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1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2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3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4页
小学古文27篇+中学文言文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古文阅读27篇+中学文言文4篇

小学古文阅读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

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

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

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

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替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列(好处)D.未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

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

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

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

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猎。畜(xd)—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好]。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6)蛇死焉,而华隆

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6nghudng)嗥吠(hdofei),往复路间。家

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

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

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

短文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后来,

以后。

[4]咋:咬。[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⑴华隆好弋猎()⑵犬遂咋蛇死焉()

⑶二日乃苏()⑷隆闷绝等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①喜欢/爱②于是③才④倒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

是跟着狗走。

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

华隆僵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

犬始终不吃东西。

3.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屐②,

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

视之,日:“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

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

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屐:用衣袖蒙着脸,拖着

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

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官于路()⑵以待饿者而管之

()

⑶嗟!来管()⑷手唯不食嗟来之食

()

⑸以至于斯也()⑹可考

()

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⑤这⑥离开⑦道歉

2.⑴喂!来吃!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

的地步。

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4.支公好鹤

支公①好鹤,住炎IJ东②昂山③。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支意惜之,乃钱④其翩⑤。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

之如有懊丧意。林日:“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养令翩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

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

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②炎IJ(shan)东,炎(J县之东。③昂山,山

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④钱,摧残,伤残。⑤翩(he),禽鸟类羽

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⑥轩翥(zhfi),振翅高飞的样子。

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人遇其双鹤(

(2)乃反顾翅()

(3)支意惜之(

(4)少时翅长欲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送给;(2)看;(3)舍不得;(4)不久

2.既然有凌冲霄汉的资质,又怎么肯给人作身边观赏的玩物呢?

3.有时,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放飞或不给精神意志的自由套上枷锁才

是真爱。

5.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

“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

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

辙也。

(选自

《战国策》)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

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至上

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⑵吾用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

喻参考答案:

1.⑴好(2)资用,即路费。

2.(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

(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3.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6.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

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b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

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

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

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

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

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

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O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O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o

参考答案:

1.通“旋”,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7.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

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

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

行乎⑧?”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

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

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

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臣闻之()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④善哉()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听说②好像③怎么,哪里④好2.B

3.①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

的君王呢?

4.说明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都比不学习好。同时说明越是

年轻,学习越是重要,收获也会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8.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麽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虐。”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日:“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

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

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2)

(3)(4)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测量(2)到……去,往(3)量好的尺码(4)同“返”,

返回。

2.(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5.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

取灵活对策的人。

9.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

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

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

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1.填空。

选文选自,从文体上看属

于。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河

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

质?

参考答案:

1.《山海经•海外北经》神话2.(1)追赶,赛跑。(2)黄河,

渭水。

3.(1)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还未赶到大湖,在半路因渴而死了。

4.决心大(或志向远大)或不自量力的人。

5,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

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6.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10.熟读精思(节选)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

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

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

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

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甲)至IJ,(乙)至!I。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

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

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详缓:仔细从容。②子:通“仔”,仔细。下同。③牵强暗记:

勉强硬记。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

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的读音为()。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

相同?请任写一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括号内各填一个字。

4.写出画线句子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

任意写一句。

【参考答案】

1.xian2.示例:予、吾、我等。3.眼、口

4.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

5.示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读一本好的书,

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11.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触:撞到。走:跑。折:折断。因:于是,就。释:

放,放下。

冀:希望。复:又,再。得:得到。为:被,表被动。身:自己。

为:被。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兔串触株()

②因殍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参考答案

1.①跑②放,放下③希望④自己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想不劳而获,墨

守成规,终究不会获得成功。

12.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

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

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

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

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

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字义解释。

①执②亦③俄有④至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寓意

多一点)

参考答案:

1.①握,持②也③一会儿④来到

2.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

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

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

匀分段。

(3)我们遇事时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要懂得变通。

13.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

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踝嘤⑨而

听。

(选自汉・牟容《理惑论》载于南朝•梁•僧佑《弘

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低头。④故:

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指牛“眸眸”的叫声,作名词。⑦掉:

摇摆。⑧奋:竖起。⑨踝蹑(diexie):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

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

琴模仿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

耳朵,小步走并听着乐曲。

1.解释:

①为:②如故:③鸣:④奋: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参考答案:

1.①给;②像先前一样;③叫声;④竖起。

2.译文:不是牛没有听见,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14.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一,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

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

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

女传》)

译文: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

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

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

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

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

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

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3.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参考答案:

1.(1)靠近(2)于是

2.居住的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3.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15.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

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

者,终亡其酒。

[注]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

“祠”。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

古代盛酒的器皿。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引酒且饮之(拿;举)B.数人饮之不足(够)

C.我能为之足(的)D.终亡其酒(丢失)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参考答案

1.C

2.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故意卖弄会弄巧成拙;真理越出一步会变成谬误。(或:有的人为人

处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不顾客观实际,结果把事情办糟。)

16.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u)契(qi)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

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①自一从。②坠一掉落。

③不亦惑乎一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

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编者是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

③遽④求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

2.①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②指示代词,这儿③急忙,立即,匆

忙。④寻找。

3.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4.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

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17.司马光幼时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

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画横线的字。

(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

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参考答案:

1.去:离开(2)破:击破,打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18.曾子烹彘(zhi)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

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

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

猪;

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于随之而泣②今于欺之

C.①玄还②顾反为玄杀彘

2.解释加点的字。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

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参考答案: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依赖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19.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

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

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

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便作佣作:雇

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D.盯人畏服如是时人:同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为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1.A2.凿壁借光

3.三个故事:凿壁借光、佣作求书、匡衡说《诗》(感受略)

20.永之氓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

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日:“汝善游最也,今何

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永州一带的人民都很会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

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船破了,有一人用尽全力来

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他的同伴说:“你最会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后

了?”他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钱,因此落后了。”他的同伴

说:“为什么不丢掉它?”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过了一会儿,更

加往下沉;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声呼喊道:“你太愚蠢了!

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

干什么?”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

1.解释加点词:

(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

)

(3)吾暧干钱()(4)有顷,益怠(

)

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3)汝愚之甚!蔽之甚!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参考答案:

1.(1)都;全部(2)渡(横渡)(3)腰上挂着(4)更加

2.(1)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怎么会落在最后面呀?

(2)(那个人)回答说:“我的腰上挂着许多银子,太重了,因

此落在后面了。”

(3)你真是太愚蠢了!太糊涂了!

3.讽刺那些要钱不要命(嗜财如命)的人。

21.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

灯为“火”。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注解:田登,人名。上元:元宵节)

译文:田登担任郡守,他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触犯的人都遭到了

鞭打。(因登和灯同音)于是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一

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府允许人们在州的辖区内游览赏玩,

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1.解释画横线的字:

(1)田登作郡,自述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

即: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忌讳(2)全,整

2.于是整个州都把灯说成是“火”。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示例:专制、蛮横、独裁,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

22.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音同“笑”)。是炎帝之少

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

石,以理(yi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一《山

海经》

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它

是O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23.携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搜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in):同“悯”,担心,忧虑。②长(zhdng)——

生长,成长。③搜(ya)---拔。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病:

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⑥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⑦趋:快步走。

⑧往——去,到...去。⑨槁

(ga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是()o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

们要

参考答案:

1.有个宋国人担忧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

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

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2.yu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

得其反。

24.为学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

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日:“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

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作者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中“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

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

了的故事,告诉

人们做事、求学问

要,

就的道理。

参考答案:

1.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学它,那么难的也变得容易

了;不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2.两个和尚去南海的经验勤奋努力,奋发向上,敢于实践

能获得成功

25.女蜗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爆(lan),谈(ya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

an)民,鹫(zhi)鸟攫(juC)老弱。

于是女蜗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d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

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

览冥训》

1.读故事我知道女婿以补天,我觉得女蜗

是的人。

2.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

参考答案:

1.五色石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

2.在很早很早以前,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

天不能普遍的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部地容载万物。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水泛滥成灾而不

停止。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娟冶炼五色石,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

相粘连。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

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中原地区安定了,凶猛的鸟兽都死了,

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26.吴起守信

昔吴起⑧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

S:“待公而食。”故人至暮③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⑤人

求故人,故人来,方⑥与之④食。起之不食以俟①者,恐②其自食其

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⑦不可也。

注释:①俟(si):等待②恐:恐怕,担心③暮:夜晚④之:代

词,指老友

⑤令:派;使;让⑥方:才⑦信:信用⑧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1.解释画横线的字。

①苴吴起出()②期返而食()

③其为信惹此()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2.翻译句子。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②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什么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①从前②约定③像④诚信

2.①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

②吴起不吃饭而等老友,是因为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

3.守信用,以身作则,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27.那原泣学

那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

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

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

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

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恻:怜悯。②.苟:假如,如果。③.徒:白白地。

④.《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⑤.得:能够。⑥.

资:费用。

1.解释画横线的字。

①凡僵学者()②过书舍而泣()

③吾徒相教()④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本文中的老师有着怎样的精神?

4.从那原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1.①能够②经过③白白地④想要

2.①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

以哭泣。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

初中文言文提前练

1.得道者多助①

域②民不以封疆③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④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⑤多助,失道者⑥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⑦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⑧不战,

战必胜矣。

注释:①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②域:名词作动词,限制。

③疆:边疆。④威:威慑。⑤得道者:指施行仁政的君主。⑥失道者:

指不施行仁政的君主。⑦畔(pdn):通“叛”,背叛。⑧有:要么,

或者。

文意我知道: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国去,不能靠封锁边疆

来实现;巩固国防,不能只靠险要的高山和大河;威慑天下,不能靠

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失道者的人少到了极点,他的

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得道者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

发动战争,只要发动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好题练一练:

1.结合全文请说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句子。

2.学完课文你一定有自己的心得,请写下来。

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

孤立。

2.略

2.陋室铭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④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⑥。

可以调素⑦琴,阅金经。无丝竹⑧之乱耳,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释义:①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②名:成为有

名的。

③灵:成为灵异的。④斯、是:均为指示代词,这。⑤鸿儒(h6ngr

u):这里

泛指博学之士。⑥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

人。⑦素:不加装饰的。⑧丝竹:泛指各种乐器,这里代指音乐。⑨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文意我知道:山不在于高还是低,只要有仙人在此居住就有了名

气;水不在于深还是浅,只要有龙在这里居住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

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

群痕迹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平时和我交谈的都

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

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

亭。(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好题练一练:

1.请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陋室第()惟吾德馨()

2.如果你是作者,你愿意住在陋室里面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

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

工整而且押韵。馨,原意是指气味芬香,这里引申为品德高尚。

2.略

3.劝学(节选)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