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典型题目练习讲解_第1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典型题目练习讲解_第2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典型题目练习讲解_第3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典型题目练习讲解_第4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典型题目练习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④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十一、常见考点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真题练习上海是怎么来的?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1)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4.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上海名字的由来(3)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2.不能删去。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3.D(4分)C(2分)4.评分说明:概括段意;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答案示例】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是如何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4分)(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答案】1.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2.(1)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2)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3.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2分)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1分)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1分)4.C漫说青铜器①中国的青铜器始于何时?黄帝时代已有铸造铜、铜编钟的传说:夏禹时代,又有“禹铸九鼎”的传说,但人们并没有发现青铜器实物。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西部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夏朝中晚期,说这个时期进入青铜时代,是有事实根据的。②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商朝。商朝第二十二代王武丁一个妃子的墓葬中,有200多件青铜礼器、130多件青铜兵器、5件大青铜铎、16件小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4件青铜镜、4件青铜虎、1件青铜勺、20多件其他青铜器。品种之丰富、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件三联铜巖(yǎn),在一个铜制的长凳上并排放着三个蒸煮食物的炊具,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③青铜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折射出,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④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器物,形制粗壮结实、方正严谨,象征无可争议的权力。这是目前已发现的分量最重的青铜器。⑤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权力的体现,因而制作讲究,上面有精美的浮雕纹饰。这种纹饰,大多是动物图案。其中少数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多数是神话中的动物。对于动物图案的意义,考古学家认为,神话中的动物功能,是把人的世界与祖先、神灵的世界相互沟通,以祈求他们在人世间的权力与财产得到庇佑。例如:饕餮(有头无身、食人未咽的怪兽)、肥遗(一个头两个身体的蛇)、夔(头尾横列中有一足的龙形兽)、虬(有角龙)、此外还有龙这种古人最崇拜的神话动物。不过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肥遗纹、夔纹、虬纹、龙纹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称或描述,有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⑥青铜器纹饰的风格从凝重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为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的扁长图形)、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晰的蟠螭纹、宴纹、攻战纹等,期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还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⑦青铜器与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而变迁,是中国奴隶社会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中国青铜器制造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商周时期高超的技术和文化。相关链接:1980年代末,四川三星堆青铜器的出土,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三星堆是商朝时期蜀国的都城遗址,大量精美绝伦而又怪异的青铜器,令人诧异莫名。其中一件青铜人像,有真人大小,面部造型逼真,浓眉阔目,高鼻大耳,头冠上有羽毛装饰物,身穿三层华衣,上面有夔纹、拳爪纹、人面纹、以及云雷纹图案,透露出神秘的色彩。1、对第②段加点词语“叹为观止”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分)A.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感叹所见的事物不会停止。C.赞美看到的事物不会停止。D.感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2、请从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妙处。(4分)答: 3、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