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试题_第1页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试题_第2页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试题_第3页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试题_第4页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试题(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在遵循自然节律的基础上,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禺,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群臣分别到都城的东、南、西、北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春、迎夏、迎秋、迎冬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此外,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材料二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链接材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我国古代先民独创的优秀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系统到战国才基本形成,是因为人们的测量技术提高了。B.二十四节气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冷暖变化等气候情况,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C.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致使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在整年中都必然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出现涨落的现象。D.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形成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养生习俗,比较著名的有冬至饺子夏至面。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时发达的结晶,蕴含着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等中国文化的精髓。B.二十四节气能够成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主要靠的是官方推行。C.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如“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D.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长期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它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3.下列选项,诗词与节气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B.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惊蛰C.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霜降D.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小暑4.结合两则材料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惊蛰、谷雨、清明、小满这四个节气最早也只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批被确定的节气。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彰显了二十四节气维护亲情、休闲娱乐的内涵。C.在阴阳合历历法制度完善推广之前,芒种、夏至、白露很可能既是节气同时也是节日。D.立春肝气旺盛,宜清淡饮食、多吃蔬果,此举遵循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牧羊姑娘南泽仁“你阿哥要办喜酒了。”“新娘子戴着羊皮帽子,看不清她的样子。”“听说,接亲的人看见她,满脸像糊了牛粪。”喜惹从镇上的学校放假回来时,几个玩伴争相告诉她这些消息。她从她们的脸上看到了满满的好奇。喜惹已经几个月没见到自己的阿哥了,大学毕业,他就跟着阿爸在川藏铁路沿线运送筑路材料。阿爸说,他去山外教书以前,需要在路上历练一段。顺路给他娶个牧羊姑娘回来……喜惹走到屋门口,听到湿柴燃烧发出的啪声。她一步跨进去,只见木屋顶上落下的光束照着火塘边上一个清瘦的女子。女子身穿黑色平绒藏袍,头盘粉红丝线,皮肤像布包里的桃子一样粉白,且散发着芬芳。她半盘着脚,悠闲地坐在一张羊皮毡垫上缝制牛皮靴子,几张氆氇毡垫齐整地围绕在火塘边,几只挤奶桶也围在水缸边,它们看上去像在静静地听一个故事。……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夜空蓝幽幽的,静谧的草甸和森林发着微光,牛棚里偶尔传出一两声小牛犊的叫声。木屋里闪动着火光,喜惹、阿哥和那位女子围坐在火塘边。喜惹看了阿哥,又去看她身边的女子,她微妙纤细的心灵感受到了温暖,脸颊也染上了红晕。阿哥从喜惹带去的布包里取出一个桃子,用袖口擦去桃毛后,咔嚓咔嚓地吃起来。这时,喜惹用方言向阿哥打听起女子的来历。阿哥正津津有味地吃桃,听到喜惹的话,他顿了顿,脸上绽放出笑容,眼睛也闪着光,这加重了喜惹的兴趣。待阿哥把那个桃子吃完,才开始为喜惹讲述。阿哥说:“司机们把货物运到筑路队,并不停留,他们会翻越贡嘎雪山,在山下的松林口道班过夜。那里松树环绕,门前有条小河,山上有几户放牧的人家。早就听说,牧人看到松林中的屋顶升起烟雾,就会送些新鲜牛奶给留宿的客人,客人也会给牧人送一些新茶和藏盐作为答谢。时间久了,松林口就成了货车司机歇脚的地方。那晚,我们到达松林口的时候,已接近晚上。我们正生火熬茶,听到帐篷外响起了一阵细柔的牧哨,接着就看见门外一群绵羊经过,后面跟着一个穿白氆氇藏袍的牧羊人。看见道班房里的我们都静止下来看他,他就用一声短促的哨声命令绵羊立刻停止下来。接着,他走进房里,到火炉近前时,着实吓了我们一大跳,他戴深色头巾,脸脏到无法辨认。他从我们面前取走了一只碗,走进羊群中间,一躬身就不见了。等他回来,我们看到了他的一双比脸还要脏的手,捧着一碗雪白的羊奶站在我们面前。那晚,我们第一次喝到羊奶茶,那滋味比牦牛奶茶还要细腻香甜。后来几次,我们都去松林口歇宿,都喝到了他送的羊奶。奇怪的是……”阿哥说到这里,看到喜惹的眼睛里含着被故事点亮的光,就故意停顿下来,并伸手准备把一截快要燃到火塘边的干柴往里送。喜惹和那女子同时伸手把那截干柴送进了火塘里,那个女子又在火塘里添了几根干柴,仿佛她和喜惹都想让明亮的火光继续照亮阿哥讲述的故事。阿哥抿嘴一笑,他的讲述吸引着两个女孩耐心倾听,语调变得温柔轻盈起来:“他只把羊奶端给我,不给其他人。同路的人都笑话我,说我被他看上,要留在此处放羊了。开学将近,阿爸准备先送我回家。那天早上,我收拾好行李走出松林,忽然感到有人一把抱住了我的手臂,回头一看,是那个送羊奶的牧羊人。我朝他摆手,从怀中取出一把糖块答谢他。谁知他不看糖块一眼,只顾紧紧地抱住我的手臂。后来,听到阿爸持续按响汽车喇叭催促,我心一急,就用虎钳似的手去掰开他。他倒在了地上,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流下了眼泪。”阿哥讲到这里,又从布包里拿出一个桃子,用袖口细致地擦拭干净后,递给身边的女子。他们对视一眼,微微一笑,像守着什么秘密似的。阿哥继续说:“贡嘎雪山终年积雪,住在这里的人们应该很渴望看看山外的温暖世界吧。从他们要把新鲜羊奶送给帮助筑路的人,我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愿望。这一趟,我要带他去见识我们的矮山牧场,顺便请他教我用牧哨指挥牦牛的本领。我想,一定是我的眼神对他袒露了心里的想法,他接过我手中的行李背在身上,并很快爬上了阿爸的货车。我们就这样载着他回到了家。阿妈看到身上这么脏的客人,就为他烧了一大锅热水,让他去楼下柴房把自己清洗干净。我们正吃晚饭呢,楼口忽然冒出来一个白净漂亮的姑娘。”“阿妈像看到了异类一样,半天才回神过来问她:‘你是哪个?要找谁?’”“她说:‘我叫央乃,就找你家。’”“我们面面相觑,她就从楼下抱回来那件黏腻的氆氇袍子。她看了我一眼,然后红着脸低下头去。我这才看见了一个姑娘家该有的体面,这才知道自己竟带回来了一个牧羊姑娘。”喜惹听完,看了看阿哥身边的女子,有些惊讶,又有些疑惑,她感到央乃这个美好的名字使她更加神秘了。央乃开始为那只皮靴子编织氆氇带子了,仿佛阿哥讲述的那个牧羊人与她并不相关似的。……喜惹的梦里突然飘进一阵奶香,她醒了。火塘上的大锅里煨着浓稠的东西,那是提取酥油后的奶渣。央乃正用一把木勺缓缓搅动奶渣,奶渣逐渐变得浓稠,变成了深棕色。喜惹知道,将奶渣冷却后团成团风干,就能制成味道独特的藏醋。央乃在这时却多了一道工序,她揉碎一把鹿耳韭的紫色干花撒进锅里,藏醋的颜色更加鲜亮了。央乃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木盒,用木勺舀出浓郁的藏醋,淋在盒子里,盒子冒出白色的雾气。央乃见喜惹醒来,把盒子递给她。喜惹用指头蘸起一点藏醋舔尝,感觉味道酸甜,她的脸上也升起了酸甜的笑容。她想继续品尝这精致的早餐,央乃却摆手阻止她。接着央乃拿起木勺,把糊在上面的藏醋一点一点涂抹在自己脸上。三两下,央乃就面目不清了。喜惹看着央乃的模样大笑起来,笑到直不起身子。她在那样的笑中忽然停止下来,只见央乃取来一个桃子,在脸颊边举起。就在那一刻,喜惹知道了风雪中的牧羊姑娘美丽的秘密,也知道阿哥在昨晚吃桃时,为满足她的好奇心,酝酿了一个牧羊姑娘的故事。喜惹从木勺上抹下一点藏醋,涂在自己的鼻头上,两个姑娘就一起发出了欢快的笑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阿哥大学毕业,在他去山外教书以前,阿爸让他在川藏铁路沿线历练一段时间,这段经历成就了阿哥与央乃的美好姻缘。B.听说阿哥的新娘“满脸像糊了牛粪”,喜惹看到玩伴们脸上的好奇,到家所见却大不一样,她才向阿哥打听了女子的来历。C.本文和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一样,都表现了山里女孩对山外世界的憧憬,主人公香雪和央乃都通过努力走出了大山。D.阿哥讲的故事虽美好而温馨,喜惹听完,阿哥身边的女子让她感到惊讶和疑惑起来,仿佛阿哥所讲的并不是眼前的女子。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的阿哥是讲故事的能手,他讲牧羊姑娘的故事时也用到了作铺垫、设悬念等技巧,使得文章形成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局面,妙趣横生。B.小说多次出现有关桃子的情节,阿哥讲故事前、中、后都有吃桃子的行为,小说结尾处央乃也举起了桃子等,桃子象征着两人甜美的爱情。C.阿哥在讲故事的时候提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还写到央乃自制藏醋过程,使得小说具有浓郁的藏族地域特色。D.央乃把藏醋涂抹在脸上的细节,照应了前文,揭开了谜底,也让喜惹最终明白,原来阿哥根据央乃的这个习惯编造了牧羊姑娘的美丽故事。8.喜惹从开始听阿哥讲故事到故事结束,心理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分)9.阿哥“酝酿了一个牧羊姑娘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惠王时蜀乱,国人相攻击,岂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人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恐蜀乱;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与未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以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不伤众而服焉。服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注]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遂定蜀秦日益强富而制诸侯司马错之谋也。(摘编自刘向《新序·善谋》)材料二义者,所以宜天下。《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义,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摘编自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有删改)【注】西海,指蜀国。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卒起兵A伐蜀B遂定C蜀D秦日益强E富F而制诸侯G司马H错之谋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诛,文中是揭露、谴责意,这个意思在成语“口诛笔伐”“诛心之论”中沿用至今。B.博,文中是广博意,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博”意思相同。C.刑,文中是处罚、施刑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用法相同。D.九命,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其中最高级官爵也称九命,最低为一命。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蜀国内乱,被迫向秦国求救;秦国因为路途艰险对出兵伐蜀犹豫不决,韩国趁机攻打秦国,使秦国腹背受敌。B.张仪和司马错都支持秦惠王出兵,但是两人分析利弊的角度不同,张仪主要从名利角度出发,主张先攻打韩国。C.材料二引用的《乾·文言》中的两句论断从利的概念、义利的构成与转化这两个角度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关系。D.“圣人灭人国”指商汤灭夏、武王灭商,“杀人父”指舜杀大禹的父亲鲧。这些事因为是符合天下人利益的道义之举而受到欢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4分)(2)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4分)14.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请从苏洵义利观的角度阐释秦惠王这样做的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绮罗香·咏春雨史达祖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①不到杜陵路②。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③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注】①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②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东南,也叫乐游原。③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咏物词的上片摹写春雨,暗示出怀人;下片抒发怀人情思,又紧扣春雨。B.“沉沉”二字一语双关,既描写春雨的阴沉昏暗,又写出了词人沉重的心情。C.“隐约”二句以情人含泪蹙颦时的眉峰比喻雨中远处的山影,显得新巧工致。D.最后两句诗人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设想来日欢聚长叙的场景。16.这首词通篇不着“雨”字,却处处贴切题意,以多种艺术手法摹写春雨缠绵的景象。请你结合上片词句试做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指出,对于这一教训,如果“”,其结果必然是“”,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2)在易水,荆轲曾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离别之情;同样在易水,李贺《雁门太守行》高吟“,”,描写出了将士征战沙场的场景。(3)高考临近,小刚信心不足,班主任赵老师在给他的卡片中写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诗云:‘,。’只要努力与坚持,我相信你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有两种动物对自己的出身疑惑不已,一种是蝴蝶,本是在地上爬的,怎么竟飞到空中?一种是蛙,为什么可以在湖河里又可以在陆地上?蝴蝶不吭声,而蛙只是惊叫:哇?哇!哇?!它的叫声就成了它的名字。蛙的眼睛间距很宽,似乎有的还长在前额,有的就长在了额的两侧,大而圆,不闭合。它刚出生时的惊叹,后来可能是悟到了湖河或陆地的许多秽事,惊叹遂为质问,进而抒发,便日夜哇声不歇。生出了怒气和志气,脖子下就有了大的气囊。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所败,被释放的路上,见一蛙,下车恭拜,说:“彼亦有气者?!”立下雪耻志向,修德治兵,最终成了春秋五霸之一。蛙确实样子丑陋,暴睛阔嘴,且短胳膊短腿的。但我终于读到一本古书,上面写着蟾蜍、癞蛤蟆都是蛙的别名,还写着嫦娥的名字原来叫恒我,说:“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啊哈!蛙是由美人变的,它是长生,它是黑夜中的月亮。18.下列各句中的“和”字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中“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见,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哈姆莱特》B.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C.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D.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的特征》19.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非常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20.用典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文中使用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来类比现实或引发出联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请任选文中一处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技能交换,其实是一种另类的“以物易物”——将我会的技能传授给你,来换取我不会的技能。细想,这不正是班主任分配座位的“套路”吗?让成绩互有偏科的同学当同桌,促使两人取长补短,但①。相比之下,如今以自发自愿为原则的技能交换,可能更加高效且有趣。然而,这种互为师生的学习方式,真的可以低成本实现“1+1>2”的价值交换效果吗?这还得辩证来看。不可否认,基于兴趣与需求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再通过“前辈带后辈”的传授方式互相“点亮”技能,这种既有社交属性,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能带来更多技能之外的收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交换双方能够实现有效匹配,即“找对人”。这只是第一步,就已难倒不少人。此前便有圈内人自嘲这比“找对象”还难,其难就难在匹配的过程中要实现技能的供需对等,不仅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在兑现交换时还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说到底,③。这种情况下,将技能交换当作娱乐消遣尚无不妥,若盲目迷信则可能事倍功半。事实上,技能交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风靡一时,近些年更以其独特的社交性在网络上热度不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技能交换的局限性——重社交而轻技能。当前,大部分技能交换集中在专业难度较低的事项上,以兴趣爱好交流为主,而专业性强、耗时长、难度的技能交换,实则凤毛麟角。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15个字。(6分)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字。(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周瑜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宋·陆游上述两则名言,给予当代青年极其宝贵的启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功名”与“道义”的关系?请以“功名与道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考模拟监测(二)语文答案(分数:150分,时间:150分钟)1.C A.“是因为人们的测量技术提高了”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为“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选项分析的原因片面。B.“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应该是“成为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D.“冬至饺子夏至面”表现的是节气特殊的饮食习俗。故选C。2.A A.“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时发达的结晶”错误,应该是“同步”发达,“同步”是协调一致,“同时”强调的是时间因素。故选A。3.D D.“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出自宋代仇远的《处暑后风雨》,“残暑扫除空”指残留的暑气被一扫而空,而“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故选D。4.B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是重阳节,重阳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故选B。5.①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也可以为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②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行动指引;③二十四节气是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其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同时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6.C C.“主人公香雪和央乃都通过努力走出了大山”错,《哦,香雪》中的主人公香雪没有走出大山。故选C。7.B B.“桃子象征着两人甜美的爱情”错误,过度解读。故选B。8.①喜惹用方言向阿哥打听起女子的来历,既感到害羞又抱着极大的兴趣。②喜惹的眼睛里含着被故事点亮的光,把那截干柴送进了火塘的动作,都表明喜惹感到好奇和焦急,急切地想继续听下去。③喜惹听完故事看了看阿哥身边的女子,既惊讶和疑惑于央乃的神秘,又感受到牧羊姑娘的美好,于是在央乃编织氆氇带子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9.①小说从阿哥的角度讲述故事,善于设置悬念,比如他讲到“奇怪的是……”时故意停顿下来,以吸引喜惹和央乃,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小说从阿哥的角度讲述故事,结尾情节逆转,外表很脏的牧羊人竟然是个白净漂亮的姑娘,送羊奶送出了一段巧妙姻缘,既照应前文,又出人意料,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使牧羊姑娘的形象更生动形象。③小说从阿哥的角度讲述故事,通过写阿哥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表现了贡嘎山牧羊人的善良慷慨和了解山外世界的渴望,以及阿哥对牧羊姑娘(央乃)的热爱和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赞美。10.BDG 句意:最终起兵讨伐蜀国,于是平定了蜀国,秦国一天天更加强大而控制了其他诸侯国,这是司马错的谋划的结果啊。“起兵伐蜀”是目的关系,作句子的谓语,“遂”,承接连词,常用在句首,其前停顿,B处应断开。“蜀”是“定”的宾语,“秦”是“日益强富而制诸侯”的主语,二者中间停顿,D处应断开。“司马错之谋也”是判断句,“司马错”是主语,其前停顿,G处应断开。故选BDG。11.B A.正确。句意:谴责周王的罪过。/口诛笔伐:指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诛心之论:指不问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