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_第1页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_第2页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_第3页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_第4页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前言.............................................2

第一章中学数学解题基本方法....................3

一、配方法................................3

二、换元法................................7

三、待定系数法...........................14

四、定义法................................19

五、数学归纳法...........................23

六、参数法...............................28

七、反证法...............................32

八、消去法..............................

九、分析和综合法........................

十、特殊和一般法........................

十一、类比和归纳法....................

十二、视察和试验法....................

第二章中学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35

一、数形结合思想.........................35

二、分类探讨思想.........................41

三、函数和方程思想.......................47

四、转化(化归)思想.....................54

第三章高考热点问题和解题策略.................59

一、应用问题.............................59

二、探究性问题...........................65

三、选择题解答策略.......................71

四、填空题解答策略.......................77

附录..........................................

一、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二、两套高考模拟试卷....................

三、参考答案............................

前B

美国闻名数学教化家波利亚说过,驾驭数学就意味着要擅长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

个新问题,总想用熟识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意于解出来,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

解透彻及融会贯穿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特殊是突出考查实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实力,提高数学素养,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高考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

①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等;

②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③数学思维方法:视察和分析、概括和抽象、分析和综合、特殊和一般、类比、归纳和演

绎等;

④常用数学思想:函数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探讨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基础学问相比较,它有较高的地位和层次。数学学问是数学内容,可

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遗忘。而数学思想

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悟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相识、处理

和解决,驾驭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学问遗忘了,数学

思想方法也还是对你起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具有模式化和可操作

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和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

学习、驾驭数学学问的同时获得。

可以说,“学问”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深化,提高数学素养的核心就是

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相识和运用,数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就是“实力”。

为了帮助学生驾驭解题的金钥匙,驾驭解题的思想方法,本书先是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

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和综

合法、特殊和一般法、类比和归纳法、视察和试验法,再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和

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探讨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最终谈谈解题中的有关策略和

高考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在附录部分供应了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在每节的内容中,先是对方法或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再以三种题组的形式出现。再

现性题组是一组简洁的选择填空题进行方法的再现,示范性题组进行具体的解答和分析,对方

法和问题进行示范。巩固性题组旨在检查学习的效果,起到巩固的作用。每个题组中习题的选

取,又尽量综合到代数、三角、几何几个部分重要章节的数学学问。

第一章中学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一、配方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

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须要我们适当预料,并且合理运用“裂项”和“添

项”、“配”和“凑”的技巧,从而完成配方。有时也将其称为“凑配法”。

最常见的配方是进行恒等变形,使数学式子出现完全平方。它主要适用于:已知或者未知

中含有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代数式的探讨和求解,或者缺项的二次曲线的

平移变换等问题。

配方法运用的最基本的配方依据是二项完全平方公式(a+b)2=a?+2+b2,将这个公式敏

捷运用,可得到各种基本配方形式,如:

a2+b2=(a+b)2—2=(a—b)2+2;

a2++b2=(a+b)之一=(a—b)?+3=(a+g)2+(等b)2;

a2+b2+c2+++=-[(a+b)2+(b+c)2+(c+a)2]

2

a2+b2+c2=(a+b+c)2—2(++)=(a+b—c)2—2()="••

结合其它数学学问和性质,相应有另外的一些配方形式,如:

1+2a=1+2aa=(a+a)2;

x2H--y—(x+—)2-2=(x——)2+2;...等等。

XXX

I、再现性题组:

1.在正项等比数列{a“}中,at52a353725,则a3+a5=(.

2.方程x?+y2—4—2y+5k=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

A.1<k<lB.k〈+或k>lC.keRD.k=5或k=l

3.已知4a+4a=i,则a+a的值为。

A.1B.-1C.1或一1D.0

4.函数y=5(-2x?+5x+3)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A.(一8,B.谆8)c.(一九曰D.3)

5.已知方程②(2)1=0的两根X1、x2,则点Pt?)在圆-4上,则实数a=。

【简解】1小题:利用等比数列性施〜”+产a广,将己知等式左边后配方(a3+a$)2易

求。答案是:50

2小题:配方成圆的标准方程形式(x—a)?+(y—b)2=r2,解/〉0即可,选B。

3小题:已知等式经配方成(2a+2a)2—22a2a=l,求出aa,然后求出所求式的平方

值,再开方求解。选C。

4小题:配方后得到对称轴,结合定义域和对数函数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求解。选D。

5小题:答案3—VTT。

II、示范性题组:

例L己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

长为。

A.2V5B.V14C.5D.6

【分析】先转换为数学表达式: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则,而欲求对角线长怖F7,

将其配凑成两已知式的组合形式可得。

【解】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由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

24”而得:。

长方体所求对角线长为:yjx2+y2+z2—7(x+y+z)2-2(xy+yz+xz)=V62-11=5

所以选B。

【注】本题解答关键是在于将两个已知和一个未知转换为三个数学表示式,视察和分析三

个数学式,简洁发觉运用配方法将三个数学式进行联系,即联系了已知和未知,从而求解。这

也是我们运用配方法的一种解题模式。

例2.设方程x2++2=0的两实根为p、q,若(K)2+(4)2W7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qp

【解】方程X?++2=0的两实根为p、q,由韦达定理得:p+q=-k,=2,

(与2+(g)2===KP+4)二2Pm2_2p2q2=忘7,解得kW—或访。

qp(pq)~

又:p、q为方程x?++2=0的两实根,,△=k2—820即k22播或—

综合起来,k的取值范围是:一Ji6WkW—20或者2&WkWa6。

【注】关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总是先考虑根的判别式“△”;已知方程有两根时,

可以恰当运用韦达定理。本题由韦达定理得到p+q、后,视察已知不等式,从其结构特征联

想到先通分后配方,表示成p+q和的组合式。假如本题不对“△”探讨,结果将出错,即使

有些题目可能结果相同,去掉对“△”的探讨,但解答是不严密、不完整的,这一点我们要尤

为留意和重视。

例3.设非零复数a、b满意a2++?0,求(”项+()小。

【分析】对已知式可以联想:变形为(1)2+G)+l=0,则£=3(3为1的立方虚根);

bbb

或配方为(a+b)2=o则代入所求式即得。

【解】由a2++20变形得:(T)2+(T)+1=0'

bb

设3=g,则32+3+1=0,可知3为1的立方虚根,所以:—33=石3=1。

bcoa

又由屋++20变形得:(a+b)2=,

所以()1998+()1998=(土)999+(2)999=(3)999+(^)999=川硼+万999=2。

abahba

【注】本题通过配方,简化了所求的表达式;巧用1的立方虚根,活用3的性质,计算表

达式中的高次嘉。一系列的变换过程,有较大的敏捷性,要求我们擅长联想和绽开。

【另解】由a2++b?=0变形得:(?)2+(?)+1=0,解出2=后,化成三角形式,代

入所求表达式的变形式《)翊+(2)则后,完成后面的运算。此方法用于只是未联想到3时进

ba

行解题。

假如本题没有想到以上一系列变换过程时,还可由屋++^=0解出:a=b,干脆代入所

求表达式,进行分式化简后,化成复数的三角形式,利用棣莫佛定理完成最终的计算。

m、巩固性题组:

1.函数y=(x—a)2+(x—b)2(a、b为常数)的最小值为。

A.8B.C.D.最小值不存在

2.a、B是方程X,-2+a+6=0的两实根,则(a-1)?+(BT)?的最小值是。

A.一普B.8C.18D.不存在

3.已知x、y£R+,且满意x+3y—1=0,贝U函数t=2*+8>有。

A.最大值2近B.最大值立C.最小值2四B.最小值立

22

4.椭圆x2—2+3y?+a2—6=0的一个焦点在直线x+y+4=0上,则a=。

A.2B.-6C.-2或一6D.2或6

5.化简:2VT荷森+J2+2COS8的结果是。

A.24B.24-44C.-24D.44-24

6.设巳和F2为双曲线式一y2=l的两个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且满意Ns=90°,则△峰

4

的面积是。

7.若X〉一1,则f(x)=x?+2x+_L的最小值为。

X+1

8.已知生(3<a<2JI,(a-B)=li,(a+B)=-3,求2a的值。(92年高考题)

24135

9.设二次函数f(x)=?++C,给定m、n(m<n),且满意A?[()?+22]+2Am()-]+B?+

C2=0o

①解不等式f(x)>0;

②是否存在一个实数t,使当tG()时,f(x)<0?若不存在,说出理由;若存在,指出t

的取值范围。

4422

10.设s>l,t>l,mGR,x=s+,,y=5+,+m(s+,),

①将y表示为x的函数y=f(x),并求出f(x)的定义域;

②若关于x的方程f(x)=0有且仅有一个实根,求m的取值范围。

二、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

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探讨

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学问背景中去探讨,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困难问题简洁化,

变得简洁处理。

换元法又称协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

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和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识的形式,把困难的计算和推

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探讨方

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局部换元又称整体换元,是在已知或

者未知中,某个代数式几次出现,而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当然有时候要通过变

形才能发觉。例如解不等式:4,+2,-2与0,先变形为设2'=t(t〉0),而变为熟识的一元

二次不等式求解和指数方程的问题。

三角换元,应用于去根号,或者变换为三角形式易求时,主要利用已知代数式中和三角学

问中有某点联系进行换元。如求函数+的值域时,易发觉xG[O,1],设x=2a,

ae[0,1],问题变成了熟识的求三角函数值域。为什么会想到如此设,其中主要应当是发觉

值域的联系,又有去根号的须要。如变量x、y适合条件x?+y2=r2(r>0)时,则可作三角

代换x=。、y=。化为三角问题。

均值换元,如遇到乂+丫=$形式时,设X='+t,y=;—t等等。

我们运用换元法时,要遵循有利于运算、有利于标准化的原则,换元后要留意新变量范围

的选取,确定要使新变量范围对应于原变量的取值范围,不能缩小也不能扩大。如上几例中的

jr

t〉0和a£[0,—]o

I、再现性施组:

1=•+的最大值是。

2.设f(x2+l)=〃(4—X,)(a>l),则f(x)的值域是。

3.已知数列{a,J中,3)=—1,an+l•a„=a„+I—a„,则数列通项a〃=。

4.设实数x、y满意x?+2—1=0,则x+y的取值范围是。

5.方程=3的解是。

6.不等式2(2,-1)•2(2向—2)〈2的解集是。

【简解】1小题:设=­[—五L,&],则y=]/+t一51对称轴t=—1,当t=&一,yg

=:+&;

2

2小题:设X?+I=t(t2l),则f(t)="[-(l)2+4],所以值域为(-8/];

3小题:已知变形为」一一‘■=一1,设b,=’,则b|=-1“=-1+(n—1)(T)=-n,

a“+i%%

所以a“=一工;

n

4小题:设x+y=k,则x2—2+1=0,△udk?—420,所以k21或kW—1;

5小题:设3*=y,则3y?+2y—1=0,解得y=;,所以x=-1;

6小题:设2(2'—l)=y,则y(y+l)<2,解得一2<y〈l,所以

n、示范性题组:

例1.实数X、y满意4x2—5+4y2=5(①式),设s=x?+y2,求J----bf—的值。

°max°min

(93年全国中学数学联赛题)

【分析】由S=x?+y2联想到2a+2a=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设代入①式求5四和S,面的

值。

【解】设代入①式得:4S—5s•aa=5

解得S=;

V-1^2a3W8—52aW13A—

133

.11_313_16_8

一。+=一历+历一历一1

此种解法后面求S最大值和最小值,还可由2a=的有界性而求,即解不等式:W1。这种

方法是求函数值域时常常用到的“有界法”。

【另解】由S=x?+y2,设x2=g+t,y2=g—t,

则=±代入①式得:4S±5=5,

移项平方整理得100239S2-160S+100=0。

・•・39S2-1605+100^0解得:《〈SW5

.1,13113168

SmaxS*1010105

【注】此题第一种解法属于“三角换元法”,主要是利用已知条件S=x2+y2和三角公式

2a+2a=1的联系而联想和发觉用三角换元,将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值域问题。其次种

解法属于“均值换元法”,主要是由等式S=x?+y2而依据均值换元的思路,设x2=*+t、

2

y2=2-t,削减了元的个数,问题且简洁求解。另外,还用到了求值域的几种方法:有界法、

2

不等式性质法、分别参数法。

和“均值换元法”类似,我们还有一种换元法,即在题中有两个变量x、y时,可以设x=a

+b,y=a—b,这称为“和差换元法”,换元后有可能简化代数式。本题设x=a+b,y=a-

b,代入①式整理得3a2+13b2=5,求得a2@[0,1],所以S=(a—b)2+(a+b)?=2(a?+

10,20,_1010,京卡1.1g,士

b2)=—+—a2e[r—,再求「十「的值。

13J»max3min

例2.△的三个内角A、B、C满意:A+C=2B,+=一,求的值。(96年全国理)

【分析】由已知"A+C=2B”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性质,可得;由“A+C

=120°”进行均值换元,则设,再代入可求a即。

【解】由△中已知A+C=2B,可得,

由A+C=120°,设,代入已知等式得:

+=+=+===—2后,

解得:苧,即:

【另解】由A+C=2B,得A+C=120°,B=60°□所以+=—

=-2V2,设=--Jl=一V2-m,

所以=,=,两式分别相加、相减得:

+=2==,

-=-2=—V3=,

即:=一,--,代入?+2=1整理得:3m‘一16m—12=0,解出m?=6,代入==下。

【注】本题两种解法由“A+C=120。"、"+=—2孤”分别进行均值换元,随后结合

三角形角的关系和三角公式进行运算,除由己知想到均值换元外,还要求对三角公式的运用相

当娴熟。假如未想到进行均值换元,也可由三角运算干脆解出:由A+C=2B,得A+C=120°,

B=60°。所以+=—=一2&,即+=—2后,和积互化得:

2=—行[()+(),即=半一&()=芋一加(22—1),整理得:4V22+2-3V2=0,

解得:=节

例3.设a>0,求f(x)=2a(+)-----2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设+=3则te[-V2,V2],由(+)2=1+2•得:•二

y

,2"+;(a>0),te,-[-V2,V2]

V2

t=-近时,取最小值:-2a2-2aa—;

当2a时,t=近,取最大值:-2a2+2/a—;;

当0<2aWa时,t=2a,取最大值:;。

flV2

_1-(Oo<a<—)

•••f(x)的最小值为一2a2—2&a-最大值为『2。

22厂1后

—2<?_+2v2a——(n>—

【注】此题属于局部换元法,设+=t后,抓住+和•的内在联系,将三角函数的值域问

题转化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值域问题,使得简洁求解。换元过程中确定要留意新的参数的

范围(tF[-72,V2])和+对应,否则将会出错。本题解法中还包含了含参问题时分类探讨

的数学思想方法,即由对称轴和闭区间的位置关系而确定参数分两种状况进行探讨。

一般地,在遇到题目已知和未知中含有和的和、差、积等而求三角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

题型时,即函数为f(土,),常常用到这样设元的换元法,转化为在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或一

次函数的探讨。

例4.设对所于有实数x,不等式、+2x2急+2〉。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87年

全国理)

【分析】不等式中2、2念、2三项有何联系?进行对数式的有关变形后不难发觉,再实

施换元法。

【解】设贝!12=2=3+2=3—,-^7=3—t,2=2,^^=-2t,

«+12222aza+1z-2a

代入后原不等式简化为(3-t)x2+2-2t>0,它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所以:

\,解得...t<0gp2—<0

[A=4r2+8r(3-0<02a+\

0<—<1,解得0<a<l。

a+1

【注】应用局部换元法,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为什么会想到换元及如何设

元,关键是发觉已知不等式中,、2乌、2三项之间的联系。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

运用了“判别式法”。另外,本题还要求对数运算非常娴熟。一般地,解指数和对数的不等式、

方程,有可能运用局部换元法,换元时也可能要对所给的已知条件进行适当变形,发觉它们的

联系而实施换元,这是我们思索解法时要留意的一点。

例5.已知=,且+=(②式),求土的值。

【解】设==k则。=,0=,且20+2。=k2(22)=l,代入②式得:+==%

即:

xy3

X2.1初,且o-F1.X.yf百

设一r=t,则mt+-=1120,解得:t=3或彳..一=±6或±?

y-t33y3

【另解】由±==0,将等式②两边同时除以,再表示成含。的式子:1+,。=

y

(l+tg2O)x---—=—20,设20=t,贝!13t2—10t+3=0,

灾"再)3

,t=3或;,解得土=±6或土半。

3y3

【注】第一种解法由=而进行等量代换,进行换元,削减了变量的个数。其次种解法将已

知变形为土=,不难发觉进行结果为0,再进行换元和变形。两种解法要求代数变形比较娴熟。

y

在解高次方程时,都运用了换元法使方程次数降低。

例6.实数x、y满意+=1,若x+y—k>0恒成立,求k的范围。

【分析】由已知条件+=1,可以发觉它和a?+b2=l有相像之处,于是实施三角换元。

【解】由+=1,设三」=0,亨=0,

34

即:代入不等式x+y—k>0得:

36+49-k>0,即k<3。+4。=5(。+小)

所以k<-5时不等式恒成立。

【注】本题进行三角换元,将代数问题(或者是解析几何问题)化为了含参三角不等式恒

成立的问题,再运用“分别参数法”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从而求出参数范围。一般地,

在遇到和圆、椭圆、双曲线的方程相像的代数式时,或者在解决圆、椭圆、双曲线等有关问题

时,常常运用“三角换元法”。

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运用数形结合法的思想方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不等式++c>0

(a>0)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c=0所分平面成两部分中含x轴正方向的一部分。此题不等式

恒成立问题化为图形问题:椭圆上的点始终位于平面上x+y-

k>0的区域。即当直线x+y—k=O在和椭圆下部相切的切线之

下时。当直线和椭圆相切时,方程组

'叱一)+:()'+=所有相等的一组实数解,

消元后由△=()

尤+y一4=0

可求得k=-3,所以k<-3时原不等式恒成立。

-k>0

m、巩固性题组:k平面

1.已知f(x3)=(x〉0),则f(4)的值为。区域

A.22B.12C.22D.24

333

2.函数y=(x+l)4+2的单调增区间是。

A.[-28)B.[-1°°)D.(-88)C.(-81]

3.设等差数列{a“}的公差d=g,且S[oo=145,1^21+23+25+..+2缈的值为。

A.85B.72.5C.60D.52.5

4.已知x?+4y2=4x,则x+y的范围是。

5.已知a20,b20,a+b=l,则+的范围是。

6.不等式&>+之的解集是(4),则a=,b=

2o

7.函数y=2x+G的值域是。

8.在等比数列{a“}中,a1+a?+…+a”>=2,a”+an+…+230=12,求231+232+…+a6(>。

9.实数m在什么范围内取值:对随意实数x,不等式2+2+4m—l<0恒成立。

10.已知矩形,顶点C(4,4),A点在曲线X2+y2=2

(x>0〉0)上移动,且、始终平行x轴、y轴,求矩形的最

小面积。

三、待定系数法

要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设出某些未知系数,然后依据所给条件来确定这些未知系数的

方法叫待定系数法,其理论依据是多项式恒等,也就是利用了多项式f(X)三g(X)的充要条件是:

对于一个随意的a值,都有f(a)=g(a);或者两个多项式各同类项的系数对应相等。

待定系数法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已知,正确列出等式或方程。运用待定系数法,就是把具有

某种确定形式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数,转化为方程组来解决,要推断一个问题

是否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主要是看所求解的数学问题是否具有某种确定的数学表达式,假如具

有,就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例如分解因式、拆分分式、数列求和、求函数式、求复数、解

析几何中求曲线方程等,这些问题都具有确定的数学表达形式,所以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运用待定系数法,它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所求问题含有待定系数的解析式;

其次步,依据恒等的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第三步,解方程组或者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何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利用对应系数相等列方程;

③由恒等的概念用数值代入法列方程;

④利用定义本身的属性列方程;

利用几何条件列方程。

比如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时,我们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首先设所求方程的形式,其

中含有待定的系数;再把几何条件转化为含所求方程未知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最终解所得的

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的系数,并把求出的系数代入已经明确的方程形式,得到所求圆锥曲线

的方程。

I、再现性题组:

1.设f(x)=1"+m,f(x)的反函数fT(x)=-5,那么m、n的值依次为。

A.—,—2B.——,2C.—,2D.——,—2

2222

2.二次不等式?++2>0的解集是(一:,;),则a+b的值是。

A.10B.-10C.14D.-14

3.在(1—x3)(1+x)]。的绽开式中,X,的系数是。

A.-297B.-252C.297D.207

31

4.函数y=a—3x(b<0)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一5,则y=-43的最小正周期是。

5.和直线L:2x+3y+5=0平行且过点A(14)的直线L'的方程是。

6.和双曲线x2—J=1有共同的渐近线,且过点(2,2)的双曲线的方程是。

【简解】1小题:由f(x)=5+m求出f-Yx)=2x—2m,比较系数易求,选C;

2小题:由不等式解集(一;,;),可知一g、:是方程?++2=0的两根,代入两根,列出

关于系数a、b的方程组,易求得a+b,选D;

3小题:分析X,的系数由C:。和(-1)£两项组成,相加后得炉的系数,选D;

4小题:由己知最大值和最小值列出a、b的方程组求出a、b的值,再代入求得答案等;

5小题:设直线L'方程2x+3y+c=0,点A(14)代入求得C=10,即得2x+3y+10=0;

222

6小题:设双曲线方程*2—3=入,点(2,2)代入求得入=3,即得方程3一气■二屋

II、示范性题组:

例1.已知函数丫=的最大值为7,最小值为一1,求此函数式。

【分析】求函数的表达式,事实上就是确定系数m、n的值;已知最大值、最小值实际是就

是已知函数的值域,对分子或分母为二次函数的分式函数的值域易联想到“判别式法”。

【解】函数式变形为:(y—m)x2—4V3x+(y—n)=0,xGR,由已知得y—mWO

△=(-4g)?—4(y—m)(y—n)20即:y?—(m+n)y+(—12)WO①

不等式①的解集为(-1,7),则一1、7是方程y?—(m+n)y+(-12)=0的两根,

14-(m+n)+mn-12=0

代入两根得:

49-7(/n+77)+mn-12=0

,y=或者y=

此题也可由解集(-1,7)而设(y+l)(y—7)W0,即y2-6y-7^0,然后和不等式①比较系数

而得:,解出m、n而求得函数式y。

【注】在所求函数式中有两个系数m、n须要确定,首先用“判别式法”处理函数值域问

题,得到了含参数m、n的关于y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且知道了它的解集,求参数m、n。两种

方法可以求解,一是视为方程两根,代入后列出m、n的方程求解;二是由已知解集写出不等

式,比较含参数的不等式而列出m、n的方程组求解。本题要求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概念

理解透彻,也要求理解求函数值域的“判别式法”:将y视为参数,函数式化成含参数y的关

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可知其有解,利用△》(),建立了关于参数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

是值域,运用“判别式法”的关键是否可以将函数化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例2.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和短轴两端连线相互垂直,且此焦点和长轴较近的

端点距离是加一石,求椭圆的方程。

【分析】求椭圆方程,依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设a、b、c后,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口理建立一个方程,

再将焦点和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其次个方

程。

【解】设椭圆长轴2a、短轴2b、焦距2c,则,|

解得:

/.所求椭圆方程是:器+?=1

也可有垂直关系推证出等腰△'F'后,由其性质推证出等腰4

B,0,h,再进行如下列式:,更简洁求出a、b的值。

【注】圆锥曲线中,参数(a、b、c、e、p)的确定,是待定系数法的生动体现;如何确

定,要抓住已知条件,将其转换成表达式。在曲线的平移中,几何数据(a、b、c、e)不变,

本题就利用了这一特征,列出关于a-c的等式。

一般地,解析几何中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大部分用待定系数法,基本步骤是:设方程(或

几何数据)一几何条件转换成方程一求解一已知系数代入。

例3.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2z+2・32+…+n(n+l)2=(2++c)对一切

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89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是否存在,不妨假设存在。由已知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取特殊值n=l、2、

3列出关于a、b、c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c的值,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对全部

自然数n都成立。

【解】假设存在a、b、c使得等式成立,令:n=l,得4=g(a+b+c);n=2,得22=g(4a

o2

+2b+c);n=3,得70=9a+3b+c。整理得:

,解得,

于是对n=l、2、3,等式1・2?+2+…+n(n+l)2=(3n2+lln+10)成立,下面用数

学归纳法证明对随意自然数n,该等式都成立:

假设对n=k时等式成立,即1•22+2・32+-+k(k+l)2=(3k2+llk+10);

当!)=1;+1时,1•22+2•324------Fk(k+1)2+(k+1)(k+2)2=(3k2+1lk+10)+(k+

1)(k+2)2=(k+2)(3k+5)+(k+l)(k+2)2=(3k2+5k+12k+24)=[3(k+D2+ll(k

+1)+10],

也就是说,等式对n=k+l也成立。

综上所述,当a=8、b=ll、c=10时,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注】建立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在于由几个特殊值代入而得到。此种解法中,也体现

了方程思想和特殊值法。对于是否存在性问题待定系数时,可以依据先试值、再猜想、最终归

纳证明的步骤进行。本题假如记得两个特殊数列V+23+…+力、产+22+…求和的公

式,也可以抓住通项的拆开,运用数列求和公式而干脆求解:由n(n+l)2=n3+2n2+n得S“

=1,22+2•324Fn(n+1)2=(I3+23Hbn3)+2(12+224Fn2)+(1+24Fn)

=+2X+=(3n2+lln+10),综上所述,当a=8、b=ll>c=10时,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

数n都成立。

例4.有矩形的铁皮,其长为30,宽为14,要从四角上剪掉边长为的四个小正方形,将剩

余部分折成一个无盖的矩形盒子,问x为何值时,矩形盒子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分析】实际问题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探讨,先由已知条件选取合适的变量建立目标函

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探讨。

【解】依题意,矩形盒子底边边长为(30—2x),底边宽为(14—2x),高为。

盒子容积V=(3O-2x)(14-2x)x=4(15-x)(7-x)x,

明显:15—x>0,7-x>0,x>0o

设V==(15a-)(7b-)x(a>0>0)

ab

—〃一/7+l=O

{15。-ax-ib-bx-x

i3

解得:a=-,b=-,x=3o

44

ii-3-64,153、—64八364

从而V=〒(—--x)x^—()3=牙KXZO2r7=576。

3444433

所以当x=3时,矩形盒子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576、

【注】均值不等式应用时要留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当条件不满意时要凑配系数,可以用“待

44

定系数法”求。本题解答中也可以令v=2(15a—)(7—X)或4(15-X)(7a-),再由运用

abab

均值不等式的最佳条件而列出方程组,求出三项该进行凑配的系数,本题也体现了“凑配法”

和“函数思想”。

m>巩固性题组:

1.函数y="的x£[28)上恒有〉1,则a的取值范围是。

A.2>a>_L且a关1B.0〈a〈_L或l〈a<2C.Ka<2D.a>2或0<a〈_l

222

2.方程x?++q=0和x?++p=。只有一个公共根,则其余两个不同根之和为。

A.1B.-1C.p+qD,无法确定

3.假如函数y=2x+a・2x的图像关于直线x=-2L对称,那么a=。

8

A.41B.-41C.1D.-1

4.满意C:+l•C:+2•C:+…+n•C;;<500的最大正整数是。

A.4B.5C.6D.7

5.无穷等比数列{a,J的前n项和为S,,=a-_L,则全部项的和等于。

A.-1B.1C.1D.和a有关

22

6.(1+)9=bo+]+2------匕力若b()+b|+b2T-----Fb9=-1,则k=。

7.经过两直线llx—3y—9=0和12x+y—19=0的交点,且过点(32)的直线方程为。

8.正三棱锥底面边长为2,侧棱和底面所成角为60°,过底面一边作截面,使其和底面

成30°角,则截面面积为。

9.设y=f(x)是一次函数,已知f(8)=15,且f(2)、f⑸、(fl4)成等比数列,求f⑴+

£(2)+—+1'(111)的值。

10.设抛物线经过两点(-1,6)和(T2),对称轴和x轴平行,开口向右,直线y=2x+7和

抛物线截得的线段长是4而,求抛物线的方程。

四、定义法

所谓定义法,就是干脆用数学定义解题。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都是由定

义和公理推演出来。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

性来明确概念。

定义是千百次实践后的必定结果,它科学地反映和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特点。简

洁地说,定义是基本概念对数学实体的高度抽象。用定义法解题,是最干脆的方法,本讲让我

们回到定义中去。

I、再现性题组:

1.已知集合A中有2个元素,集合B中有7个元素,AUB的元素个数为n,则。

A.2W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