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 语文 第二单元《包身工(第一课时)》课件_第1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 语文 第二单元《包身工(第一课时)》课件_第2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 语文 第二单元《包身工(第一课时)》课件_第3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 语文 第二单元《包身工(第一课时)》课件_第4页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 语文 第二单元《包身工(第一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语文—第二单元包身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社会责任感。2.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理清作品思路。3.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理清作品思路。2.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夏衍(1900—1995),剧作家。笔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1927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筹建左联、左翼剧联,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和报告文学《包身工》。建国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创作了《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所作剧本触及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语言清新自然。(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一)作者简介什么是“包身工”“包身工”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相关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正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当时的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相关背景从20年代后期开始,夏衍就着手搜集包身工的材料。1935年,夏衍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发现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他们的工房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封锁,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引发了他“灵魂的震动”。他觉得一定要揭开这地狱,如实报道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迫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二、梳理情节,理清思路速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阅读障碍。勾画关键句,如过渡句、观点句、议论抒情句等。结合自己的思考,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第一部分:(1—11)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

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总结全文,

控诉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将到来。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2.夏衍在听闻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后,觉得一定要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当时他决心写一篇小说,但是后来却选择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来进行创作。作者为什么要放弃小说而改用报告文学呢?夏衍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因为小说有虚构的成分,而他所调查的包身工生活一点没有虚构和夸张。但单纯的新闻报道只强调事件真实,不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包身工凄惨的生活,他需要借助文学的形象性来描绘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既真实、典型、及时,又能借助文学手法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无疑是报道包身工罪恶制度、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的最好体裁。

新闻性报告文学

文学性?????三、理解文本的新闻性1.小组合作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年龄性别绰号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劳动待遇来历(身份)十五六岁女“芦柴棒”“猪猡”等上海东洋纱厂每天12个小时以上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挤、差、脏、乱两粥一饭(锅焦、碎米、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烂菜叶)每天三角八(不及男工三分之一)贫苦农村少女整个“包身工”群体(面)典型人物“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点)无名女工遭受毒打(点)小福子挨罚(点)真实性事件人物

点面结合的叙事方式“面”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点”是一些典型的人物或事例。“面”上的描述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这个框架的具体材料。

“面”主要指人物的群体记叙,如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等情景。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记叙,作品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来描写。比如对“芦柴棒”的三次细节刻画。第一次是煮稀饭,“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第二次是重病遭受毒打,打杂的一把抓住她的头发,狠命地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跟上去就是一脚,又是第二脚,第三脚;第三次是搜身,“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骷髅一样的身体,“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作者通过这些真实的记叙,把包身工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触目惊心。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包身工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三、理解文本的新闻性2.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作者为何要把这些背景材料穿插在文中?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背景材料作用(8-11)介绍包身工来源描述包身工恶劣的居住条件,描绘她们日常境遇的悲惨(15-22)介绍社会背景,分析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加的原因深刻说明中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34-35)东洋厂“飞跃地庞大”的原因运用确凿数据,揭露帝国主义靠敲骨吸髓的榨取来积累财富的罪恶本质

总之,在文中加入背景资料,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及时性,又帮助读者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包身工这一悲惨群体产生的社会本质:在国民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下,帝国主义勾结中国黑暗势力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进行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由此,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文章批判的力度。

新闻性报告文学

文学性小结真实典型及时??课后思考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使用多种手法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作品的感染,请找出类似的典型语句,加以赏析。参考:①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②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谢

看!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语文—第二单元《包身工》答疑问: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双线交织主线→

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副线→

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问:除了事件、人物、场景之外,还有哪个方面可以体现本文的真实性?大量列举数字,如: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