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采地黄者(唐)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相同()。(1分)A.汤显祖的《游园》B.陶渊明的《饮酒》C.李商隐的《锦瑟》D.柳永的《望海潮》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交代了全诗背景,为作者批判天灾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奠定了基调。B.五六两句运用设问手法,说明了采地黄的目的是为了换取解决温饱的口粮。C.七八两句写出发采地黄时天刚亮,天黑才采半筐,体现农民采地黄之艰辛。D.本诗前八句写采地黄,后六句写卖地黄,反映了中唐时期百姓生活的不易。14.本诗主要通过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12.B13.A14.(4分)诗中将朱门与农家、白面儿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作对比(1分)突出“人不如马”的现实,揭示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1分)。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1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有力地批判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上海市黄浦区敬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练习语文试卷(三)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8分)咏怀(其十四)(魏)阮籍①znqo开秋肇②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注释】①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②肇:初始。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A.从题材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B.从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C.“蟋蟀鸣床帷”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高亢豪放B.蕴藉深沉C.清新雅丽D.平实质朴14.结合全诗,分析诗题中“咏怀”所寄寓的情感。(5分)12.C13.B14.开头两句写一入秋而凉气生,以蟋蟀悲鸣床帏烘托内心悲凉;(1分)三四句,写诗人有感于外物由盛转衰而感到忧伤;(1分)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无人可倾诉,突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1分)七八句借景抒情,以微风和月光冷清之景烘托内心的凄凉;(1分)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1分)上海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三)阅读诗歌,完成各题。(7分)6.(7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马厩里的马。这一天,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是

(2)以下对两首诗歌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雄浑豪放B.深沉内敛C.清雅委婉D.高古淡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正确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写法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两首诗都以“勤政楼”为题材,结合历史背景描述和感怀,属于咏史怀古。王诗描绘出天宝年间勤政楼的繁华热闹场景,充满历史感与怀旧之情;杜诗写诗人临古地,想起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情志。

(2)A.雄浑豪放的诗歌常常描绘宏大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气势磅礴、场景宏阔,想象奇特,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

B.深沉内敛的诗歌风格在表达上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意义和情感。这两首咏诗史都借对勤政楼的描述,表露了诗人对盛唐逝去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感慨,深沉内敛。

C.清雅委婉‌则强调清新雅致,语言优美,意境幽雅。这种风格通常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委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D.高古淡远‌是一种诗歌风格,强调高雅古朴,意境冲淡高远,这种风格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强调意境的深远和古朴。

故选B。

(3)情感不同: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

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寄寓鉴戒之意。

写法不同: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深沉内敛,令人回味。

答案:

(1)咏史怀古

(2)B

(3)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译文:

《楼前》

天宝年前修建了勤政楼,每年都要为了给唐玄宗祝寿持续三天过千秋节。

马圈里的老马曾接受舞蹈训练,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的名号空在,世上已无互相馈赠的承露丝囊。

只有紫苔称心惬意,年年因为下雨生长茂盛上了金铺。

赏析:

《楼前》

唐代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不仅给强大的唐帝国以致命打击,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导致了最终的灭亡;而且使原来发达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更加不堪其苦。因此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酿成,当时及其以后许多诗人墨客都在苦苦思索,寻求解答。这样,诗人对之进行思考也就是自然的了。

“楼前”,即勤政楼前。站立于破败的勤政楼前久久凝望,这既成为了诗人引发灵感的一个契机,也为诗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实在对象。

首句点明勤政楼修建时间。“天宝年前”,据记载,勤政楼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当时唐玄宗一举除灭韦氏后党势力,雄心勃勃,决心要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诗中特别点出“勤政楼”三字,暗示其当时下令修建此楼原也包含着良苦用心,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深层用意。

次句逆接前意。“千秋”,敬词,指别人寿辰;“作千秋”,即祝寿。“每年”,说明其庆祝寿辰活动的频繁;“三日”,表示每回祝寿活动持续时间之久,《旧唐书•玄宗纪》载,每逢唐玄宗寿辰,“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诗人有意识将“勤政”和“作千秋”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排列一起,通过其自身的矛盾对照,辛辣嘲讽了唐玄宗修建此楼后的名实不符合言行不一。

三、四句承接第二句,以马圈里的老马接受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具体揭露了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和挖空心思。“飞龙”,马棚名称。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曾命人对100匹马施行舞蹈训练。这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去多少人的心思,扭曲多少人的灵魂,培养多少拍马逢迎之徒!何况这还远不是其祝寿内容的全部。勤政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勤乐楼,这对于下令修建勤政楼的唐玄宗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嘲弄和讽刺。

这首诗其意在对唐玄宗骄奢淫逸生活进行猛烈抨击;然而从整篇诗看,却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内容,其抨击意向只是在充分叙事中自然流露出来。诗人巧妙利用了“勤政楼”其名,却重点描写了其荒于朝政之实,并且善于将一般叙事和对典型细节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罪过的揭露和批判。

《过勤政楼》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寄司勋①卢员外[唐]李颀流澌②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③。秦地④立春传太史,汉宫题柱⑤忆仙郎。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⑥。【注】:①司勋:正六品上,是京官,主管考核。②流澌:河水中漂流的冰排。③建章:汉宫名,在长安城外,这里借代京都。④秦地:即指长安,战国时属秦地。⑤汉宫题柱:东汉赵岐《三辅决录》记载,东汉尚书郎田凤容仪过人,汉灵帝特地在殿柱上题句赞赏之。⑥长杨:《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所作。12.按题材分类,本诗与下列哪首作品属于同一类?()(1分)A.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陆游《书愤》C.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3.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明写冬雪与春荣,暗写书信传递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