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兼爱》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兼爱》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兼爱》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兼爱》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兼爱》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

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

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斯自起,则

弗能治。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

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

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遂子,

兄之不感弟,君之不总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

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

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

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

口。

③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④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②段方框处应填的虚词是()

A.与B.矣C.耶

P.乎

2.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论证上的作用。

3.下列语句表达的思想观点与本文一致的一项是()

A.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8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C.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82.运用类比手法,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

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3.A4.本文第一段指出圣人以治天下

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就不能治理好天下;第二段,指出天下

动乱的原因是天下人不相爱,从反面立意,指出不相爱的后果;第三段,指出天

下人都相爱,天下就能大治。从正面立意,指出兼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第四段,

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并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层层

推进,结构严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意思是: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本句是

对上文的总结,故应用陈述句或者感叹句。

A.“与“,通“欤”,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用在此

处不当;

矣”,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可以用在此处;

耶”,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用在此处不当;

乎”,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此处不当。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

弗能攻”意思是: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

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此处把圣人治国与医生治

病进行类比,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而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意思是:凡是天下的祸患,

掠夺与怨恨,之所以能出现,原因就在于人们不相爱。可见材料主张兼爱,指出

天下动乱的原因是不相爱,与本文观点一致。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意思是:今天最不义的

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本句说的天下最大的

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主张非攻,与本文观点不一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

让百川峡谷所归附,是因为它能屈于百谷之下,并游走其间,故引其归附。主张

“善下之”,与本文观点不一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

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主张“仁”,与本文观点不一致。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

能治”,本文第一段指出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的根源,

否则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指出天下动乱的原因是天下人不相爱,“子

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等从反面立意,指出不相爱的后果

即“故亏父而自利”“故亏兄而自禾小等。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

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指出天下人都相爱,天下就能大治。作者从正面立

意,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天

下就能大治,指出兼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

相互憎恶则会混乱的结论。“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作者鼓励人

们奉行兼爱思想。

本文层层推进,结构严谨。

参考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

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

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

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

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

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

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

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

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

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

抢劫、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

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

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

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

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

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

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

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

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

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

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

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

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

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

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2023春•云南曲靖•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考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

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

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

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

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

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

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

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今有一人,入入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

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

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

不辜人也,抛①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

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

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②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

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

【注】①抛:同"拖*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

S.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今A至B大C为D攻E国F则&弗H知/非J从K而L誉M之N谓。之P

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8.故贼人以利其身贼:偷盗。

C.以亏人自利也亏:使……亏损。

P.罪益厚厚:深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

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其中,“兼爱”是其思想核心。

8.文本一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

出兼爱的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C.文本二从一系列日常的小是小非切入,最后引出攻国的大议题。由浅入深,

以小见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

D.从两则文本的具体行文可看出,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

取反复论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

入人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不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答案】5.FJN6.B7.88.(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

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2)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

这是什么缘故呢?d①兼爱的现实意义:假如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

己的国家,就不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获利。

②非攻的现实意义: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战并加以反对,那么就不会有主张与

支持战争的人。

【解析】夕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跟着称赞它,说它是

义。

“今至大为攻国”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国”后应断开,故F处需断开;

“则",转折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后不断开;“弗知非”是动宾结构,中间不

断开,其后应断开,故J处需断开;

“誉之”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宾语“之"后应断开,故N处需断开。

画波浪线部分需加句读的三处是:FJN。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贼,伤害、残害、损害。句意: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故选0。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错误,表述不够完整,还有“盗贼、大夫、诸

侯”三个层面,层层递进。

故选0。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工)“以……为",把……作为;“察",考察;“所自起",从哪里产生。

(2)"攘)偷;"甚。超过;“是",这。

q.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就是是反对侵略战争。

依据文本一“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

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可知,

兼爱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假如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就不

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获利,战争也就消失了;

依据文本二“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

从而誉之,谓之义”可知,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

称赞它,说它是义。所以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

战并加以反对,那么就不会有主张与支持战争的人,自然也就没有战争发生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

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

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

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

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

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

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

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

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

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

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文本二:

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

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

入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

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入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

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多o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

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入人家牲口

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

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

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

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2。2:5秋•全国•高二假期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子墨子言日:"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

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

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

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

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

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③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

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

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

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

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

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

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

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日:

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

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

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节)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

造一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

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

弗能治。

(选自《墨子・兼爱》)

W.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

役/

8.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

役/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

役/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

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

色相事人者。

8.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

男五等。

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

的“正"意思不同。

D.“以实官府”中的“实”和《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意思

相同。

2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

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8.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

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三本”,才是

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

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

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工三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工)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

14.材料一第②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答案】B13.(工)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

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

(2)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

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14.①选拔公正

(不偏私)

②谨慎考察

③量才而用

【解析】W.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

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

“举而上之”“富而贵之”结构一样,所以"富而贵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官长”只一个词语,是指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所以“官长”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

故选C。

XI.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的理解能力。

C.正:严正。句意:所以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

正:匡正、端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两个“正"意思不同,选项正确。

D.实:充实。句意:以充实官家府库。

实:容下,装下。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两个“实"意思不同。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交通"无中生有,“与四邻诸侯交接”指的是外交。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工)"蚤”,同"早"莫",同"暮。傍晚;"耕稼树艺”,翻耕种植;“菽粟”,

泛指粮食;“是以",所以。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判断句;“治",治理。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

贤”意思是“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

这便叫进贤”,据此可得出选拔公正(不偏私)。

原文“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