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七单元)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1页
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七单元)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2页
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七单元)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3页
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七单元)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4页
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七单元)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第一~七单元)(60分钟6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i28

Mn55

Fe56

Ag108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23秋·毕节期末)2023年10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两舱组装 B.太阳翼展开C.点火升空 D.自主交汇对接点击题号可跳转C2.(2024·贵州一模)持续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利于生态保护的是 ()A.积极开展植树造林B.开发利用清洁能源C.垃圾回收节约资源D.工业废水任意排放D3.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基本保证。下面操作正确的是 ()B4.(2023秋·贵阳期中)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冰毒是一种毒品,其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C10H15N),吸食后对身体有严重的危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基苯丙胺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9gB.甲基苯丙胺由三种元素组成C.甲基苯丙胺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D.甲基苯丙胺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B5.鉴别、除杂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鉴别氢气和甲烷验纯后点燃,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B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各气体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C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减少D除去CO中的少量C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A6.“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所以单质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D.燃烧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物质燃烧一定生成CO2B7.(2023秋·毕节期末)小乐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燃烧匙内的白磷用电加热装置点燃,瓶内气压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其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白磷是否过量对该实验无影响B.从瓶内气压达到最高点直至t2s,瓶内温度始终保持不变C.通过t2s瓶内的气压值,可以计算得出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D.t3s后的一段时间内瓶内气压又显著增加,其原因是气体的体积减小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8.(5分)(2023秋·遵义期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1)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泡茶时能闻到茶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的角度解释)。

(2)国家宝藏“绢衣彩绘木俑”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遗存。木俑上的彩绘虽年代久远,仍色彩鲜艳,说明使用的颜料化学性质_________(填“稳定”或“活泼”)。

(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画卷用纸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CaO+H2O===Ca(OH)2,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稳定化合反应(4)中国瓷器世界闻名。瓷器是火和土的结晶,制作瓷器的黏土中含有SiO2,其中Si的化合价为_______。

(5)“24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是“惊蛰”,“春雷响,万物长”,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作用释放氧气来净化空气。

+4

光合9.(7分)学习化学后,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事物。(1)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①C粒子是___________(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

②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填字母)。

阴离子

AC

(2)洁净的空气对动植物非常重要。大气中的臭氧(O3)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①臭氧属于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②臭氧还可用于除去甲醛(CH2O),反应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碳、水和氧气。如图所示为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在表示反应后的方框内补全相应的微粒图示(不需要体现分子个数),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单质2O3+2CH2O===2CO2+2H2O+O2(3)水通入直流电后可分解,如图所示是水分解过程中微粒变化的部分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CAB

10.(7分)木无根必枯,水无源必竭,水是生命之源。(1)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性来除去水中异味和色素,投药消毒的操作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乙是电解水实验的改进装置。吸附化学①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M、N两端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

③电解水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下同),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

2H2O2H2↑+O2↑

1∶2(2分)

H、O

H2O

11.(6分)2024年贵州“村超”决赛于3月16日正式开赛,赛事持续到5月25日。黔东南人民的热情和独特的炭火烧烤技术,吸引了大量游客,请回答下列问题:(1)游客很远就能闻到诱人的烧烤的香味,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

(2)炭火为烧烤提供热源,请写出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烧烤时最好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烤结束时,为节约资源,我们需要将炭火灭掉,灭火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方法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次赛事结束后,我们总能观察到清洁工人辛苦打扫卫生的场景。若你是一个环保小卫士,请你写一条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在不断运动C+O2CO2

防止生成CO造成空气污染(合理即可)

用水浇灭(合理即可)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答案和上一空对应)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合理即可)

12.(8分)(2023·哈尔滨中考)实验室现有大理石、高锰酸钾、稀盐酸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Ⅰ.制取二氧化碳:(1)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装置C、D的异同,选用C而不用D收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所选装置制取较多二氧化碳,从便于操作及回收和节约试剂等角度考虑,一次性加入足量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比较合理。

B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大理石Ⅱ、制取氧气:(4)E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5)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E所示,若集气瓶位置固定不变,则收集过程中集气瓶口处的压强_____________(填“逐渐变大”“保持不变”或“逐渐变小”),当看到集气瓶口有_______________的明显现象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水槽2KMnO4K2MnO4+MnO2+O2↑逐渐变大大气泡冒出13.(10分)认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实验用品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实验探究】小雪和小林分别设计并进行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操作、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讨论交流】(1)甲实验中观察到锥形瓶中的现象为暗红色固体燃烧,发光、放热、产生黄白色火焰、冒出浓厚的_________,生成白色固体;待锥形瓶冷却后,将装置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仍平衡。该实验中小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实验结束后再次称量,小林发现天平指针_________(填“偏左”“偏右”或“指向分度盘中央”)。

白烟先变大后变小形成密封装置,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

4P+5O22P2O5

偏右【交流评价】(3)小雪的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小林的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相等。你认为_________的结论正确,另一位同学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