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编制指南TOC\o"1-2"\h\u10959第一章总论 373731.1编制目的与意义 3320081.1.1编制目的 3132211.1.2编制意义 3235681.1.3编制依据 4182931.1.4编制原则 4151101.1.5适用范围 4215061.1.6适用对象 412084第二章灾害类型与特点 5265271.1.7自然灾害 5273991.1.8生物灾害 5314311.1.9人为灾害 5240081.1.10自然灾害特点 575381.1.11生物灾害特点 615671.1.12人为灾害特点 6286811.1.13灾害风险识别 6137331.1.14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6197641.1.15灾害风险评估应用 613841第三章灾害预警与监测 7293911.1.16系统概述 712201.1.17预警系统构成 7112081.1.18预警系统建设重点 7163221.1.19监测技术 7188731.1.20监测方法 8305481.1.21预警信息发布 8298121.1.22预警信息传递 829165第四章灾害应急响应 8181491.1.23等级划分原则 871771.1.24等级划分标准 8112401.1.25组织架构 9276711.1.26职责分工 9171701.1.27应急响应流程 96941.1.28应急响应措施 105244第五章灾害救援与救助 10209341.1.29救援队伍建设 10215101.1.30救援设备配置 10105261.1.31救援物资储备 11142661.1.32资金保障 11158541.1.33灾后救助 11169421.1.34恢复生产 1110760第六章灾害预防与减灾 12105241.1.35概述 1227321.1.36预防措施 123891.1.37预防技术 12252331.1.38概述 12261341.1.39减灾工程 12166941.1.40减灾设施 13127261.1.41概述 134541.1.42宣传教育措施 13305511.1.43宣传教育内容 1317939第七章灾害风险管理 14270131.1.44概述 14139381.1.45风险识别 14141571.1.46风险评估 1455111.1.47预防措施 14208431.1.48应急措施 15284691.1.49风险转移 15250631.1.50风险补偿 159298第八章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15208641.1.51演练计划编制 15247901.1.52演练组织 16208941.1.53演练内容 17144901.1.54演练方法 17221751.1.55演练评估 17181381.1.56演练总结 173510第九章灾害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 18202611.1.57合法性原则 18293801.1.58科学性原则 1846941.1.59前瞻性原则 1835211.1.60实用性原则 18247791.1.61协同性原则 18237361.1.62预案评估 18314891.1.63收集资料 18221181.1.64组织编写 1872111.1.65征求意见 1848491.1.66审批发布 1898691.1.67宣传培训 19213441.1.68修订预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19265261.1.69更新预案的相关数据和参数 1996511.1.70完善预案的配套措施 19230961.1.71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194809第十章灾害应急预案实施与监督 20162331.1.72实施措施 20277721.1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20272941.2完善预案内容 20178171.3制定实施方案 20174631.4落实应急资源 20109111.4.1责任分配 20240172.1责任 20106022.2部门责任 2035262.3单位和个人责任 20264152.3.1监督检查 20296113.1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20162543.2强化监督检查力度 2156003.3加强沟通协调 21317743.3.1评估 2121474.1定期评估 21299544.2动态调整 21203654.3评估结果应用 2183584.3.1宣传 2113755.1加强宣传力度 2183405.2创新宣传方式 21160075.2.1培训 21294166.1制定培训计划 21215776.2开展培训活动 21309806.3培训成果考核 22第一章总论1.1编制目的与意义1.1.1编制目的本《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编制指南》的编制目的在于,系统指导我国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的编制工作,保证农业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1.1.2编制意义(1)提高农业灾害应对能力:通过预案编制,明确农业灾害应对的组织体系、应急流程、资源调配等关键环节,提高农业灾害应对的整体能力。(2)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预案编制有助于农业部门及时掌握灾害信息,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保证农业生产安全。(3)促进农村社会稳定:预案编制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降低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4)完善农业灾害管理体系:预案编制是农业灾害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完善我国农业灾害管理体系。第二节编制依据与原则1.1.3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2)国家及地方政策文件:包括国家及地方关于农业灾害防治、农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文件。(3)国际相关标准与规范:参考国际农业灾害应对的相关标准与规范。1.1.4编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预案编制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际情况,保证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实用性原则:预案编制应注重实际操作,保证应对措施易于实施,便于农业部门执行。(3)系统性原则:预案编制应充分考虑农业灾害应对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预案体系。(4)动态调整原则:预案编制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第三节适用范围与对象1.1.5适用范围本《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编制指南》适用于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相关职能部门。1.1.6适用对象(1)农业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农业灾害应对工作。(2)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提供农业灾害防治技术支持。(3)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落实农业灾害应对措施。(4)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农业灾害应对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第二章灾害类型与特点第一节灾害类型概述1.1.7自然灾害(1)洪涝灾害:由于降雨过多、河流湖泊水位上涨等原因导致的农田积水、淹没等灾害。(2)干旱灾害:由于降水不足、土壤水分亏缺等原因导致的农作物生长受阻、减产或绝收等灾害。(3)风雹灾害:由于强风、冰雹等天气现象导致的农作物倒伏、植株损伤等灾害。(4)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5)生态环境灾害:如盐碱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1.1.8生物灾害(1)病虫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草原病虫害等,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威胁。(2)鼠害:由于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对农作物、草原等造成破坏,导致减产或绝收。1.1.9人为灾害(1)农药污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2)农业废弃物污染:农业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农药包装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第二节主要农业灾害特点1.1.10自然灾害特点(1)洪涝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2)干旱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长期影响。(3)风雹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力强,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局部损失。(4)地质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5)生态环境灾害:长期积累、影响深远,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持续损害。1.1.11生物灾害特点(1)病虫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2)鼠害:分布广泛、繁殖能力强,对农作物和草原造成较大破坏。1.1.12人为灾害特点(1)农药污染:长期积累、污染范围广,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2)农业废弃物污染: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持续损害。第三节灾害风险评估1.1.13灾害风险识别(1)分析灾害类型、分布区域、发生频率、影响程度等,确定灾害风险区域。(2)调查农业基础设施、农作物种植结构、生态环境状况等,评估灾害风险程度。1.1.14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根据灾害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对灾害风险进行定性描述。(2)定量评估:利用数学模型、遥感技术等手段,对灾害风险进行定量分析。(3)综合评估: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结果,对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1.1.15灾害风险评估应用(1)为决策提供依据,制定灾害防治规划和政策措施。(2)为农业保险提供参考,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赔付标准。(3)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指导,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降低灾害风险。第三章灾害预警与监测第一节预警系统建设1.1.16系统概述灾害预警系统是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手段,对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进行早期识别和预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预警系统建设应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响应。1.1.17预警系统构成(1)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气象站等多种途径收集农业灾害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和预处理。(2)预警模型与算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运用统计学、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预警模型,实现灾害预警的定量分析和预测。(3)预警系统平台:搭建集成数据采集、处理、预警模型和发布功能的信息化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实时、发布和传递。(4)预警系统运行与维护:保证预警系统的高效运行,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提高预警准确性。1.1.18预警系统建设重点(1)数据资源整合:整合各类农业灾害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数据利用效率。(2)预警模型优化:不断优化预警模型和算法,提高预警准确性。(3)系统互联互通:实现预警系统与各级部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互联互通,提高预警信息传递效率。第二节监测技术与方法1.1.19监测技术(1)地面观测:通过气象站、农业气象观测站等对农业灾害相关气象、土壤、水文等要素进行实时观测。(2)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业灾害范围、程度、发展趋势等进行监测。(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灾害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1.1.20监测方法(1)定性监测:根据灾害发生的特征和规律,对农业灾害进行定性描述和判断。(2)定量监测: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农业灾害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3)预警监测: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对农业灾害进行预警监测,提前发布预警信息。第三节预警信息发布与传递1.1.21预警信息发布(1)发布内容: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预警级别、影响范围、发展趋势、防范措施等内容。(2)发布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3)发布频率:根据灾害预警级别和实际需求,实时或定时发布预警信息。1.1.22预警信息传递(1)传递对象:预警信息应传递给部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等。(2)传递途径:通过预警系统平台、电话、邮件、等途径传递预警信息。(3)传递效率:保证预警信息传递迅速、准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灾害应急响应第一节应急响应等级划分1.1.23等级划分原则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划分应遵循科学合理、快速高效、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合理确定应急响应等级。1.1.24等级划分标准(1)特别重大灾害(Ⅰ级响应):指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农业灾害。(2)重大灾害(Ⅱ级响应):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农业灾害。(3)较大灾害(Ⅲ级响应):指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农业灾害。(4)一般灾害(Ⅳ级响应):指造成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农业灾害。第二节应急响应组织体系1.1.25组织架构灾害应急响应组织体系应包括以下层级:(1)国家级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2)省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3)市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具体实施。(4)县级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具体落实。1.1.26职责分工(1)国家级应急指挥部:制定全国农业灾害应急响应政策,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各级应急指挥部工作。(2)省级应急指挥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方案,组织、协调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工作。(3)市级应急指挥部: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方案,组织、协调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工作。(4)县级应急指挥部:具体落实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方案,组织、协调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第三节应急响应流程与措施1.1.27应急响应流程(1)灾害预警:根据气象、地质等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提醒相关地区和部门做好应急准备。(2)灾害报告:灾害发生后,各级应急指挥部应迅速向上级报告灾害情况,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3)灾害评估:根据灾害报告和现场调查,对灾害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确定应急响应等级。(4)启动应急响应:根据灾害评估结果,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5)灾害救援:组织各方力量进行灾害救援,包括人员搜救、物资调度、医疗救护等。(6)灾害恢复:灾害结束后,组织受灾地区进行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1.1.28应急响应措施(1)组织协调:各级应急指挥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灾害。(2)人员搜救:迅速组织搜救失踪人员,保证生命安全。(3)物资调度:合理调配救援物资,保证受灾地区生活必需品供应。(4)医疗救护:组织医疗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治。(5)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稳定。(6)防疫工作:加强受灾地区防疫工作,预防疫情发生和传播。(7)灾后重建:组织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减轻灾害损失。第五章灾害救援与救助第一节救援队伍与设备1.1.29救援队伍建设(1)组织结构:各级应成立农业灾害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灾害救援工作。(2)人员配备:救援队伍应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卫生、交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3)培训与演练:定期对救援队伍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同时组织救援演练,检验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1.1.30救援设备配置(1)通信设备:保证救援队伍之间的通信畅通,配备卫星电话、对讲机等通信设备。(2)交通设备:配备救援车辆、船只等交通工具,保证救援队伍迅速抵达受灾地区。(3)救援工具:根据灾害类型,配置相应的救援工具,如救生衣、救生圈、破拆器材、无人机等。(4)医疗设备:为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如急救包、担架、药品等。第二节救援物资与资金保障1.1.31救援物资储备(1)储备种类:根据灾害类型和地区特点,储备相应的救援物资,如食品、饮水、衣物、帐篷等。(2)储备规模:根据受灾人口和救援需求,合理确定救援物资的储备规模。(3)储备布局:在灾害易发地区设立物资储备库,保证救援物资能够迅速送达受灾地区。1.1.32资金保障(1)资金来源:应设立农业灾害救援基金,保证灾害救援工作的资金需求。(2)资金使用: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保证资金用于灾害救援和灾后恢复生产。(3)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保证资金使用合规、高效。第三节灾后救助与恢复生产1.1.33灾后救助(1)临时救助:对受灾群众提供临时生活救助,保证基本生活需求。(2)医疗救助:对受灾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保证伤病得到及时救治。(3)住房救助:对受灾群众的住房进行修复或重建,保证基本居住条件。1.1.34恢复生产(1)技术支持:为受灾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恢复农业生产。(2)资金支持:对受灾农户提供贷款、补贴等资金支持,助力恢复生产。(3)市场拓展:协助受灾地区农产品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4)产业升级:引导受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第六章灾害预防与减灾第一节预防措施与技术1.1.35概述灾害预防是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降低农业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本节主要介绍预防措施与技术,为农业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1.1.36预防措施(1)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信息的实时监测,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2)调整种植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抗灾能力。(3)推广抗灾品种:选育和推广抗病、抗逆、抗倒伏等抗灾功能强的农作物品种。(4)改良农业技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降低灾害风险。(5)加强农业保险: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民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1.1.37预防技术(1)气象灾害预防技术: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监测手段,及时获取气象灾害信息,为农业灾害预警提供技术支持。(2)水文灾害预防技术:开展水文观测和预报,及时掌握水文变化,预防洪水、干旱等灾害。(3)地质灾害预防技术:运用地质勘探、遥感等手段,查明地质灾害隐患,提前采取防治措施。第二节减灾工程与设施1.1.38概述减灾工程与设施是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的核心内容,通过工程措施和设施建设,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本节主要介绍减灾工程与设施的相关内容。1.1.39减灾工程(1)防洪工程:建设水库、堤防、蓄洪区等防洪设施,减轻洪水灾害。(2)排水工程: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农田积水,预防渍害。(3)抗旱工程:建设水源工程、输水渠道等,保障农业用水需求。(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采取工程措施,防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农业生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1.1.40减灾设施(1)农业气象观测设施:建设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站等,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2)农业病虫害防治设施:配置病虫害防治仪器、药剂等,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3)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灌溉渠道、水泵站等,提高农业灌溉效率。(4)农业信息设施: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灾害应对提供信息支持。第三节预防减灾宣传教育1.1.41概述预防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农业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介绍预防减灾宣传教育的相关内容。1.1.42宣传教育措施(1)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计划。(2)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灾害预防与减灾宣传教育活动。(3)强化教育培训:对农民、基层干部等进行灾害预防与减灾培训,提高其应对灾害的能力。(4)推广防灾减灾知识:通过科普读物、宣传册等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5)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对积极参与者给予表彰和奖励。1.1.43宣传教育内容(1)灾害预防知识:普及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的预防知识,提高农民的防灾意识。(2)减灾工程技术:介绍减灾工程与设施的作用,使农民了解其重要性。(3)灾害应对措施:传授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提高农民的减灾能力。(4)农业保险知识:宣传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第七章灾害风险管理第一节风险识别与评估1.1.44概述灾害风险管理是农业灾害应对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识别与评估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旨在全面掌握农业灾害风险,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1.1.45风险识别(1)灾害类型识别:根据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识别可能导致农业灾害的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类型。(2)灾害风险区域识别:分析灾害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划分灾害风险区域。(3)灾害风险因素识别:针对各类灾害,识别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如气象条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等。1.1.46风险评估(1)风险量化评估:采用定量方法,对灾害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包括灾害发生概率、灾害损失程度等。(2)风险定性评估:结合专家经验和实际情况,对灾害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包括灾害严重程度、灾害影响范围等。(3)风险综合评估:将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对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为制定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第二节风险防范与控制1.1.47预防措施(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根据灾害风险区域和灾害类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降低灾害风险。(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推广抗灾性强、适应性广的农业品种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1.48应急措施(1)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救援队伍和物资保障等。(2)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灾害动态,为应急响应提供信息支持。(3)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救援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第三节风险转移与补偿1.1.49风险转移(1)保险转移: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将部分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减轻农民负担。(2)政策转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参与灾害风险管理,分担风险。1.1.50风险补偿(1)财政补偿:在灾害发生后,通过财政资金对受灾农民进行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2)社会补偿: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对受灾农民提供临时性生活救助、就业援助等。(3)市场补偿:鼓励农民通过市场途径获取风险补偿,如农产品价格保险、期货市场等。通过风险转移与补偿,降低农业灾害风险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第一节演练计划与组织1.1.51演练计划编制(1)编制原则灾害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演练计划应基于实际灾害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因素,保证演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系统性:演练计划应涵盖灾害应急预案的各个方面,保证演练内容的完整性。(3)实用性:演练计划应注重实际操作,保证演练过程中各项措施的有效性。(4)灵活性:演练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灾害形势。(2)编制内容演练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演练目的:明确演练的目标和要求。(2)演练时间:确定演练的具体时间和持续时间。(3)演练地点: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4)演练对象:明确参演人员,包括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5)演练内容:确定演练的主要任务和环节。(6)演练流程:设计演练的具体流程,包括启动、实施和结束等阶段。(7)演练保障:明确演练所需的资源、设备和技术支持。1.1.52演练组织(1)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设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指挥部下设立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演练的筹备、实施、保障等工作。(2)明确职责分工各部门和单位应根据演练任务,明确各自职责,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1)部门:负责演练的总体协调、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2)企事业单位:负责演练的具体实施,包括人员、设备和技术支持。(3)社会组织:协助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演练,提供志愿服务。(4)志愿者:参与演练,协助完成各项任务。第二节演练内容与方法1.1.53演练内容(1)灾害预警与信息传递:模拟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传递和接收过程。(2)灾害应急响应:包括应急指挥部成立、应急资源调配、救援队伍调度等环节。(3)灾害救援与处置:模拟灾害现场救援、人员疏散、物资发放等环节。(4)灾害恢复与重建:包括灾害评估、恢复重建计划制定和实施等环节。1.1.54演练方法(1)桌面推演:通过桌面推演,模拟灾害发生、发展过程,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适应性。(2)现场模拟:在演练现场设置灾害场景,参演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实际操作。(3)实战演练:在真实灾害背景下,开展实战演练,检验参演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第三节演练评估与总结1.1.55演练评估(1)评估指标:根据演练目标,设定评估指标,包括预警准确性、应急响应速度、救援效率、恢复重建效果等。(2)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演练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3)评估结果:整理评估数据,形成评估报告,为改进应急预案提供依据。1.1.56演练总结(1)总结经验:对演练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为今后应对灾害提供借鉴。(2)分析不足:查找演练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3)完善预案:根据演练评估结果和总结经验,修订完善应急预案。(4)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长效机制,保证演练成果的持续发挥。第九章灾害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第一节修订与更新原则1.1.57合法性原则修订与更新灾害应急预案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预案的合法性和有效性。1.1.58科学性原则修订与更新应急预案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内外灾害应对的成功经验,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1.59前瞻性原则修订与更新应急预案应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以及科技进步和灾害应对手段的发展,保证预案的前瞻性和适应性。1.1.60实用性原则修订与更新应急预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注重预案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1.1.61协同性原则修订与更新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保证预案的协同性和整体性。第二节修订与更新程序1.1.62预案评估开展预案评估,分析现有预案的优缺点,明确修订与更新的重点和方向。1.1.63收集资料收集国内外灾害应对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研究成果和案例,为修订与更新预案提供参考。1.1.64组织编写根据修订与更新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修订后的预案。1.1.65征求意见征求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意见,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1.1.66审批发布按照规定程序,将修订后的预案提交有关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予以发布。1.1.67宣传培训开展预案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灾害应对能力。第三节修订与更新内容1.1.68修订预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1)预案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2026届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册Module2单元测试试卷及答案03
- 老年人压疮护理课件
- 老年人医学课件
-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
-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含答案)
-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现代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 CN120197082A 食盐碘含量检测数据的置信分选方法及系统
- 2019年7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老师培训藏品知识讲解课件
- 宣传广告板、宣传彩页制作合同协议书范本
- 工厂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方案
- 《水力学》课件-第5章 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
- 通信网络智能体白皮书
- 律师从事政府法律顾问业务操作建议流程
- 2025年秋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应用软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标准)棋牌室转让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中国对虾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高压防护架搭设方案
- 洗车实习个人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