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北方交大附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北京市北方交大附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北京市北方交大附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北京市北方交大附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北京市北方交大附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北京市北方交大附中高考仿真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的是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④2.据统计,“八七”会议后的三个月内,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多达22次,但唯独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A.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针B.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C.打破了苏联革命道路束缚D.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要获取西周时期贵族活动信息,下列材料中可信度较高的是①甲骨文②神话传说③青铜器铭文④《诗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祠堂是古代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的祖庙为“家庙”。与此现象最相关的观念是()A.万物有灵与皇权至上 B.血族宗亲与君主专制C.敬宗收族与尊卑有序 D.图腾崇拜与家族伦理5.如图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的封面,反映了柏林墙给德国人民造成的苦难。柏林墙有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关于长城和柏林墙,下列说法比较贴切的是A.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铁骑而建B.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标志,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建C.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D.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6.1948年8月,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釆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在一段时期内颇见成效,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蒋经国的“打虎”行为A.扭转了内战战场失利的局面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消除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 D.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7.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为主体,女神赤着脚,左手拿枪,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人们在硝烟弥漫、尸横遍地的街道上迎风前进。前景是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保皇党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墙的各阶层百姓,空中还飘扬看鲜艳的三色旗。据此判断,该画作体现的艺术特点是A.鼓吹理性主义,追求严谨造型B.关注社会现实,讴歌劳动创造C.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D.表达绝望情绪,色彩反差强烈8.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中国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A.工业化起步较晚但进展顺利 B.工业生产基础较差发展较慢C.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高低相差十余倍9.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儒者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10.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利用市场机制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D.按劳分配产品11.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简短的建交公报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这一外交核爆A.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C.体现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12.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包括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③民众掀起抵制洋货运动④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3.下列是两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据图可得出,中国A.军事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南移 C.版图向南扩展 D.经济重心南移14.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调节农业生产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整顿财政金融 D.实行以工代赈15.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不知道你出生之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在他看来,历史学有助于A.为帝王将相提供历史借鉴 B.增强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C.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 D.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16.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D.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17.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B.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C.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D.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18.19世纪60年代前期,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创办一个仿效西方的全国邮政系统,清政府没有接受。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了国立邮政——大清邮政,后设邮传部,接管全国邮政。这一变化反映出A.英国在侵华中占主体地位 B.近代化的趋势和时代要求C.中国近代通讯业开始起步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19.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与此相比,周人有明显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显示出早期宗法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20.随着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罗马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原有市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益。为此,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创立了一套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这表明罗马万民法A.具有较强的时代适应性 B.司法实践日趋灵活多样C.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适用于境内的所有居民21.下表为在国际体系、利益相关度和力量对比影响下霸权国与非霸权国采取的关系类型。据此可推知,在国际关系中A.追随霸权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B.多极化确实有利于制约世界霸权C.追随和不介入战略居次要地位 D.两极格局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22.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二者的相似之处是A.面临内忧外患困难形势B.推动本国实现了工业化C.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D.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23.光绪年间担任兵部尚书的徐寿衡曾说:“我兵部惟知绿营兵数,若其勇营练军,各督抚自为之,吾兵部安得之。国家每遇战事,调派地方军队,一兵一卒一饷一粥,朝廷皆待之督抚”。这表明晚清时期A.绿营力量威胁国家安定 B.传统的军队体制已经瓦解C.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地方督抚主导近代化进程24.19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科学种族主义学说。在《人种不平等论》中,戈宾诺将人类划分为四个主要人种:非洲人描绘为愚钝懒惰的人群;亚洲人聪慧但驯良;美洲土著迟钝而傲慢;只有欧洲人充满智慧、高贵,并在道德上高于其他种族。这种思想本质上反映了A.种族主义成为欧洲帝国主义的专属品B.欧洲各国社会与文化的差异C.生物进化论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异化D.欧洲势力在世界的主宰地位25.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A.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B.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C.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26.辛亥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当革命党人组织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进行斗争时,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导致战事再起,重演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由此看出当时的商人A.饱含着救亡图存的动机B.对政治变革态度相对保守C.求稳与求变的复杂心态D.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27.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主张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主张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横线上的文字应该是A.现实主义B.人文主义C.理性主义D.现代主义28.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D.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29.鸦片泛滥后,林则徐曾前往汉口等地实地探查,了解到民族经济的萧条和行商店铺的艰难处境,迅速得出鸦片输入独占市场破坏商业经济的结论。这种认识()A.具有保护利权意识 B.体现对统治基础的维护C.推动商战思想形成 D.揭示了国内市场的广阔30.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千1876年在上海登船赴欧,对沿途所记,编为《使西纪程》。由千驻英期间(1876—1879年)参观了各地的工厂学校和政府机构,郭嵩焘的观念产生了根本变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於学"的惊呼。这期间,他可能会看见A.《物种起源》第一次出版发行 B.英国人驾驶汽车出行C.电话作为新的通讯方式已出现 D.无线电通信试验成功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在恐夷氛围中,作为朝廷封疆大吏的丁宝桢(1820—1886年)提出了他的御侮边防思想。丁宝桢对“西洋以通商为主,苟驾驭得宜,一时尚无战争”“日本立意窥视中国,数年之后必将与我开衅”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沿海“天津则必争以为要抉之地,上海则必据以为根本之图,而其中间寄屯粮草、转运煤水,缓急可便于接济者则必在山东”。丁宝桢认为“海防应办之事大要实不外练兵,简器造船三大端,而筹饷为兵器船三者之根本,用人持久又为兵器船三者之实用”,他明确地认识到,清王朝已经腐朽的原有军队,不可能守住海防,必须加以整顿和改革,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海军队伍。——摘编自陈朝祥、杨秀莲《丁宝桢边防思想初探》(1)根据材料,概括丁宝桢的边防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丁宝桢的边防思想。32.材料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提出,土地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由公社所有制转变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主要归生产队所有。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进一步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对生产队的生产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和分配工作,进行正确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帮助它们改善经营管理;领导兴办和管理全大队范围的或者几个生产队共同的水利建设和其他农田基本建设;根据生产的需要,按照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各生产队之间必要的协作;管好、用好大队所有的大型中型农业机具和运输工具。——摘编自谢迪斌《20世纪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特征与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93年9月,英国派马葛尔尼率团访华,这是英国对中国首次高级外交活动。使团访华名义上是专程来北京祝贺乾隆80大寿,祝寿礼品、天文仪器、地球仪、望眼镜、秒表、战舰模型、毛瑟枪等,他们提出,准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粤海关除了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准允北京常住外交使节等,他们提出要扩大茶叶贸易,认为英国政府所需茶叶,比以前此物正式输入大英者已过三倍,尤其特别与中国和善,俾交通频繁,供给不断。一一-陶德臣《英使马葛尔尼与茶》材料二:1834年,英国印度总督成立茶叶委员会,负责调研和规划在印度种制茶叶的问题,在英印度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下,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839年。印度成立阿萨姆公司,由于缺乏种茶经验和管理不善,该公司巨大亏损。在调整了管理者和改进生产方法后,种植上经过科学的剪枝与采摘,以节省人工的最新机器制造出来的。阿萨姆公司最终摆脱了困境,并子当年宣布首次获利3000英镑,此后私人资本纷纷投资种植茶叶。到1859年,私人投资经营的茶叶已达50处以上。而同期中国茶叶的经营方法是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外国炒茶俱用机器,中国则全用人工,因茶商各谋各业,且股本无多,加之官府盘剥,不能购置机器。——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1)依据材料一,分析英国使团来华的目的。(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印度茶崛起、中国茶衰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赴海地维和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①项符合题意;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也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④项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六方会谈是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并非以联合国为中心,②项不符合题意;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C【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开始了把革命力量引向农村的伟大实践,打破了苏联“城市中心论”,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B选项错误,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是古田会议;D选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秋收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C【解析】

第一手史料指亲历者直按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等原始资料,第二手史料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是间接史料。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比较可信,故①③符合题意;神话传说可能包含有一些历史的影子,而《诗经》作为文学作品,里面的信息也要仔细甄别,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4、C【解析】

材料中“祠堂”说明注重血缘和等级宗法观念,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皇权信息,A错误。君主专制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图腾崇拜材料没有反映出,D错误。5、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标志,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建,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因此,“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是长城和柏林墙比较贴切的说法,故选D;A只描述了中国的长城,没有涉及“柏林墙”问题,因此,不是长城和柏林墙贴切的说法,排除;B只描述了“柏林墙”,没有涉及“中国的长城”问题,因此,不是长城和柏林墙比较贴切的说法,排除;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不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C错误。6、D【解析】

根据材料“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采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1948年8月”,可知,解放战争处于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内战战场连连失利,故A项错误;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本质是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主观上是维护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国民党后期滥发纸币,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故C项错误。7、C【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它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了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强调主观感情,表现内心世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B选项是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D选项是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D【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55年的增长率是5.6,而1958年的增长率是66,相差十余倍,D正确;增长率在1958年很高主要是由于大跃进运动,并不是顺利开展的体现,排除A项;从数据来看,发展较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此时中国并没有成为工业国,排除C项。9、D【解析】

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材料均未体现“实现了积极参与政治的理想”“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以期提高政治素养”,排除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联系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10、A【解析】试题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从而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选A考点:新经济政策点评: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等。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作比较。11、C【解析】

1964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苏大国的限制,体现了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故C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B;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系所学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史实分析解答。12、B【解析】

从材料中的“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可以看出,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实行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众掀起抵制洋货运动,排除含有③的A、C、D项。13、D【解析】

西汉人口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清朝人口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说明经济重心南移,D正确;古代军事重心在边疆地区,不是人口集中区,排除A;清朝政治中心在北京,排除B;汉代和清代版图在南缘并未有大的变化,排除C。14、C【解析】

根据“1933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重新开始营业主要是由于罗斯福新政,整顿了财政金融,故选C项;股票交易体现的是金融,调节农业工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都不属于金融业的整顿,排除ABD项。故选C。15、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西塞罗强调对历史进行认知,借鉴历史的智慧以启迪人生价值,有利于促进个人能力与人格的健全,C项正确;题干西塞罗并未限定历史学的认识主体为帝王将相,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人类的人文关怀意识,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历史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16、A【解析】

北宋时期过分削弱宰相权力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D项正确;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题干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难以调和,排除C项。故选D。17、B【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是关于“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的内容,与农业商品化无关,故A项排除;结合表格中全国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以及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土地面积的不断增多,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增多,据此可以得出耕地增多推动了人口的不断增长,故B项正确;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方与南方耕地面积有差距,但也不至于严重失衡,故C项排除;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的缓解,故D项排除。18、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896年清政府创办了近代化的邮政系统,说明当时中国社会近代化趋势明显加强,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B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早在1881年中国就已经引进了电话,C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D排除。故选B。19、C【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总结出的制度与规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教化”;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20、A【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与外国人交往的增加,罗马创立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这表明万民法具有较强的“时代”适应性,A项符合题意;“司法实践的灵活多样”在材料里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万民法并不能保障人人平等的实现,C选项错误;万民法适用于境内的所有自由民而非所有居民,D选项错误。21、B【解析】

本题以国际关系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表中内容看,多极体系与单极和两极体系下的国际关系相比,多极体系更有利于形成对世界霸权的制约,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看不出三种关系类型的主次关系,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强调两极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22、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调整后推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此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美国则是实施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这两者都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故D项正确。A项,美苏两国的经济调整更多是依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状况的调整,并不是内忧外患的困难形势,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旨在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而非完成工业化,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福利,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生活;而苏联推行的“斯大林模式”过分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这导致消费品生产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故排除。23、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晚清时期除传统绿营之外,存在大量受地方控制的练军力量,反映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弱化,故C项符合题意;绿营力量是满清传统军事力量,并未威胁国家稳定,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传统的军队体制瓦解,排除B项;题干未明确中国近代化的主导力量,排除D项。故选C。24、D【解析】

在《人中不平等论》中,欧洲人在道德上高于其他种族,这种结果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人为的划分,说明欧洲势力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故选D。近代美国同样也有种族主义,由此可知种族主义并非欧洲帝国主义的专属品,排除A;《人种不平等论》强调的是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和欧洲人之间的区别,而不是欧洲内部之间的差异,故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生物进化论》在1859年才发表,而材料中这种对人的归类从19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故材料所述与生物进化论的异化无关,排除C。25、B【解析】

据材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可知,罗马法对出现的各种事件作出明确规定,从而有利于调节矛盾,规范社会行为,B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奴隶和平民,跟贵族阶层无关,A错误;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C错误;据所学可知罗马法只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不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该项说法夸大了其历史地位,D错误。26、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人在社会动荡时希望建立统一稳定的政权,在党派斗争时希望和平反对战争,体现了商人在自身利益权衡与时局多变的形势下的复杂心态,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人救国意识,故排除。B项,商人支持革命共和说明其政治态度并非保守,故排除。D项,商人希望政府为商业提供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不是求得保护,故排除。27、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符合“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它强调人的个性,要求追求现世的幸福,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B选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它鼓励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C选项错误;现代主义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荒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D选项错误。28、C【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江南省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划,有利于削弱地方省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江南省由一省分为三省,未体现层级细化,排除。B项,江南省的分割无法体现官员职权的变化,排除。D项,图片信息与基层管理无关,排除。29、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林则徐认识到鸦片输入对中国商业经济的破坏,具有保护国家利权意识,因此A选项正确;封建社会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不是商业经济,B选项错误;抵制鸦片输入是为了保护利权,不属于商业战争,C选项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30、C【解析】

根据题干“1876—1879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故C项正确;《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排除A项;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排除B项;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与俄国物理学家、工程师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排除D项。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思想:加强对日本侵略的防备;山东在对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军队,成立一支强大的海军。(2)简评:出发点是维护清王明统治;有利于扭转恐夷氛围;为清政府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对当时清王朝国防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为后世国防建设提供了借鉴。【解析】

(1)思想:根据材料“日本立意窥视中国,数年之后必将与我开衅”可知,丁宝桢主张加强对日本侵略的防备;根据材料“而其中间寄屯粮草、转运煤水,缓急可便于接济者则必在山东”可知,丁宝桢认为山东在对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清王朝已经腐朽的原有军队,不可能守住海防,必须加以整顿和改革,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海军队伍”可知,丁宝桢主张改革军队,成立一支强大的海军。(2)简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丁宝桢是地主阶级,其出发点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丁宝桢主张“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海军队伍”,有利于扭转恐夷氛围;根据材料“天津则必争以为要抉之地,上海则必据以为根本之图,而其中间寄屯粮草、转运煤水,缓急可便于接济者则必在山东”可知,丁宝桢的边防思想为清政府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根据材料“海防应办之事大要实不外练兵,简器造船三大端,而筹饷为兵器船三者之根本,用人持久又为兵器船三者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