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环境与文化(全文)_第1页
中原古环境与文化(全文)_第2页
中原古环境与文化(全文)_第3页
中原古环境与文化(全文)_第4页
中原古环境与文化(全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中原古环境与文化(全文)《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小时候,每当听到中国历史上常说的逐鹿中原,心中一直很纳闷:那到底是一头什么样的鹿,会这么吸引人,让无数豪杰竞折腰,并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与大格局?后来从事考古与研究历史,也一直想找出这头鹿,并认为这可能才是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最大的问题和发现。经过中国考古学等近百年的追寻,应该说学术界已经在逐渐地接近这只鹿了——它就是华夏之根,民族之魂。

天地人视野里的中原

中原,地理上泛指黄河中下游的交汇地带,主要指河南省,古称豫州,又叫中州,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几个早期王朝主要的表演舞台,因此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史称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在中华文化中的这种枢纽性地位与作用,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原在后世大中华的天下观念中首先体现的是地理位置之中,但中原之“原”其实并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平原——真正的平原或者说今天的以冲积为主动因而形成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在上古时代大都是不太适宜人居的低洼潮湿之地。中原的原,其实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带,尤其是其东南缘黄河中游与下游交接处由一个一个的河谷盆地、河流阶地和山前台地等构成的分散切割的黄土塬,它们被统称为中原。

中原之“中”,不仅是因为它们相对于早期华夏族群天下认知中的地理位置居中,而且也是指其在地理、气候、生物、环境与文化的交汇互动中所体现的多样性、多维性与适中性。

中原在中国地理格局的居中位置不必多说,它同时是南北气候的交汇地带。位处中原的秦岭.淮河一线被认为是东亚大陆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分开了亚热带与北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两边的土壤、河流、物候等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农作物与产业、生活等也有明显的不同。尽管历史上气候一直在波动变化,此带略有南北摆动,但基本上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交汇和拉锯状态。这一分界线对中国传统产业与社会文化影响极大。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汉代中国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划分为四个地区——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其所指的山西和山东乃是由今天陕西和河南之间的华山、崤山以及潼关和函谷关所分开的两边,这也正是战国时秦国和山东诸国的分界处。这山东和山西其实也大致就是洛阳盆地和关中盆地及其周邻地区。秦汉之际乃至以后的隋唐时期,两个相邻的盆地仍然是大中国的两个举足轻重的经济与文化中心。除了以关中和洛阳为中心的山西和山东以外,当时再有的地理概念就是南边的长江流域以及北边现今的长城沿线及其以北游牧为主的地区。龙门碣石以北之区是由河北北部的碣石山下划一条界线,西南行,经过今北京市和山西太原市北,再横过吕梁山南段,直至今山西河津市和陕西韩城市之间黄河两岸的龙门山下,交汇于陕豫交界之处。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界所谓的著名的司马迁线。这条线与长城大体一致,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的历史地理格局。其更早时期,则是童恩正先生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包括细石器、石棺葬、大石墓一石棚、石头建筑以及考古挖掘出来的其他器物,兼以历史、人文的诸多因素令人信服地论证的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半月型文化传播带》,见《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童恩正先生也指出,因为生态环境的原因,它们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缘地带。欧亚大陆世界历史的早期格局基本上是在农人与牧人的交互作用中律动的,因此,这条线所在地带就长期成为一文化上的敏感地带,并最终以长城的形式在东亚大地上固化下来。

这条线以北及西北的草原游牧文化区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的水田稻作农业文化区,夹着秦岭一淮河以北和这条线以南的粟黍(后来是麦)为代表的旱地农业区,正是文化、社会与生活上的中原地区,并正好包括了司马迁所谓的山西与山东。游牧文化只有大约3千年的历史,但是游牧之前的史前时期,中原地区也是各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交汇、交流的重要地带。

从地貌上来说,中原正处于中国地理上第二与第三阶梯地的交汇处,山脉褶皱,沟谷深切,山地、丘陵、台原、沟谷等高低起伏,其内部的微观地貌与气候、环境等的垂直变化亦十分丰富。通常所说的文化上的中原,北为黄土高原南缘,南临秦岭至淮河的南北气候交界线。其中以嵩山与河洛地区为中心,东起泰山脚下,中经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跨过华山脚下而达西安,连接关中,在我国中部地区贯穿着一条长达上千里、持续数千年的华夏文化轴心线。这条轴心线将中国第二级阶梯地貌中的黄土高原与第三级阶梯地貌中的黄淮平原(第一级是青藏高原)连接起来,散布其间的一个一个河谷盆地,比如洛阳地区的伊、洛河,关中盆地的泾、渭河,晋南地区的汾、涑河汇流处,犹如璀璨的文化明珠,成为中华文明早期演化的腹地。其与太行山、东南向的秦岭余脉及大别山等山前台地南北相交汇,呈喇叭口状凹进并形成一“十字形”沟通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大道,成为环境、生态、文化的富集地带。这些地方不仅与三代文明尤其是夏的兴起颇有渊源,而且远在三代之前好几千年的仰韶时期前后就已经成为早期中国物产丰饶、人口最为众多、聚落最为发达的核心地区。

自然与文化的汇聚与融合

世界上几大早期文明均形成于中温带大河的适宜地带,比如尼罗河、两河、印度河文明等。中国的早期文明其实也大致一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就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富集带,传统中原地区尤其是黄河冲出黄土高原进入华北大平原之前的中游地区若干河谷盆地中的一些小小两河流域特别值得关注。在最初的农业经济条件下,河流为人类提供了当时最大和最佳的相互交往的地理基础、空间模式和动力。两河交汇的特殊性不仅在于由河水的交汇而带来的资源与人口等的流动与聚集,而且在于其再聚集——资源和人类以及由它们形成的不同的经济与文化从不同的源头汇合下来,进入一个特定的时空关系之中,一种新的相互作用模式就不可避免。当人类经过最初的流动到定居,交往和合作发展到了一定的范围和程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