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塑造会有所不同,在东汉时期,出于外戚专政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执政者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忠诚、稳重、有责任感的周公形象,以此来满足自身政治需求,B项正确;正统思想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政治形势的需要”,而“抑制王侯的诉求”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后,已经严重削弱了王侯势力,排除C项;虽然社会风俗的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但它并不能直接解释周公形象的这种特定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时期。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表明唐代()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统治秩序得以重构C.民众参政程度提高 D.社会治理方式丰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可知,皇帝亲自参加恩赦活动,直接与民众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有利于强化皇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皇帝亲自参与恩赦活动的影响,且统治秩序重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恩赦活动的主角是皇帝,民众只是被动参与,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皇帝参与恩赦活动,不能得出社会治理方式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3.“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A.书法艺术成熟 B.贵族政治发展 C.商品经济繁荣 D.重文轻武国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可知,北宋政府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宋代文臣地位提升,在这种背景的促使下,科考举子想要顺利及第,“趋时贵书”自然成为及第的一个捷径,D项正确;书法艺术成熟是“趋时贵书”这一现象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北宋时期,科举发达,贵族政治衰落,排除B项;“趋时贵书”主要是因为重文轻武国策,商品经济发展和这一现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据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记载:“博山地寡民贫,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据此可知当时()A.手工业技术提高 B.采煤业出现专业化C.劳动力市场完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乾隆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可知,乾隆年间,博山地区,百姓多参与采煤业,且分工明确,这说明当时采煤业出现专业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采煤业技术如何,无法得知手工业技术提高,排除A项;劳动力市场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时博山地区地寡民贫,百姓多参与采煤业,采煤业分工明确,人地矛盾突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5.如图为1845年—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单位:英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贸易保护政策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45年—1848年(中英)。从图中可以看出,1845年到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对外国商品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这使得英国货物在华销售遇到阻碍,能解释货物输华总值的波动,C项正确;仅从英国货物输华总值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中国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的中国是被迫开放,并不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此时还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6.晚清以来,发生在1900年之前的农民抗税活动每年总数维持在20次以下,1900年之后迅速增加,最高在1910年超过了100次。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甲午战前政局相对稳定 B.政府税收来源的多样化C.战争赔款加剧统治危机 D.革命救国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以后,全国范围内的抗税活动数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了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得全国范围内抗税活动次数增加,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剧了统治危机,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全国范围内也存在抗税活动的增加,社会并不是相对稳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抗税活动,不能得知清政府的税收来源特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革命救国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且这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7.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大规模铁路破袭战。同时,三支队七团与友军配合,一直打到济南历城,并一度攻入黄台、北关两车站。八路军的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日军封锁囚笼政策 B.积极参与百团大战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配合正面战场抗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据题意可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山东与敌人进行积极的抵抗,可见敌后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这有力的支援了正面战场,D项正确;囚笼政策于1939年3月由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提出,并在之后的1939年至1940年期间,日军在华北修复、修筑了大量的铁路、公路,并构筑了众多的碉堡、据点,以实施这一政策,排除A项;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C项。故选D项。8.1953年11月,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A.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决定保障了城市日常所需供应,适应了1953年以来大力发展工业化的需要,A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无粮食危机,排除B项;农业合作社出现时间于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十八大以来,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中非文化聚焦等一批文化交流活动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这表明文化外交()A.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手段 B.实现外交工作重心转移C.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D.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中非文化聚焦等一批文化交流活动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可知,国家重视通过文化外交的形式,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形成很多标志性品牌,这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文化外交史区域合作的手段之一,但不能得出是主要手段,排除A项;重视文化外交,不代表外交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项;中国的确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但材料涉及的文化外交针对的不仅仅是大国,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雅典戏剧《请愿妇女》中,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在喜剧《马蜂》中,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这些戏剧共同说明当时()A.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 B.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C.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 D.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和“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说明当时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A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12世纪到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这可用于佐证()A.文化艺术的交流 B.区域文化的统一 C.文化中心的转移 D.民族文化的重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12世纪到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可知,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三兔共耳图也曾在亚欧等地区多处出现,这体现了中外之间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A项正确;区域文化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凭“三兔共耳”图的多处出现不足以说明文化中心有所转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三兔共耳图的传播,未涉及民族文化的重塑,排除D项。故选A项。12.1815年,玻利瓦尔在《牙买加来信》中写道:“新世界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宗教习惯。”他还曾指出:“在我的思想上,绝对没有把美洲英语国家和西班牙语国家混同起来……只要我们还没有把美洲各国政府的力量集中起来,我们就将陷入可怕的纠纷之中。”为此,他主张()A.暂时与殖民者达成妥协 B.建立拉美联合共同体C.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D.与美国建立同盟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15年(拉美)。材料中玻利瓦尔强调了新世界有共同之处,但又指出不能将美洲英语国家和西班牙语国家混同,且认为需要把美洲各国政府力量集中起来,这体现了他主张建立拉美联合共同体,以团结力量共同对抗殖民者和解决内部问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暂时与殖民者达成妥协,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美洲国家之间的联合,而非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与美国建立同盟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3.1871年4月15日,公社颁布法令,把“凡尔赛议会议员”和反动政府“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都由国家管制”,以备国家“非常的支出”,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监督由国家管制的财务的接收工作”;4月16日,公社通过法令,工人工厂协作社接管上百家逃亡企业主的企业。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A.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 B.得到科学理论指导C.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 D.进行分配方式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公有,建立无产阶级专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其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C项正确;“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巴黎公社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B项;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未涉及分配方式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14.1909年,英国颁布《劳工介绍法》,规定劳工部应当在全国各地资助设立劳工介绍所和青年职业顾问委员会,向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1910年颁布的《就业选择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要为17岁以下的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这些做法旨在()A.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B.缓解大萧条带来的影响C.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D.应对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1910年(英国)。据材料“规定劳工部应当在全国各地资助设立劳工介绍所和青年职业顾问委员会,向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可知,英国政府为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有利于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D项正确;材料讲述英国政府为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并未讲述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排除A项;大萧条是1929——193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讲述英国政府为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并未讲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5.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二战后移民潮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殖民地的宗主国人民返回本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独立国家大多不与美苏结盟,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A项;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不是移民回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是指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与宗主国人民回国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摘自《管子·问》(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答案〗(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解析〗【小问1】本题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现象:根据材料“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根据材料“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根据材料“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和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目的:综合齐国的社会调查的内容可从社会背景、政策制定、调查的出发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劝学篇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该书共4万余言,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目录(部分)内篇篇名主旨外篇篇名主旨同心明保国保种保教游学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教忠陈述本朝德泽深厚学制西国之强,强以学校明纲三纲为礼政之原本阅报知外患而豫防也知类闵神明之胄裔以保种变科举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宗经周秦诸子取节则可农工商学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正权斥民权之乱政矿学兴地利也循序讲西学必先通中学铁路通血气也守约欲存中学,宜治要约取也会通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正文(摘编)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摘自张之洞《劝学篇》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张之洞的《劝学篇》写一篇书评。(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从作者及书籍创作背景角度作答:该书作者张之洞出身科举,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创办汉阳铁厂等企业;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顽固派与维新派相互驳难;为调和思想之争以达成共识,进而挽救危局,张之洞撰写《劝学篇》。从内容角度作答:《劝学篇》集中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一方面强调“中学为体”,肯定传统政治秩序,论述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反对民权;一方面强调“西学为用”,通过革新文化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学、构建近代军事体系,来开启民智,实现国富民强。从影响角度作答:该书一方面丰富了西学的内涵,超越了洋务派仅把科学技术作为西学的局限性认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一方面立意于维护君主专制,对抗革命舆论,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保守性。〖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是为张之洞的《劝学篇》写一篇书评。根据材料“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该书共4万余言,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及所学从作者及书籍创作的背景角度说明,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创办汉阳铁厂等企业;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顽固派与维新派相互驳难;为调和思想之争以达成共识,进而挽救危局,张之洞撰写《劝学篇》。根据材料“三纲为礼政之原本”“斥民权之乱政”“讲西学必先通中学”“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及所学可知,《劝学篇》集中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一方面强调“中学为体”,肯定传统政治秩序,论述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反对民权;一方面强调“西学为用”,通过革新文化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学、构建近代军事体系,来开启民智,实现国富民强。根据材料“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及所学可知,该书一方面丰富了西学的内涵,超越了洋务派仅把科学技术作为西学的局限性认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根据材料“斥民权之乱政”及所学可知,《劝学篇》一方面立意于维护君主专制,对抗革命舆论,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保守性。18.1984年《十月》杂志第4期发表了贾平凹的小说《腊月·正月》,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陕西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腊月·正月……到这儿,(文化站站长)韩玄子记起王才来。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气乎乎地说:“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你们知道吗?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公社)王书记说:“这事不好出面干涉哟,老韩!人家办什么厂咱让他办,现在上边政策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呀!昨天我在县上,听县领导讲,县南孝义公社就出现转让土地的事,下边汇报上去,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后来专区来了人,透露说,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县委)马书记在王才的加工厂里,一边细细观看操作,一边问王才筹建的过程,生产的状况和销路问题。……他当下就对王书记说:“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那眉眼儿还是善善的,质问却使王书记张口结舌了。王才说:“这也全亏公社支持哩!只是我才干起来,咱是农民,没干过工,也没经过商,试着扑腾哩。”马书记说:“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起事的。我还以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了!王才,我得谢谢你哩!”——摘自贾平凹《腊月·正月》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答案〗信息:土地可以转让,招工扩大工厂,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马书记支持农村改革,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阐释:从背景角度作答: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对传统乡村秩序造成冲击。从启示角度作答: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解析〗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可知,土地可以转让;根据材料“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可知,招工扩大工厂;根据材料“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可知,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根据材料“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可知,马书记支持农村改革,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第二小问阐释,根据题干“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背景角度与启示角度作答。从背景角度看,根据材料“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可知,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根据材料“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可知,农村改革对传统乡村秩序造成冲击。从启示角度作答,根据材料“我还以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了”可知,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根据材料“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起事的。”可知,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对外援助减少10%。新经济政策引起了西欧及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应,除纽约和东京外,各国的黄金和外汇市场纷纷关闭。经过激烈的斗争和谈判,1971年12月18日,十国集团部长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举行会议,达成“史密森协议”。主要内容有:20.美元对黄金贬值7.89%,每盎司黄金的官价由$35提高到$38。21.调整汇率平价,美元平均贬值10%,其他欧美主要货币升值。22.非储备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允许幅度由正负1%调整为正负2.25%。23.美国政府取消10%的临时进口附加税。材料二1972年2月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表(基数1971年4月30日)货币名称对美元升值百分比货币名称对美元升值百分比比利时法郎11.57荷兰盾11.57法郎8.57瑞典克朗7.48联邦德国马克13.57瑞士法郎13.88里拉7.48英镑8.57日元16.88加拿大元浮动——摘编自彭春林《尼克松政府应对“美元危机”的探究(1971-1973)》等(1)尼克松政府为什么实行“新经济政策”?(2)结合所学知识,对“史密森协议”进行评析。〖答案〗(1)美国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严重;美苏争霸、越南战争加大美国财政赤字;西欧、日本崛起,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弊端显现。(2)从原因角度作答:新经济政策引发美元信任危机,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美国与西欧国家的矛盾凸显,加剧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从影响角度作答:史密森协议部分实现了币值、汇率、关税的调整,没有解决布雷顿体系的根本性问题,美元国际地位下降,其他国家货币作用增强。〖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1年美国。根据材料“1971年”“冻结工资、物价、房租,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对外援助减少10%”和所学知识,可从美国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严重;美苏争霸、越南战争加大美国财政赤字;西欧、日本崛起,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弊端显现等方面分析。【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1年世界。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引起了西欧及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应,除纽约和东京外,各国的黄金和外汇市场纷纷关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原因角度作答:新经济政策引发美元信任危机,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美国与西欧国家的矛盾凸显,加剧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根据材料“美元对黄金贬值7.89%,每盎司黄金的官价由$35提高到$38”“调整汇率平价,美元平均贬值10%,其他欧美主要货币升值”“非储备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允许幅度由正负1%调整为正负2.25%”“美国政府取消10%的临时进口附加税”“1972年2月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表”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影响角度作答:史密森协议部分实现了币值、汇率、关税的调整,没有解决布雷顿体系的根本性问题,美元国际地位下降,其他国家货币作用增强等等。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塑造会有所不同,在东汉时期,出于外戚专政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执政者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忠诚、稳重、有责任感的周公形象,以此来满足自身政治需求,B项正确;正统思想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政治形势的需要”,而“抑制王侯的诉求”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后,已经严重削弱了王侯势力,排除C项;虽然社会风俗的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但它并不能直接解释周公形象的这种特定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2.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时期。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表明唐代()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统治秩序得以重构C.民众参政程度提高 D.社会治理方式丰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初唐,皇帝很少亲自参与单纯颁布大赦的仪式;武则天以后,皇帝往往亲临颁赦,直接与万民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可知,皇帝亲自参加恩赦活动,直接与民众接触,向民众传达意志,这有利于强化皇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皇帝亲自参与恩赦活动的影响,且统治秩序重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恩赦活动的主角是皇帝,民众只是被动参与,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皇帝参与恩赦活动,不能得出社会治理方式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3.“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A.书法艺术成熟 B.贵族政治发展 C.商品经济繁荣 D.重文轻武国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可知,北宋政府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宋代文臣地位提升,在这种背景的促使下,科考举子想要顺利及第,“趋时贵书”自然成为及第的一个捷径,D项正确;书法艺术成熟是“趋时贵书”这一现象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北宋时期,科举发达,贵族政治衰落,排除B项;“趋时贵书”主要是因为重文轻武国策,商品经济发展和这一现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据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记载:“博山地寡民贫,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据此可知当时()A.手工业技术提高 B.采煤业出现专业化C.劳动力市场完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乾隆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可知,乾隆年间,博山地区,百姓多参与采煤业,且分工明确,这说明当时采煤业出现专业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采煤业技术如何,无法得知手工业技术提高,排除A项;劳动力市场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时博山地区地寡民贫,百姓多参与采煤业,采煤业分工明确,人地矛盾突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5.如图为1845年—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单位:英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贸易保护政策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45年—1848年(中英)。从图中可以看出,1845年到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对外国商品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这使得英国货物在华销售遇到阻碍,能解释货物输华总值的波动,C项正确;仅从英国货物输华总值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中国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的中国是被迫开放,并不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此时还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6.晚清以来,发生在1900年之前的农民抗税活动每年总数维持在20次以下,1900年之后迅速增加,最高在1910年超过了100次。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甲午战前政局相对稳定 B.政府税收来源的多样化C.战争赔款加剧统治危机 D.革命救国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以后,全国范围内的抗税活动数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了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得全国范围内抗税活动次数增加,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剧了统治危机,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全国范围内也存在抗税活动的增加,社会并不是相对稳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抗税活动,不能得知清政府的税收来源特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革命救国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且这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7.1938年8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在胶济铁路西段进行大规模铁路破袭战。同时,三支队七团与友军配合,一直打到济南历城,并一度攻入黄台、北关两车站。八路军的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日军封锁囚笼政策 B.积极参与百团大战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配合正面战场抗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据题意可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山东与敌人进行积极的抵抗,可见敌后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这有力的支援了正面战场,D项正确;囚笼政策于1939年3月由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提出,并在之后的1939年至1940年期间,日军在华北修复、修筑了大量的铁路、公路,并构筑了众多的碉堡、据点,以实施这一政策,排除A项;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C项。故选D项。8.1953年11月,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做法()A.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情况及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这一决定保障了城市日常所需供应,适应了1953年以来大力发展工业化的需要,A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无粮食危机,排除B项;农业合作社出现时间于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十八大以来,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中非文化聚焦等一批文化交流活动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这表明文化外交()A.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手段 B.实现外交工作重心转移C.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D.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中非文化聚焦等一批文化交流活动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可知,国家重视通过文化外交的形式,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形成很多标志性品牌,这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文化外交史区域合作的手段之一,但不能得出是主要手段,排除A项;重视文化外交,不代表外交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项;中国的确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但材料涉及的文化外交针对的不仅仅是大国,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雅典戏剧《请愿妇女》中,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在喜剧《马蜂》中,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这些戏剧共同说明当时()A.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 B.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C.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 D.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和“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说明当时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A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12世纪到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这可用于佐证()A.文化艺术的交流 B.区域文化的统一 C.文化中心的转移 D.民族文化的重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12世纪到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可知,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三兔共耳图也曾在亚欧等地区多处出现,这体现了中外之间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A项正确;区域文化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凭“三兔共耳”图的多处出现不足以说明文化中心有所转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三兔共耳图的传播,未涉及民族文化的重塑,排除D项。故选A项。12.1815年,玻利瓦尔在《牙买加来信》中写道:“新世界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宗教习惯。”他还曾指出:“在我的思想上,绝对没有把美洲英语国家和西班牙语国家混同起来……只要我们还没有把美洲各国政府的力量集中起来,我们就将陷入可怕的纠纷之中。”为此,他主张()A.暂时与殖民者达成妥协 B.建立拉美联合共同体C.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 D.与美国建立同盟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15年(拉美)。材料中玻利瓦尔强调了新世界有共同之处,但又指出不能将美洲英语国家和西班牙语国家混同,且认为需要把美洲各国政府力量集中起来,这体现了他主张建立拉美联合共同体,以团结力量共同对抗殖民者和解决内部问题,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暂时与殖民者达成妥协,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美洲国家之间的联合,而非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与美国建立同盟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3.1871年4月15日,公社颁布法令,把“凡尔赛议会议员”和反动政府“一切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都由国家管制”,以备国家“非常的支出”,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监督由国家管制的财务的接收工作”;4月16日,公社通过法令,工人工厂协作社接管上百家逃亡企业主的企业。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A.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 B.得到科学理论指导C.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 D.进行分配方式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公有,建立无产阶级专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其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C项正确;“获得各阶层广泛支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巴黎公社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的指导,排除B项;这些做法反映了巴黎公社探索国家治理新途径,未涉及分配方式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14.1909年,英国颁布《劳工介绍法》,规定劳工部应当在全国各地资助设立劳工介绍所和青年职业顾问委员会,向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1910年颁布的《就业选择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要为17岁以下的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这些做法旨在()A.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 B.缓解大萧条带来的影响C.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D.应对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1910年(英国)。据材料“规定劳工部应当在全国各地资助设立劳工介绍所和青年职业顾问委员会,向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可知,英国政府为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有利于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D项正确;材料讲述英国政府为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并未讲述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排除A项;大萧条是1929——193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讲述英国政府为青少年提供职业指导,并未讲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5.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二战后移民潮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殖民地的宗主国人民返回本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独立国家大多不与美苏结盟,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A项;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不是移民回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是指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与宗主国人民回国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摘自《管子·问》(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2)结合所学,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答案〗(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解析〗【小问1】本题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现象:根据材料“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根据材料“问宗子(嫡长子)之牧(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根据材料“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和问男女有巧技,能利备用者几何人?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目的:综合齐国的社会调查的内容可从社会背景、政策制定、调查的出发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劝学篇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该书共4万余言,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目录(部分)内篇篇名主旨外篇篇名主旨同心明保国保种保教游学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教忠陈述本朝德泽深厚学制西国之强,强以学校明纲三纲为礼政之原本阅报知外患而豫防也知类闵神明之胄裔以保种变科举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宗经周秦诸子取节则可农工商学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正权斥民权之乱政矿学兴地利也循序讲西学必先通中学铁路通血气也守约欲存中学,宜治要约取也会通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正文(摘编)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摘自张之洞《劝学篇》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张之洞的《劝学篇》写一篇书评。(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从作者及书籍创作背景角度作答:该书作者张之洞出身科举,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创办汉阳铁厂等企业;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顽固派与维新派相互驳难;为调和思想之争以达成共识,进而挽救危局,张之洞撰写《劝学篇》。从内容角度作答:《劝学篇》集中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一方面强调“中学为体”,肯定传统政治秩序,论述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反对民权;一方面强调“西学为用”,通过革新文化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学、构建近代军事体系,来开启民智,实现国富民强。从影响角度作答:该书一方面丰富了西学的内涵,超越了洋务派仅把科学技术作为西学的局限性认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一方面立意于维护君主专制,对抗革命舆论,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保守性。〖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是为张之洞的《劝学篇》写一篇书评。根据材料“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该书共4万余言,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及所学从作者及书籍创作的背景角度说明,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创办汉阳铁厂等企业;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顽固派与维新派相互驳难;为调和思想之争以达成共识,进而挽救危局,张之洞撰写《劝学篇》。根据材料“三纲为礼政之原本”“斥民权之乱政”“讲西学必先通中学”“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及所学可知,《劝学篇》集中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一方面强调“中学为体”,肯定传统政治秩序,论述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反对民权;一方面强调“西学为用”,通过革新文化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学、构建近代军事体系,来开启民智,实现国富民强。根据材料“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及所学可知,该书一方面丰富了西学的内涵,超越了洋务派仅把科学技术作为西学的局限性认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根据材料“斥民权之乱政”及所学可知,《劝学篇》一方面立意于维护君主专制,对抗革命舆论,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保守性。18.1984年《十月》杂志第4期发表了贾平凹的小说《腊月·正月》,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陕西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腊月·正月……到这儿,(文化站站长)韩玄子记起王才来。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气乎乎地说:“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你们知道吗?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公社)王书记说:“这事不好出面干涉哟,老韩!人家办什么厂咱让他办,现在上边政策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呀!昨天我在县上,听县领导讲,县南孝义公社就出现转让土地的事,下边汇报上去,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后来专区来了人,透露说,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县委)马书记在王才的加工厂里,一边细细观看操作,一边问王才筹建的过程,生产的状况和销路问题。……他当下就对王书记说:“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那眉眼儿还是善善的,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