卷入目标(关注过程),后者可以称为个人卷入目标(关注自身表现)。8.调节聚焦理论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何种启示?调节聚焦体现了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在对目标的关注上的差异,促进聚焦关注积极效价(收益),防御聚焦关注消极效价(损失)。一般而言,促进聚焦比防御聚焦可能导致更高的活动积极性。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促进聚焦的形成,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实现。此外,当特定的调节聚焦与相应的情境、策略等达到匹配时可以导致更高的活动动机,因此也可以根据任务情境特点等引导相应的调节聚焦。

第九章情绪1.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至少包括三个成分:生理唤醒、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情绪的功能包括:应对机能和社会机能(引导信息交流,调节人际交往,促进社会交往,建立、维持和解散社会关系)。2.判定基本情绪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学家提出了五条标准:(1)基本情绪在人类中是普遍存在的;(2)基本情绪能够促进对特定的、典型的生活事件的功能性反应,它对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是有用的;(3)基本情绪应该在生命的早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4)如果一种情绪是基本的,那么我们应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方式表达它,如通过面部表情或声音语调;(5)每种基本情绪有独特的生理机制,被假定为脑或自主神经系统的某些特定活动。3.主要的情绪理论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点与局限是什么?(1)詹姆斯-兰格理论。按照该理论,刺激导致了躯体反应,再导致了情绪。优点:第一个真正的情绪学说。缺点:坎农指出,情绪变化快而生理变化慢;伴随特殊情绪产生的自发反应缺乏独特性;用药物可以引起和某种情绪相同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切断动物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坎农由此认为,生理变化对情绪体验的影响是微小的、补充的、相对不重要的。也有研究者认为,詹姆斯简化了情绪对身体反应体验的过程,没有意识到情绪是有意识成分的。(2)坎农-巴德理论。按照该理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丘脑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躯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优点:发现了丘脑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缺点:忽略了外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3)评价-兴奋理论。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一旦刺激事件被感知,个体会自动生成“此时此地它对我是好是坏”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使个体产生一种有关刺激事件与自身利害关系的情绪感受,并产生接近或远离该事物的各种行为。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价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优点:提出了评价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重视情绪对动机和行为的影响,这些对当代情绪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缺点:但该理论也存在着体系不尽严密、假设性成分较大等问题。(4)两因素情绪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个体是否产生特定的情绪体验,取决于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其次,个体必须对这种生理唤醒进行认知性解释(或归因)。认知评价理论强调认知活动在情绪活动中的必要性。通过认知评价,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反应。刺激出现后,个体首先会进行认知评价,之后,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同时发生。优点:强调认知是情绪的必要成分。缺点:研究表明,认知成分对情绪来说并不是必需的。(5)分化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由生理平衡系统、生理内驱力系统、知觉系统、情绪系统、认知系统以及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构成。在人格系统中,情绪具有动力性,可以影响认知与行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和驱动力量。不同的基本情绪有独特的、不同的动机作用。优点:总结了当代情绪研究的重要成果,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能的调节,理论包含的内容丰富全面。缺点:夸大了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理论过于庞大,层次分析过多,独特性不足。4.情绪的发生与脑有怎样的关系?情绪的特殊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的机能。大脑皮层则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5.人类如何表达情绪?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是情绪表达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人类还可以通过姿态和语调来表达情绪。6.压力会引起疾病吗?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有哪些?长期的压力和精神紧张会引发心脏病、胃肠疾病等。压力应对的两条主要途径分别为:问题中心应对和情绪中心应对。问题中心应对策略是指一个人直接面对问题,设法控制或改变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这类解决问题的努力对于那些可控制的应激源即那些你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或消除的应激源通常是有效的。情绪中心应对策略是指一个人采取生理或认知的活动来控制情绪反应,减轻压力产生的不适,这对于应对那些不可控的应激源产生的影响更为奏效。7.什么是情绪调节?根据情绪调节过程模型,最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哪两种?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的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最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

第十章智力1.什么是智力?智力与能力有什么关系?智力是指学习经验、知识以及适应新环境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这些是个体在文化环境中生存必须具备的特征。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保证某种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心理条件。能力分为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两类,潜在能力又分为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普通能力就是平常所指的智力。智力与能力存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能力因素的参与,而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智力因素的增长,两种因素彼此相辅相成。但同时,智力与能力尤其是实际能力也存在区别,它们在组成因素及结构方面是不一样的,一般说到智力的时候更加偏于认知,而说到能力的时候更加偏于活动,不应在它们之间简单地画等号。2.智力三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它包括三个亚理论:情境亚理论、成分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内涵这一事实。斯滕伯格把智力看作直接指向于目的的活动,这种目的就是适应、选择和塑造一个人生活中面临的现实世界环境。适应包括努力达到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契合。当适应目的达到了,又会提出更高的适应水平。当达不到所期望的适应时,就会选择另一种可能获得的环境,以得到更好的适应。当一个人既不能与面临的环境相适应又不能获得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环境时,就会设计塑造现有的环境,使之与自己能契合。一定意义上,此种状态的适宜程度反映了主体的智力水平。因此,情境亚理论强调认知活动需要与特定环境背景相适应,强调智力的实践性。成分亚理论描述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性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在任务操作中用在计划、监控和决策方面。操作性成分用于实施各种适合于任务执行的策略。知识获得成分用于获取新知识的加工过程。智力成分亚理论把智力成分当作最基础的分析单元,探讨智力行为背后动态的心理过程。经验亚理论要说明的是经验在智力操作中的作用,以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水平与他的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根据该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处理各种新颖任务和情境时所需要的能力;二是信息加工的自动化能力。当面对具有新颖性的任务或情境时,一个人是否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和应对它,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当个体初次遇到某个任务或某一情境时,应对新异性的能力就开始起作用了;在多次实践之后,人们积累了关于任务或情境的经验,自动化的能力才开始起作用。三元智力理论不是仅就智力的内部机制进行探讨,而是从个体的背景关系、个体经验的连续水平、智力的内部机制三大角度探究智力本质的整体表现,是对传统IQ的超越。3.简述智力的PASS模型。PASS模型是由戴斯等人提出的。PASS就是“计划、注意-唤醒、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级认知功能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功能平行的两个认知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又称编码加工系统,处于PASS模型中的关键地位,因为智力活动的大部分“实际的动作”在该系统发生。注意-唤醒构成第二个系统,主要功能是使大脑处于一种合适的工作状态。计划构成第三个系统,发挥监控、调节、评价等高级功能。三个功能系统是分层级的。注意-唤醒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可以看到,PASS模型从动态层面深入分析了智力活动的内在过程。但是,该模型中缺少情绪、动机、个性、学习活动等与智力有密切联系的过程。4.智力测验必须符合哪些基本要求?所有的智力测验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得到标准化,有较高的信度,有较高的效度。5.智力发展中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智力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水平差异、类型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和性别差异四个方面。(1)水平差异。在一般人群中,智商接近于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的智商分数接近平均数,在两极的很少。(2)类型差异。智力是多元的,包括许多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人有自己擅长的智力类型,这就是智力的类型差异。(3)表现早晚的差异。有些人的智力发展得非常早,属于“早慧”类型,而有些人的智力发展得比较晚,叫作“大器晚成”。这就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性别差异。男女两性的智力差异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没有广泛、一致的结论。6.论述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影响智力的发展。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越来越重要。(2)环境因素对智力有重要的影响。至少有四种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分别是:胎儿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可以把人类遗传的智力潜能比喻为一根橡皮筋,把环境作用比喻为外部的拉力,如果一根橡皮筋本身较长,不费劲就能拉到一定长度。如果一根橡皮筋较短,用的力大一些也能拉到同样长度。只有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良好条件才可能使人达到最高智力水平。(3)在个体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也是值得重视的。首先,人的能力包括智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先天遗传素质和良好的后天环境、教育,各种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其次,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智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智力的提高依赖于自觉自愿的努力,即主观能动性。

第十一章人格1.什么是人格?人格与气质有怎样的关系?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该个体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方式。气质是人格的基础。气质描述了那些最一般、最基本以及研究者观察认为的最不可能发生跨情境和时间的变化的个体间行为差异。气质反映的是在人类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广泛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气质是人格特质发展的“生命早期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格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早期气质维度发展而来的。气质不完全等同于人格特质。人格反映了在感觉、思维及行为上比气质更加宽泛的个体差异。气质代表着人格的情感的、活动性的以及注意的核心,而人格所包含的东西要远多于气质,尤其是在思维、技能、习惯、价值观、防御、道德、信念以及社会认知等内容方面。2.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超我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是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焦虑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不被接受的无意识想法要以意识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倾向会导致含糊的焦虑感。焦虑体验的消极性迫使个体尝试采取自我防御机制来降低或解除这种消极情绪带来的痛苦体验。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压抑,替代,拒绝,投射,升华。3.试评述人格的特质论。特质理论家认为人格是由特质构成的,特质对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它们促使人们以具体的行为方式行事。特质是一种稳定的、长久的倾向性,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特质理论家致力于从所有的行为描述中提炼出几种能够刻画个体差异的基本特质。奥尔波特认为,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产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性格特征。人们在共同特质上有多寡或强弱的差异。个人特质是个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个人特质又有三个不同的层次。(1)首要特质,它代表一个人人格的最独特之处,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人的每个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它的影响。(2)中心特质,它虽不及首要特质的影响遍及个体的每个行为,但也代表个性的重要特征,它反映情境中比首要特质略有限的行为倾向,但仍代表了行为上广泛的一致性。(3)次要特质,它只是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的某些暂时性特征,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特征。不同的特质可分别显示在不同的人身上。次要特质是表现最不明显、具有最少普遍性及一致性的特质,是相对较容易改变的人格特质。卡特尔把人格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它是一组看来似乎聚在一起的特征或行为。根源特质指的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稳定的,要通过科学方法才能获得。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却能影响多种表面特质。因此,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特质论者认为几个一般的稳定(而又相区别)的特质、因素或行为倾向构成了描绘和理解个体及个体差异的基本单元。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或甚至没有提及行为倾向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动力,也没有涉及情境和行为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4.人本主义学者如何看待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有意识经验的整合和成长潜能,强调我们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做大部分是我们努力使自己变成我们能变成的那样的结果。他们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特别看重自我实现的概念,认为自我实现的愿望是一种基本驱力,是人所具有的多样化力量,而这些力量的不断的交互作用塑造了人,是人建构了现实。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的各种驱动力量来自个人独特的生物的和习得的倾向,这些倾向促使人向着自我实现的积极目标发展、变化。由此可见,自我实现是一种建设性、指导性的力量,激发人的积极行为去追求完善。在方法上,人本主义学派的研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整体论取向,主张把人看作一个统一体,从人的整体人格去解释各个行为。二是倾向论取向,把自我实现看作一种先天的倾向。三是现象学取向,认为应从个体自身的主观现实角度而不是分析者的客观角度去观察。提倡考虑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完善。四是存在主义取向,注重个人的意识的高度理性过程,以此解释现时经验和生存的各个方面。关注人存在的意义,追寻爱、死亡和生活的意义。5.简述社会认知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社会认知理论家班杜拉、米歇尔等整合了行为的和认知的观点,强调具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和能够提供学习经验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此来理解人格。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体(人)、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按照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人不是单向地受内在的倾向性或外在的环境所决定和控制的,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外部环境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6.简述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人格结构主要由一些中介单元组成,它们是特定的认知-情感单元(CAUs)。人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人格系统中复杂的CAUs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行为。CAUs包括编码、预期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观,以及能力和自我管理计划等五类。它们并非单独、孤立存在,而是关系组织系统中动态联结的组成部分;个体差异不仅反映在具体认知和情感的可及性上,而且反映在单元中“关系组织”的独特性上。这一组织组成了基本稳定的“人格系统结构”,并奠定了个体差异的行为表现的基础。正是这一组织指导和制约该系统中可得到的具体认知、情感和活动的激活。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认为,人格既有稳定性,也有可以被环境激活的认知动力,认知和情感加工子系统之间有动态的交互作用,个体是自动自发的人,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在该框架下,这些稳定的人格单元组成了各种心理表征,这些表征的或者激活或者抑制导致了行为的发生。7.心理学家通常使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人格评估?人格评估是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方式来收集有关个体人格的资料以了解其人格的过程。心理学家通常使用访谈、行为观察、量表评定、投射测验等方法进行人格评估。访谈是访谈者通过与受访者面对面地交谈来获得其人格方面的信息。行为观察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收集被观察者在一定条件下行为的变化,做出详细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和编码,从而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方法。量表评定是一类标准化评估方法。所谓标准化评估,是指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一系列项目,每一项目代表一个行为症状,各项目按一定的程序和一定的提问方式进行检查和询问,并按规定的标准,将行为症状数量化,最后得出评估结论。投射测验是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幅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投射出来。8.个体的人格是稳定的吗?人格的稳定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二是指人格特征跨时间的连续性。大多数人格理论家同意,人格是个人(稳定的、持久的特质)和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函数,人格和情境交互决定了行为。经典的特质观点认为,成年期的人格特质是具有生物基础的先天倾向,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也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从毕生发展的视角来看,人格又是可变的,特别受成熟、环境(情境)、学习等因素的影响。

第十二章人的心理发展1.请比较发展心理学的三种研究设计的优缺点,并设计一个序列研究。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所用的检验年龄函数关系的设计主要是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横断设计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在同一时间点上行为的差异,是一种独立测量设计,即观测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被试。纵向或追踪设计则是对同一组被试在不同年龄段进行重复测量,然后进行比较,遵循重复测量设计原则,即观测不同年龄水平的同一被试。但是,横断设计无法进行个体内部变化的比较,同时年龄差异和被试效应(出生队列)被混淆了,因此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方法仅能得到发展的近似结论;相反,纵向设计能直接得到个体内变化和个体间差异的信息,但可能存在重复测量效应和测量工具的问题。序列设计是为了研究变化的世界中个体内部变化和从出生队列效应中分离出年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具体是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追踪研究。序列设计既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个体心理特点的总体情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个体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变化和发展,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它提供了更广泛的关于变化现象的描述性信息。特别是来自序列策略的数据使我们能够研究变化世界中的行为发展,防止错误地使用横断年龄差异作为以后解释性的变化分析的效标。同时,在一个设计中同时使用横断序列和纵向序列可以获得更高的内部效度。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心智)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活动,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于感知运动水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成就是出现了符号功能或象征性功能。儿童在此阶段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心理推理出现,概念的使用也有所增加。但是他们还不能进行运算。他们的思维还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其次,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具备守恒观念。另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对转变不完全理解。最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按前后一致的概念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儿童是以主动且恰当地使用逻辑为特征的。具体运算思维要求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问题之中。他们能够考虑到一个情景中的多个方面,即具有去中心化的能力。他们获得了可逆性的概念。他们已经认识到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并且能解决类包含问题。他们具有了序列能力,即能够按照大小的递增或递减对物体的各个成分排出次序。另外,还具备了对距离、面积和体积的认知。(4)形式运算阶段(约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的心智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青少年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以命题形式进行运算;能用假设-演绎推理的形式进行科学思考。青少年的归纳推理能力也获得了发展。另外,青少年的反省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他们对自身开始进行更多的思考。3.父母如何影响母婴依恋的形成?一般来说,父母的养育行为(特别是母亲的敏感性)对亲子依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敏感、支持的父母能够了解他的孩子的需要,并且能够随时对他们的需要做出及时反应,进而有利于婴儿与母亲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一个不敏感的、缺少支持的母亲会曲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不同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反应,从而使婴儿与母亲建立起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此外,母亲自己形成的依恋的“心理状态”对母婴依恋质量也会产生影响。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他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人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见下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水平阶段心理特征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1避罚服从取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2相对功利取向只按照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要的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二习俗水平(10~20岁)3寻求认可取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4遵守法规取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社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三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5社会法制取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过大家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家同意,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6普遍伦理取向道德判断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5.什么是选择性最优化补偿?巴尔特斯等认为,生命全程的发展包含成长、维持与丧失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这导致了人生多种的发展过程,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成功发展”是同时达到获得期望的目标或结果最大化和丧失不期望的目标或结果最小化的状态。这就是选择性最优化补偿(SOC),它包含了选择(S)、最优化(O)和补偿(C)三个过程的交互作用。选择包括选择性选择和基于丧失的选择。选择性选择是指基于多种可能性或机会进行选择,可能由于新需要和任务,个体选择降低卷入度而集中于较少的领域;基于丧失的选择是由于预料中的个人资源或环境资源丧失,选择降低卷入程度。补偿是对与目标相关手段丧失的功能性反应,目的是保持成功或理想的功能水平(结果)。补偿既可能是选择和最优化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用于发展的生物、社会和环境资源的消极变化。最优化涉及旨在取得成功(理想的结果)的、与目标相关的手段或资源,即寻找个人资源与目标之间的最佳匹配,达到丧失的最小化和收获的最大化。SOC模型类似于一个通用的发展机制,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普遍性表现为任何发展过程都包括选择、最优化和补偿;相对性表现为动机的、社会的、智力资源上的变化,即对成功发展的定义的多样性。6.什么是认知老化?所谓认知老化,是指在个体进入老年期后,正常成人的认知加工能力随年龄变化而发生衰退的现象。认知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记忆效能下降,智力操作速度减慢,长时记忆功能下降,记忆内容倾向于去情景化等。

第十三章心理障碍与治疗1.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指相对于正常心理而言,包括从心理问题到精神病性障碍的所有超出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心理障碍的特点是会导致个体感到明显痛苦,或者损害个体维持日常生活的能力。2.关于心理障碍的病因有哪些观点?(1)生物医学观点:心理障碍是由某些特定的神经系统异常导致的,可以伴有或不伴有机体其他系统的异常。基因在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障碍源于人格内部三个成分,即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产生这些冲突的核心原因可能是个体试图控制自身内部潜在的性本能或攻击本能,也可能是个体努力解决环境中的威胁或创伤性经验。当心理冲突很严重时,防御机制不足以产生适应性的解决方式,个体将无法保持心理健康。(3)认知行为观点:心理障碍是由对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的学习导致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对这些因素的认知。(4)人本主义观点: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得到别人的积极关注时,心理障碍就会产生。他会因此而变得对别人的要求和批评过分敏感,并主要根据别人对他的反应来构建自己的个人价值。(5)社会文化观点:给心理障碍患者贴标签,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在一种社会文化下,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异常的,其他人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对待他,同时周围的人会有意无意地促使个体表达出某种异常的行为,久而久之,个体也就慢慢接受并扮演别人给他设定的异常行为者的角色。(6)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观点:易感性-应激模型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观点,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基因和早期学习经验的结合可能使个体获得对不同的心理障碍的易感性,而且提出,基因并不一定与特定的心理障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构成了一种更一般的易感倾向。具有这种易感倾向的个体只有当遇到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应激时才会产生心理障碍。3.各种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是最显著的症状。惊恐障碍: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焦虑症状。广泛性焦虑障碍:为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感到担忧,这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区别于其他焦虑障碍的特征。恐惧症:对特定情境的持久的恐惧,这种恐惧与危险的真实性不一致,是那些由于恐惧和/或焦虑而使正常生活难以继续的情况。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画面或闯入意识的冲动。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洗手、检查等)或心理活动(数数、祈祷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核心症状有4组,即创伤再体验症状、回避、持续的认知与心境的负性改变、唤醒与反应症状。儿童的症状与成人不同,会表现为语言功能倒退、如厕习惯的倒退、胃痛和头痛的典型主诉。4.焦虑障碍的病因有哪些?关于惊恐障碍的病因,主要有生物学观点和认知观点两种。根据生物学观点,惊恐发作是由大脑警报系统的遗传缺陷所引起的。认知观点则将惊恐发作看作是由对身体感觉的灾难性曲解所引起的。有惊恐倾向的个体对身体症状是高度敏感的,他们倾向于曲解这些症状,而这些症状和这种曲解的倾向是遗传的。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遗传有一定影响,但是更多情况下个体只是遗传了焦虑这种特质,而不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本身。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行为抑制系统参与焦虑的产生,正常情况下这个神经回路会在威胁来临时阻止个体行动,引发对接下来的活动的恐惧和评估。然而,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这个回路的激活是慢的。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对威胁异常敏感,他们比正常人更多地把注意分配在威胁事件上。关于恐惧症的病因,遗传对恐惧症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恐惧症患者边缘系统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路径出现异常,这是焦虑的表现。他们的γ-氨基丁酸水平偏低,这是生理唤起被抑制的典型表现。杏仁核也参与了恐惧症的形成。许多学者认为,恐惧症形成的过程与实验条件下动物形成经典条件作用的过程是相同的。关于强迫症的病因,研究证实强迫症可能有其遗传基础,并且发现这种障碍有很强的家族传递倾向。强迫症还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功能失调有关。头部创伤、脑炎等有时也会导致强迫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社会文化因素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身边有强大的提供支持的团体,则个体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会大大降低。5.各种类型的心境障碍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或兼有焦虑,并常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障碍Ⅱ型:反复的重性抑郁发作和轻躁狂发作。循环性心境障碍:一种程度较轻但更加持续的双相障碍,心境在较轻的抑郁和某种程度的轻躁狂状态之间交替变化。重性抑郁障碍:持久的严重的悲伤、无价值感,并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持续性抑郁障碍:一种与重性抑郁障碍相比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更长的障碍。6.DSM-5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有何变化?(此题超出了本教材范围)在DSM-5中,精神分裂症首次采用维度方法,基本舍弃了存在100年之久的亚型分类。DSM-5删除了DSM-Ⅳ精神分裂症的各种亚型(偏执型、紊乱型、紧张型、未定型以及残留型),引入了维度的评估方法,界定了6种精神病理维度: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思维言语紊乱、明显的行为紊乱、阴性症状、情绪情感(抑郁和躁狂)和认知。7.什么是生物医学治疗?生物医学治疗主要有哪几种?生物医学治疗是指使用生理干预来减少或缓解心理障碍的症状的方法。生物医学治疗的前提是有精神健康问题,至少是有部分的生化失衡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主要包括神经外科手术、电休克疗法和药物治疗。(1)神经外科手术。是对那些为了减轻心理障碍而对大脑进行外科手术方法的统称。(2)电休克疗法。指将电刺激传到人脑的一侧或两侧,从而引起身体震动或抽搐以及改变大脑神经递质释放模式的一种方法,也称电刺激疗法。(3)药物治疗。神经递质对人的行为、情绪、思维等有重要的影响,而绝大多数的药物是通过神经递质起作用的,因此药物治疗在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8.神经外科手术有什么副作用?神经外科手术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共情能力缺失、情感淡漠;智力损害,缺乏判断力以及失去预先做出计划的能力。神经外科手术的这些后果是永久性的,并且没有办法恢复。9.电休克疗法的适用病症有哪些?(1)对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无反应的严重抑郁症患者,以及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可以采用电休克疗法。(2)一些其他的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或严重的躁狂,对常规治疗方法无反应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10.什么是心理治疗?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心理治疗是指治疗师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从而消除或者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增进其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这四大流派。(1)精神分析疗法。治疗目标主要是把无意识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带到意识层面,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和理解,重建人格,从而达到心理健康。(2)行为疗法。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疗法、暴露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3)认知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来访者的歪曲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的认知疗法等。(4)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是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疗法是由卡尔·罗杰斯发展出来的,它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来访者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统合,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11.精神分析疗法的主要技术有哪些?精神分析师常用的方法有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阐释和催眠等。12.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行为疗法的主要技术有哪些?(1)基本假设: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是以巴甫洛夫首创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以及班杜拉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2)主要技术: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疗法、暴露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13.认知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认知疗法的代表有哪几种?(1)基本假设: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来访者的歪曲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2)代表性疗法: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的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评价、解释,以及对生活情境的反应,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认知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改变那些导致功能失调的情绪与行为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改变不正确且功能不良的思维。14.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人都有一种以积极及建设性态度去发展自我的倾向。15.心理治疗是否有效?尽管治疗的时间、针对的障碍以及应用的方法都不同,但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心理治疗确实有效。就单个患者而言,心理治疗并不是对每个患者都有效。当代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心理治疗有效的原因以及哪种治疗方法对于某种特定的心理障碍有效,而不再是心理治疗有没有效果这个问题了。16.心理治疗有效的共同因素是什么?弗兰克发现,心理治疗之所以有积极的效果,要归因于三个共同的成分:期待、掌握和情绪唤起。(1)期待:治疗师激发来访者对帮助的期待,能够使来访者更加积极地参与配合治疗。另外,期待本身就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能够使症状得到缓解。(2)掌握:通过治疗,治疗师能够使来访者感到自己的控制感和能力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3)情绪唤起:心理治疗能够唤起来访者的情绪体验,情绪本身就具有动力性,适宜的情绪唤起能够增强来访者的动力,弗兰克认为,这种情绪唤起是来访者的行为得以改善的主要动力。除了上述三个共同成分外,治疗关系也是心理治疗有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在心理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十四章社会心理与行为1.印象形成中三种信息整合的模型是什么?(1)叠加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对他人的印象是观察对象的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的结果。(2)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单独加工接收到的各个信息,根据其平均值形成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通过平均的法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但是被观察者的各种品质的“地位”不同,在印象形成中人们会给予自己更加看重的积极品质以更高的权重。2.试述主要的归因理论。(1)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内部原因指的是与个体自身有关的因素,如人格、态度、情绪、动机、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条件、任务难度、运气、他人影响等。人们的行为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只有弄清楚何种原因是根本原因才能正确、有效地解释、控制他人的行为。(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该理论扩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们认为行为是由行动者的内在人格特质引起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人格特质的表现。可根据个体的行为推断其人格特质,因而这种理论也被称为相应推断理论。影响相应推断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社会赞许性,(2)非共同性结果,(3)选择自由。(3)凯利的三度理论。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认为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情境或关系。三度理论遵循协变性原则,认为要找出行为真正的原因要全面考虑以下三种信息:一致性、特异性和一贯性。(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归因理论,说明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把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3.个体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态度形成的方式:(1)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3)观察与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