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年级下册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年级下册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年级下册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年级下册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年级下册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莆田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

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

A.拓展了王权影响B.挑战了分封制度

C.强化了血缘认同D.控制了世家贵族

2.陕西某博物馆中的一枚汉代铜镜背面铸有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无事,

子孙顺息当大富,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从中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A.儒家思想思辨化B,豪强势力的膨胀

C.国家观念已形成D.中原文化的扩展

3.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北魏此举意在()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崇天人感应

C.树立正统地位D.消除改革阻力

4.《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浙西救灾,“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数万人应役不再流徙。范

仲淹的做法()

A.有利于基层治理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开创救灾新途径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5.1544-1547年,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1000多人。1547年2月单次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多

达341人。据此可推知,当时福建()

A.航海技术先进B.流民问题严重

C.对外贸易发达D.人地矛盾突出

6.洋(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T894)

年份184018601894

第1页/共5页

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60005.962459.568624.6

其中:洋(机)布(万匹)27.3198849708.8

比重(%)0.463.1814.15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

298799

其中:自给布(万匹)28215028780.9

商品布(万匹)31517.731690.1290359

该表反映了()

A.经济结构逐渐失衡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

C.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7.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1931-1934)有关苏联的报道统计

报道内容篇数

苏联社会主

232

义伟大成就

国际反帝拥苏

218

马克思列宁主义

13

《红色中华》苏联叙事()

A,丰富了反围剿斗争的经验B.塑造了中共的革命形象

C.扭转了中央苏区发展态势D,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8.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

我河山”“岳飞”等字样。此类侨批()

A.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B,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C.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D,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9.1950-1960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四次全国劳模大会,评选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广泛分

布各行业,典型代表人物有王进喜、钱学森、焦裕禄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第2页/共5页

A,工业化建设全面铺开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D.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10.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

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这表

明我国()

A.工业结构发生变化B.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C.经济体制改革启动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11.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部门改为经济组织。国务院工作

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这()

A.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新突破B.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

C.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D.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投降。国王

再咨询人民大会后,接受其主张,决定抵抗。这表明当时()

A.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B.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

C.早期国家制度逐步完善D.文学艺术作品神权色彩浓厚

13.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并模仿蒙古的统治体制建立了衙门体制,还

学习了蒙古的征兵制。这些举措()

A.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B.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C.有助于莫斯科公国的近代化D.使其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14.下图为1806年英国的时事漫画《法国姜饼大师》,图中拿破仑被描绘成烤制姜饼的厨师,正把欧洲各国

的君主送进烤炉,而炉底下涌出来的是被烧成炭灰的欧洲各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A.欧洲君主制日趋式微B.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建立

C.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D.英国对拿破仑扩张的恐惧

15.1900年,《泛德意志报》写道,“德国因本身殖民地拥有得不充分,从而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泛

德意志联盟主席在《假如我是皇帝》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此类言

第3页/共5页

论甚嚣尘上。这说明当时德国()

A.民族主义情绪高涨B.保留浓厚的专制主义残余

C.外交政策实现转变D.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16.1955年,万隆会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纪元。60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兴起为

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80年代,南南合作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这反映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D.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6年,被誉为“集装箱之父”的美国人麦克莱恩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装在改造过的油轮

里,标志着集装箱运输时代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后,集装箱船逐渐取代了传统海运模式,极大促

进了全球商品的流通。美国“971”事件后,基于RFID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的智能集装箱被提上了

日程。

——摘编自马克•莱文森《集装箱改变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集装箱运输时代诞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阐述你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关

系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种延绵不断的古老文明,必有其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其中,并成为支撑其生命的坚

强支柱。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任意选取材料关于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

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5月5日,多家报刊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报道。表3是其中两份报纸的部分信息。

名称《京报》《顺天时报》

主办

民国进步人士日本外务省

标题《学生界之大风潮》《北京学生大骚动》

第4页/共5页

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服,

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

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

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氏

内容起学生

急难逃

-1卜、1L

予选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

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

灯碰

因搜索

破,遂至宅内起火。

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房。

指出上述两份报纸对五四运动报道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报刊中寻找历史真相的

方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开篇为《劝学篇》,他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者“化性起伪”的作用,学习是人的

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说:“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他还

从博学、日省、专注以及学与思、学与行结合等方面介绍了学习的方法。

——摘编自王霞《中国荀子〈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与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福泽谕吉被称为“日本近代之父”,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思想。其《劝学篇》陆续发表于1872-

1880年,把向西方学习同救国图存有机结合起来。他提倡的学习是为了使人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助于

培养独立精神,实现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他认为“如国人没有独立的精神,国家独立的权利还是不能伸

张。”

张之洞的《劝学篇》于1898年问世。他认为“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

为第一义。”他主张既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学问,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学问,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一

定要中学先、西学后的顺序。

——摘编自王天桥等《荀子、福泽谕吉、张之洞同名作〈劝学篇>之学习观论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学习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学习观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学习观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第5页/共5页

莆田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

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

A.拓展了王权影响B.挑战了分封制度

C.强化了血缘认同D.控制了世家贵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在政治控制方面尚未形成比较严密的层级化

制度,尚需通过周王本人不时出行或巡游来强化王权的威势与影响,A项正确;这种王巡拓展了王权影

响,未体现挑战了分封制度,排除B项;这种王巡拓展了王权影响,与血缘认同无关,排除C项;这种王

巡拓展了王权影响,并不会直接控制世家贵族,排除D项。故选A项。

2.陕西某博物馆中的一枚汉代铜镜背面铸有铭文“天禄辟邪曰有喜,上有龙虎四时置,长保二亲乐无事,

子孙顺息当大富,侯王寿命长,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从中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A.儒家思想思辨化B.豪强势力的膨胀

C.国家观念已形成D.中原文化的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

料“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可知,汉代“人民昌,中国强”铜镜的面世,佐证了汉代“中

国”国家观念的形成,C项正确;“儒家思想思辨化”属于宋明理学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豪

强势力膨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扩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

C项。

3.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第1页/共12页

北魏此举意在()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崇天人感应

C树立正统地位D.消除改革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

料“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及所

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模仿汉制建立明堂等做法来说明其政权与汉族政

权有共同的祖先,其目的是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

A项;天人感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

法得出消除改革阻力的目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4.《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浙西救灾,“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数万人应役不再流徙。范

仲淹的做法()

A.有利于基层治理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开创救灾新途径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知,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

程的方法来救灾,这种做法开创救灾新途径,c项正确;范仲淹主张通过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与基层

治理无关,排除A项;范仲淹的做法开创救灾新途径,与赋役制度变革无关,排除B项;范仲淹主张通过

兴建工程的方法来救灾,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5.1544-1547年,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1000多人。1547年2月单次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多

达341人。据此可推知,当时福建()

A.航海技术先进B.流民问题严重

C.对外贸易发达D.人地矛盾突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544-1547年(中国)。根据材料“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1000多人”“单次被解送回

第2页/共12页

国的福建人多达341人”可知,明朝时期随着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大量福建人因生计问题被迫出海谋生,

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仅因出海遇险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达1000多人,不能体现航海技术先进,排除A

项;材料信息不足,不能确定被解送回国的福建人属于流民,排除B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逐

渐萎缩,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6.洋(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

年份184018601894

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国60005.962459.568624.6

其中:洋(机)布(万匹)27.31988.49708.8

比重(%)0.463.181415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

其中:自给布(万匹)28215.028780.929879.9

商品布(万匹)31517.731690.129035.9

该表反映了()

A.经济结构逐渐失衡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

C.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40-1894年(中国)。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近代以来洋布在中国的销售量不断增加,但土布

产量的绝对优势和土布里排除商品布后自产布仍占有一半左右的比重,说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

在当时中国仍然顽强生存,C项正确;该表反映了小农经济仍占优势,未涉及经济结构变化,排除A项;

材料中的洋布是指用机器织成的布,并不是外国商品,未体现外国商品优势凸显,排除B项;该表反映了

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在当时中国仍然顽强生存,“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项。故选C项。

7.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193—1934)有关苏联的报道统计

报道内容篇数

苏联社会主232

第3页/共12页

义伟大成就

国际反帝拥苏

218

马克思列宁主义

13

《红色中华》苏联叙事()

A,丰富了反围剿斗争的经验B.塑造了中共的革命形象

C.扭转了中央苏区发展态势D.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31-193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有关苏联的报道极

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革命斗志,促进了苏维埃政权建设,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扩大了中国共产

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内国际上的声势与影响力,有力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B项正确;《红

色中华》有关苏联的报道涉及苏联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国际反帝拥苏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未涉及反围剿斗

争等相关内容,不会丰富反围剿斗争经验,排除A项;“扭转了中央苏区发展态势”说法夸大,不符合史

实,排除C项;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道只有13篇,“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故选B项。

8.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

我河山”“岳飞”等字样。此类侨批()

A.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B,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C.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D.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

期。根据材料“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我河山''岳飞’等字样”及所学可

知,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侨胞积极支援国内抗战,体现了他们对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D项正确;第一

次国共合作时期,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

料无法直接得出国际汇兑业务发展的相关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第4页/共12页

9.1950-1960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四次全国劳模大会,评选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广泛分

布各行业,典型代表人物有王进喜、钱学森、焦裕禄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A.工业化建设全面铺开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D.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0-196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党和政府评选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广

泛分布各行业,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尊重,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D项正确;1953年工业化建设全

面铺开,但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1995年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0.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

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这表

明我国()

A.工业结构发生变化B.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C.经济体制改革启动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

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三线建设的相关成就。三线建设主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

成就的取得客观上改变了我国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结构发生变化的

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排除C项;1999年9月,中共

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水平、巩固国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部门改为经济组织。国务院工作

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这()

A.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新突破B.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

C.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D.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第5页/共12页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机构改革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

其中一些部门改为经济组织,属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B项

正确;材料为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排除A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排除C项;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2.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投降。国王

再咨询人民大会后,接受其主张,决定抵抗。这表明当时()

A.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B.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

C.早期国家制度逐步完善D.文学艺术作品神权色彩浓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本题的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

域。据材料可知,在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国王先后咨询长老会和人民大会,反映了国家治理具有原

始民主因素,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未体现两河流域民权意识觉醒,排除A

项;材料体现了乌鲁克国仍有原始民主因素,未涉及早期国家制度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乌鲁克国

仍有原始民主因素,材料未反映神权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

13.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并模仿蒙古的统治体制建立了衙门体制,还

学习了蒙古的征兵制。这些举措()

A.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B,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C.有助于莫斯科公国的近代化D.使其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根据材料“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并模仿

蒙古的统治体制建立了衙门体制,还学习了蒙古的征兵制”可知,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一系列制

度,有利于莫斯科公国的国家建设,B项正确;莫斯科公国借鉴了金帐汗国的一系列制度,未体现“中外文

明的交流互鉴”,排除A项;材料举措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排除C项;此时莫斯科公国还不是地跨欧

亚的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下图为1806年英国的时事漫画《法国姜饼大师》,图中拿破仑被描绘成烤制姜饼的厨师,正把欧洲各国

的君主送进烤炉,而炉底下涌出来的是被烧成炭灰的欧洲各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第6页/共12页

A欧洲君主制日趋式微B.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建立

C.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D.英国对拿破仑扩张的恐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06年英国。根据材料“图中拿破仑被描绘成烤制姜饼的厨师,正把欧洲各国的君主送进烤炉,

而炉底下涌出来的是被烧成炭灰的欧洲各国”可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捍卫了法国

大革命的成果,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这引发了英国人对拿破仑征服欧洲大陆的焦虑和恐慌,

D项正确;该漫画反映的是英国对拿破仑扩张的恐惧,并不能说明欧洲君主制日趋式微,排除A项;1799

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

会议(协商打败拿破仑的战后事宜)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

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5.1900年,《泛德意志报》写道,“德国因本身殖民地拥有得不充分,从而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泛

德意志联盟主席在《假如我是皇帝》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区和工业原料产地”。此类言

论甚嚣尘上。这说明当时德国()

A.民族主义情绪高涨B.保留浓厚的专制主义残余

C.外交政策实现转变D.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00年的德国。

根据材料“德国因本身殖民地拥有得不充分,从而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我们需要工业品的销售地

区和工业原料产地”及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德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由于其殖民地范围的不足,德国缺乏广阔的商品销售地及工业原料产地,亟需拓展广阔的工业品销售市

场,这折射出了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情况,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

第7页/共12页

涨,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德国外交政

策实现转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6.1955年,万隆会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纪元。60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兴起为

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80年代,南南合作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这反映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D.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80

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广大亚

非拉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南南合作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这体现了第三世界

的崛起及其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的相关信息,排除A

项;1991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

着两极格局瓦解。材料并未强调美苏两极格局逐步瓦解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6年,被誉为“集装箱之父”的美国人麦克莱恩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装在改造过的油轮

里,标志着集装箱运输时代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后,集装箱船逐渐取代了传统海运模式,极大促

进了全球商品的流通。美国“971”事件后,基于RFID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的智能集装箱被提上了

日程。

•摘编自马克•莱文森《集装箱改变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集装箱运输时代诞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阐述你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关

系的认识。

【答案】历史背景:科学技术如RFID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应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运模式的创新和发

展;海运效率提升和海运成本降低的需要。

认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客观上也需要科技的进步。

【解析】

【详解】历史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基于RFID技术、信息技

术等应用的智能集装箱被提上了日程”可知,科学技术如RFID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根据材料“20世

第8页/共12页

纪60年代以后,集装箱船逐渐取代了传统海运模式,极大促进了全球商品的流通”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海运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运效率提升和海运成本降低的需要。认识:本题是

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科技进步

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客观上也需要科技的进步。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种延绵不断的古老文明,必有其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其中,并成为支撑其生命的坚

强支柱。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任意选取材料关于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

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阐述:崇德的意识出现很早,《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指出统治者欲求

天下大治,必须崇德。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

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他们看来,道德和节操比生命还重要。在古代,道德

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中华文明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而且认为只要认真修养,

“人皆可以为尧舜”,圣贤并不是天生的,是通过自身的刻苦修养达到的,修身离不开社会实践,甚至需

要各种苦难和逆境的磨炼。儒家的这些古训发展为宋明理学,则成为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世界观和修

养论,特别注重立身处世的道德自励,并以德治兴邦为社会使命。尚群即崇尚群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

人利益,群体的发展先于个体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

体是小我,群体是大我,群就是公。天下为公的理想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一部分,显得十分辉煌。《荀子•

礼论》指出“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说明群体的力量超

过个人的力量,众人只有和成群体才能生存并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突出特征

是崇德尚群。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可以

概括为: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整体思维。”及所学可选择“崇德尚群”的思想内

涵,据此可得出论题: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

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指出统治者欲求天下大治,必须崇德。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

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华文明以人

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而且认为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圣贤并不是天生

第9页/共12页

的,是通过自身的刻苦修养达到的,修身离不开社会实践,甚至需要各种苦难和逆境的磨炼。儒家的这些

古训发展为宋明理学,则成为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世界观和修养论,特别注重立身处世的道德自励,

并以德治兴邦为社会使命。尚群即崇尚群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群体的发展先于个体的发展,

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群体是大我,群就是公。天

下为公的理想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一部分,显得十分辉煌。《荀子•礼论》指出“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

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说明群体的力量超过个人的力量,众人只有和成群体才

能生存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突出特征是崇德尚群。注意

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5月5日,多家报刊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报道。表3是其中两份报纸的部分信息。

名称《京报》《顺天时报》

主办

民国进步人士日本外务省

标题《学生界之大风潮》《北京学生大骚动》

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服,

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

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

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氏

内容起学生

急难逃

予选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

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

灯碰

因搜索

破,遂至宅内起火。

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举火焚房。

指出上述两份报纸对五四运动报道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报刊中寻找历史真相的

方法。

【答案】不同之处:《京报》报道学生举动非常文明,《顺天时报》报道学生态度颇极狂热。

方法:“新闻报纸”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新闻报道受到编写者的立场、

见解、出发点的影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甚至真实性。因此,可采用影像史料或当事人的文字记录

等第一手史料进行佐证。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5月(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学生

第10页/共12页

界之大风潮》”“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灯碰

破,遂至宅内起火。”可知,《京报》报道学生举动非常文明;根据材料“《北京学生大骚动》““不防该生等

陡然闯入。章氏急难逃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