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16【跟着课文学阅读】同步阅读教与学(统编版2024)第23课《马说》内容导航【考点一:文言文断句】【考点二:托物寓意】【考点针对演练】阅读篇目:《龙说》《鸟说》《为人求荐书》《韩非子·和氏》《论马》《工之侨献琴》《谏逐客书》《庄子·马蹄》★考点一:文言文断句一、课标及教材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通过文言文断句的学习,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句子结构和意义,可以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同时,文言文断句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断句,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二、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即是指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文意、句式、虚词、结构等因素,将连续的文字恰当地分成句子,以便正确理解文意。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理解古文、提高阅读能力非常重要。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理解文意:首先要对文言文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这是断句的基础。理解了文章的大意,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句子的起止。例如,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喻人,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2.标志性词语: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虚词、连词等。在《马说》中,韩愈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里的“然后”是一个标志性的连词,表明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然后”前后需要断句。2.识别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以主谓结构为主,识别出主语和谓语,有助于确定句子的界限。例如,《马说》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是主语,因此在“食马者”之前需要断句。3.利用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往往用于句首或句末,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读。例如,《马说》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往往出现在句末,因此在“也”之后需要断句。4.注意对称结构:文言文中常有对称或排比的句子结构,通过识别这些结构,可以辅助断句。例如,在《马说》中韩愈写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里的三个“之”字构成了对称结构,表明了对千里马的不同对待,因此可以据此断句。5.观察句式特点: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马说》中的“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安”是疑问代词,意为“怎么”或“哪里”,整句的意思是“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式,故可以在“安”前面断句。6.参考上下文:有时候,一个句子的断法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上下文提供了句子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断句。7.利用已知信息:如果对文章中提到的人物、事件有所了解,可以利用这些已知信息帮助断句。8.反复诵读:通过反复朗读文言文,可以培养语感,有助于断句。9.参考注释和译文:如果文言文附有注释或译文,可以作为参考,帮助理解原文,进而辅助断句。三、常见考查形式1.选择题形式: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断句方式。这种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和意义的理解能力。2.填空题形式:要求考生在特定的文言文句子中用斜线(/)等符号表示断句的位置,这种形式直接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3.翻译题形式:在文言文翻译题中,考生需要先正确断句,然后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的意思。这种题型考查了考生断句和翻译的综合能力。四、经典习题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答案示例:(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五、教材习题《马说》思考探究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答案示例: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4.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考点二:托物寓意一、课标及教材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托物寓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手法,体现了古人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巧妙和智慧,学习“托物寓意”有助于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理解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象征和隐喻。二、托物寓意(一)托物寓意的定义:“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手法,它通过将抽象的思想、情感或者道理寄托于具体的事物上,或者借助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这种手法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深刻和富有内涵。(二)托物寓意与托物言志的异同1.相同:借对具体事物的描写,间接抒发作者志趣或情感,反映社会现实。2.不同点:(1)内容:《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突出陋室的雅,体现“陋室不陋”,并表现作者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品质与高雅的生活情趣。《爱莲说》: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阐释了“独爱莲"的原因,并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的品质。《马说》:从千里马屈辱而死的遭遇吃不饱的待遇、食马者不识马的现状三方面,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马。(2)写作手法:《陋室铭》:托物言志。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爱莲说》: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惠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人才、重人才用人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陋室铭》:①类比,“山”“水"类比陋室,“仙”“龙”类比自己,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②引用孔子的话。《爱莲说》:①象征,莲花象征君子品质;②衬托,牡丹和菊衬托莲;③对比,作者淡泊名利与世人追逐荣华富贵。《马说》:比喻,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愚安妄浅薄摧残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喻指能发现、赏识人才的人。三、常见考查形式及答题思路1.理解文章主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通过具体事物表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志向。如通过文章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具体事物来间接表达文章主旨。2.对比分析:对不同篇目的文言文进行对比分析,如《陋室铭》、《爱莲说》、《马说》等,分析它们在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分析写作手法: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和分析文言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不同,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运用。四、课后习题《马说》思考探究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作者借千里马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富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感,作者借此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五、经典习题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答案示例: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2.本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的_______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_______”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愤激之情。答案示例:托物寓意有才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考点针对演练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带★为考点针对题目)一、(2024·吉林长春·模拟预测)龙说①韩愈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注释】①《龙说》:《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喧气:吐气,呼气。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④感:同“惊”,摇动,震动。⑤汩(gǔ):淹没。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示例:1.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2.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3.托物寓意。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确实是不行的啊!“然龙弗得云”会导致“无以神其灵矣”的结果;“信不可欤”表示感叹;故断为: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凭:凭借;依:依靠;自:自己;为:创造。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根据第②段“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所能之使为灵也”,联系注释“《龙说》:《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可知,文中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是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根据第①段“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和第②段“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可知,韩愈借“龙嘘气成云”和“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的传说解释龙与云间不能分离的关系,阐明了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参考译文: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迎阔无边际的字宙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们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云气化作雨露,降落在大地,淹没了山谷,这云也是很灵怪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有灵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确实是不行的啊!多么奇特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作:“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二、(2024·河南郑州·二模)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鸟说戴名世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口官口官①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益,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③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䍍④,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⑤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⑥,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注]①口官口官(guān):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②掬:捧。③娟皎:像月光一样皎洁。④䍍(kòu):初生的小鸟儿。⑤奚:为什么。⑥非所:不应该呆的地方。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本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不同,但从“不外见”和“见辱于”可分别看出千里马和小鸟命运的悲惨。B.“茂林之栖”正常语序为“栖茂林”,“深山之适”也应为“适深山”;参考语境,可推出“适”为“去、往”之意。C.汉语中很多词语由同(近)义词构成,如“巨大”“道路”等,上面两文中的“奴隶”“槽枥”“覆翼”也是如此。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中“好”意思相同,都用来形容鸟儿美丽。★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虚词很少有完整的意义,但在文中却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语境,品味《马说》中“也”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填写下表。文中语句表达效果“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示例:陈述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悲惨结局的无限痛惜之情和愤愤不平之意。“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其真不知马也!”②★4.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分析。答案示例:1.D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3.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愤不平和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感叹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不为人知的痛惜(悲愤、愤懑之情)和对“食马者”的尖锐讽刺4.《马说》竭力渲染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以此抨击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呼吁统治者爱惜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鸟说》竭力渲染两只小鸟的勤劳美丽、友善可爱,及后来为僮奴所害、巢毁身亡的悲惨结局,借小鸟境遇的巨大反差提醒人们要选择合适的栖身之所(揭露世道的凶险/抨击统治者残害良善、滥杀无辜的暴虐凶残)。解析: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辨析。D.有误,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中的“好”是形容声音的美好,而“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中的“好”是形容鸟的美好,“都用来形容鸟儿美丽”表述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之,的。千里者:能够日行千里的马。食:吃饭。或:有时。尽:吃尽,吃完。粟:粮食,指谷物。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分析。①“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使用了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公状况的质疑和不满。作者通过强烈的反问,暗示了千里马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是由于“食马者”的无知和不识马,进一步表达了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②“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以感叹语气收束全篇,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确实不懂得识别千里马这一事实的深刻感叹,同时也蕴含了对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痛心和对“食马者”愚昧的尖锐讽刺。作者用感叹句,强化了对“食马者”不知人尽其才、摧残人才行为的批判。4.本题考查文言阅读理解和托物寓意手法分析。根据《马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可知,千里马本应驰骋千里,却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最终与普通马一同死去,不被人们所知晓和重视。作者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现象,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使用人才的批评,呼吁统治者要发现和重用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在《鸟说》中,作者描绘了两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在桂树上筑巢,与人类和谐相处,但最终因为人类的干扰,巢穴被毁,小鸟死亡。作者通过小鸟的选择——“托身非所”——以及因此遭受的不幸,提醒人们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同时也批判了世道的凶险,对无端侵害无辜生命的行径表示了谴责,可能暗指当时统治者的暴虐和对百姓的无情。两篇文章都以动物的命运寓言式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参考译文《马说》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鸟说》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关关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一盏灯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像月光一样皎洁,值得怜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三、(2024·安徽安庆·一模)【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某闻木在山,马在肆,遇之而不顾者,虽日累①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也;及至匠石②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而又辱居姻娅③之后,是生于匠石之园,长于伯乐之厩者也。于是而不得知假有见知者千万人亦何足云!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若某等比咸得以荐闻,是以冒进其说以累于执事④,亦不自量己。然执事其知某如何哉?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某与其事颇相类,是故终始言之耳。某再拜。(选自韩愈《为人求荐书》)【注】①累:积累。②匠石:名为石的巧匠。③姻娅:有婚姻关系的亲戚。④执事:供役使的人,一般尊称说话的对象。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2)策之不以其道
策:(3)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
以:(4)若某等比咸得以荐闻
咸:★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3.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4.【甲】文运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乙】文则指出在山之木、在肆之马不被、伯乐相顾就难以成为栋梁之才、超逸之足。【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伯乐,目的都是。答案示例:1.同“饲”,喂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因为都2.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3.(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当今幸亏仰赖天子每年都命令公卿大夫们推荐人才。4.托物寓意匠石睨之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作用,期待人才能被识别、被引荐、被重用。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食:同“饲”,喂。(2)句意:鞭策他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3)句意:因为我在您门下不止一天了。以:因为。(4)句意: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够被推荐被天子所知。咸:都。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从前有个在集市卖不出去马的人,他知道伯乐善于识别马,于是就去求伯乐。“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昔人于市者有鬻马不售”,表示一处完整的意思,在其后断开一处,“知伯乐之善相也”是一处判断句,在其后断开一处,故断句为: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1)“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食:吃;或:有时;尽:吃完;(2)幸:幸亏;赖:仰赖;诏:皇帝下命令;贡:推荐,选举。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内容主旨。第①空: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借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第②空:根据乙文“某闻木在山,马在肆,遇之而不顾者,虽日累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也;及至匠石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可概括为:匠石睨之;第③空:根据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和乙文“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某与其事颇相类”可知,韩愈指出,德才兼备的人与常人在外观上并无差别,需要被伯乐发现,从而突出了伯乐对识别、引荐人才的重要性。据此概括回答即可。参考译文:甲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他,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他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乙文:我听说,树木长在山上,马拴在集市上,遇到它们而不回头看它们一眼,即使是随着时间累计有千万,它们也不能算是不成材的树木和劣等的马。等到巧匠路过那树木而不瞟它一眼,伯乐碰上它连头也不回,然后才能知道这棵树不是栋梁之材,这匹马不是千里马。因我在您门下不止一天了,又和您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我就是生长在能工巧匠园子里的树,我就是养在伯乐马圈中的一匹马,在这里我不能被您知晓,即使被千万人知晓,又何足挂齿!当今幸亏仰赖天子每年都命令公卿大夫们推荐人才,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够被推荐被天子所知,因此,我冒昧地进呈此信以此劳您大驾,也真算是不自量了。然而,您知道我现在像什么吗?从前有个在集市卖不出去马的人,他知道伯乐善于识别马,于是就去求伯乐;伯乐只看了他的马一眼,马价立即增加三倍。我的情况与此事极为相似,所以我将此事最终说给您听罢了。我拜了两拜。四、(2024·湖南湘西·一模)【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报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选自《韩非子·和氏》)【注释】①璞:含玉的石头。②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③奚:为什么。④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1.阅读两篇古文后,小华对文言词语进行了以下推断,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成语“吉人天相”中的“相”意思是“保佑、帮助”之意,与“厉王使玉人相之”中的“相”意义不同。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这与“奉而献之厉王”中的“之”字意义相同。C.“安”的本义是“安宁,安定”,而“安求其能千里也”和“安得广厦千万间”中的“安”是疑问代词。D.“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用法,“驱使”的意思,“而刖其左足”中的“刖”也是这种用法。★2.小华阅读【乙】文时发现有一个句子标点符号不太清晰,有碍于理解,请你选择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帮助他(
)A.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B.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C.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3.小华在阅读中对下面这两个句子不太理解,请你帮他翻译出来。(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4.小华认为《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而《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但是具体哪里不同却说不上来,请你帮他解答疑难。答案示例:1.B2.A3.(1)啊!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真的是不了解(千里)马啊!(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4.两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确是不一样的。《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中表现出作者对有才能的人终遇伯乐的欣慰之情,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和虚词。B.“这与‘奉而献之厉王’中的‘之’字意义相同”表述错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奉而献之厉王”的句意是,把它奉献给了厉王。“之”的意思是,代词,代指玉璞。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和乃报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句意为: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中“和”为主语,“而”表修饰,“哭”为谓语,“于楚山之下”表示地点,作状语,结构完整,应在其后断句;“三日三夜”表明时间,其后应断句;“泣尽而继之以血”中“泣尽”与“继之以血”为顺承关系,主语为前句中的“和”,表意完整。所以断句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1)重点词:第一个“其”,难道;第二个“其”,恐怕;知,了解。(2)重点词:悲,感到悲伤;题,被判定;名,说成;诳,欺骗。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中,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终只能得出“天下无马”的结论。因食马者的无知彻底埋没了千里马的才华,作者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饱含深深的无奈。乙文中,根据“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可知,文王继位后终于识得玉璧为宝玉,虽然厉王及武王不识玉,但卞和终于等来识玉之人和识人之人,结局可谓圆满。表现出作者对有才能的人终遇伯乐的欣慰之情。据此综合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驾驭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文: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获得了含玉的石头,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五、(2024·重庆南岸·二模)【甲】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论马①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禠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③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前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注释】①据岳珂《金陀粹编》载,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从容与谈用兵之要”,接着问岳飞:“卿在军中得良马否?”于是,岳飞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回答了高宗的询问。此文即岳飞的回答。②禠:脱掉,卸下。③秣:饲料。此处用作动词,吃。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骥不称其力 B.其真无马也
其初若不甚疾C.虽有千里之能
致远之材也 D.然后有千里马
若无事然★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两句是全文的纲,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也表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B.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它“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是因为“力不足”;而“力不足”则是因为“食不饱”。C.甲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含义深刻,进一步阐释了“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流露出对千里马的失望之情。D.乙文通过良马、劣马的对比,突出了良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的特点。★4.甲乙两文看似在论马,其实都在论述统治者该如何对待人才。两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答案示例:1.C2.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②然而食物不是清洁干净的则宁愿饿死也不吃。C4.写法上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或借物喻人)的写法,将良马比喻为人才。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著称/以……著称;B.不同,表诘问语气,难道/代词,他;C.相同,结构助词,的;D.不同,这样/……的样子;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①重点字词:食,同“饲”,喂养;其,它;千里,日行千里。②重点字词:然,然而;非,不;精洁,清洁干净;宁,宁愿。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千里马“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而这都要归于“食马者”的无知,表达对无知的食马者的愤慨,“流露出对千里马的失望之情”错误。故选C。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甲文第②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和乙文“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可知,两文都提到了良马的共同点——食量大。写法上,由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由乙文“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可知,他侃侃而谈,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借物喻人,说明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故两文都是借物喻人,将良马比喻为人才。参考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德为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对它们感到奇特。它们每天能吃几斗豆,喝一斛泉水,但不是精良干净的饲料和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给它们披上战甲奔驰起来,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抖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骏马的风采。从中午到傍晚,还能跑两百多里。脱下鞍甲后不喘息、不出汗,好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吃得多却不随便获取,力气充沛却不逞强好胜,是能到达远方的良材。不幸它们相继死去了。如今我所骑的马不是这样。每天所吃的饲料不超过几升,而且吃饲料不挑拣粟米,喝水也不挑拣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踊跃地向前奔跑。刚跑了一百里,力气就耗尽了,汗水直流,气喘吁吁,几乎要累死的样子。这样的马,获取的少却容易满足,喜欢逞强却容易力竭,是低劣迟钝的材料。六、(2024·西藏日喀则·一模)【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a)献之太常①。(b)使国工②视之,(c)曰:“弗古。”(d)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③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④之山,不知其所终。(节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注】①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及礼乐的官员。②国工: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③篆,同“款”,款式。④宕冥:dàngmíng,山名。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句中的意思。(1)食马者()(2)是马也()(3)弦而鼓之()(4)岂独一琴哉()★2.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
)A.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B.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C.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D.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4.【甲】【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的写作手法,讽刺了的社会现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答案示例:1.通“饲”,饲养,喂养这,这样装上弦难道2.C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2)(把琴)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把它挖出来。4.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压制人才(人才不受重用)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喂马的人。食:同“饲”,饲养;(2)句意:这样的马。是:这,这样;(3)句意: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弦:琴弦,这里作动词,装上弦;(4)句意: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岂:难道。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贵人过而见之”这是主谓句,“易之以百金”这是承前省略句。“献诸朝”交代这架琴的去向。据此断句为: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且:尚且;等:同等;(2)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匣子装;期年:过了一年。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比较阅读能力。结合甲文第一段“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这篇文章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以马为喻,借千里马被仆役埋没的不幸遭遇,谈的是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结合乙文第一段“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第二段“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可知: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做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在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文章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讽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做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查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于是离开了,到不知名的一座山中,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七、(2023·辽宁沈阳·三模)【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①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②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③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④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⑤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⑥咨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节选)【注释】①择:同“释”,舍弃。细流,小水。②却:推却,拒绝。③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④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⑤业:从业,从事,侍奉。⑥赍(jī):送,送给。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四时充美
学而时习之(《论语》)B.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C.裹足不入秦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国大者人众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断两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4.【甲】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A,抨击了统治者B的行为:【乙】中李斯指出驱逐六国入秦的宾客的做法相当于“C”,进而劝谏秦王只有D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A、B、D用自己的话回答,C处用原文回答)答案示例:1.B2.(1)有志建立王业的人(或君王)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2)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3.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4.A.贤才难遇明主
B.埋没摧残人才
C.藉寇兵而赍盗粮
D.广泛吸取和利用各国人才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A.名词,季节/副词,经常、时常;B.都是“的原因”的意思;C.动词,进入/名词,国内;D.名词,国家/名词,国都;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却:推却,嫌弃;庶:平民,百姓;故:所以;明:彰明;德:德行。(2)内:内部;虚:空虚;树:树立,构建;怨:怨恨;求:谋求;得:得到。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现在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因此可断句为: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内容理解概括。韩愈《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都未被采纳。【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描绘了没有伯乐的情况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作者以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结合【乙】文“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咨盗粮’者也”可知,李斯指出驱逐六国入秦的宾客的做法相当于“藉寇兵而赍咨盗粮”。由【乙】文“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可知,李斯以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方法劝谏秦王只有广泛吸取和利用各国人才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多,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抛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八、(2024·河南周口·二模)【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③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注】①鬣:liè,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②褫:chǐ,解,脱。③甫:副词。刚;才。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骈死于槽枥之间字形推断法:形声字。从马,并声,两马并驾。①食不饱,力不足课内迁移法: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②犹可二百里成语推测法:记忆犹新③★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有同学在学习甲文的时候,向老师提出一个疑问:“天下无马”是一个陈述句,不应该用句号吗?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4.两文都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但阐述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述。答案示例:1.并列吃还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不能用句号。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情感,表现了“食马者”的自大无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嘲讽和抨击。如果改成句号,就变成了陈述语气,不能表达强烈的情感。(意思对即可)4.甲文侧重于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讽刺、控诉;乙文侧重于指出如何识别人才,以及赞扬人才的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练,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或:甲文侧重控诉和讽刺“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和摧残;乙文侧重指出如何识别良马,并赞许良马执着奋进、踏实沉着、积蓄内力等品性,这是它能够负重致远的要素。)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并列。根据表中的字形推断法“从马,并声,两马并驾”也可推断,“骈”是“并列”的意思。(2)句意为:吃不饱,力气不足。食:吃。《虽有嘉肴》中的“弗食”的“食”也是“吃”的意思。(3)句意为:还能跑两百里。犹:还。“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犹:还。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且,尚且;欲,想要;安,怎么;求,要求。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通过“食马者”的做法和语言,写出了他们不识人才,还摧残人才,并且大加抱怨的丑恶嘴脸。“天下无马!”运用感叹号,语气强烈,表现了“食马者”的狂妄自大,愚蠢无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不识人才的嘲讽和抨击。如果改为句号,则直叙其事,语气平淡,无法体现作者的强烈感情。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主旨赏析。两文都运用托物寓意或是象征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象征人才,用伯乐象征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用食马者象征昏庸的统治者。乙文用良马象征人才,用“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象征人才的洁身自好和坚持不懈。联系甲文中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因为没有伯乐的常识,千里马只能在奴隶的手里承爱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的批判与控诉,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意。联系乙文中的“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介绍了良马饮食和奔跑的特点,指出了识别人才的方法。“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表达了作者对良马的赞赏,赞扬了人才的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练,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吃几升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可饿死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是能走远路的良材啊。到了收复襄阳,平定了杨幺,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收紧缰绳就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信息学校监控电视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旅游安全与危机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房产交易管理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申论 住房安全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色建筑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2030绿色建筑技术推广障碍与市场渗透率调查报告
- 2025-2030绿色养殖背景下药用饲料政策环境与行业发展预测报告
- 2025-2030绿氢电解槽技术路线竞争格局与降本空间测算分析报告
- 2025-2030维生素D缺乏与婴幼儿神经发育关联性研究综述
- 2025-2030细胞治疗临床试验进展与监管政策演变趋势研究报告
- 07第七讲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公文写作培训公文格式公文写作方法PPT
- 虎门销烟微电影剧本
- 计算材料学导论
-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
- 心肺复苏与电除颤指南课件
- GB/T 25747-2010镁合金压铸件
- 文创产品设计专题课件
- 李冬梅:第一讲+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理念目标与实施
- DB4401-T 6-2018园林绿地养护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