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3课《马说》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3课《马说》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3课《马说》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3课《马说》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马说韩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说”的文体特征。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背诵课文。(重点)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重点)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说”就是“说说,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谈谈有关千里马的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字音:祗()奴隶()骈死()槽枥()食马者()外见()zhǐlìpiánlìsìxiàn尽粟一石

(sù)(d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诵读课文再读课文,读清文意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即使。同“祇(只)”,只、仅。奴仆。(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读清文意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课文翻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次。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有时。同“饲”,喂。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表肯定语气。指示代词,这样。才能。才能和优点。同“现”,表现。犹,尚且。普通。等同,一样。疑问代词,怎么。助词,表停顿。语气助词,与“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读清文意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课文翻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马鞭赶它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通晓它的意思。面对表示惊叹,相当于“唉”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语气词,表判断。读清文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课文翻译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表现古今异义:①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一词多义: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吃)(动词,同“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名词,能力)(动词,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倒装句: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也”,表判断精读课文,全面理解(一)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使有了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也会被埋没。“常有”和“不常有”的矛盾,体现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强调伯乐的重要和难得。(二)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遭遇:和普通的马一样,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叙述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三)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结果?表现出食马者怎样的形象?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问题2:造成了怎样的结果?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问题3: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愚昧无知(四)食马者“不知马”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不知马”的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从修辞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不”,写出了“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了其愚妄无知的形象。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表达效果。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鲜明地勾画出了“食马者”的可笑丑态,表达了对愚昧无知的“食马者”的辛辣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千里马的深切同情。(五)面对食马者的无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1: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问题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强烈的讽刺、谴责和愤懑。文章脉络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分析问题):第三段(归纳中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总结全文——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识马。

研读课文,探究手法本文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吗?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zhuó)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人有才能的人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这种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托物寓意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行径,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请结合实际谈一谈。探究讨论示例:(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