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晋江市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晋江市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晋江市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晋江市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晋江市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基帛书。秦汉时期文献出土()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秦代放马滩秦简、周家台秦简等都有较多的疾病记载,甚至有医方专辑出现,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汉代出土的医学著作更多、更广泛,这些可以用于展现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D项正确;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的是《本草纲目》,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汉医学材料的发现,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排除B项;奠定临床学基础的是东汉《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故选D项。2.4世纪中后期,匈奴在与两汉征战失败后转而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同于同时期中国五胡乱华后的内部整合,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去罗马化”,最终只能依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这表明匈奴西迁()A.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B.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C.利于维护欧洲统一局面 D.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后期(欧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西罗马帝国,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加剧了欧洲政治上的分裂,B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主要是由于内部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崩溃、军队力量的衰减、经济衰退和财政危机、宗教和文化差异的加剧,以及外部威胁的增加等内外因素,匈奴西迁并未直接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排除A项;匈奴西迁促使了欧洲的分裂,排除C项;“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3.《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王好太(374—413)所立的记功碑,碑文采用当时中国魏晋时期盛行的骈体文,行文典雅,由隶书写成,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为中外学者所珍视。上述材料可用来印证()A.高句丽王朝文化的繁荣 B.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传播C.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D.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认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洲。根据材料,中国书法传入高句丽,影响了当时的碑文,可知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较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播交流,不是高句丽王朝本身的文化繁荣,排除A项;仅仅从高句丽一个国家无法判断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中仅仅体现高句丽上层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B项。4.唐代实行铜钱与布帛谷粟并用的货币制度。但唐中后期,民间常用“除陌”交易,即可用不足百数的货币(通常为80钱),当做百钱行使。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A.商品经济发展 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 D.抑商政策松动〖答案〗A〖解析〗唐代的公私交易从最初的铜钱、帛谷粟并用,发展到民间放弃实物常用货币,甚至以80钱当做百钱行使,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以80钱当做百钱行使反映的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排除B项;仅通过货币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剥削加重,排除C项;仅有货币制度的发展,不能说明政府放宽了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5.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并且人口众多的集镇,它们往往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两宋时期集镇的设立()A.优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促进了市场的繁荣C.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D.扩大了赋税的来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可知,集镇逐渐发展为工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强调集镇的经济作用,而非在地方行政管理、基层管控方面的作用,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向集镇征税,不能得出“扩大了赋税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6.20世纪30年代,“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 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定县模式”“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反映出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起步较早,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我国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成就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材料不涉及中医药事业,排除C项;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创新只是材料的一部分,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7.2024年2月2日至4月14日,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奉上《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也希望通过此展览能激发观众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这说明博物馆()A.全方位向公众普及自然领域知识 B.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C.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 D.成为进行国民教育最有效的场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宁省博物馆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进而激发观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说明博物馆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C项正确;“龙文化”属于人文领域知识,而非“自然领域”,排除A项;材料说明博物馆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也体现了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场所,但“最有效”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8.《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A.已具备初步的全球化视角 B.带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C.体现了文明文化交融互鉴 D.展现了波斯帝国的繁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依据材料“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可知,阿拉伯吸收其他文明,反映出文明文化交融互鉴,C项正确;已具备初步的全球化视角的时间是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一千零一夜》很多故事是神话故事,不具备现实主义色彩,排除B项;《一千零一夜》属于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不属于波斯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9.在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城,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库斯(约公元前190~前120年)吸收了古巴比伦天文学家基德那斯325个太阳月等于269个近点月的说法,以巴比伦式样为依据制作了更为精确、供天文研究之用的水平仪。这一现象()A.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加速了希腊文化的衰退C.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转移 D.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容〖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库斯吸收了古巴比伦天文学知识并有所创新,这丰富了古希腊文明,D项正确;材料体现希腊文化吸收巴比伦文化,未提及巴比伦文化吸收希腊文化,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A项;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而非加速其衰退,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原有的希腊文化中心衰落,未提及亚历山大城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不能得出希腊文化中心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10.古罗马早期史学家尤为重视政治史,撰写于共和国后期史书《喀提林阴谋》,不仅叙述风格,就连一些史评也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极为相似;成书于帝国早期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有很多情节模仿了《荷马史诗》,有的地方甚至是照搬。这可用于说明()A.“希腊化”范围的扩展 B.古罗马文学的虚构性C.政体变迁的学术影响 D.西方古典文化的传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题意可知,古罗马史书的书写方式与古希腊的很多历史和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这体现了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所以可用于说明西方古典文化的传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罗马史书的书写特点,不能体现“希腊化”范围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古罗马文学的虚构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变迁,排除C项。故选D项。11.《复兴与革新》一书中说:“12世纪的文学中产生了许多新因素,一是诗歌对于爱情的理想化追求;二是对基督教统治的无声但激烈的反抗;三是对于爱欲的不同态度。”材料中表述的状况()A.击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反映了欧洲世俗文学的产生 D.说明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2世纪的文学中产生了许多新因素,一是诗歌对于爱情的理想化追求;二是对基督教统治的无声但激烈的反抗;三是对于爱欲的不同态度”可知,12世纪的文学开始世俗化,反映了欧洲世俗文学的产生,C项正确;世俗文学的产生并不能击破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世俗文学并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影响了人口死亡率和酿酒问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化习俗影响社会发展,D项正确;茶文化传入英国,推动英国社会发展,而非对社会发展造成破坏,排除A项;人口死亡率下降不等于人口迅速增长,排除B项;茶叶传入英国,不是中医中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1835年,议会通过了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由此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这表明当时英国()A.致力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B.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C.城乡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D.公共事业立法的严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实力增强,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故英国通过立法允许建立公共园林,由此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B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公园建设,不属于卫生事业,排除A项;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本题材料强调关于公共空间的修建,“公共事业立法的严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4.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新加坡)。据材料“国民意识友爱精神公德心”可知,新加坡将儒家的“忠”“仁爱”“礼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C项正确;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形成了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并没有摒弃了西方文化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并没有讲述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排除B项;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的宗旨是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综合发展,维系政府公信力的说法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国家(地区)数量(万人)占国际难民比例(%)国家(地区)数量(万人)占国际难民比例(%)苏联72013.8叙利亚6709.4法国4208.1阿富汗2703.8波兰27052南苏丹2303.2A.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C.难民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 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945至2019年的世界。根据材料“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可知,1945年的难民主要来源于受二战影响较大的国家,如苏联、法国和波兰等,而到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主要有叙利亚、阿富汗和南苏丹等,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B项正确;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发挥在重要作用,但并不能说明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排除A项;难民问题并不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关于霸权主义的影响,“始终”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8年《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1998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9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件包含了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体现出注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B项正确;A是影响,不是所体现的理念,排除A项;“确保”一词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核心理念,而不是这些文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材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它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摘编自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简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文物价值。〖答案〗说明: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答出四点即可)〖解析〗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及所学可得出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及所学可得出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可得出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根据材料“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及所学可得出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隋朝京畿区变化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的整体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变化:范围更大;向东扩展。原因:完成和巩固统一的战略需要;连接南北的地理优势;南粮北运,缓解关中经济压力;洛阳的历史文化积淀。〖解析〗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的地图所示可知,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范围更大并且向东扩展。原因:根据地图可知,西汉的京畿区主要在长安一带,隋朝不仅包括长安一带,还涉及到洛阳一带,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洛阳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关;另外,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洛阳具有连接南北的地理优势;还可以南粮北运,缓解关中经济压力;深层次方面的原因是完成和巩固统一的战略需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前一百年移民天山北麓的内地民众损失惨重。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结果甘肃、直隶等省的“逃难百姓”来到新疆,人口“几于盈千累万”。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汉族移民人数又一次猛增。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出现了“走西口”的高潮,大批内地汉族移民来新疆定居。同时,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1931年前后,新疆人口总数已达300万左右,其中汉人52.5万,占百分之十五。——摘编自阎东凯《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材料二:19世纪初,美国全国人口只有7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6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收大量外来移民解决的。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864年美国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准许雇用外国工人,并向移民预借工资作为路费。在1861-1914年的半个世纪中,移民竟达2700万人。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场数由1860年的204万个增加到1900年的573.7万个,农业总产值由22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农业机械化过程进展迅速,为迅速发展中的美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西部移民潮与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的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的认识。〖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新疆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鼓舞;新疆商业利益的吸引;内地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相率西行。

(2)不同:推动力量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主要是政府主导;移民来源不同,美国西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移民的动因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为了开发西部土地,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利益。

(3)认识: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移民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移民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政府的政策对移民活动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末民初中国。原因:由材料“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可知,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由材料“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知,新疆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由材料“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可知,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鼓舞;新疆商业利益的吸引;由材料“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可知,内地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相率西行。【小问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美国。不同:由材料二中“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及材料一中“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可知,推动力量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主要是政府主导;由材料二中“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及材料一中“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可知,移民来源不同,美国西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由材料二中“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及材料一中“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可知,移民的动因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为了开发西部土地,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利益。【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二中的移民现象可知,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据材料“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移民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据材料“1864年美国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准许雇用外国工人,并向移民预借工资作为路费”可知,移民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据材料“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可知,政府的政策对移民活动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探索文明兴衰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理解作为文明之灵魂的文明本体精神,即任何文明都具有的精神文化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文明本体精神是在文明生长和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见表)。挑战一:如何面对自身沉淀下来的观念和风习(1)必须承传的精华部分;(2)必须改造才可继续发挥作用的部分;(3)必须抛弃的有害的糟粕挑战二:如何对待他者文明(1)吸纳和引进有益的积极性成果:(2)拒斥有害的观念;(3)不学习但尊重只适应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产物挑战三:如何面向新的时代要求(1)能适应性调整和更新;(2)进行新的创造——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进行阐释。(要求:以某一文明本体为例,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守正创新推动西欧文明发展阐述: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古罗马在征服希腊后掀起了“希腊文化热”,罗马人本着务实包容的态度,将希腊文化大规模地引入意大利,罗马文化由此开始得到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罗马也对希腊文化赋予了理性思考,并非毫无选择全盘吸纳。中世纪西欧在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础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很大作用,同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欧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综上所述,文明能否发展,都在于文明自身,文明应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应能不断剔除旧观念,容纳和接受新思想的,方能使文明充满活力。〖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为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文明必须承传的精华部分;必须改造才可继续发挥作用的部分;必须抛弃的有害的糟粕”;“吸纳和引进有益的积极性成果:拒斥有害的观念;不学习但尊重只适应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产物”;“能适应性调整和更新;进行新的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发展要守正创新,再结合题目要求用世界史相关内容进行阐释,所以论题为:守正创新推动西欧文明发展。阐释可以从西欧文明发展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阐述。即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古罗马在征服希腊后掀起了“希腊文化热”,罗马人本着务实包容的态度,将希腊文化大规模地引入意大利,罗马文化由此开始得到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罗马也对希腊文化赋予了理性思考,并非毫无选择全盘吸纳。中世纪西欧在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础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很大作用,同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欧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综上所述,文明能否发展,都在于文明自身,文明应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应能不断剔除旧观念,容纳和接受新思想的,方能使文明充满活力。福建省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基帛书。秦汉时期文献出土()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秦代放马滩秦简、周家台秦简等都有较多的疾病记载,甚至有医方专辑出现,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汉代出土的医学著作更多、更广泛,这些可以用于展现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D项正确;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的是《本草纲目》,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汉医学材料的发现,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排除B项;奠定临床学基础的是东汉《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故选D项。2.4世纪中后期,匈奴在与两汉征战失败后转而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同于同时期中国五胡乱华后的内部整合,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去罗马化”,最终只能依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这表明匈奴西迁()A.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B.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C.利于维护欧洲统一局面 D.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后期(欧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西罗马帝国,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加剧了欧洲政治上的分裂,B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主要是由于内部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崩溃、军队力量的衰减、经济衰退和财政危机、宗教和文化差异的加剧,以及外部威胁的增加等内外因素,匈奴西迁并未直接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排除A项;匈奴西迁促使了欧洲的分裂,排除C项;“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3.《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王好太(374—413)所立的记功碑,碑文采用当时中国魏晋时期盛行的骈体文,行文典雅,由隶书写成,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为中外学者所珍视。上述材料可用来印证()A.高句丽王朝文化的繁荣 B.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传播C.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D.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认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洲。根据材料,中国书法传入高句丽,影响了当时的碑文,可知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较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播交流,不是高句丽王朝本身的文化繁荣,排除A项;仅仅从高句丽一个国家无法判断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中仅仅体现高句丽上层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B项。4.唐代实行铜钱与布帛谷粟并用的货币制度。但唐中后期,民间常用“除陌”交易,即可用不足百数的货币(通常为80钱),当做百钱行使。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A.商品经济发展 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 D.抑商政策松动〖答案〗A〖解析〗唐代的公私交易从最初的铜钱、帛谷粟并用,发展到民间放弃实物常用货币,甚至以80钱当做百钱行使,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以80钱当做百钱行使反映的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排除B项;仅通过货币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剥削加重,排除C项;仅有货币制度的发展,不能说明政府放宽了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5.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并且人口众多的集镇,它们往往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两宋时期集镇的设立()A.优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促进了市场的繁荣C.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D.扩大了赋税的来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可知,集镇逐渐发展为工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强调集镇的经济作用,而非在地方行政管理、基层管控方面的作用,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向集镇征税,不能得出“扩大了赋税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6.20世纪30年代,“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 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定县模式”“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反映出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起步较早,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我国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成就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材料不涉及中医药事业,排除C项;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创新只是材料的一部分,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7.2024年2月2日至4月14日,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奉上《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也希望通过此展览能激发观众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这说明博物馆()A.全方位向公众普及自然领域知识 B.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C.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 D.成为进行国民教育最有效的场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宁省博物馆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进而激发观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说明博物馆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C项正确;“龙文化”属于人文领域知识,而非“自然领域”,排除A项;材料说明博物馆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也体现了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场所,但“最有效”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8.《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材料表明《一千零一夜》()A.已具备初步的全球化视角 B.带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C.体现了文明文化交融互鉴 D.展现了波斯帝国的繁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依据材料“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可知,阿拉伯吸收其他文明,反映出文明文化交融互鉴,C项正确;已具备初步的全球化视角的时间是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一千零一夜》很多故事是神话故事,不具备现实主义色彩,排除B项;《一千零一夜》属于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不属于波斯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9.在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城,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库斯(约公元前190~前120年)吸收了古巴比伦天文学家基德那斯325个太阳月等于269个近点月的说法,以巴比伦式样为依据制作了更为精确、供天文研究之用的水平仪。这一现象()A.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B.加速了希腊文化的衰退C.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转移 D.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容〖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库斯吸收了古巴比伦天文学知识并有所创新,这丰富了古希腊文明,D项正确;材料体现希腊文化吸收巴比伦文化,未提及巴比伦文化吸收希腊文化,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A项;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而非加速其衰退,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原有的希腊文化中心衰落,未提及亚历山大城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不能得出希腊文化中心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10.古罗马早期史学家尤为重视政治史,撰写于共和国后期史书《喀提林阴谋》,不仅叙述风格,就连一些史评也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极为相似;成书于帝国早期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有很多情节模仿了《荷马史诗》,有的地方甚至是照搬。这可用于说明()A.“希腊化”范围的扩展 B.古罗马文学的虚构性C.政体变迁的学术影响 D.西方古典文化的传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题意可知,古罗马史书的书写方式与古希腊的很多历史和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这体现了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所以可用于说明西方古典文化的传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罗马史书的书写特点,不能体现“希腊化”范围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古罗马文学的虚构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变迁,排除C项。故选D项。11.《复兴与革新》一书中说:“12世纪的文学中产生了许多新因素,一是诗歌对于爱情的理想化追求;二是对基督教统治的无声但激烈的反抗;三是对于爱欲的不同态度。”材料中表述的状况()A.击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反映了欧洲世俗文学的产生 D.说明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2世纪的文学中产生了许多新因素,一是诗歌对于爱情的理想化追求;二是对基督教统治的无声但激烈的反抗;三是对于爱欲的不同态度”可知,12世纪的文学开始世俗化,反映了欧洲世俗文学的产生,C项正确;世俗文学的产生并不能击破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世俗文学并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人类学家麦克法兰提出,18世纪前的英国,人口膨胀,密集群居导致大量疾病传播;从18世纪中叶起,许多疾病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认为这应归功于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形成;饮茶还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来酿酒的问题。这体现了()A.东方文化对酿造工业的破坏 B.茶叶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C.中医中药导致了医疗的革命 D.文化习俗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影响了人口死亡率和酿酒问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化习俗影响社会发展,D项正确;茶文化传入英国,推动英国社会发展,而非对社会发展造成破坏,排除A项;人口死亡率下降不等于人口迅速增长,排除B项;茶叶传入英国,不是中医中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1835年,议会通过了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由此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这表明当时英国()A.致力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B.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C.城乡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D.公共事业立法的严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实力增强,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故英国通过立法允许建立公共园林,由此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B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公园建设,不属于卫生事业,排除A项;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本题材料强调关于公共空间的修建,“公共事业立法的严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4.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新加坡)。据材料“国民意识友爱精神公德心”可知,新加坡将儒家的“忠”“仁爱”“礼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C项正确;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形成了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并没有摒弃了西方文化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并没有讲述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排除B项;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的宗旨是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综合发展,维系政府公信力的说法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国家(地区)数量(万人)占国际难民比例(%)国家(地区)数量(万人)占国际难民比例(%)苏联72013.8叙利亚6709.4法国4208.1阿富汗2703.8波兰27052南苏丹2303.2A.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C.难民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 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945至2019年的世界。根据材料“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可知,1945年的难民主要来源于受二战影响较大的国家,如苏联、法国和波兰等,而到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主要有叙利亚、阿富汗和南苏丹等,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B项正确;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发挥在重要作用,但并不能说明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排除A项;难民问题并不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关于霸权主义的影响,“始终”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8年《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1998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9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件包含了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体现出注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B项正确;A是影响,不是所体现的理念,排除A项;“确保”一词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核心理念,而不是这些文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材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它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摘编自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简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文物价值。〖答案〗说明: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答出四点即可)〖解析〗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及所学可得出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及所学可得出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可得出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根据材料“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及所学可得出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汉、隋朝京畿区变化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的整体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变化:范围更大;向东扩展。原因:完成和巩固统一的战略需要;连接南北的地理优势;南粮北运,缓解关中经济压力;洛阳的历史文化积淀。〖解析〗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的地图所示可知,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区范围更大并且向东扩展。原因:根据地图可知,西汉的京畿区主要在长安一带,隋朝不仅包括长安一带,还涉及到洛阳一带,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洛阳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关;另外,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洛阳具有连接南北的地理优势;还可以南粮北运,缓解关中经济压力;深层次方面的原因是完成和巩固统一的战略需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前一百年移民天山北麓的内地民众损失惨重。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结果甘肃、直隶等省的“逃难百姓”来到新疆,人口“几于盈千累万”。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汉族移民人数又一次猛增。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出现了“走西口”的高潮,大批内地汉族移民来新疆定居。同时,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1931年前后,新疆人口总数已达300万左右,其中汉人52.5万,占百分之十五。——摘编自阎东凯《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材料二:19世纪初,美国全国人口只有7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6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收大量外来移民解决的。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864年美国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准许雇用外国工人,并向移民预借工资作为路费。在1861-1914年的半个世纪中,移民竟达2700万人。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场数由1860年的204万个增加到1900年的573.7万个,农业总产值由22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农业机械化过程进展迅速,为迅速发展中的美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西部移民潮与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的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的认识。〖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新疆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鼓舞;新疆商业利益的吸引;内地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相率西行。

(2)不同:推动力量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主要是政府主导;移民来源不同,美国西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移民的动因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为了开发西部土地,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利益。

(3)认识: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移民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移民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政府的政策对移民活动有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