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13000字论文》】_第1页
【《温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13000字论文》】_第2页
【《温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13000字论文》】_第3页
【《温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13000字论文》】_第4页
【《温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际状况,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建立了温应三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温州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划分出温州2010年至2019年相对应的等级:第一种是2010-2011年的中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第二种是2012-2013年的低级协调城镇化滞后型;第三种是2013-2016年的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第四种是2017-2019年的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最后结合实际 81.1研究背景与意义 81.1.1研究背景 81.1.2理论意义 91.1.3实际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2 1.3.1研究内容 第二章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2.1.1城镇化 2.1.2新型城镇化 2.1.3生态环境 202.3.1人口城镇化 2.3.3空间城镇化 2.3.4社会城镇化 33.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2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效应 3.1.3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2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3.2.1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3.2.2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数据来源 3.2.4评价模型 3.3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3.3.1温州城镇化综合评价分析 3.3.2温州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3.3.3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分析 3.3.4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分析 第四章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404.1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 4.1.1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1.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1.3完善国土空间规划 4.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14.2.1推深做实林长制 4.2.2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42 444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1)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分别是两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两个系统以及两个系统(3)温州面临着协调发展的局面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温州政府在2020年度的工作报告1.1.2理论意义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划分出温州2010年至2019年相对应的等级。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与51.2.1国外文献综述早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问题。19世纪末,英国学者E●Howard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首次提出化中的城市》中从社会学的角度首次提出城市群等观念(杨莉娜,赵宁静,黄东,2022)。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重视因系研究越发火热。1972年英国科学家Gorden发表《生存的蓝图》、Meadows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潮。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城镇化与程度上表征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Pearce针对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环境应对策略模型。1992年在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环境问题是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挑战。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验证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为之后的研确框架至关重要。2015年,BrianC.O'Neill进行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的全球城6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倒置U形影响。1.2.2国内文献综述多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1972年,中国参加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开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学者对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展,2003年,张妍研究了吉林省经济与环境的耦合机制。2005年,刘耀斌分析了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水平以及空间分布规律。2010年,马利能使整体系统运转更加牢固,如此便能够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2012年,孙平沈晨花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2016年,郭庆宾等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效应模型分析武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1.2.3研究述评71.3研究内容、方法与目标1.3.1研究内容后,根据评估结果对温州2010-2019年所处的等级进行了分析。1.3.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2)数据收集8(3)比较分析利用纵向比较方法,分析了温州2010-2019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之间的(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1.3.3研究目标(1)从城镇化的四个方向: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2)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划分出温州2010年至2019年相对应的等级.(3)结合实际情况与现有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为日后像温2.1相关概念界定2.1.1城镇化 (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2.1.2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早是在2007年4月张荣寰在《生态文明论》中提出。新型城9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戴新宇,熊宇霖,戚瑶,2022)。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首次提出了“生态环境”—词。从那时起,生态环境成为使用较多的科技名词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是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2.1.4耦合协调发展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度是衡量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或几个系统间互相影响与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和系统内外各种关系,为系统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系统良好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能使整体系统运转更加牢固,如此便能够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协调度是衡量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指标,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耦合和协调发展意味着系统的各个要素或系统之间得到适当的协调、互惠互利和相辅相成。这在某种程度上表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分别是两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两个系统以及两个系统中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以看作是城镇化一一生态环境的耦合(黎梦雪,蒋睿妍,2021)。这样便择。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意味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及其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利共赢,最终将形成和谐良性循环。2.2研究区域概况温州城市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温州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占全省3.7%。温州地貌走势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截止2019年末常住人□320.35万人,其中温州城镇人□231.23万人,城镇化率72.2%。镇江高新区母徒区句容市市江苏省●丹阳市图3.1浙江与温州地域划分图2.3城镇化系统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城市化的实际水平。2071271862140271752207271672719827090270.7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图3.32010-2019年温州总人口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2010-2019年间,温州人口总量增加,总人口数量由311.34万人上升到320.35万人,总人口增加了9.0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9万人;城镇人口由192.99万人增至231.23万人,城镇人口增加了38.24万人,温州平均每年增加3.82万人;城镇化率由62.0%上升至72.2%,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呈上升态势。2.3.2经济城镇化经济城市化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均GDP和三大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反映5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35品马0图3.42010-2019年温州人均GDP与第三产值比重变化情况2019年,温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7.32亿元,同比增长5.8%。人均GDP由2010年的65305元增加到2019年的128981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下降0.6%;第二产业增加值2004.79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982.33亿元,增长7.2%。2.3.3空间城镇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这样能使整体系统运转更加牢固,如此便能够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贺明阳,常瑾萱,熊辰宇,符欣)。建成区面积建成区面积(km2)108.60114.10120.00128.00134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图3.52010-2019年温州建成区面积变化情况空间城镇化是指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包括城镇数量的增加和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1.33倍。随着人口与产业向城镇的集聚、用地规模扩大(杨莉娜,赵宁静,黄东)。。2.3.4社会城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的演进得到合理化,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工作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2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0图3.62010-2019年温州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医生数量变化情况温州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10年的2.34%下降到1.75%,失业率的降低侧面反应了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护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5476人增加到8469人。生态环境压力指危及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长及生殖的外界干扰(如寒冷、干旱或饥饿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危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界干扰(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或环境污染等)及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周思敏,吴泽阳,徐瑞雪,2021)。从这些陈述中显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向自然攫取资源和资源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表征随着温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在迅速增加。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巨大的物质交换过程也伴随着各种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出现。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图3.72010-2019年温州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变化情况由图可见,2010-2019年,温州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11173.5万吨后,就开始持续下降,2019年到达最低值5051.9万吨;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波动状态,2019年排放量为3274亿标立方米,成为10年来最高点。2.4.2生态环境状态态环境保护。温州全市在环境质量改善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市区PM2.5年均浓度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创2015年以来最好记录,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率69.6%,超额完成66.5%的年度目标志,2020)。42.3742.4842.7842.8950图3.82010-2019年温州城市绿化建设变化情况稳步上升,2019年却相比2018年两项数值都有小幅下降,但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仍稳定在43%以上。2.4.3生态环境响应图3.92010-2019年污水处理率与汽车尾气达标率变化情况由图可见,温州汽车尾气达标率除了2010-2012年有所波动外,2013-2019年基本保持在90%左右,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10-2014年,择。而自2017年起,温州污水处理率开始稳定在93%以上,并有继续升高的趋价3.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互动关系3.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2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效应环境;2.舒适的人居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与先进技术;3.加速人口聚集,推动城镇化发展。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制约体现在:1.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居品质;2.资源耗竭,阻碍工农业发展;3.对于生态环境的顾虑,制约了经济发展,减缓城镇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空间扩张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生态环境又限制了人口的聚集,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表征,随着温州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和发展(彭子墨,龚晓晓,魏乐彤,陆促进温州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了呈现一个客观、合理并具有参考性的评价模型,本文的研究必将遵循以下这些原则:(1)真实性原则。有关城镇化和生态系统的数据都清楚地记录在统计年鉴(2)代表性原则。考虑到城镇化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兼顾其各自的特点。本文中对测量模型指标的选择应具有实际参考值,以确保测量模型的可靠性和借鉴性。(3)发展性原则。温州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借鉴过去的数据,而且还要借鉴当前的数据,以便可以全面地衡量两个系统(4)可操作性原则。本文的指标数据均取自《浙江统计年鉴》和《温州统计年鉴》。指标数据的收集较为方便和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测量模型及其完整评估等级的计算是可操作的。这满足了可操作性的原则(任宇,韩梓麟,沈晨,2022)。3.2.2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指标的选择很重要,对后面的综合评价有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文献频数法”,所以在着手本篇论文前,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及其他期刊上查询并阅读了多篇关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参考一下各个研究者的看法,并在统计频率较多的各个指标,再进行结合温州的实际发展水平,建立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3.2.2.1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城镇化进程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和公共服务的改善。这样能使整体系统运转更加牢固,如此便能够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这在某种程度上表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温州的实际情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来构建城镇(一)人口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向城镇的聚集。本文选取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作为衡量人口城镇化的指标。(二)经济城镇化。也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本文选取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作为衡量经济城镇化的(三)空间城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表征随着人口和产业聚集在城市中,土地使用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选取城市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作为衡量空间城镇化(四)社会城镇化。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得到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社会文明进步。本文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医生数3.2.2.2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当前,用于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常见模型是环境指标概念模型,称为P-S-R模型。本文基于P-S-R模型,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一)生态环境压力。是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生态环境压力的指标。(二)生态环境状态。表现为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状态与环境质量的变化。本文选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作为衡量生态环境状态的(三)生态环境响应。当人类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的危害后,开始采取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保护。本文选取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汽车尾气达标率作为衡量生态环境压力的指标。目标层指标层类型总人□(万人)正城镇人□比重(%)正人均GDP(元)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正空间城镇化城市人□密度(人/平方公里)负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正城镇登记失业率(%)负医生数量(人)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正生态环境压力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负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正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率(%)正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万吨)正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统计局、温州统计局、2010年-2019年《温州统计年鉴》、2020-2019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中搜(1)数据标准化评价指标有两种:(1)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对于系统有正面影响的指标;(2)负向指标:即数值越大,对于系统有负面影响的指标。因此,对于两XY分别表示当第i年份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和标准化处理过的数据。分别表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了消除标准化处理后(2)指标权重的确定(1)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占该指标的比重。(3)差异性系数计算。D₁=1-E(4)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其中,公式(4.3)、(4.5)m代表评价年份数量,即m=10。(3)评价模型的构建2)耦合度模型在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模型来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程度。计算方法如下:3)耦合协调度模型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计算方法如下:a和β为待定系数,由于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同等重要,因此赋予两者相同数值,a=β=0.5。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状况,参考已有文献,并结合温州的实际情况,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等级分为以下表4.2城镇化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等级与类型划分标准耦合协调度范围协调等级f(x)和g(y)的关系协调类型严重失调中度失调低级协调基本协调f(x)=g(Y)f(x)>g(Y)f(x)=g(Y)f(x)>g(Y)f(x)<g(Y)f(x)=g(Y)f(x)>g(y)f(x)<g(Y)f(x)=g(Y)中度失调同步型0.8<D≤1.0高级协调3.3.1温州城镇化综合评价分析表4.32010-2019年温州城镇化综合发年份经济城镇化水平空间城镇化水平0.00740.04870.05940.1326 水平综合发展水平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52017201图4.22010-2019年温州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变化情况由表4.3和图4.1可见,温州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水平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因而温州2010-2019年城镇化综合中人口城镇化水平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0.1296,在2017年有所跌落后继续回升;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达到最高值为0.3233、0.3481,两者的发展态势也大体相似(周思敏,吴泽阳,徐瑞雪)。这样便不失是一标前进。其原因与2010-201年温州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民升趋势。由图4.2可见,2010-2019年温州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由0.0268上升至0.9509。上升幅度为0.9242,平均每年的上升幅度为0.0924。呈现逐年稳步上升态势。2010年至2019年温州将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能力增强,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孙俊雅,马梓,2022)。3.3.2温州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分析表4.42010-2019年温州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图4.32010-2019年温州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水平变化情况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图4.42010-2019年温州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变化情况由表4.4和图4.3可见,与温州城镇化发展水平相似,2010-2019年温州生态必引起人们的重视(朱晓峰,胡思琪,郭安琪,林志,2021);生态环境状态水平有转好趋势,但2019年却出现了回落;温州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如2012年,虽然自2014年开始上升,2019年上升至0.2193,但仍要采取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由图4.4可见,2010-2019年温州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由0.1739上升至0.7296。上升幅度为0.5557,平均每年的上升幅度为0.0556,大致呈现“W”字型增长。2017-2019年相较2014-2016年增速变缓。此后,我们仍需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罗雨婷,冯心怡,蔡天骄)。0.98690.99770.99530.97830.98540.99870.99450.991120102011201220132014图4.52010-2019年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变化情况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图4.62010-2019年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由图4.5和图4.6可见,2010-2019年,除2010年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为0.6798,2011-2019年,都在0.9-1.0之间波动。这在某种程度上表征耦合协调度由0.2612上升至0.9118,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温州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趋于良性耦合(彭子墨,龚晓晓,魏乐彤,陆雅,2021)。说明自2011年开始,在温州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越发重视,经济与环境开始走向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表4.52010-2019年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年份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类型中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中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低级协调城镇化滞后型低级协调城镇化滞后型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城城一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图4.72010-2019年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变化情况第一种是2010-2011年的中度失调城镇化滞后型;第二种是2012-2013年的低级协调城镇化滞后型;第三种是2013-2016年的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第第四章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对4.1.1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4.1.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由2010年的4.2:57.4:38.4,2019年变化为3.4:48.6:48.0。虽然第三产业的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但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温州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优化空间远的大事。加强5G生活、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其他产业的优势互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联动的新产业、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沙漠”变“绿洲”。2010至2019年,温州建成区面积由108.6Km²扩大到144.62Km²,规模扩大了1.33倍。随着人口与产业向城镇的集聚、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也在相应减少。突出耕地保护重点,优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坚决执行上级关于制止耕地“非农化”,预防耕地“非粮化”政策要求,明确耕地保护责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充分利用并珍惜每一块国土,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4.2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温州森林覆盖率19.85%,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的平均水平22.96%。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坚决执行省、市林长制改革规定,增强推进做实各级林长制改革,重点开展林业资源保护、再生、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使林长制工作“升级”稳定开展。关于温州开展林长制工作对提升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4.2.2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宣传倡导,如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从根本上提升温州地区群众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氛围;创新温州地区技术产业发展,寻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从源头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第五章结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动态系统。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是需要一直去探索和致力于的一个问题。虽然温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依然滞后。中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这在某种程度上表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深远。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民生的改善必将惠及更多城乡群众,有力推动经济和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HowardE.Tomorrow,aPeacefulPathtoSocialReform[J].1898.[3](英)爱德华●戈德史密斯E.Goldsmith著,程福枯译.生命的蓝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1987.出版社,2006.EnvironmentalScience,2000,(04):53-55[6]D.W.Pearce.EconomicsofNatural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M].NewYork:Harves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