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课件 (刘玉丽) 第1-4章 绪论、信息加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_第1页
心理学 课件 (刘玉丽) 第1-4章 绪论、信息加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_第2页
心理学 课件 (刘玉丽) 第1-4章 绪论、信息加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_第3页
心理学 课件 (刘玉丽) 第1-4章 绪论、信息加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_第4页
心理学 课件 (刘玉丽) 第1-4章 绪论、信息加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第一编

心理与发展绪论人的信息加工

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第二编

教育与教学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知识与技能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录CONTENTS心理学概述01心理学的发展历史02教育心理学概述0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04心理发展05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一种内部精神现象,具有内隐性和抽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概述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注意心境心理学概述个性心理010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状态注意心境心理学概述心理状态是介于动态的心理过程和稳定的个性之间的一座桥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活动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观察法举例:对男孩女孩冒险行为的观察观察法的优缺点观察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活动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观察法举例:对男孩女孩冒险行为的观察观察法的优缺点观察法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方便易行,所得材料真实。缺点:研究现象不一定出现。

对观察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验证对观察结果的解释带有主观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地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进行研究的方法。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法的优缺点实验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地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以进行研究的方法。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法的优缺点实验法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有助于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实验环境的认人为性较强

容易出现安慰剂效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搜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材料,间接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途径与方法很多,包括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调查法的优缺点调查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搜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材料,间接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途径与方法很多,包括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调查法的优缺点调查法调查法的优缺点优点:简便易行、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数据缺点:对问卷设计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概述测验法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量表来测量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所以也叫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测验法的优缺点测验法测验法的优缺点优点:能量化反映人的心理特点缺点:要求所使用的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概述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的机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概述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的机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活动是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兴奋和抑制正诱导和负诱导同时性诱导和继时性诱导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概述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强调对意识的作用和功能的研究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欣纳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及其构成要素采用内省法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哲学背景实验生理学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法进行客观研究研究取向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美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认知心理学要以人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心理科学的分支,是心理学最早的应用学科,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一个研究对象或一个研究背景即学校教育情境或教育过程中。

二:即研究教师的教又研究学生的学

三:研究学与教的相互作用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四:研究四大领域或四大板块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其中核心是学习心理。

五:五大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孔子的教育思想《礼记•学记》古希腊文化三贤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后的西方教育思想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发展,它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心理发展教育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教育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准备状态教育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01030204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发展1.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4.个别差异性01030204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心理发展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一般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条件,是影响人的心理机能的潜在因素,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心理得以发展的基本途径实践活动心理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0102收获感悟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化,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这一阶段的显著标志是“客体永久性”的形成。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自我中心主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获得守恒概念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至成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文化历史理论0102收获感悟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二是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三是关于学习最佳期限问题。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0102收获感悟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1950)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组成,并形成一种心理发展危机。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反思过程D.评价过程2.负有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双重使命的研究范式是(A)。A.教育行动研究B.设计型研究C.质性研究D.定量研究3.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并提出相应教学观点的心理学家是(A)。A.布鲁纳

B.奥苏贝尔C.加涅D.班杜拉4.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学和心理学分离时期,下列(A)心理学流派占主导地位。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人本主义D.建构主义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问卷调查法C.现场实验D.实验室实验6.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7.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当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自身潜能发展的心理学流派是(A)A.人本主义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D.精神分析心理学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B)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课后练习题】9.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发展任务是统一感和统一感混乱,对应的年龄是(C)。A.4-7岁B.7-12岁C.12-18岁D.18-25岁10.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B)。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二、判断题1.条件反射是人先天就有,不学就会的。错误2.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强调了成熟对于人发展的影响。正确3.自我中心、不守恒、不可逆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错误THANKS心理学第二章人的信息加工目录CONTENTS感知觉01记忆02思维03注意04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外部感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心理学概述感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R)。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E)。两者之间的关系:E=1/R感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相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

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E,JND)。相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R)。两者关系:E=1/R感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韦伯定律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增量△I与原刺激量(I)的比值相对不变。K=△I/I适合中等强度各种感觉的K值是不一样的感觉适应由于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痛觉适应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同一感觉通道的时间和空间规律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痛觉适应感觉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的时间较长,整个暗适应过程大约持续30~40分钟;而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暂,在五分钟左右,整个明适应过程就完成了。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痛觉适应感觉去参加一个酒会,刚到现场时会觉得声音很大,待一会儿后,就会觉得声音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刺耳了。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痛觉适应感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感觉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之为感觉后效。在各种感觉中,视觉后效最为明显,又称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颜色与温度颜色与重量感觉补偿失去视觉的盲人,他的听觉和触觉功能会变得更加敏锐感觉不同感觉通道的相互作用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知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知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知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时间知觉是对事件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主要包括时序、时距和时间点知觉三种。真动和似动似动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知觉AB似动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知觉AB似动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知觉似动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知觉

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例如,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在向后运动。社会知觉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知觉社会知觉常出现的认知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知觉①第一印象。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②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③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某类人群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并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群体内的每一个人④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01030204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错觉知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必然发生,难以避免。错觉可以发生在各种感知觉中,如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知觉(一)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二)利用知觉选择性规律,提高感知效果(三)充分利用感知对象的组合规律(四)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五)直观和语言相结合中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与培养知觉(一)中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特点1.感受性不断提高2.知觉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3.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步提高4.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中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与培养知觉(二)观察力的培养1.观察与观察力的概念2.观察力的培养一、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所谓个体经验,指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从事过的活动等。(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是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为0.25~4秒。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5秒至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第二节记忆阿特金森和谢夫林提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的三个子系统或三个阶段,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储存过去的经验,也叫表象记忆。(2)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等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这类记忆保持的不是事物的形象,而是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人在活动中产生的愉快、悲伤、恐惧等情绪都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在一定条件下回忆起来。(4)动作记忆。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也叫运动记忆。(三)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也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书本知识,就是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打篮球,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陈述性记忆中的,但是运球或投篮的运动技巧则储存在程序性记忆中。(四)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它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它的特点就是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提取也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就是再认或回忆的过程。(一)识记识记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是记忆的起始环节。1.识记的分类(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而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并采取一定方法和步骤进行的记忆。二、记忆过程1.识记的分类(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识记者是否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识记材料本身就是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二是识记者面对的材料可能有意义,但由于识记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只能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特点是:遗忘较快。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关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特点在于:需要理解识记对象的意义;能充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可采用多种多样的记忆方法,效果好,遗忘较慢。二、记忆过程2.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任务。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效果。(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一定时间内,识记材料的数量与识记效果成反比关系。如果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愈多,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愈多。记忆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的材料效果要好;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材料识记的效果更好;熟练的动作保持得最好。(3)学习程度的影响。(4)识记的方式和方法。二、记忆过程2.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3)学习程度的影响。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要保持得好一些。适度的过度学习对记忆是有好处的,150%的学习能够更好地避免遗忘。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的浪费。(4)识记的方式和方法。首先,编写材料提纲能提高识记的效果。其次,多种感官协同参加识记活动能提高识记效果。最后,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更好。二、记忆过程2.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5)识记者的态度和情绪状态。识记时主体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在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下,人的识记效果要优于消极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下的识记效果。二、记忆过程(二)保持和遗忘1.保持:保持在量上的变化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保持在量上的变化还可以表现为记忆恢复,即之前不能够被提取的内容,由于相关线索的出现,在适宜的条件下有可能被回忆起来。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合理;保持在质上的变化还可以变现为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二、记忆过程(二)保持和遗忘2.遗忘及遗忘规律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二、记忆过程(二)保持和遗忘3.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也叫痕迹消退说。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逐渐衰退的结果。从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人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层组织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痕迹的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如果这些记忆痕迹没有被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造成遗忘。

易为人们所接受,但衰退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同时,衰退说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却清楚记得很少提及的早年发生的事情。二、记忆过程(二)保持和遗忘3.遗忘的原因(2)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收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产生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的主要原因。二、记忆过程(二)保持和遗忘3.遗忘的原因(3)压抑说(动机性遗忘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情绪记忆内容的遗忘。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经验之所以在正常意识状态下不能被回忆,是因为回忆他们会使人感到痛苦、不愉快,所以这些记忆平时被压抑在无意识当中。考试时经常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就属于这种类型。二、记忆过程(二)保持和遗忘3.遗忘的原因(4)提取失败说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来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回忆不起来,有时候这种现象被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提取失败。提取失败的现象也提示我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的问题。如果没有关于某一件事的记忆,即使给我们很多的提取线索,我们也想不出来。但同样,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我们也无法想起曾经记住的信息。二、记忆过程(三)再认和回忆再认或回忆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信息的提取或输出过程,它标志着整个记忆过程的质量和数量,它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仍能识别确认的过程。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从大脑中重新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回忆又称再现。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是比再认更为复杂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没有识记就不可能有保持。识记的材料如果没有保持,或保持得不牢固,也不可能有再认或回忆,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通过回忆还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二、记忆过程(一)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整地保持在记忆中的。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复习。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1.及时复习2.适量复习。(指每次复习的数量)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5.适当的过度学习。6.多种形式复习。7.多种感官参与复习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二)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1.合理安排教学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人识记事物的速度快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事物,是良好敏捷性的表现。(2)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确性是指识记过的知识经验能准确无误的再现,没有歪曲、遗漏和臆测,这是记忆品质的核心、关键特征。(3)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识记的知识经验在记忆系统保持的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识记的知识经验能否及时提取、灵活运用,以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一)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记忆的理解性明显提高,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3.语词记忆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和记忆能力培养(二)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任务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3.培养学生对识记内容的兴趣4.树立记忆的信心5.科学用脑6.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1)联想记忆法。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2)形象记忆法。形象记忆法是利用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和记忆能力培养一、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思维的的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联系。2.思维的特征它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第三节思维与想象1.根据思维过的凭借手段和所要解决问题划分为: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它要解决的是操作性问题,以完成直观的、具体的活动任务。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又称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表象是具体行为思维的主要材料,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抽象思维,又称理论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理论性的问题。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是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思维的本质特征。(二)思维的种类2.根据思维的探索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去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衡量发散思维质量指标有三个: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二)思维的种类3.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它的任务主要是对知识的练习和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其创造性水平较低。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科学的发明创造或艺术的创新,一般都会产生独创性的思维成果。(二)思维的种类

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属性和个别方面的思维活动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和个别方面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思维活动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侧面,在实际思维过程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2.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通过对比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认识对象的异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把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较大的一类,再根据事物之间的差异把它们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众多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大小类别,形成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三)思维的过程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与本质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我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通过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加以综合并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4.具体化和系统化具体化是把通过抽象和概括所获得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应用于具体事物,并通过具体事物来进一步加深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体系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有助于人们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助于人们对知识的提取和运用(三)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1.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例如,鸟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有羽毛、有喙、卵生恒温”。外延是指概念所能囊括的所有个体或样例。鸟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包括麻雀、金丝雀、鸽子、百灵鸟等。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反而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抽象越概括,其所拥有的外延也就越丰富。(四)思维的形式2.判断判断是对概念与概念之间肯定或否定关系的认识。判断由概念组成,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判断用句子表现,但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判断。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示,同一个句子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判断。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由概念组成,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映现实的结果。3.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推理可以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四)思维的形式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指思路开阔,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和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灵活地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方案、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独创性的条件和基础。思维的敏捷性是善于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思维的敏捷性与轻率不同,它不仅要求思维速度快,而且要求思维的正确性高。(五)思维的品质3.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品质。思维独创性高的人既能不受他人暗示,不人云亦云,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又能不武断、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己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既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和成果,也善于严格而精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思维批判性强的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根据客观指标和实践观点检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五)思维的品质(一)想象的含义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以表象加工改造的形式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可以说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的基本特征:新颖性形象性二、想象(二)想象的功能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3.想象还有替代作用。阿Q精神、酸葡萄效应4.想象对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三)想象的综合过程1.黏合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2.夸张夸张又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3.典型化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的目的,可分为: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当人们意识减弱时,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产生某些事物的形象。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叫随意想象,是指按照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活动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提示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形成再造想象的两个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词和实物标志的意义。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四)想象的种类2.有意想象(续)(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的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一种独创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创造想象的的条件:①创造的需要和动机。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四)想象的种类(3)幻想。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创造想象相比,幻想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事物,一般的创造想象则不一定如此。第二,幻想总是指向未来的,不一定立即付诸实现,通常会成为创造活动的前奏。第三,幻想是比较朦胧的、粗糙的,一般的创造想象却是清晰的、细腻的。幻想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符合社会要求,合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幻想是积极的。消极的幻想是违背客观规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又叫空想。(四)想象的种类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1.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材料,是想象得以进行的基础。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想象的水平。2.丰富学生的语言想象活动常常要在语言的指导下进行。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言语的指导对表象进行分析、加工,形成需要的新形象。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五)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增强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直观的、具体的思维,因此,他们获得的知识不够条理和系统。而中学生由于能够在概念之间建立一般性的联系、形成从属关系,并且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能进行初步的抽象与概括,这为他们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和概念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水平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只能指出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形象性的特征和实用性或功能性的属性,或者只能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第二级是能指出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对事物或现象的外部形象特征的叙述逐渐减少。第三级是能指出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三、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思维的理解能力明显提高理解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而认识新事物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已能够日益领会事物的复杂联系和内部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为例,小学生主要是凭记忆活动的结果来进行叙述或解释因果关系的,而初中学生则开始能够依靠自己思维的帮助,主动寻找各种因果关系——“一因一果”,“一因多果”,或者“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此外,初中学生还逐步学会理解并掌握从原因推论结果与从结果反推原因的可逆关系;学会分析在许多原因中划分其主要的与次要的原因;找出它们之间从属的或矛盾的关系。三、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判断与推理能力迅速发展小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正确的判断与推理,但是,他们不善于发现判断与推理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原因。初中学生在教学的影响下,逐步学会了有目的、恰如其分的进行判断,并能够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但是,在不同年龄的初中学生中,这一能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研究材料表明,在初中的各年级学生中,归纳推理的水平高于演绎推理的水平。例如,在解决归纳推理的课题方面,有90%的人基本合乎逻辑要求,并得出基本正确或完全正确的结论;而在演绎推理的实验中,低年级只有40%,高年级也只有60%的学生达到上述的发展水平。(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续)1.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训练学生的语言可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学会正确运用语法规则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锻炼他们思维的系统性与逻辑性。2.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感知材料愈丰富,思维的内容也就愈丰富;缺乏感知材料,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思维的原材料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所以,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二)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根据我国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最初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二)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思维过程本来就密不可分,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并努力做到使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又在思考中学习,学与思结合,这样就能实现掌握知识和提高智能的目的。《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大力提倡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教师必须经常地、多方面地启发并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选择并朝向特定的对象和范围,而忽略其他的对象。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心理活动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第四节注意1.选择功能人要正常地工作与生活,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2.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体现在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注意可以使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跟踪注意的对象,使心理活动持久地集中于所选择的事物上,从而保证人们对信息的全面、清晰、深刻的加工,使人持续地进行某一活动,直至顺利完成活动任务。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控制人的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并且能够提高人的意识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进行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注意使人能根据需要排除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干扰,并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这是注意最重要的功能。(二)注意的功能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适应性动作是注意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当一个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会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目不转睛;当一个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耳朵会转向声音的方向,即侧耳倾听。2、无关运动的停止当人集中注意时,除了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质外,身体的肌肌肉也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多数无关的动作停止下来。比如当教师通过一个紧张的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是学生都全神贯注的听故事,不会出现其他小动作。3、呼吸模式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发生改变,一般吸的更短促,呼的愈加延长。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就是屏息现象注意的外部表现(补充)1.无意注意及规律性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取决于外界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1)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三)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及规律性(续)无意注意虽然主要由外界刺激物所引起,但也依存于个体的主观状态。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有:①需要和兴趣。人的需要和兴趣影响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凡能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抱有积极的态度,也就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②态度和情绪状态。如果人们对某一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这一事物就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处于心情愉快等情绪状态时,平时不易于引起注意的事物,此时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心情烦躁时,以往能给予注意的事物,此时也不一定能引起注意。③知识经验和期待。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引起和保持注意有重大影响。期待中的事物有强大的吸引力,易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形成无意注意。(三)注意的分类2.有意注意及规律性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支配,是人类所特有的注意形式。有意注意的对象往往是不易吸引人注意、但又必须去注意的事物。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对活动目的、任务、意义的理解越明确、越具体、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欲望就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2)合理组织有关活动。善于组织自己的活动,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服从于活动任务,也有助于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三)注意的分类2.有意注意及规律性(续)(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就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暂时没有兴趣,而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间接兴趣会对人们完成这项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励人们通过意志努力去维持注意的集中。(4)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有意注意与排除干扰密切联系的,要维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干扰。有意注意的干扰可能来自外部客观刺激物,如环境中的无关声音、光线等;也可能来自主观内部状态,如疲劳、疾病、消极情绪等。(三)注意的分类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式。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1)活动的目的任务。有意后注意同有意注意一样,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当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时就能坚持不懈地从事这一活动,为有意后注意产生创造条件。(2)活动的自动化程度。经过较长时间的多次训练,对某种活动变得非常熟练,熟知从事这项活动必备的知识技能,则完成这项活动就非常顺利,用不着克服困难,也无需付出意志努力。(三)注意的分类(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研究表明,在1/10秒的时间内人能知觉到的客体的数量,就是这个人的注意广度。“一目十行”指的就是注意的广度。人的注意范围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1.注意对象的性质。注意对象的性质不同,注意的广度也不同。在1/10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同时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4个几何图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做的汉字辨认的实验表明,对没有内在联系的单个字只能看清3~4个;对内容有联系的词组或句子一般可看到5~6个。二、注意的品质2.注意对象的特点在知觉任务相同的情况下,注意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会有所变化。研究表明,注意对象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3.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不同,注意范围也有差别。例如,在速示器上呈现一定数量的字母,一种任务要求被试指出有哪些字母,另一种任务要求被试指出字母写法上的错误,结果发现,前者所感知的字母的数量,要比后者多得多。4.个体的知识经验。人的知识面越广,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实验表明,成年人能知觉到的孤立客体的个数是4~6个,而小学儿童平均知觉到的只有2~3个。影响注意的广度的因素(续)(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性,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对象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性。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注意分散是指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离开当前应当注意的对象。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周期性地加强或减弱。注意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做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二、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俗语中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形容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条件1.活动的熟练程度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是非常熟练的、自动化的,此时注意的分配才有可能(当然,对几种活动都熟悉,注意的分配更容易实现),这是注意分配的最重要的条件。2.活动的内在联系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固定的动作系统,注意分配也就能够实现。二、注意的品质(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后者是在需要稳定注意的时候,受无关刺激的干扰离开了当前应当注意的对象。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程度一定的条件:1.原有注意的紧张程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注意的转移还与个体神经类型的灵活性和已有的注意转移习惯有关二、注意的品质

(一)教学中合理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不自觉的注意。这些刺激物既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也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因此,既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干扰因素,也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1.防止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因素根据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对比关系、活动变化对无意注意的影响,应当注意教室外的环境对课堂的干扰。学校环境、教室布置、教师衣着言行等。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中合理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续)2.教学内容要新颖,语言要生动准确富于变化因为新异的、富于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听讲,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新颖,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教学内容难度要适当。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桥梁。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自己的特长灵活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二)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活动。并非任何教学内容和活动都是新颖的,都是学生直接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学习,学习活动势必难以持久,也不能获得系统条理的知识,而且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干扰和障碍,这样,教师必须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的目的与任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容易唤起和维持有意注意。2.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在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到环环相扣,使每一教学环节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二)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续)

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把学生当前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和维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克服困难,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4.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干扰是随时存在的,排除干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意志品质。因此,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意志力,也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途径。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利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又能节省意志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要设法增进学生对活动的了解,让他们逐渐喜爱它,并且自然而然地沉浸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使部分操作自动化,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四)充分利用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本身枯燥单调的内容时,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如果过分强调有意注意,则容易引起疲劳。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中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1.注意的目的性不断增强在教学的影响下,中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学前儿童主要依靠无意注意来调节行为,有意注意水平极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中年级以后才逐渐形成有意识地保持注意的习惯。初中生同小学生相比,有意注意有了较大的发展。

2.注意稳定性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延长,年龄越大,他们注意在一定对象上的时间越长。初中生能集中注意于某项活动或某个内容时间大大延长,接近成人水平。四、中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一)中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续)3.注意范围越来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样条件下,小学生在1/10秒内只能看到2~3个客体,初中生能看到4~5个,而高中生能看到4~6个,已达到成人的水平。4.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增强中小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这主要与注意的分配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关。5.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发展趋势是: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四、中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二)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而注意力的培养又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浓厚而广泛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2.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一个能自觉遵守纪律的人,一般都能集中注意,专心学习;而组织性、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时经常分心,学习效率低下。班级组织性纪律性教育能够帮助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四、中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二)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续)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强意志和自制力的人,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镇静的情绪,泰然自若的学习,对于自己的情绪也能很好的控制和把握。为了使学生能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学习的状态,教师就应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采用记笔记、写日记的方式,参加各种需要动手、动脑的活动,维持有意注意,培养自制力。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计划中规定学习、休息和其它各项活动的时间,并严格遵守执行。四、中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有(A)。A.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B.两者呈正比关系C.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就越高D.两者呈对数关系2.为突出教学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圈点或画线。这是运用了知觉的(D)。A.整体性B.理解性C.恒常性D.选择性3.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这体现了哪一种感觉规律(C)。A.感觉适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感觉补偿4.(B)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主观倾向。A.第一印象B.晕轮效应C.刻板印象D.近因效应5.一般而言,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属于下列哪种记忆?(B)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程序记忆【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6.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砖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举出很多例证,但都在建筑材料范围之内,这表明该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特点是(B)。A.流畅性差,变通性差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C.流畅性好,变通性好D.流畅性差,变通性好7.看到设计师设计的城市规划蓝图,脑中呈现出未来城市的样子,这属于(A)。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空想8.一个学生在解题时,被其他同学谈论的奇闻轶事所吸引,这种注意是(B)。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随意的注意9.古人尝试“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得出这样的结论:“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这反映的心理现象是(B)。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范围【课后练习题】二、判断题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人的嗅觉适应现象。正确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可以凭主观努力消除。错误3.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错误4.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错误THANKS情感意志第三章第三章情绪与情感意志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第140页一、情绪情感的概念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三、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四、情绪情感的功能五、情绪情感的种类六、情绪理论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一、情绪情感的概念第141页1、含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认识和适应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个人的需要或愿望对客观事物产生某种态度,同时内心产生出相应的主观感受或体验。个体因其当前的需要或愿望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同,由此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也就不同。一、情绪情感的概念第142页2、成分情绪与情感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由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主要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指伴随着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外部表现第143页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第144页(一)区别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2、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3、与情绪相比,情感具有稳定性。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隐性。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第145页(二)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三、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第146页(一)区别:(1)反映内容不同。认知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2)发生性质不同。认知活动的发生、改变具有随意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常常是突发的、非预期的。(二)联系:(1)认知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四、情绪情感的功能第147页1、适应功能情绪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能够驱使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3、组织功能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具有组织作用,表现在:积极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包括影响知觉选择、维持注意、记忆、思维、行为表现等。4、信号功能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五、情绪情感的种类第148页(一)情绪的种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二)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一)情绪的种类第149页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1)人的基本情绪包括四种:快乐、悲伤、愤怒、恐惧(2)复合情绪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例如:悔恨、羞耻、内疚等这些情绪包含着悲伤、痛苦、愤怒等多重因素。第150页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1)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或愿望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效率。(2)消极情绪当需要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如痛苦、悲伤、愤怒等。适度的消极情绪有时起积极的作用,但过强和持久消极情绪则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阻碍和破坏作用,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下还可能引起相应的心理疾病。(一)情绪的种类第151页3、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表现出的一定的情绪。根据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可以将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一)情绪的种类第152页(1)心境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具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心境并不不针对特定的对象或某一事物,而是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一)情绪的种类第153页(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激情常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在激情状态下,人常常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知活动范围缩小、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能作出适当评估。(一)情绪的种类第154页(3)应激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或危急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的影响,积极影响:高度紧张和警觉能够帮助人迅速判断和行动,避开危险情况;消极影响:过度紧张和恐惧也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使人注意局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破坏有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导致某些心理疾病(如PTSD)的出现。(一)情绪的种类讨论第155页下列现象分别反映了哪一种情绪状态?为什么?人逢喜事精神爽。小明得知亲人逝世后嚎啕大哭。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小红旅游途中突遭抢劫,吓到腿软,难以回神。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二)情感的种类第156页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根据情感反映的社会内容,可将情感分为: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二)情感的种类第157页1、道德感道德感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评价社会现象、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可以分为三类:①政治道德感,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国际主义情感等;②对他人行为及其人际关系的道德感,如对革命英雄的钦佩感、对残暴行径的鄙视与憎恶等;③个人行为的道德感,如自豪感、羞耻感、内疚感、责任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