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蟋蟀又称作蛐蛐、促织、秋虫,古书中也称“蛩”,在秋日里最为常见。甲骨文“秋”字上面的字形就是一只蟋蟀,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老杜诗《促织》写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的鸣唱似乎总是与秋风萧瑟联系在一起,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蟋蟀渐多秋不浅,蟾蜍已没夜应深。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古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就如梅兰竹菊的题材,已是一种近乎程式化的修辞。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对于蟋蟀歌声的欣赏,中西之间是相通的。蟋蟀是人类居所里常见的伴侣物种,秋天,蟋蟀由野外迁至室内,《诗经》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唐风·蟋蟀》),以及“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月》),可见这种小虫不惧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里的常客。对此,西方诗人有同样的认知,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将蝈蝈与蟋蟀的叫声并举,盛赞了两种鸣虫的歌声。前者的声音发生在炎炎夏日,在草丛中阵阵传来,称颂了“夏日盛宴的喜悦”,后者的声音则发生在寒日的炉火旁,与家中的温暖联系在一起:大地之诗不曾间断,孤寂的冬夜,寒霜冻结,四周静无声息,炉边响起了蟋蟀的歌声,室中的温暖让人醺醺欲睡……蝈蝈与蟋蟀标识了自然的节奏,将一年四季的轮回付诸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为此,诗人将它们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寓意了自然的生生不息。而在中国文化里,蟋蟀丰富的意旨也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造物以及天人关系的思考,充满了人情与趣味。王世襄先生写道:“好蛐蛐一盆一盆地品题、欣赏,观察其动作,体会其秉性,大可怡情,堪称雅事。”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非得浸淫在这一文化中良久,耳濡目染才能略知一二,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相对于中国诗歌中的秋思,蟋蟀的叫声在西方更多地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鸣虫之中,蝉声太过嘈杂,蝈蝈之声太过轻小,唯有蟋蟀之声嘹亮而不喧闹,还有起伏变化,悠扬婉转,惹人喜爱。这也符合西方民众对于蟋蟀的判断——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实际上,“快乐如蟋蟀”成了英语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习语,大概是因为蟋蟀的歌声清脆悦耳,并且蟋蟀喜欢呼朋引伴,在草丛中一唱一和,让人心情大好。所谓声无哀乐,蟋蟀的叫声只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原本并无悲伤或欢喜之说,是人为它赋予了主观的想象。王世襄先生在《蟋蟀谱集成》中称雄蟋蟀的叫声为“低唱求爱之曲,‘唧唧……油,唧唧……油’,其声悠婉而弥长,真好像在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油’、‘洲’相叶,音节也颇相似。”不过,这种拟声赋意的方式恐怕是西方人无法领会的了。蟋蟀是一种和人的世界密不可分的小虫,它们似乎不甘寂寞,一心要分享人类邻居的悲欢。18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柯珀(1731—1800)在《咏蟋蟀》一诗中写道:住在我室中的小友,你怀着满心的欢喜,在厨房的壁炉上鸣声唧唧,无论身处何处,你都是好事将临的预兆,用你轻柔甜蜜的歌声,回报我为你提供的温暖的巢……诗中的厨房、壁炉和巢都是鲜明的家的意象。在英语中,“壁炉”一词所表征的炉火和温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蟋蟀由此代表了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蟋蟀的叫声指向的是“家的圣坛”,家、炉火、水壶和蟋蟀这些看似卑微的意象串联成了关于家的想象,在变动不居的世界稳固如磐石一般。故事中的人物说:“这里是我的幸福的家,约翰;为此,我爱那只蟋蟀!”即便是卑微、狭小的家,也是一座圣坛。不过,在狄更斯的时代,家与蟋蟀的联系已经不再牢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割裂了居住环境与土地的关联,乡野也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对于身处现代都市的人而言,蟋蟀的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们与田园式的生活日渐疏离,来自自然的精神慰藉也逐渐离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派诗歌代表作《荒原》中,诗人艾略特将蟋蟀的叫声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精神的荒原里,草木凋零,蟋蟀之声也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蟋蟀来自一个生意盎然的世界,所代表的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种饱满、自足的精神状态,艾略特由此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蟋蟀被载入中西的诗文之中,但同时又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它的身影总易被遮蔽在诸多大型生物之下,对于它的考察恰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角度拓宽我们对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或许对于蟋蟀的热爱,对于花鸟市场售卖的各种鸣虫的兴趣,正体现了我们潜意识深处“恋生性”的一面。再者,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摘编自《光明日报》秋意与故园:中西文化中的蟋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济慈将蟋蟀与蝈蝈的歌唱誉为“大地之诗”,因为它们通过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来体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B.蟋蟀叫声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蟋蟀之声悠扬婉转,惹人喜爱,是一种让人快乐的虫子。C.蟋蟀与家园密不可分,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代表宁静安逸的家园,表达了家庭作为恒定不变的港湾的信念。D.作者认为,尽管蟋蟀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伴侣物种,但是人们恰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来拓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提到明月会想到思乡,提到柳树会想到送别,提到蟋蟀的声音会想到萧瑟的秋风。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可见中国文化里蟋蟀表达的人情与趣味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C.从“蟋蟀的吟唱具有怀旧色彩”可以看出这是人们对田园式生活的怀念,是艾略特将其作为一种源自过去生活的安抚的乐音的基础。D.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将情感寄托在蟋蟀这一物种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体现了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的“恋生性”。3.下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的一项是()A.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B.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D.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结合材料,概括出文中“蟋蟀”的审美内涵。【答案】1.B2.B3.C4.①引用论证: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②举例论证: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5.①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总是与欢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文学中蟋蟀,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样的乐趣微妙又难以捉摸”“无异于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欣赏中的差异,不能说明“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色彩明丽,烘托了乡村恬静闲适的氛围。B.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闪烁的星辰,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描写了一幅月夜清幽图。C.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诗歌中的“蟋蟀”最能代表秋思。D.描写了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引用论证:“又如贾岛诗《夜坐》写道”“《诗经》中写道”“英国诗人济慈的诗歌《蝈蝈和蟋蟀》”文中多处引用中西方描写蟋蟀的诗歌,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又增添文学色彩。②举例论证:“老杜诗《促织》写道”“法布尔对蟋蟀的歌声情有独钟”“在狄更斯的小说《炉边蟋蟀》中”“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创造了‘恋生性’一词来描述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文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诗人、学者、小说家、生物学家等事例,使论证丰富、具体、有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诗词中,以蟋蟀作为寄托秋思的对象”概括出:时序更替,寄托秋思。②结合“在人类前现代时期漫长、清寂的夜中,蟋蟀悦耳怡人的声响,穿透了暗哑的暮色,为忙碌或闲适的日子点缀了许多逸趣”概括出:歌声悠扬,让人快乐。③结合“在人们关于家乡的梦里,常有蟋蟀歌声的旋律,就像魂牵梦萦的乡音,表征了难以割舍的羁绊”概括出:家园之思,乡愁之恋。④结合“蟋蟀吟唱具有了怀旧的色彩,这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概括出: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⑤结合“它的唧唧之声,看似微弱却总能击中我们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可以超越时空的区隔,沟通古今中外共有的情感或精神体验”概括出:古今中外的沟通,情感体验的共鸣。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酒香戏外曾瓶高明远在轩辕宫附近开酒坊,既酿酒,也卖酒。高明远卖酒有规矩,每天最多卖三十斤,每人最多卖二斤。每天卖完酒,高明远就去三泸茶园。高明远去三泸茶园看戏,买票,有讲究。如果是陈三卿的戏,必买一个好位子,似乎离陈三卿越近越好,不怕花钱。如果没有陈三卿的戏,不管是哪个名角,都花最少的钱,进园即可。相传、陈三卿刚到三泸茶园演出,因相貌平平,脸上还有麻点,同行和观众并不看好。她演的是《挑帘打饼》。陈三卿一出场,步法身段,时如蜻蜓点水,螃蟹行沙;时如电闪风犁,云行雨骤;时如垂柳摇曳,时如海棠婀娜。看戏的人,刚开始漫不经心,殊不知待几步金莲挪动,眼睛和耳朵,全到了陈三卿身上,一场戏下来,陈三卿让台下观众似醉如痴,掌声如雷。①那天,高明远在观众席。陈三卿有了名气,常有人请她到家中唱戏。为了热闹喜庆,名角要向主家献酒。陈三卿献酒,手中酒壶,必盛高家酒。城隍庙北边的张记桐油店张老板,母亲七十八岁,生了病,临时决定,提前替母亲办八十大寿,冲冲病痛;也临时邀约,请陈三卿来唱戏喜庆喜庆。因是临时,一时难以凑上那么多高家酒。陈三卿也直率,问张老板,我那几杯,应该准备好了吧?张老板直点头。其实,张老板藏有心眼儿,他就不信,你陈三卿,能把酒城这家那家的酒喝出来?锣鼓敲得昂扬激烈,唢呐吹得高亢喜庆,陈三卿端着酒献老寿星,她执酒壶,捧酒杯,正陪饮,酒刚进嘴,即如彩虹般喷射而出。陈三卿笑盈盈的脸陡然间结满冰霜,冷冰冰地说,不是高家酒!张老板惊讶得嘴都合不拢,正要狡辩,陈三卿卸妆,对张老板拱拱手,告辞走人。张老板还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陈师傅,怎了?陈三卿不停脚,说,你坏了我的规矩。这事,很快传开了。高明远心里鼓胀看一句话:以后,陈师傅,你喝高家酒,收成本价。高明远这话,没机会说。陈三卿喝酒,用不着她到高家酒坊买。这天,排轮子买酒的长龙中出现了陈三卿。尽管换了戏装,一眼,高明远就看到了。嘴巴,差点惊歪了,但很快镇住神,问,陈师傅,今天什么日子,你亲自来?不管如何掩饰,还是有些磕磕巴巴,语气里,是满当当的惊诧,甜丝丝的欢喜。②陈三卿像还在舞台上,甩出很多笑意,像要把阳光摘下来,给高明远抛过去,说,高师傅,未必你家的酒坊,我就来不得?得看日子,才来得?高明远被晃得有些头晕,说,陈师傅那么忙,完全可以叫人来。陈三卿说,今天得亲自来,其他人来要不得。高明远的脑子使劲转,想,今天是什么日子?陈三卿说,驻蓝田坝的皮团长,叫卫兵送来信,要下午去他那里唱戏。买上商家酒,带过去,正好。望着排着轮子买酒的人头,高明远喊叫起来,陈师傅,前面来,你要去皮团长那边,你先买。陈三卿没挪脚步,说,排起,排起,挨着轮子,规矩,坏不得。陈三卿不动,高明远没办法。陈三卿前面,排着十好几人。高明远打定主意,如果到陈三卿那里,酒,卖完了,就去酒坊取,破规矩,也要陈三卿买上。运气还好,轮到陈三卿,坛里还有三四斤。高明远问,陈师傅,两斤酒,够不?陈三卿眼波如酒般明媚亮堂,边笑,边问,不够又怎样?规矩,高师傅忘了?高明远的脸大红一片,他心里有些抱怨,你就不能找一个人和你一起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陈三卿像根本不知道高明远的心思,说,够了。多了,误事。陈三卿接过高明远递过来的酒坛,那是她自带的一个翡翠绿瓷坛,从手袋里拿出一张戏票,递给高明远,声音像从街石下面飘上来,明天晚上,我的戏!戏票上那个座位,高明远一看,惊讶得不得了。陈三卿的戏,每一次,他都买最好的位子,不怕多花钱。陈三卿给的票上那个座位,花钱都买不到。那种座位,留给重要人物,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自己是重要人物?高明远的心,跳上跳下。《杀端方》,高明远看过,讲的是清末同盟会联络鄂军起义,杀了端方,掀翻了大清朝的事。高明远看过的《杀端方》,不是陈三卿演的,陈三卿演这出戏,演什么角色?端方?议员龚向全?陈三卿笑,到了,就知道了。③陈三卿的笑声像钻进了陶坛瓷坛,酒香比往日浓了好多。她的眉眼上,似乎挂着什么期许,声音压得很低,说,谢谢你,天天都来捧场!高明远像被电击一般,原来,那个台上演出的陈三卿,看到了台下的自己啊!并且还场场都记得清楚!高明远拿着戏票,像丢了魂。第二天,卖完酒,高明远急匆匆去三泸茶园。卖酒的时候,听人讲,昨晚蓝田坝那边在抓。驻扎在城里的张团长,带着队伍,去蓝田坝那边,冲进皮团长的军营,抓人,还放了枪,打死一个,抓住一个,其余的跑了。高明远三步并作两步往三泸茶园赶。刚到门口,看见张贴栏里,贴着一张大大的告示:今天下午,陈三卿演出的《杀端方》,改为王三品演出《思子轩传奇》。高明远向卖票的吴跛子打听。他想知道,陈三卿怎么样了?现在在哪里?吴跛子说,哪个晓得?有人说,被张团长带回来关在军营;有人说,跑了,是,她唱戏是给那些开会的人打幌子。④高明远提着陈三卿送的戏票,呆立在三泸茶园门口。不久,“泸顺起义”爆发。1926年12月1日,驻扎在蓝田坝的袁品文旅长以邀请军政长官参加军士训练学校毕业典礼为名,将驻防城区的李章浦旅长诱至蓝田坝逮捕。下午四时,袁品文旅长、陈兰亭旅长宣布起义。中午,高明远推开酒坊大门,哪有往日排着长龙般买酒的队伍!一人立在酒坊前,冲高明远喊,高师傅,来两斤酒!高明远满脸惊喜,你还活着?陈三卿一脸灿烂,像被龙透关顶上的朝霞涂过抹过,笑盈盈地说,起义成功,来点酒,好好庆祝!仍是那个翡翠绿瓷坛。陈三卿接过高明远打好的酒,说,明晚,川南师范,我演《杀端方》。边说,边递一张票过来。很多年后,高明远早已离休,坐在轮椅上,酒城党史办的人找到他,送上一份资料,请高老帮忙把关。资料写道:陈三卿,女,四川泸县人。1906年生,1924年11月加入,历任泸县特支宣传委员、组织委员。1926年12月参加“泸顺起义”,任泸县特支副书记、泸纳军团联合军事政治学校副教导员。1927年4月22日,随起义军在与川黔联军激战中,牺牲于酒城龙透关。高明远捧着那份只有三页纸的资料全身不住颤抖,过了很久,才说,我是由她引上革命道路的。党史办的人拿着录音笔,他们希望从高明远那里,得到一些珍贵史料。沉默良久,高明远才说,她的川剧,唱得真是好!《挑帘打饼》你们听说过吗?《杀端方》你们听说过吗?说着说着,高明远就哼唱起来。眼泪,滴在资料上,像一朵朵清明时节的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明远卖酒有规矩但是又想为了陈三卿打破规矩,体现他作为商人讲人情、灵活变通的一面。B.陈三卿因张老板冒用高家酒而中途罢演,既表现其品酒水平之高,又说明她对规矩的坚守。C.“多了,误事”,这既是陈三卿不想多买酒的理由,又暗示她去皮团长那里不仅仅是唱戏。D.再见到陈三卿时高明远满脸惊喜,流露出对陈三卿的真切挂念,与打探陈三卿消息相照应。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单独句成段,强调高明远在“观众席”,极言普通,与后来看陈三卿的戏必买好位子构成对比。B.句子②中“甩出”“抛过去”等词语将陈三卿笑意具象化,彰显出陈三卿阳光热情的心理状态。C.句子③从高明远的视角表现陈三卿笑声的穿透力,也写出高明远得到陈三卿赠票后内心的欢喜。D.句子④中手握戏票“呆立”的高明远像一尊雕像,满溢出他得知陈三卿是员时的茫然失措。8.“酒香戏外”作为文章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9.高明远对塑造陈三卿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表层意思:高家酒品质好,陈三卿演戏技艺高,高明远与陈三卿因“酒”“戏”结缘,演绎的一段观众与名角惺惺相惜的动人故事。②深层意蕴:暗含陈三卿献身革命的光辉事迹以及高明远在陈三卿的引领下参加革命的人生经历。9.①高明远是亲历者,通过高明远的所见所闻来写陈三卿,使其演艺高超、待人平和、坚守规则的戏剧名角形象更真实可感。②以高明远的有限视角来写陈三卿,层层揭秘,让陈三卿的真实身份逐渐展现在读者眼前。③高明远在陈三卿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凸显了陈三卿的影响力与革命品质,让陈三卿的形象更丰满具体。【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作为商人讲人情、灵活变通的一面”错,应该是体现对陈三卿的崇拜,不惜打破规矩。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得知陈三卿是员时的茫然失措”错,应该是对陈三卿是的震惊,对她可能被抓遭遇不测的担忧。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字面上看,“酒香”指的是高家酒品质好,也难买,因为高明远有自己的规矩,“每天最多卖三十斤,每人最多卖二斤”“一时难以凑上那么多高家酒”;“戏外”指的是陈三卿演戏技艺高,“一场戏下来,陈三卿让台下观众似醉如痴,掌声如雷”。“酒”与“戏”成了高明远与陈三卿之间的桥梁,共同演绎出了一段观众与名角惺惺相惜的动人故事。透过字面,在表面的“酒”与“戏”的故事之外,引出了陈三卿的另外一层身份,“1924年11月加入,历任泸县特支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并在最后“与川黔联军激战中,牺牲于酒城龙透关”,陈三卿献身革命的光辉事迹是在其“名角”事迹之后才自然道出。而高明远“是由她引上革命道路的”,参加革命的人生经历也是在其“开酒坊,既酿酒,也卖酒”的故事之后水到渠成般地叙述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陈三卿是名角,但是文本更多的是侧面描写,尤其是通过高明远的所见所闻来写,如对陈三卿演出的痴迷,“如果是陈三卿的戏,必买一个好位子,似乎离陈三卿越近越好,不怕花钱”;如观看陈三卿在张老板家的反应,“她执酒壶,捧酒杯,正陪饮,酒刚进嘴,即如彩虹般喷射而出”,由这些情节,更加深刻地烘托出了陈三卿演艺高超、待人平和、坚守规则等特点,使得其形象更真实可感。所以,可以概括出:高明远是亲历者,通过高明远的所见所闻来写陈三卿,使其陈三卿的名角形象更真实可感。陈三卿的身份,既是戏曲名角,更是党员、革命勇士,但是文本在叙述时却没有将其革命者身份直接透露,先是讲述作为名角的陈三卿的几个精彩情节,如唱戏时的轰动,“看戏的人,刚开始漫不经心,殊不知待几步金莲挪动,眼睛和耳朵,全到了陈三卿身上”;在张老板家的决绝,“张老板惊讶得嘴都合不拢,正要狡辩,陈三卿卸妆,对张老板拱拱手,告辞走人”。直到亲自递票给高明远(“从手袋里拿出一张戏票,递给高明远,声音像从街石下面飘上来,明天晚上,我的戏”),而真正演出时却缺席了,才解开陈三卿的另一层身份之谜。所以,可以概括出:以高明远的有限视角来写陈三卿,层层揭秘。高明远“开酒坊,既酿酒,也卖酒”,后来“由她引上革命道路的”,并且在回忆起陈三卿时,“眼泪,滴在资料上,像一朵朵清明时节的花”,流露出对陈三卿的无尽感觉和怀念。所以可以概括出:高明远在陈三卿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凸显了陈三卿的影响力与革命品质,让陈三卿的形象更丰满、立体。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选自《论语·宪问》)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孔子过泰山A侧B有妇人哭于墓者C而哀D夫子式而听之E使F子路问之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答案】10.BDE11.C12.B13.(1)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2)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14.“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泰山侧”是“过”的地点,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哀”是补充“哭”的程度,用“而”连接,中间不断开,D处断开;“夫子式而听之”主谓宾齐全,E处断开。故选B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家族;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B.正确。C.错误。文中的“舅”指丈夫的父亲,即公公。句意: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B.“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应改为“先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应为“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安”,使……安乐;“其”,大概;“病”,担忧。(2)“诚”,使……真诚;“意”,意念;“致其知”,获得知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可知,“修身”的目的是使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即“平天下”;由原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材料二: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材料三: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治平二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词以怀念之。②沈郎:南朝诗人,晚年因老兵而身体渐渐瘦小,腰上的围带也因此而常常缩紧,此处为词人自比沈约,写出自身的体质弱多病。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和风吹拂,薄云迅飞,连用3个动词,使整个画面都鲜活起来。B.第二句点明时空,天气初晴,池馆周围,新燕衔泥,软语呢喃,春意盎然。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瘦损不堪,词风从明快变为阴郁,诗人情感出现转折。D.上片开头两句写盎然春景,第三句抒情,自伤消瘦体弱,用的是融情入景的手法。16.“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本词上下阕,赏析景和情的关系。【答案】15.D16.①词的上阕是以乐景衬哀情,下阕以哀景衬哀情(答借景抒情亦可)。②上阕写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春景的生机勃勃反衬出词人瘦削不堪、弱不禁风之状,流露出词人自哀自怜之情。③下阕写不见鸿雁传书,只闻鷓鸪悲啼,但见落花满地;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词人悼念亡妻、弧寂愁苦之情。【解析】【导语】这首《浣溪沙》通过描绘乍晴的池畔景色和寂寞的情感世界,表现了苏轼因妻子离世所带来的内心悲愁与孤独。上片写燕子争泥、风压轻云,展现春日景象,但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情感转为忧伤。下片以鸿雁、鹧鸪、落花暗示无尽思念,结尾情景交融,更显哀怨。整体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怀念。【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融情入景”错。“沈郎”即南朝名相沈约,沈约常体弱多病,诗人化用典故,以“沈郎”自比,“以乐景写哀情”,使得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上阕通过描绘明媚的自然春景,与词人因病消瘦的形象形成反差,乐景衬托出词人的哀愁;下阕通过孤寂的景物和声响直接映染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以哀景衬托出深沉的哀情。②上阕,“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写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的明媚春景,但第三句“沈郎多病不胜衣”却道出词人因病而衰弱的悲情,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由此乐景反衬出词人的哀情,流露出词人自哀自怜之情。③下阕,结合“不闻鸿雁信”“时听鹧鸪啼”“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词以怀念之”可知,下阕写不见鸿雁传书,只闻鷓鸪悲啼,但见落花满地,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悼念亡妻的愁苦。此处采用了落寞萧索的景物描写,鸿雁无信增强了孤寂感,鹧鸪啼声又增添了悲凉,与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相呼应,透出词人内心的凄苦和无人理解的忧伤,哀景衬哀情使情感更加深沉,突显出作者深沉的哀思和孤独感。五、情景默写(6分)17.名句默写。(1)《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2)《<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到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很快就会发现: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的好像都是那几种杉树和松树,几乎(1)。但如果到赤道附近的某片热带雨林中逛一逛,你可能每走一段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再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仿佛错过了,就是永远。热带的树,(2)。①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②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独立各自发现了这个现象。③他们认为,有些树距同种成年树木越近,④针对其种子和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越多。⑤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该成年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掉,⑥而且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大树间对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它们的自毒作用(植物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来抑制同类植物的生长),也有可能降低成年大树附近同类种子和幼苗的成活率。热带森林中的大树排斥周围同类的生长,但相比之下,它们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就多了一些包容。也就是说,面对同种树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异种树,它们又表现得有些“社牛”,(3)。将这种“双标”体现得(甲)的,大概是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了。如果在环境恶劣的高纬度地区,一个物种数量稀少,那或许就意味着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乙)了。但是在热带森林里,如果一种树的种群密度很小、数量稀少,那可能只是因为它对同种树过于排斥。换句话说,它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它”为开头的单句,可以改变个别词语或句子的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社恐,指社交恐惧;社牛,指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自信、活跃。文中使用“社恐”“社牛”这样的现代流行语来描写热带森林中大树的生长特征,有怎样的文学效果?【答案】18.甲:淋漓尽致乙: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19.示例: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20.②改为: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个现象。⑥改为:从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或:因而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21.(1)遇不到其他树种(2)喜欢和同类保持距离(3)可以说是非常“双标”22.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热带森林中的大树以人类的社交行为特征,新颖有趣。②“社恐”和“社牛”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将其与自然现象关联,可以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的同理心和亲近感。③使用流行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鲜活、现代,有助于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空,根据上下句,此处应指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对于“双标”体现的程度,根据下文“换句话说……”,可知这种程度暴露、体现得非常彻底,所以可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乙空,根据句中的“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这里表述的是非常危险,马上要消失了的意思,再结合后面的“了”,可判断此处可填“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危在旦夕:危险在早晚之间,形容危险就在眼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画横线句子为二重复句,第一重为因果关系,第二重为并列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以“它”为开头,写一个单句,应先确定好单句的主干“它成为稀有树种”,然后再把并列关系的复句作为长定语补充到主干中,并让修改后的单句衔接紧密,没有语法毛病。故改写的句子大致如: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树种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状语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