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教材_第1页
小儿推拿学教材_第2页
小儿推拿学教材_第3页
小儿推拿学教材_第4页
小儿推拿学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推拿学

第一章概述

小儿推拿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体系的门临床医学,乂称小儿按摩,是推拿疗法中一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

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通经络,和营卫,行气血,以调整机体的偏盛

偏衰,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和防病的目的。本疗法适用于0〜12岁的小儿,

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疳积、腹痛、腹胀、脱肛、呕吐、便

秘、暑温、麻疹、佝偻病(五迟、五软)、口疮、牙痛、遗尿、尿闭、夜啼、惊风、痿证(小

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瘫等)、

肌性斜颈、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斜视等)、楹骨小头半脱位、髓关节半脱位等。

(二)禁忌症

1.天花、胎毒及一切疮疡疾患。

2.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疾患。

3.癌症。

4.脓毒血症。

5.正在出血的局部。

6.骨折、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

7.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

8.传染性及溃疡性皮肤病。

9.烫伤局部。

10.危重病症一定在抢救脱离危险期后,方可配合推拿治疗。

三、推拿常用介质

推拿常用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介质有滑润保护皮肤

的作用,同时兼有协同手法治病的作用。常用介质有:温开水、葱水(汁)、姜水(汁)、薄

荷水、鸡蛋清、凡士林、甘油、麻油、酒精、冬青油(膏)、滑石粉、按摩油、红花油及一

切护肤营养油(膏)等。

四、小儿推拿特点

(一)手法基本特点:轻柔深透,平稳着实。

(二)手法的操作特点: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

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一般讲,推拿的时

间、疗程及强度可体现治疗量,而强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

(三)手法的治疗特点:由于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外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

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1Of69

五、手法操作要求

(-)先操作四肢部穴位f胸腹部穴位f腰背部穴位f头面部穴位。

(二)先作轻手法,后作重手法。

(三)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

时,需双侧均操作。

20(69

第二章常用手法

推法

【操作方法】

1.直推法

以拇指楼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如图】

。丽宜揭3码碗直推罐

2.旋推法

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称旋推法。【如图】

0a

3.分推法

以两手拇指横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穴位中点向两旁分向推动(----),或作

“/形推动,称分推法,又称分法。【如图】

juts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较快为200〜300次/分。直推时,向心方向直推为补法;离心方向直推为泻

法;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调)法。

30(69

【临床应用】

推法为小儿最常用手法之一,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

揉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

转揉动,称揉法,亦可分别称为指揉法【如图】,掌根揉法【如图】,鱼际揉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200〜250次/分。揉动时手要吸住皮肤,带动皮下组织随揉而滑动,不可在

皮肤上擦。

【临床应用】

揉法为小儿常用手法之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单手操作时,逆时针方揉动为补法;

顺时针方向揉动为泻法【如图】。双穴双手操作时,向里旋动为补法;单穴向外旋动为泻法

【如图】。

4of69

单次单手・作

按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面,或掌根在一定的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分称指按法【如

图】,掌按法【如图】。

5of69

【手法要求】

按时轻重适度,要垂直逐渐向下用力。

【临床应用】

按法多与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其含义有二,一为向下按的同时揉之;二为按与揉

交替进行。按法的强度与补泻有关,重按为泻法;轻按为补法。

摩法

【操作方法】

以全手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面附着于一定的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

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如图】

(OS90VS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100〜150次/分。指摩时要指实掌虚;掌摩时要全手掌接触皮肤。

【临床应用】

本法多用于胸腹部位。操作时,逆时针方向及慢速摩动为补法;顺时针方向及快速摩动

为泻法。

掐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如图】

【手法要求】

6of69

操作时切忌掐破皮肤,宜其他各法操作完毕后施用。

【临床应用】

本法为强刺激手法,多用于急救。

捏法

【操作方法】

方法一:用拇指槎侧在后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住皮肤,双手

交替向前捏动。【如图】

方法二:用屈曲的食指中节税侧在后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

手交替向前捻动。【如图】

【手法要求】

提拿皮肤多少及用力大小适中,捻动向前时,应作直线运动。

【临床应用】

第一种捏法刺激量小,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第二种捏法刺激量大,适用于年龄较大

的儿童。

运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或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及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如图】

7of69

【手法要求】

手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频率为80〜120次/分。

捣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第二指间关节在一定的穴位上作有节律的叩击,称捣法。【如图】

S

S

H关

e

【手法要求】

手法节律要均匀,频率为90~100次/分。快而重的捣有兴奋作用;慢而轻的捣有抑制

作用。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强,宜于其他手法结束时进行。

拿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一定穴位上反复相对用力作一松一紧的提

拿动作。【如图】

8of69

聿法

【手法要求】

手法动作要缓和连贯,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强,宜于其他手法结束时进行。

90(69

第三章常用穴位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如图】

【操作方法】推法: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称推攒竹,又称

开天门。【如图】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镇静安神,醒脑开窍。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精神不振,烦躁哭闹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他三法(推眉弓、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配合使用。

眉弓(坎宫)

【位置】两眉头至眉梢成两横线。【如图】

【操作方法】分推法:以两拇指面自两眉头向两眉梢分推,称分推眉弓(分推坎宫)。

【如图】

100(69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醒脑明目。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神志异常,目赤痛,近视眼等。

【临床应用】推眉弓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他三法(推攒竹、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合用。

太阳

【位置】两眉后凹陷中。【如图】

【操作方法]揉法:以两中指或拇指端揉,称揉太阳。【如图】

MB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清热明目。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近视眼等。

【临床应用】揉太阳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余三法(推攒竹,推眉弓,

揉耳后高骨)合用。

耳后高骨(高骨)

【位置】两耳后,乳突后缘与后发际交界处。【如图】

11Of69

【操作方法]揉法:以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如图】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安神除烦。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神昏烦躁,惊风等。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为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之常与其余三法(推攒竹、推眉弓、

揉太阳)合用。

迎香

【位置】两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如图】

•■■ifrrrw

【操作方法】

12Of69

1.按揉法:以食、中两指或两拇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按揉,称按揉迎香。

2.搓摩:以食、中两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作上下搓摩动作,称黄蜂入洞法。

【次数】30〜50次。

【功用】宣肺发汗,开通鼻窍。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无汗,鼻炎,鼻塞,流涕等。

【临床应用】按揉法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烧;黄蜂入洞法多用于治疗鼻炎。

囱门(信风,囱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点直上2寸。【如图】

RTTi'fiin

【操作方法】

1.推法:两拇指自前发际中点向该穴轮换推(区I门未闭合时,仅推至边缘,或沿囱门

两边缘推),称推囱门。

2.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轻揉(未闭合者,不宜用该法),称揉囱门。

3.摩法:以全手掌轻摩,称摩囱门。

【次数】50〜1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惊风,烦躁,神昏,失眠,头痛,久泻,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推及揉法多用于治疗神志方面病;摩法多治疗久泻,脱肛,遗尿等虚证。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如图】

【操作方法】

I.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按揉百会。【如图】

书at百会

130(69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痫,烦躁,失眠,久泻,遗尿,脱肛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安神定惊首选穴位之一,常与捣小天心,掐十宣等合用。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中间凹陷中。【如图】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天柱骨

【位置】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直线。【如图】

【操作方法】

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较大些),称推天柱骨。【如图】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称擦天柱骨。

【次数】100〜300次。

14of69

【功用】降逆止呕,清热解表。

【主治】恶心,呕吐,呃逆,溢奶,发热,感冒,项强,惊风,咽痛等。

【临床应用】本穴降逆止呕作用明显,常与揉中院配合使用。

胸腹部穴位

天突

【位置】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如图】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天突。【如图】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捏挤本穴,称捏挤天突。【如图】

M现

15Of69

【次数】按揉法:10〜15次;捏挤法:3〜5次。

【功用】理气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主治】咳喘胸闷,痰壅气急,恶心呕吐,咽喉肿痛。

【临床应用】治疗咽喉肿痛时,用捏挤法,如配以捏挤大椎,效果更好。

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头联线中点。【如图】

【操作方法】

1.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称揉膻中。【如图】

2.推法:①用两拇指自穴位中点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如图】(又称分推

胸阴阳);②用食、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直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50〜100次。

16of69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吐逆,咳喘,痰鸣。

【临床应用】本穴为气之会穴,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首选穴。

【操作方法]揉法:用双手拇指或中指端,或用单手食、中二指分开放在两穴位上,同

时揉动,称揉乳根。

【次数】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咳喘,胸痛,呕吐,痰鸣。

【临床应用】该穴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揉乳旁,推揉膻中,揉天突等合用。

乳旁

【位置】乳头旁开2分。【如图】

【操作方法]揉法:用双手拇指或中指端,或用单手食、中二指分开放在两穴位上,同

时揉动,称揉乳旁。

【次数】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咳喘,痰鸣,胸闷。

【临床应用】本穴常与膻中,乳根等穴配用,治疗呼吸系统诸病。

胁肋

【位置】从两腋下两胁至天枢处。【如图】

170(69

【操作方法】搓摩法:以两手掌从两腋卜自上向下搓摩至两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

称按弦走搓摩。【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破气化痰,除闷消积。

【主治】胸闷,胁痛,腹胀,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等。

【临床应用】本穴专消有形之邪,为消积要穴,常与摩腹配用。本法消导之力较峻烈,

故虚弱的小儿慎用。

18Of69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或手掌揉本穴,称揉中皖。【如图】

2.摩法:用全手掌或食、中、无名、小指面摩本穴,称摩中脱。

3.推法:用食、中::指自喉向下直推至中脱,称推中脱。【如图】

*ME

【次数】揉及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主治】呕吐,胃脱疼痛,暧气,食欲不振,食积,腹胀,泄泻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病证常用穴,多与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配合

使用;向下推中皖,多用于恶心呕吐,可与推天柱骨合用。

【位置】腹部。【如图】

190(69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如图】②以中院

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如图】

摩*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纳少,便秘,疳积,恶心,呕吐等一切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

法(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治疗腹泻;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为保健四大手

法之一,可以单穴使用,亦可以与其他三法(补脾经,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

脐(神阙)

【位置】肚脐。【如图】

20of69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端或掌根揉脐,或用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统称揉脐。【如图】

ft«

2.摩法: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脐,称摩脐。【如图】

3.捏挤法:以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向里捏挤肚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如图】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称按揉天枢。【如图】

21of69

2.一指禅推法:用拇、食指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作一指禅推动作。

【次数】按揉法:100〜300次;一指禅推法:1〜2分钟。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食积等。

【临床应用】本穴通调而偏温,故治疗寒性病证效果较好,常与揉脐、摩腹等穴合用,

治疗中焦消化系统疾病。

丹田

【位置】脐下2.5寸。【如图】

xn

百方

m

品三量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手掌根或中指或拇指面揉本穴,称揉丹田。【如图】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木穴,称摩丹田。

22of69

3.一指禅推法:用拇指面或偏峰一指禅推本穴,称一指禅推丹田。

【次数】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指禅推法:2〜3分钟。

【功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

【主治】慢性腹泻,虚性腹痛,遗尿,脱月工,疝气,尿潴留及先天发育不足诸症。

【临床应用】在本穴上作指禅推法为近期的用法,多用于年龄较大的小儿,治疗遗尿

时,用一指禅推法,效果较明显。

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处。【如图】

【操作方法】

1.拿法:①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指对拿本穴,称拿肚角。②用拇指放在肚角穴上,其

余四指放在背部与穴位相对处,同时对拿肚角穴,称拿肚角。【如图一】【如图二】

方法一

q万逢二

23Of69

2.按揉法: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肚角。

【次数】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

【功用】止腹痛,通大便。

【主治】一切腹痛,便秘,腹胀,食积。

【临床应用】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拿肚角刺激量较强,不可多拿。本穴常与摩腹,掐

揉一窝风合用以治疗腹痛;治疗便秘时,常与推下七节骨,摩腹合用。

腰背部穴位

肩井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如图】

【操作方法】

1.拿法: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拿肩部筋肉,称拿肩井。【如图】

2.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木穴,称按揉肩井。

【次数】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

【功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

24of69

【主治】感冒,发热,惊厥,上肢活动不利,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拿肩并多于治疗结束时运用,作为结束手法,称总收法;治疗感冒发热时,

常与拿风池,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如图】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大椎。【如图】

按幽e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同时捏拿起穴位处皮肉,用力向里捏挤,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法:20〜30次。捏挤法:3〜5次。

【功用】清热利咽,解表发汗。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项强。

【临床应用】本穴退热作用较强。捏挤法刺激量较强,多用于治疗热病重证。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如图】

25Of69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两手拇指,或单手食、中二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肺俞。【如图】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面分别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作分向推动,称分推肺俞,又称

分推肩胛骨。【如图】

【次数】按揉法:50〜100次;分推法:100〜300次。

【功用】宣肺益气,止咳化痰。

【主治】咳喘,痰鸣,胸闷,胸痛,感冒,发热。

【临床应用】本穴有补肺气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肺系虚证,也可与其他具有清宣肺

气作用的穴位合用,以治疗肺系实证。

26Of69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如图】

【操作方法】按揉法:以两手拇指,或单手食、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功用】健脾助运,调中化湿。

【主治】腹泻,疳积,纳少,呕吐,黄疸,水肿,慢惊风,四肢无力等。

【临床应用】本穴用于治疗中焦脾胃失调引起的诸证,常与捏脊,摩腹,按揉足三里等

法合用。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下,旁开1.5寸。【如图】

【操作方法】按揉法:以两手拇指,或单手食、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功用】补肾培元。

【主治】久泻,少腹痛,久病不愈,虚性便秘,下肢痿软无力,脑瘫等。

【临床应用】本穴有明显的补肾功用,常与揉丹田,捏脊,补肾经等合用,治疗小儿先

天发育不足,大病及久病以后体虚等。

脊柱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如图】

27of69

【操作方法】

1.推法:用食、中二指面自大椎推至尾椎,称推脊柱。【如图】

2.捏法:用拇指后按,食中二指在前,或用食指屈曲,以中节税侧后按,拇指在前,两

手自下而上捏脊柱穴,称捏脊,一般捏3〜6次,第1〜最后1次只捏不提,中间第2〜4次

需捏3次提拉皮肉1次(腰以上不提),捏后可分别在心、肝、脾、肺、肾俞穴上点按2〜3

次,再轻轻搓摩背部数下。【如图】

3*

【次数】推法100〜300次。捏法:3〜6次。

【功用】推法:清热导滞;捏法: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体。

【主治】疳积,厌食,腹泻,便秘,腹痛,夜啼,烦躁,发热,遗尿,惊风,慢性咳喘,

脱肛等。

【临床应用】捏脊为小儿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补脾经、摩腹、按揉足

三里)合用,本法亦可单独用于保健。捏脊是治疗小儿消化系统诸病的首选法,其主要有调

和脾胃功能的作用。

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末端成一直线。【如图】

28of69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推上七

节骨或推下七节骨。【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推上七节骨:温阳固涩止泻;推下七节骨:泻热导滞通便。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摩腹,揉脐,揉龟

尾)合用治疗腹泻。用本法治疗便秘、食积时,常与摩腹,退六腑,按弦走搓摩等合用。

龟尾

【操作方法】

1.揉法:以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如图】

2.旋推法:用拇指面旋推本穴,称旋推龟尾。【如图】

29of69

【次数】100〜300次。

【功用】疏调肠腑,司调二便。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痢疾等。

【临床应用】本穴作用比较平和,重在调和。本法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

三法(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治疗腹泻。用本法治疗便秘时,常配以推下七节骨,

摩腹,拿肚角等法。

上肢部穴位

脾经

【位置】拇指梯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直线。【如图】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梯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离心

方向推称清脾经;来回推法称调脾经。【如图】

30Of69

【次数】100〜300次。

【功用】补脾经: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脾经:清热利湿,消食导滞;调脾经:调和

脾胃。

【主治】腹泻,疳积,厌食,便秘,呕吐,黄疸,痢疾等。

【临床应用】补脾经为小儿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摩腹,捏脊,按揉足

三里)合用,用于小儿基础保健。本穴为治疗小儿脾胃功能失调最常用手法之一,常与摩腹,

揉中脱,运内八卦,揉板门等合用。

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如图】

班二,6畿靠跄

17

上世・正即应之一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为补肝经;离心方向推为清肝经。

【如图一】【如图二】

【次数】100〜300次。

【功用】平肝息风,泻火除烦。

31Of69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夜啼,癫痫,发热,口苦,咽干,目赤等。

【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补,若需补时,以补肾经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

疗热性病及神志异常方面的病,常与清心经,揉百会,捣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心经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为补心经;离心方向推为清心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清心退热,镇惊除烦。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不安,夜啼,失眠等。

【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以补脾经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疗热

性及神志异常病,常与清肝经,清小肠,捣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32of69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如图】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如图一】【如图二】

餐方佳二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如图】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方向推称补肾经;向心方向推称清

33Of69

肾经。【如图】

im

【次数】100〜300次。

【功用】补肾益脑,温补下元。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尿多,尿频,虚咳,虚喘等。

【临床应用】本穴宜补不宜泻,需泻时,以清小肠代之。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大病,久病

及先天不足诸症,常与补脾经,捏脊,揉二人上马合用。

大肠

【位置】食指槎侧缘,从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如图】

W正"ft之一

【操作方法】用拇指挠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大肠:离心方向

推称清大肠。【如图】

【次数】100〜500次。

【功用】补法:温中固脱,涩肠止泻;清法:清热利湿,泻里导滞。

【主治】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虚证时,用补法,多与补脾经,揉

脐,捏脊等合用。治疗实证时,用清法,常与清脾经,摩腹,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34of69

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如图】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槎侧缘或指面,或用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

直推称补小肠,离心方向直推称清小肠。【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清热利尿。

【主治】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尿闭,水泻,发热,烦躁等。

【临床应用】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用补肾经代之。用本法清热时,多与清心经,

清肝经,清天河水合用。用本法利尿时,多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

35Of69

【操作方法[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揉肾顶。【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多汗等一切汗证。

【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汗证效穴,常与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合用。

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如图】

UflBEKraMKr

【操作方法]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揉肾纹。【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清热明目,解瘀散结。

【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结不散。

【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目疾要穴,常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推六腑等合用。

36Of69

四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如图】

【操作方法】

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一次揉三次),称掐揉四横纹。【如图】

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直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在穴位上横向来回

直推,称推四横纹。

【次数】掐揉法:3~5次(掐一次揉三次为掐揉1次)。推法:纵推为30〜50次,横

推为100〜300次。

【功用】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

【主治】疳积,腹胀,厌食,咳喘,慢惊风,口唇破裂,发热,烦躁等。

【临床应用】本穴是治疗疳积的要穴,可以单穴使用,亦可以与推脾经,捏脊,摩腹配

合使用,可用三棱针点刺本穴后用力挤出粘液或血水,称刺积法。亦可用刀割破本穴位皮肤

后挤血水,称割积法。无论针刺,或刀割都应严格消毒。

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如图】

【操作方法】

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木穴(可掐1次,揉3次),称掐揉小横纹。

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横向来回推本穴,称

推小横纹。

【次数】掐揉:3〜5次。纵推:30〜50次。横推:100〜300次。

【功用】退热,消胀,散结。

【主治】口疮,唇裂,烦躁,腹胀,发热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热结诸症,常配以退六腑,推脊柱等。

37of69

掌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如图】

【操作方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掌小横纹。【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痰热咳喘,胸闷气促,口舌生疮,顿咳流涎。

【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肺热咳喘之主穴,治疗百日咳效果较好,常与清肺经,揉膻中,

分推肩胛骨,揉肺俞等法配合运用。

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如图】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木穴,称揉板门。

2.运法:用拇指或中指端运本穴,称运板门。【如图】

3.推法:用中指或拇指面推本穴,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如图】,反之

38of69

称横纹推向板门【如图】,来回推,称清板门。

【次数】100〜300次。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调理气机。

【主治】食欲不振,食积不化,腹胀,腹泻,胃痛,呕吐,暧气,咳嗽,气喘,咽痛,

发热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助消化的效穴,常与捏脊,按弦走搓摩,摩腹,揉中脱等配合运

用•板门推向横纹主升,主治腹泻;横纹推向板门主降,主治呕吐。

内劳宫

【位置】掌心,屈指时,中指、无名指端之间。【如图】

【操作方法】

1.揉法:用中指端揉本穴,称揉内劳宫。

2.运法:用中指或拇指端自小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沿手掌尺侧缘,过小天心至本穴,

39Of69

称运内劳宫,也称水底捞明月,操作时可滴上几滴凉水,并用口吹气,以加强手法作用。【如

图】

【次数】揉法:100〜300次。运法:10〜30次。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热,多梦,不寐,盗汗等。

【临床应用】揉内劳宫善清心经实热,常配以清心经,清天河水,推脊柱等。水底捞明

月善清阴虚内热,常配以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马等。

内八卦(内八方)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2/3长为半径,所作的圆周即为本穴,

(在此圆周上从小鱼际开始分布成八个卦位,依次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如图】

【操作方法】运法:用拇指或中指面自乾位开始运起一坎一艮一震一巽一离一坤一兑,

运时医者左手大拇指应压在离卦位上面,而右手拇指运至离位时,需从该穴位上的拇指上运

过。【如图】

40Of69

【次数】100〜300次。

【功用】调理气机,消食化痰。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该穴善长调理中上焦气机,虚实证均可选用本穴。该穴常作为配穴使用,

在作为配穴用于手法处方中时,其穴除发挥调理气机的作用之外,还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

手法的作用。

鱼际交(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如图】

【操作方法】

1.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称揉鱼际交。【如图】

2.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鱼际交。

3.捣法:用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指间关节捣本穴,称捣鱼际交。

【次数】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捣法: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醒脑开窍,清热除烦。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嗜睡,精神萎靡,小便短赤,斜视,目肿痛,

发热等。

【临床应用】捣小天心有双向调节作用,用快而重的捣法有兴奋作用,用慢而轻的捣

法有抑制作用,常与清心经,清肝经,摩百会,掐老龙等配合使用。

脾肾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成一弧形曲线。【如图】

41of69

+«(+£>

JJMEKfil比三

【操作方法】运法:用拇指或中指端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板门,鱼际交运至小指根,

称运土入水【如图】,反向运称运水入土【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运土入水:清热化湿,利尿止泻。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纳呆,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小便赤涩等。

【临床应用】运土入水属清泻法,可治疗新病,实证。运水入土属调补法,可治疗久

病,虚证。

总筋(总位,总心,内窝风)

【位置】手掌面,掌后腕横纹中点。【如图】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称揉总筋。

2.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总筋。【如图】

42of69

【次数】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

【功用】清心泻热,散结止痉。

【主治】惊风,抽搐,夜啼,口舌生疮,发热烦躁,潮热,牙痛等。

【临床应用】用本穴治疗热性病时,多用揉法,可配以清心经、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用之治疗神志异常时,多用掐法,可配以掐十宣、揉百会、捣鱼际交等。

大横纹(横门)

【位置】手掌而,掌后横纹处,近拇指端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如图】

【操作方法】推法:用两手拇指面自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

【如图】自两旁向总筋合推,称合手阴阳。

【次数】100〜300次。

【功用】平衡阴阳,调理气血.,行滞消食,化痰散结。

【主治】寒热往来,久病不愈,发病有定时,腹泻,腹胀,痢疾,呕吐,食积,烦躁不

安,痰涎壅盛等。

【临床应用】治疗实热证时,阴池宜重分,或独取阴池;治疗虚寒证时,阳池宜重分,

或独取阳池。合阴阳能化痰散结,多用于治疗咳喘诸证。

43Of69

十宣(十王)

【位置】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如图】

【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十宣。

【次数】3〜5次。

【功用】醒神开窍。

【主治】惊风,高热,昏厥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疗神志病的重证,多与掐老龙,掐鱼际交,揉百

会等合用,遇高热惊厥时,可用三棱针刺破本穴放血。

【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老龙。【如图】

440(69

【次数】3〜5次。

【功用】醒神开窍。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疗神志方面的急、重证,多与掐十宣,掐左右端

正,按百会等合用。

端正(左、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槎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如图】

【操作方法】

1.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端正。

2.揉法:用拇指端揉本穴,称揉端正。

【次数】掐法:3〜5次。揉法:30〜50次。

五指节

【位置】手背,第一至第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如图】

【操作方法】

1.掐或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本穴,或掐后继以揉(可掐1揉3次)称揉或掐揉五指

节。

2.揉搓法:拇指放在穴位上,食指放在掌面与穴位相对处,两指面逐个相对揉搓本穴,

称揉搓五指节。

【次数】掐(掐揉)法:3〜5次。揉搓法:30〜50次。

【功用】安神镇惊,化痰通窍,降逆止咳。

【主治】惊风,惊惕不安,喉中痰鸣,抽搐,夜啼,不寐,烦躁哭闹,吐涎,咳嗽痰多

等。

【临床应用】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神志异常时的重症急救。多与掐老龙,掐十宣,揉百

会等合用。

二扇门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中。【如图】

【操作方法】

1.掐法:用两拇指甲掐本穴,称掐二扇门。

45Of69

2.揉法:用单手食、中两指端,或两拇指槎侧偏峰按揉本穴(宜重而快),称揉二扇门。

【如图一】【如图二】

【次数】掐法:3〜5次。揉法:30〜50次。

【功用】发汗解表,定惊安神。

【主治】身热无汗,受寒身痛,惊风抽搐,昏厥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发汗的特效穴,可与拿风池,推三关合用。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

证时,可与掐五指节,掐老龙等合用。

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无名与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如图】

»A»-

【操作方法]揉法:用食指面放在掌面与穴位相对处,用拇指端揉本穴,称揉二人上马。

【次数】100〜300次。

【功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主治】阴虚内热,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小便淋漓,吐泻伤津,久热伤阴,喘咳,牙

痛,遗尿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滋阴的要穴,可治疗一切阴虚证,可与补肾经,水底捞明月等合用。

用本穴治疗久喘久咳证时,常与揉膻中,揉小横纹,揉肺俞,补肾经等合用。

46Of69

外劳宫

【位置】手背正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如图】

£f»V

外劳者

【操作方法[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称揉外劳宫。【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升阳举陷。

【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身痛畏寒,咳嗽白痰,鼻塞清涕,肠鸣腹泻,腹痛腹胀,

脱肛遗尿,疝气,痢疾等。

【临床应用】木穴性温,内达外散,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之功,温散而不过,为温举之佳

穴,主治切寒证。治疗外感实寒证时,多与头面部四大手法,拿风池等合用;治疗虚寒里

证时,多与推三关,揉脐,摩丹田等合用。

威灵

【位置】手背,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