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预测卷(三)_第1页
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预测卷(三)_第2页
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预测卷(三)_第3页
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预测卷(三)_第4页
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预测卷(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重庆中考历史试题预测卷(三)(本卷考试形式为开卷;全卷共两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共用90分钟完卷)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C.彩陶艺术绚丽多彩D.陶器文化历史悠久2.汉武帝元朔二年下诏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这些举措 A.使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B.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C.使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D.改善了西汉朝廷财政状况3.根据下面的朝代更替结构图,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A.贸易发达B.政权并立C.分裂加剧D.趋于统一4.隋炀帝即位后,决定从长安迁都洛阳。唐朝在将近300年间也以洛阳为东都。结合右图可知,洛阳在隋唐时期备受重视的原因在于它是A.长江与大运河的结合处B.秦汉时期的首都所在C.南方粮食的重要来源D.大运河的交汇与辐射点5.“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下列各项与这首诗的“主题”关联度最高的一幅是A.《汉代讲经图》B.《步辇图》C.鉴真像D.《清明上河图》6.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顶峰,重庆地区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诗人留下篇篇佳作,下列诗句不是创作于重庆地区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阅读以下中国古代“西方”观念演变表格,完成7—8题。名称使用朝代文献记载范围西域汉唐“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汉书・西域传》广义: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狭义:指塔里木盆地及周围地区西洋宋元明“进贡西洋布于宋——《重建清真寺记》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西方明末清初“敝地总名为欧逻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太西、远西、极西。”——《西方答问》指欧洲,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同义——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7.下面与上表中国古代“西方”观念的演变过程最匹配的史实是A.海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B.张骞通西域——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C.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D.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8.以下能够从上表中得出来的正确结论是A.汉唐以来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范围在不断扩大B.殖民扩张是加深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重要推力C.表格看出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D.丝绸之路是明清时期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9.中共中央南方局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A.千方百计保证抗战运输B.广泛开展了献金、献机和慰劳活动C.努力保障抗战物资生产D.开展团结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工作10.据记载:“1937年重庆的机器工厂只有七八十家,仅占全国工厂总数的1.7%;到1945年,重庆的机械工厂已有400多家,工厂总数达1100多家,占大后方工厂数的1/2。”出现这-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重庆工业基础雄厚C.沿海工厂大量内迁D.重庆人口不断增加11.小艾同学在进行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收集到以下资料,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A.世界原始文明的演变B.人类古老的奴隶制文明C.亚欧地区的封建历史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1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主要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可以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下面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下列哪一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的比重上升A.内燃机B.蒸汽机C.发电机D.纺纱机13.下表反映了中国参加两次国际会议的情况,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1919年6月28日是巴黎和会对德条约签字的日子,中国代表最终1919年6月28日是巴黎和会对德条约签字的日子,中国代表最终作出了一致的决定:拒绝前往会场签字,并发表宣言,严正指出:“大会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公道”,“若再隐忍签字,中国前途将更无外交之可言”。——《中国档案报》1943年1月11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在华盛顿签字,中英同名条约在重庆签字,完成了美英放弃在华特权的法律手续。——王桧林《中国现代史》A.从一战到二战中国国际地位没发生变化B.1943年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C.国际地位是综合国力和国际贡献的反映D.材料展示的两个阶段重庆都具有特殊地位14.右图是一幅名为《同病相怜》的美国漫画,创作于1865年,意在说明当时的美国社会情况。漫画反映的是A.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发展B.美国独立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C.机器生产给普通民众造成了伤残D.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5.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空间要素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A.1937年,国民政府大举西迁B.隋唐时期,重庆地区的山地、丘陵逐渐被开辟为梯田C.渝州是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D.杨素在隋灭陈,统一天下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16.(14分)城市化进程深刻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时期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中期城市延长了营业时间,到了北宋,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晓市。北宋时草市更广泛,有的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市镇。唐宋时期,涌入城市的人多起来,他们或做生意,或当手工业工匠。与唐长安城相比,南宋的临安城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经济文化中心。唐宋城市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城市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政府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城市人口结构在社会不同层面不断进行流动和重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摘编自叶玲《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及其影响》(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X”;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O”。(3分)A.唐朝城市的营业时间比宋朝城市的营业时间长。()B.唐宋时期政治清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C.唐宋时期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2)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宋城市发展的影响(3分)材料二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3)根据材料二,评价英国的城市化进程。(4分)材料三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占比仅18%,到2020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60%,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与此同时,政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摘编自《中国式现代化》(4)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城镇化过程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17.(15分)危与机总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以辩证思维看待危机,不难发现,危与机并非绝对对立,若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随机应变,直面挑战,也能巧妙地化压力为动力,化险境为生机。某校初三同学以“历史上的危与机”为主题开展探究,请完成如下任务: 【任务一历史变革中的危与机】(1)同学们绘制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示意图,请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2)根据同学们探究的任务主题“历史变革中的危与机”,请从上面的事例中选择一个事例对此加以证明。(3分)【任务二命运抉择中的危与机】(3)同学们在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危与机”时找到了以上地图,请根据历史时序对地图代表的事件进行排序。(2分)(4)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能化“危”为“机”的共同原因。(写出两个角度即可,2分)【任务三动荡局势中的危与机】19331933年,如何对待纳粹势力的崛起?这是摆在当时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苏联提出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英、法、美等国家没有积极响应,此后,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39年9月1日,波兰平原成了希特勒闪电战中头一个实验场。之后,卐字坦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轧遍了法兰西……急剧变化的形势让丘吉尔下决心“与俄国重建相互信赖的关系”。但斯大林对丘吉尔的提议并没有积极响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由原来争取与西方结盟变为对英、法、德、意之间的战争保持中立,尽力避免卷入战争,为此苏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罗斯福政府认识到,要想战胜法西斯,必须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也使轴心国陷入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汪洋大海。——摘编自于振起《试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X”。(2分)A.《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各国各自为战,付出惨重的代价。()B.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一战不同之处在于它经历了由局部战争转向全面爆发的过程。()(6)综合上述材料,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你认为当今的中国该如何应对?(写出两点,2分)18.(6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时间事件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开放五处作为通商口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我国先后建成华东、东海、南海、北海舰队1980年我国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说文解字》载: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试从海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观点:自古以来,海洋都是人类文明交往的纽带。(2分)论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