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

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

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

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

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

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

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

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

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

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

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

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多村”的空间认知。

"四至八到”的数据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

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

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

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

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

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

“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

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

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

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

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但实际并非如此。

通过与文本文献记载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

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甚至在同一政区图

集的不同地图中,由于图面的行政结构层级的差异,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由此不同地图中对

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等描绘也存在差异。

这种空间秩序还渗透到地图绘制所使用的符号中。《杨子器跋舆地图》对其图中所使用的符号的含义

进行了如下叙述:

----京师八其角,以控八方也。

——蕃词为圆,府差小焉,治统诸小,非一方拘也。

----州为方,县则差小,大小各一方也。

——附都司、卫所,加城形者,示有捍御,不附书,总具图空,不得已也。

——守御所特设者,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与都司以次而大,因其势也。

——夷邦三其角,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

——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

——山川、陵庙各随形以书其名,非特纪名胜,正以定疆域也。

从上述叙述来看,从京师的“以控八方”,藩司和府的“治统诸小”,到州县的“各一方”,有着明

确等级差异;且省会和府之间,州和县之间,虽然使用的将号相同,但用大小来表达等级差异。同时无论

是守御所的“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还是夷邦的“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都显

示出“文”与“武”、“华”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更是直白

地表达了“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这种等级差异,反映在地图上,则是制造了一种空间秩序。

(摘编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情况下绘制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为了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这一观点得到

了学术界的认可。

B.在地图上地理景观具有相对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来

确定其他地理景观的位置和距离。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中,而秩序被空间化或被放置于空间中,就会形成具有等

级差异的空间秩序。

D.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时使用明显的大小、偏斜符号等来区分等级差异,如用符号大小的差异表达省会和

府之间的等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四至八到”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离数据对空间展开描述的方式,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

B.“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形成空间认知。

C.利用“四至八到”的数据绘制地图,首先应该绘制都城,都城是绘制其他地理要素的出发点。

D.“四至八到”记录位置的方式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

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的一项是()

A.在明代省级地图《江西全省图说》总图中,各个府城绘制了单层城楼;而在各个府图中,府城的城楼

则被绘制为双层。

B.南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绘制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表示,古今

地名一般不加框。

C.《华夷图》主要绘制了“华”的地域范围,而对于“华”之外的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西域等则绘

制得极为简单。

D.在明末《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图》中,不同于明朝地理区域的绘制,南北美洲的图面被大幅度剪

裁、扭转,甚至变形。

4.作者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前为什么先梳理“地理认识”与“四至八到”?请结合材料

内容加以分析。

5.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地图能否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看法。

【答案】LA2.C3.B

4.①“地理认知”蕴含着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上空间秩序的表达。

②“四至八到”是记录地点的主要方式,其所体现出的地点的相对性和等级差异,是理解“空间秩序”的重

要依据。

5.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不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

①历史是客观的,用于证实历史的史料应是准确、科学的,中国古代地图从未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

现,图面内容的记录并非是“写实”的。

②中国古代地图以“四至八到”作为地点记录的主要方式,地点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地点的“相对”

等级也存在变化,不具备客观准确性。

③中国古代地图受绘制者所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体验和价值观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不能作为客观的证据。

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

①地图绘制者受到不同时期“地理认知”的影响,在绘制地图时会根据自身对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重要性,

构建出地图中的空间秩序。

②中国古代地图中的空间秩序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可以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

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

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

目的”可知,原文并没有说“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

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并没有说这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

B.““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通用法则”错误,曲解文意。由文中“如流传下来

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可见

并非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而是“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几乎所有”与“通用法

则”在语义范围上也有区别。

D.“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错误。由原文“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

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

绘制的”证明地图图面内容不是“写实”准确的,也并不都“绘制得格外精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主要指出地图绘制的范围和所使用的符号,但符号并没有强调“大”“小”、

“偏”“斜”的差异,不能体现地理要素的等级差异,故而不能作为证明“空间秩序”的论据。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

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

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可知,”地理认

知”蕴含着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主观评价,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上空间秩序的表达。

结合材料“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

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

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可知,“四至八到”是记录地点的主要方式,其所体

现出的地点的相对性和等级差异,是理解“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不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

结合材料“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

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

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

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可知,历史是客观的,用于证实历史的史料应是准确、科学的,中国古代地图

从未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图面内容的记录并非是“写实”的。

结合材料“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

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

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可知,中国古代地图以“四至八到”作为地点记录的

主要方式,地点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不具备客观准确性。

结合材料“‘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

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可知,中国古代地图受

绘制者所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体验和价值观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作为客观的

证据。

我认为中国古代地图可以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

结合材料“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

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

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可知,地图绘制者受到不同时期“地理认知”的影

响,在绘制地图时会根据自身对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重要性,构建出地图中的空间秩序。

结合材料“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

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

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可知,中国古代地图中的空间秩序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某种(些)思想、文化和

观念,可以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托尔斯泰的树林

徐鲁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树林。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或者干脆说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更加让我

觉得美得无法形容。

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①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

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画。

雅斯纳亚•波良纳森林里的树,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很多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散文里经常提

到的“野生的小树”。

我问一位俄罗斯朋友这里的森林为什么会这样美丽,他解释说,因为这里的森林和小树林大多是阔叶

混交林,橡树、樟树、枫树、朴树、搬树、松树、榆树、栗树、白蜡、白桦、银杏、野樱都有各自的

生长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绿、转黄、落叶和返青的时节,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长。

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湛篮

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一般

的“林中水滴”。

是的,我想起来了,“林中水滴”,这是普里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俄罗斯散文家们经常使用的词

语。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自豪地说:

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水、空气、天空、白云、太阳、雨、森林、沼泽、河流和湖泊、草原和田野、

花朵和青草在俄罗斯语言中,都有无数美丽的字眼和名称。

不过,他还向人们“卖了个关子”:当然,俄罗斯语言,只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而且感觉得

到这片土地的玄秘之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真正的奇妙和丰富。

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我惭愧地感觉到,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尤其无法描述照进

树林的那种纯净、透明、耀眼的光线。这并不是因为我所使用的母语——汉语的词汇不如俄语那样富有奇

幻性和丰富性,相反,我坚信,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和最具有描述力与表现力的语言,没

有之一。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驳、色彩繁复的树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无

法捕捉这光影交错的林叶之美。

所以我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也许,只有杰出的画家,用调色盘上的颜色,才能准确描

述和表现出这森林里的光与影吧?

比如希施金。他被誉为“大自然的诗人”“森林的肖像画家”,出现在他画布上的松树林、橡树、林

中野花、溪流以及林中的阳光,不仅散发着浓郁而迷人的大地气息,同时也显示着俄罗斯民族坚忍、博

大、英勇、高贵的气质与精神。《在遥远的北方》《阳光照耀的松树林》《森林远方》《在森林中》……每一

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

希施金擅于运用明亮的外光,表现森林的葱郁、阳光的明媚以及溪流的活泼。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

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

性格中所独有的。因此,希施金成为用树木和野花来歌唱自己祖国母亲的杰出的、具有抒情性的风景画家

之一。

又如列维坦。他对大自然、对田野上四季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最细腻的发现。与希施金经

常描绘雄伟、茂密和苍郁的森林不同,列维坦的风景画所表现的,多为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林木稀疏的小

树林,还有开满野花的田野和林中小路。

②列维坦不是管弦乐队里声音低沉苍茫的圆号和大提琴,而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但这并不意

味着音色的单一,也不意味着他音域狭窄,恰恰相反,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有时也沉静而

忧郁。他并不缺乏深度。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如《三月》《春汛》《池塘涨水》等,

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如《弗拉基米尔路》《深渊旁》等。

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搬树,让我想到了希施

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木,又

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

眼下虽是深秋,但树林里依旧生机勃勃,光影斑驳,没有半点落木萧萧、秋风萧瑟的景象。③秋日的

金色树林,和春汛时节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样,照样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带

来清新和光明的气息。

每一棵树木的名字、形态都不相同,也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一林树木,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轮和风

姿。④即便是那些已经枯死断裂、周身覆满了苔葬的树身,也一样是森林的产物,不也是物质循环和生死

交替的一部分吗?它们将会成为新生的小树所需要的养料。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多么健康和健全的生

态啊!

不难想象,冬天到来时,白雪将覆盖住这片广袤的树林,一些树的枝枝叶叶将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

担保,这些将会变成森林肥料的腐烂的断木和深厚的林叶,不会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变成新的生命,从

泥土之下萌发出来,长出青翠的树叶,长成茁壮的枝干,甚至结出饱满的坚果,点缀这生生不息的森林

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的树林”即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这里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野生的小树,大多是阔叶

混交林,树种丰富。

B.身处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

这树林之美。

C.希施金是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其作品《在遥远的北方》《在森林中》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展

现了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

D.与希施金相比,列维坦的风景画更多地去表现小树林、田野、小路等,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

有更强的抒情性。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列举了树林中树木和树叶的各种颜色,突出了树林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B.句子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列维坦比作小提琴,形象地表现出他的风格特点。

C.句子③将秋日的树林与春天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池塘进行类比,突出其生气和力量感。

D.句子④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蕴含的道理相似。

8.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A7.B

8.①树木和树叶的色彩繁复之美。②照进森林的阳光纯净、耀眼、明亮,呈现光影交错之美。③每一棵树木

都不相同,有自己的年轮和风姿,生机勃勃,呈现出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

9.形散:①选材上,从托尔斯泰的树林的色彩、光线写到希施金、列维坦这两位画家,内容丰富。②表达

方式上,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神聚:全文围绕“托尔斯泰的树林”这个核心组织材料,展现树林的色彩、光影以及生机之美,主题明确集

中,抒发对托尔斯泰的树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这树林之美”错误。根据

原文“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可知,并不是汉

语无法描述,而是作者认为自己的描述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C.“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错误。原文为“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而非

所有人;“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说法也不准确,原文为“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

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

D.“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有更强的抒情性”错误,“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他既

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可知,文中只是说

列维坦的作品有时明快而疏朗,具有抒情意味,没有将两人进行对比,于文无据。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对比的手法”错误。句中只是说列维坦的作品“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并没有进行对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深绿色、浅绿色、金黄

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

景画”可知,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色彩,这里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风景如画。

由原文“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

湛蓝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

一般的‘林中水滴’”可知,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明净,它空气明净、天空湛蓝透明、阳光纯净耀眼,光

影交错,拥有水晶一般的纯净、耀眼、明亮。

由原文”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搬树,让我想到了

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

木,又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可

知,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每一棵树木都不相同,它们有着自己粗壮的、高大的,或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

风姿,呈现出不同的生命之美,展现了各自生命的顽强、旺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题材特征的把握能力。

神聚:①选材上,文中先写了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的风景,然后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重点

介绍了希施金、列维坦两位风格各异的画家,最后又回到对树林的描写,有景物,有人物,内容丰富。

②表达方式上,文章对托尔斯泰故乡树林的风景描绘,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对托尔斯泰树林美景的赞赏和

喜爱之情以及对希施金、列维坦风格的赞美,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有关语言的作用,有关树都有自己

生命的年轮和风姿,对希施金、列维坦作品的评价,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灵活多

样。

神聚:本文的题目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无论是开头写到托尔斯泰树林的风景,还是由托尔斯泰树林

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亦或是最后对眼前树林的描写和议论,全文围绕“托尔斯泰的树林”这

个核心组织材料,由树及人,由景及情,由实到虚,主题明确集中,都是为了抒发对托尔斯泰的树林的喜

爱与赞美这一中心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侯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

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

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后稷目:“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起故关子迷姿诸侯为帝籍曳太夫士固有功业昼故当时之务农

丕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桌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用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俗,非疾不息,

非死不舍。

故当时之务、不兴上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

藉于庸,为害于时也,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

操麻,不出粪;齿年末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夫农、工、商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流

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诙矣。夫使稼嵇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

坚好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

矣。农、工、商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节选自《司马光奏议》)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天子亲率诸侯A耕B帝籍C田D大夫士皆有功业E是故当时之F务G农H不见于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农非徒为地利也”中的“徒”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徒”意

思相同。

B.“男女贸功以长生”中的“贸”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中的“贸”意思相同。

C.“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中的“休”与“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休”意思相同。

D.“虽多不病矣”中的“病”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

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稷认为耕织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种植、纺绩,

以实现对妇女的教化。

B.正当农忙之时,国家不要大兴治水、筑城等工程,也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行冠礼、娶妻、嫁女、

祭祀,也不得摆酒聚会。

C.除了禁止农民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之外,还应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禁令,如没有到一定年纪的人不得

从事园囿中的劳动。

D.让务农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从事农业,这样田地就能有

好收成,粮食也会富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2)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

14.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原因。

【答案】10.DEG

11.A12.A

13.(1)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

心。

(2)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

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

14.①材料一认为应禁止工商业的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②材料二认为应

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发展,因为工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

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农民不得

在都城中出现。

“是故天子亲率诸侯"与'‘耕帝籍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耕帝籍田”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

断开,“帝籍田”也称为籍田,是古代吉礼的一种,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D处断开;

“大夫士皆有功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E处断开;

“是故当时之务”是一个完整句子,故G处断开。

故选D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徒”,仅仅;/白白地。句意:百姓耕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土地生产带来食物。/我

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用处。

B.正确。“贸”,都是“交易、交换”的意思。句意: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长久地生活。/不是来换

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

C.正确。“休”,都是“终结”的意思。句意:不到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感叹

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D.正确。“病”,伤害;/困苦。句意: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

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困苦劳累到这种程度。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终年从事种植、纺绩”错,原文是说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的是纺绩之

事,不包括“种植”。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农”,务农,耕种;“复”,繁多;“重徙”,不轻易迁移;“二虑”,二心。

(2)“公家”,国家;“利”,获利;“细”,小的方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农

不敢行贾”等可知,禁止工商业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稳定。

由材料二整段都在叙述农、工、商均衡发展的好处可知,材料二认为应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发展,因为工

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教导他们的百姓,是因为他们首先致力于农业。百姓耕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土地生产

带来食物,而且是为了陶冶百姓的心志。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

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心。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就会不听从命令,不听从命令就不能依靠

他们守卫国家,不能依靠他们打仗。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家产就会简约,家产简约就会随意迁徙,(百

姓)随意迁徙那么当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都会有逃离的意愿,没有安定地生活的心思。

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

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农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现,以此来教化百姓重视土地的生

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所以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纺绩之事,以致力于对妇女的教化。

所以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长久地生活,这便是圣人的法

度。所以一定要慎守农时爱惜光阴,不到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不到死不能够舍弃农

事。

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不要兴修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举行冠礼、

娶妻、嫁女、祭祀,不能摆酒聚会;农民如果不向朝廷呈报,就不得私自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因为这些

事都会妨害农时,所以就要规定农业地区的禁令。如果不是同姓(不能通婚)的缘故,男子就不得出外娶妻,

女子也不得出嫁到外地,以此来稳定农业发展。农业地区的禁令有五条:第一,土地还没有整治好,不能绩

麻,不能清除粪秽以肥田;第二,没达到一定的年纪,不得从事园圃中的劳动;第三,估计力量不足的,不

得开沟拓地来进行耕种;第四,农民不得经商;第五,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因为这些事都会妨害农时。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农业、工业、商业,都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农民竭尽全力,那么田地就能有好收成而粮食就有富余了。

工匠竭尽巧智,那么制作的器物就会坚实而且用途广泛了。商品流通起来,那么人们就能拿出自己多余的东

西与别人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财物就有余了。他们(各行各业的百姓)有富余而我(国家)取用,即

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如果让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

会竭尽全力了。让制作出坚固优质实用器物的工匠获得收益,而让制作浮华奢侈器物的工匠卖不出产品,那

么工匠就能竭尽他们的巧智了。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

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农民、工匠、商人都高兴地从事自己的行业就能安于

生活富裕,这样国家想要什么会得不到呢?

(节选自《司马光奏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寒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此处代指汉武帝。②茂陵:汉武帝陵,此借指汉武帝。苏武归汉

时武帝已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回顾历史,工笔描绘了苏武与汉使相见的感人场景,对句描绘现实。

B.颔联运用白描手法,简明地勾勒出苏武被流放北海的单调的生活,令人叹惋。

C.颈联想象苏武“去时”与“回日”的情形,暗示了苏武被胡人扣留的时间之久。

D.本诗与杜甫的《蜀相》都描写了诗人的游览所见,表达诗人对英雄人物的赞许。

16.本诗讲述了苏武回归大汉一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句中蕴含的苏武的情感。

【答案】15.A16.①诗歌前两联通过描写苏武与汉使相见的感人情景与苏武在胡地的孤独生活,表达了

苏武对故国的深情厚意及对归国的热切期盼。②颈联通过描述故国的变迁及苏武年华的逝去,表达了苏武

对物是人非的感慨。③尾联通过描写苏武不见武帝,空对流水哭泣,表达了苏武对武帝的追思。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工笔描绘了苏武与汉使相见的感人场景”错,苏武与汉使的相见场景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工笔描绘。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

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颔联二句运用白描手法,简明地勾勒出苏武被流放北海的单调

的生活,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

②颈联二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第一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

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

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慨。

③尾联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

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两句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

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苏轼《石钟山记》中,“,”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

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3)古诗中的“云”这一意象意蕴丰富,凝聚着无数诗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如诗句

【答案】①.舟遥遥以轻阚②.风飘飘而吹衣③.如猛兽奇鬼④.森然欲搏人⑤.白云

一片去悠悠⑥.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阚、飘、鬼、搏、悠、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人艺的静水深流相比,李六乙版《茶馆》有更加震耳的楚音,宜制造出时间流逝的错堂,戏剧动作

的帽度被延展工,—一凤时区巽他就剧的情感.张力1…使舞金苞主裹现的可.熊性彳曼到了展,―—便戏剧的观赏性得

以提遏.其中,最大的感动来自两处“大停顿”的静场处理。

一是清朝末年,当常四爷为那对饥饿的母女赏出两碗臊子面后,一句“大清国要完”惹来二位办案的

官差寻衅,"莫谈国事”的舞台一下子陷入凝固长久的死寂,唯有吱吱唧唧的竹椅扭曲声,由小而大复而

由弱渐强地灌满整个剧场,直到散落在矮桌竹椅里的茶客①地依次站立起来,望着常四爷被押解

而去的背影,舞台上才重新恢复四起的叫卖吆喝声。

二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当年被刘麻子倒卖给庞太监的少女康顺子,如今携义子康大力来到茶馆,_

②地遇到恶习难改的刘麻子,在推诿躲避中,刘麻子竟被当作逃兵砍了头,散落的茶客成了骤然聚拢

的围观者、沉默者……他们一个个转过身来面对观众的时候,竟然是一副副自得其乐的嗜血满足模样。那

种令人③的戏剧场景,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鲁迅《药》里,华老栓为儿子争抢“人血馒头”的情

景。

18.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香雪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

B.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C.《劝学》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

D.我现在只想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这样着急,才来城里一天就要走。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B19.①瞠目结舌②冤家路窄③毛骨悚然

20.它制造出时间流逝的错觉,延展了戏剧动作的幅度,强化了戏剧的情感张力,拓展了舞台艺术表现的可

能性,提高了戏剧的观赏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一词语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才”是副词,表示强调。

A.才,副词,刚刚。

B.才,副词,表示强调。

C.连词,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然后会出现某种情况,前面常有“只有”“必须”“由于"

一类的词语。

D.才,副词,表示数量少、程度低,相当于“仅仅”“只”。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惹来二位办案的官差寻衅,‘莫谈国事’的舞台一下子陷入凝固长久的死寂,唯有吱吱

唧唧的竹椅扭曲声”可知,这里是茶客们看到二位办案的官差抓走了常四爷,都非常吃惊、害怕,故可填

“瞠目结舌”。瞠目结舌: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

②处,根据空前句“当年被刘麻子倒卖给庞太监的少女康顺子,如今携义子康大力来到茶馆”可知,刘麻

子和康顺子是仇人,恰巧在茶馆里遇到了,故可填“冤家路窄”。冤家路窄:指仇敌相逢在窄路上。

③处,根据前文“刘麻子竟被当作逃兵砍了头”可知,当时砍头流血的场面是非常令人害怕的,故可填

“毛骨悚然”。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整句指整齐匀称、句子结构相类似的句式,往往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式。据此可知是把文中画波浪线

的句子改为结构一致的句子,考生需要找到一个标杆句,分析第一个分句”制造出时间流逝的错觉”可

知,此句子是动宾结构,“制造”是动词,”时间流逝的错觉”是宾语,这可以作为标杆句,可以把后面

的分句改为动宾结构,从而使各分句结构一致。原句可修改为“它制造出时间流逝的错觉,延展了戏剧动

作的幅度,强化了戏剧的情感张力,拓展了舞台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提高了戏剧的观赏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传粉昆虫,但近年来面临着生存压力。蜂螭是蜜蜂体表寄生害虫,

目前已成为蜜蜂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其中,狄斯瓦蜻(大蜂螭)和梅氏热厉蹒(小蜂蜻)是

®O

长期以来,②。传统上认为,大蜂蹒主要以蜜蜂的血淋巴为食。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颠覆了这

一认知,认为大蜂螭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取食部位和食物来源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在繁殖期,大蜂螭

主要寄生在封盖巢房中的蜂蛹上,取食部位多位于蜂蛹第二腹节的腹面,这一时期的大蜂螭主要取食蜂蛹

的血淋巴。而在传播期,大蜂蹒则寄生在成蜂的腹部,并以成蜂的脂肪体为食。相比之下,小蜂蹒的口部

结构特征使其不能取食于成蜂,主要以蜜蜂幼虫和蛹的血淋巴为食。这种取食习性,使得小蜂蜻对蜜蜂的

危害尤为严重。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全面认识蜂螭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③。科研人员可以针对蜂蹒的取食

习性和寄生适应性,开发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蜜蜂的健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22.请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1.①.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蜜蜂体表寄生虫②.人们对蜂螭的取食习性存在误解③.

也为防治蜂螭提供了新思路

22.蜂螭严重威胁了蜜蜂的健康,因此我们要明确蜂蛾的取食习性,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提到“蜂螭是蜜蜂体表寄生害虫”,此处单举出两种,并在后文着重加以介绍,则表明其是最具代

表性的,故应填“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蜜蜂体表寄生虫”。

②此处是领起句,文段话题是蜂螭的取食习性,后文谈传统看法被颠覆,故此处应填“人们对蜂螭的取食

习性存在误解”。

③此处句子和前文为递进关系,句式应为“也……”,谈研究重要意义,结合后文”开发有效的防治措

施,保护蜜蜂的健康”可知,是能更好地防治蜂螭,故应填“也为防治蜂螭提供了新思路”。

【22题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