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4世纪,德谟斯梯尼曾多次担任雅典重要官职,经常发表演说,在公民大会提出议案。他曾资助城邦购买粮食、修筑城垣,出资赎回被俘公民,先后承担了5次舰船捐、2次宴会捐、2次合唱捐。这反映出当时雅典A.面临严重财政困难 B.金钱左右城邦民主制度C.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D.政治人物重视公共利益2.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C.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3.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中,最突出的现象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B.列强发展的不平衡与冲突C.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D.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4.《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5.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6.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C.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事实 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7.20世纪初,文献中使用“绅商”一词时,多分指绅士和商人两类人。但是随着“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这表明A.社会结构变动 B.商人地位提高 C.自然经济解体 D.近代工业发展8.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9.如表是不同史著对“公车上书”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至四月初八日投递(上书),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康有为《我史》“其(上)书宗旨则以变法为归……一言甚激切,大臣恶之,不为代奏。”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执政主和者……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同人以成事不说,纷纷散去,且有数省份取回知单者,议遂散。”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A.上书内容致使督察院拒收 B.上书目标在当时没有实现C.督察院拒收致使上书受挫 D.上书时间发生在四月初八10.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书序中写道:“我们今天的十二亿炎黄子孙,也同样怀有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可惜我们中华民族驱体上还保留有西方殖民主义留下的毒瘤,面积虽小,痛苦却大。前年,香港回归了……从此以后,我们真正是金瓯无缺,神州大地焉能不载歌载舞、普天同庆呢?”据此推断,该书序应作于A.“一国两制”提出之初 B.澳门回归祖国之前C.“九二共识”达成之时 D.两岸实现停火之际12.下图中德国人沮丧、日本人得意,那么中国人的反应应是A.窃喜 B.愤怒C.麻木 D.同情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材料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司法是此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北洋政府按照西方国家的司法改革要求,改革了旧有法制,设立了司法机构,但依然按照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设置司法机构。司法体制的独立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如审判机构与检察机构的分立,易受干扰的行政法院——平政院独立于立法、行政及普通法院之外,直隶于大总统。此外,颁布的《法院组织法》中专条规定“法官不得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强调“司法不党”。对于法律人才的选用,强调专业化,重视法官素质,侧重于留学西方法学毕业生并在社会上素有声望的人。北洋政府的司法改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逐步建立起了审判、检察、监狱、律师等一整套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为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政局的动荡不定直接影响了北洋时期的司法改革节奏,影响到了当时司法制度的理性设计与妥当运行,特别是司法执行环节问题突出,司法判决宣判之后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及其当下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司法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的司法改革。14.(20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近代以来,中西方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820~1957年中国城市人口变化表——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材料二在西欧,英国的城市化最为成功也最为彻底,对农业的推动作用也最大。18世纪时,英国城市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20%。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大批新兴的城市在西北部的偏僻地区拔地而起,英国掀起了城市化浪潮。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2%,1881年增至70%,1901年则高达80%。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得到建立,农村日益融入城市的发展轨道,在客观上为英国持续的城市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进入18世纪,英国贵族通过圈地运动将土地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良土壤,构筑防洪和排水工程。英国贵族还大力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鼓吹农业转型。通过这种农业革命,英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土地也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和整备,这一切都为英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充分的土壤。——摘编自姬超《西欧近代城市化的路径差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英国近代城市化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德谟斯梯尼作为政治人物积极承担社会义务,重视公共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积极承担城邦公共支出不能说明雅典财政困难,A选项错误;B选项中“左右”一词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当时雅典频繁发动战争的内容,C选项错误。故选D。2、B【解析】

据“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改革税制,实行摊丁入亩,赋税负担较重,由此带来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应该是带来购买土地,排除A;租佃关系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故选B。3、B【解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故B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17世纪,故A与材料无关;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C错误;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D错误。4、D【解析】

材料“邻家有女已放足”反映的就是放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D正确。鸦片战争之后和洋务运动之后尚未没有提及放足事宜,故A项和B项错误。戊戌变法之后是提出,并没有强制执行,故C项错误。5、C【解析】

“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故A项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6、A【解析】

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可知,鸦片战争期间民众的表现可知当时中国民众的观念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许多人还看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A符合题意;民众主动为英军服务,并非英军利诱,故B错误;据材料“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知,材料有一定的可信性,C说法错误;材料中只反映的是中国“民众”和“英军”的关系,没有涉及“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D错误。7、A【解析】

据材料“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有时二者已是浑然一体,难分彼此,变成某种亦绅亦商的、兼具绅、商特征的独特群体”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绅土和商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融合,已是浑然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群体,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表现,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B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C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工业的发展”,D错误。8、B【解析】

材料“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体现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出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需要,B正确;材料论述的古代官制改革的理念并不是说明“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A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示是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提高政府的效率,C错误;“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材料中枢机构演变的主要特点,D错误。9、B【解析】

从材料中的“却不收”“不为代奏”“议遂散”等信息可知,公车上书的目标在当时没有实现,故答案为B项;从康有为的记述来看,都察院是以皇帝已在《马关和约》上盖玺而拒绝接收,排除A项;从“以变法为归”“大臣恶之”来看,上书失败是因清政府反对变法,而不是因为督察院拒收,排除C项;从“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来看,四月初八“数省份取回知单”,没有去上书,排除D项。10、B【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②③④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刊物,故B符合题意。11、B【解析】

根据材料,季羡林大师指出,“前年香港回归了”,“从此以后,我们真正是金瓯无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书应作于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B选项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提出之初是在1980年代,“九二共识”达成于1992年,两岸实现停火是在1979年,三者均不能满足“前年,香港回归了”这一条件,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片中“沮丧的德国人”“得意的日本人”以及“山东省”的信息,可知是指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了日本,由此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因此中国人的反应是愤怒,故B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内容:设立司法机构;保持司法体制的独立;司法人员保持中立;选用专业的法律人才。(2)评价: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有利于维持北洋政府的统治;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制度设计与执行存在出入;受政局影响,改革节奏的波动性较大。【解析】

(1)内容:根据材料“北洋政府按照西方国家的司法改革要求,改革了旧有法制,设立了司法机构”可知,司法改革中设立司法机构;根据材料“司法体制的独立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如审判机构与检察机构的分立,易受干扰的行政法院——平政院独立于立法、行政及普通法院之外,直隶于大总统”可知,改革中保持司法体制的独立,司法人员保持中立;根据材料“对于法律人才的选用,强调专业化,重视法官素质,侧重于留学西方法学毕业生并在社会上素有声望的人”可知,选用专业的法律人才。(2)评价: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的司法改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逐步建立起了审判、检察、监狱、律师等一整套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可知,北洋政府通过改革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得到了社会认可,有利于维持北洋政府的统治;根据材料“为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可知,改革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建设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改革了旧有法制,设立了司法机构,但依然按照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设置司法机构。”可知,改革具有保守性;根据材料“政局的动荡不定直接影响了北洋时期的司法改革节奏,影响到了当时司法制度的理性设计与妥当运行”可知,受政局影响,改革节奏的波动性较大。根据材料“特别是司法执行环节问题突出,司法判决宣判之后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可知,制度设计与执行存在出入。14、(1)趋势:1820至1843年,城市化基本停滞;鸦片战争后至1936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但速度较慢;1936年1949年,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发展较快。原因:①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1936年后,日本全面侵华;1946年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国民政府压榨,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④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快速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2)不同:中国是在遭受侵略中城市化,英国是在对外侵略与工业革命中实现城市化;中国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率低,英国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启示:工业化与城市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