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有为有不为》部编版2024-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第16课《有为有不为》部编版2024-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第16课《有为有不为》部编版2024-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第16课《有为有不为》部编版2024-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第16课《有为有不为》部编版2024-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前导入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有无有不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善与恶。3.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季羡林(1991-2009)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作者简介

议论性文章

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议论文语言特点: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要证明的观点证明观点的依据证明论点的方法道理论据事例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文体知识论点论据论证对比论证特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判断标志:相反、与之不同等。★作用(答题规范):把……和……作对比,阐述了……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特征: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以及公众所认可的道理、定理、公式等。判断标志:××曾说过、俗话说、格言警句等。分类:分为明引和暗引。明引也叫直接引用,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务求文字甚至标点符号均准确无误;暗引也叫间接引用,不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其出处,只述其大意。★作用(答题规范):引用……的名言或俗语,剖析了……的现象,表明……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文体知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特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判断标志:例如、譬如、比如等。★作用(答题规范):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喻论证特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判断标志:似、若、像、好像、仿佛等。★作用(答题规范):将……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文体知识字词积累chěngkuò诉诸()屈膝()贰臣()笼统()轮廓()得逞()制裁()毅然()溃于蚁穴()kuìzhūxīèrlónɡcáiyì字词积累(lún)伦理(lún)沉沦(xī)屈膝投敌(qī)夜黑如漆膝漆伦沦裁载栽(cái)制裁(zǎi)刊载(zāi)栽种(è)恶劣(ě)恶心(wù)厌恶恶字词积累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烦琐:繁杂琐碎。屈膝:下跪,借指屈服。贰臣: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仍然做官的人。贰,变节、背叛。得逞:(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字词积累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划分文章层次。2.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第二部分(3—7):解释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并指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具体论证观点。第一部分(1—2):初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三部分(8):回扣题目,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为”错了就回头。(3-6)善恶有大小之别,应该不应该也有大小之分。(7)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整体感知默读全文,思考: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整体感知“有为”就是应该做的事,要积极去做;1.文章的题目是“有为有不为”,那么“有为”和“有不为”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有不为”就是不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整体感知2.梳理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

个部分。3第一部分(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第二部分第三部分(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探究、质疑。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什么是“应该”?作者认为“应该”有点像仁义的“义”字,即“行而宜之之谓义”,“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行而宜之之谓义出处:【唐】韩愈《原道》释义: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合作探究作者认为“应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从哲学和伦理学上进行深入探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没有必要进行如此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认为只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诉诸一般人的良知良能,就能够分辨清是非善恶,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2.作者为什么说“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合作探究①“应该”是判断标准,如果没有“应该”这个标准,人们就无法确定哪些事应“有为”,哪些事应“有不为”;3.为什么“有为”“有不为”,关键在于“应该”?②“应该”具有普适性,无论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还是低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良知良能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③“应该”可联系大小善恶,通过“应该”这个标准,可以区分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合作探究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精读文本1.作者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何作用?作者引用中国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进而提出对“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的观点。引出下文关于“善”与“恶”的大小的论述。精读文本2.请找出下列句子进行分组讨论,揣摩并体会其语意。精读文本(1)“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这段话通过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例子,说明了小善和小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同时,作者通过对那些假装闭目养神的人的描写,指出小恶也能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水平,强调了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精读文本(2)“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这段话通过文天祥的例子,说明了大善和大恶的区别。文天祥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坚守气节,从容就义,这是大善的表现。而如果他屈膝投敌,虽然能活命,但却会留下千古骂名,这是大恶的表现。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选择时,要坚守正义,做出正确的选择。精读文本(3)“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拿眼前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务,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这句话通过贪污行为的例子,说明了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的联系。小恶如果不及时制止,就可能发展成大恶。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不要因为小恶而放纵自己,以免酿成大错。精读文本3.简要分析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引用中国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公共汽车上让座与文天祥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呈现了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具体表现作者以贪污行为为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精读文本1.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作者通过举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文天祥的例子以及贪污行为的例子,具体地论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及联系,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作者通过对比小善和小恶、大善和大恶的表现,以及贪污行为前后的变化,突出了“有为有不为”的重要性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深入探究2.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为有不为”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道德、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事情;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深入探究写作特色1.逻辑严谨,结构清晰本文运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先对“有为有不为”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明确了关键在于“应该”二字;接着从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有联系这两方面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即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并且一旦做错要毅然回头。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写作特色2.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文章多用口语,语言简洁易懂,如,在解释“有为”和“有不为”的概念时,直接表述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简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