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版A4)_第1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版A4)_第2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版A4)_第3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版A4)_第4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23分)

复兴中学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1-2小题。

我们要重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技术创新。文化遗产重在“保护”而非“保存”,既不能(过度/

过渡)开发,也不应与世隔绝,活化利用是关键。平遥古城西北角的柴油机厂在闲置几十年后,成为举办

“平遥中国年”等活动的文化场所;故宫博物院的互动解谜游戏书《谜宫》,创新了故宫文化知识的(传

播/传递)方式;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考古盲盒,给大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考古体验;河南博物院以“青玉

人首蛇身饰”为原型的玉佩棒棒糖,风靡()全网……种种创新都显示,文化遗产(不仅/虽然)是中

华文明yuAn()远流长的实物见证,也可成为“飞入百姓家”的新生活方式。另外,近年来,计算机视

觉、AI技术等科技的发展已为文物的保护、复原、研究和展览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人们期待VR、

AR、游戏等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的突破口。元宇宙博物馆、虚板()人非遗体验官、文物数字藏品……

这些不断涌现的“新脑洞”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可能。

1.(3分)根据文意,写出相应汉字或者拼音。

风靡()yuan()远流长虚不()

2.(2分)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过渡传播虽然B.过度传递虽然

C.过渡传递不仅D.过度传播不仅

3.(2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1

A.随着空间站转入长期在轨运营阶段,未来几年,长七火箭将保持每年两次左右的发射频率,为空间

站天地物资运输提供保障。

B.中国动画不仅内容取材和思想内核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追求民族

风格的艺术自觉。

C.今年8月,这条1052米长的隧道正式开通,这一重要工程节点的完成,为实现雅万高铁总进度的

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D.叶少兰高兴地看到,近来一些剧团的青年演职员们改编、创造、整理了多部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

现代戏。

4.(2分)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历经1300多年农耕文化的杰作。,□;;o

千万层浩瀚梯田,构成了哈尼人的幸福阶梯。

①炎炎夏日,佳禾吐翠,碧波万顷

②冬日初春,梯田水满,天水一色

③中秋时节,稻穗金黄,硕果飘香

④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哈尼人生生不息,用汗水作墨,用山坡作纸,用农具作笔

⑤在云岭大地上雕刻出一幅幅悠长静谧的山水田园风光画卷

A.④⑤②①③B.⑤③①②④C.⑤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⑤

5.(6分)小宁需要完成一份主题为“书写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明”的研学报告,为此他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临沂书圣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8届,成为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节会品牌。举办书圣文化节,

进一步弘扬了我市优秀历史文化,打造了“书圣故里•魅力临沂”品牌,成为临沂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城市

名片。文化节期间,为迎接八方宾客,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部门协同作战,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整修完善,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书圣节这一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使得书圣文化节具备了推向市场,形成产业的

条件。通过市场的整合发展,临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独具沂

蒙特色的人文旅游、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体系。

材料二

①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有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

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

遍。

2

②北京一份调查报告显示,41%的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③上海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1)书圣文化节的举办给临沂带来了哪些变化?请你根据材料一概括。(3分)

(2)针对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请你给学校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3分)

6.(8分)名句默写

流淌在古诗文中的中华文化,吟咏至今,情思悠长。①“秋风萧瑟."是曹操胸中的磅礴力量,

②",飞鸟相与还”则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③“,愁云惨淡万里凝”

是岑参驻守边疆的愁思,④“君问归期未有期,”则是李商隐羁旅的苦涩;

“⑤,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笔下的盎然生机,⑥“浮光跃金,”是范仲

淹心中的洞庭美景,⑦“日出而林霏开,"则是欧阳修描画的山间朝暮。

⑧“,化作春泥更护花”无疑是先贤共同的赤子情怀。

二、阅读实践(共47分)

(-)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2分)古人写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请结合颔联中的“钟”字进行赏析。

8.(2分)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有

登临必有佳作。下列两句诗中,哪一句和杜甫“登高望岳”时的心情最接近?请简要分析。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

(二)文言文阅读

(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予在僚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

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

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③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书上元夜游》)

【注】①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②过:指苏轼的小儿子苏问。③韩退之:即韩愈。

9.(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解衣欲睡/实是欲界之仙都

B.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微颔之

D.更欲远去/意与日去

10.(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11.(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描写水中竹柏倒影的清新唯美之景,抒发了作者遭受贬谪的悲凉之感。

B.甲文中的“遂”“亦”“但”三字,将苏轼和张怀民的知音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C.乙文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D.两篇选文的语言平淡自然,在文章结构上先叙事,再抒情议论,整体层次分明。

12.(4分)吕叔湘曾评价苏轼的文章:"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

然呈现。”请结合两篇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三)现代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

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

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

“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

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

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

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

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

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

;冬。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

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

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

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

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

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

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

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

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

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

5

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

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

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

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⑩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

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⑪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⑫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⑬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

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⑭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

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

要写作文。

⑮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

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

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

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

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⑯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

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

的队伍。

⑰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

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

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

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

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⑱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3.(2分)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

A.小说开头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避免平铺直叙。

C.小说通过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由开山的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

D.小说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了多处议论与抒情,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引发读者的思考。

14.(4分)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极富感染力。文章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些地

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5.(4分)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从描写手法的角

度)

(2)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笺。(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6.(4分)本文结尾说:“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3分)请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5月21日,是小满。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②所谓"小满”,在南方与北方的含义并不相同。在南方,小满是指雨水之盈。《说文解字》日:“满,

盈溢也。”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降雨多、雨量大。南上的暖湿气流与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一

带交汇,在这里形成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正如民谚所说:“小满,江河渐满。”此时节,如果雨水偏少,

即农谚中所谓“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就是说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

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③在北方,小满则是与小麦相关。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雨季,在小满节气,

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降雨量很小或无雨,反倒是气温的快速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小满节气,往往是

北方地区在二十四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北方的干空气比南方的湿空气更容易被“加热”,所以小满

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温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我国北方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

7

物以小麦为主。时至小满节气,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因而小满之“满”,在

北方,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饱满程度。小满正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有了足够的阳光和雨水的刺激,

颗粒会更加饱满。

(摘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①立夏过了,小满班娜而来。“满”,《说文解字》释为“盈溢”,引申义便是充满、饱和、足够。“小满”,

便有“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意思。

②小满时节,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麦子由青

转黄,再过十余日,滚滚的麦浪便会在天地间铺陈出一片金黄色。小满节气的农谚很多都是说麦子的,如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唐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这样写

麦熟:“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摘选自“新华网”,有删减)

【材料三】

①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

师王彦华表示,小满养生,应以健脾祛湿为主。

②小满是“湿”的开始,会引发各种疾病,如风湿、水肿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好,就能祛除多

余的湿气。此时可以多吃些红小豆、丝瓜、白扁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③另外,夏天,很多人怕出汗,不爱锻炼。其实,适当锻炼,有利于体内汗液排出,帮助祛除体内湿

气。不过,要选择合适的运动,不宜太剧烈,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

④王彦华表示,初夏时节早晚仍会较凉,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

也要避免被雨水淋湿,以免外感湿邪。

⑤“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个别地区因气温升高而使用风扇、空调时,要

注意使用方法。一般来说,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2℃,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时间关闭,应保持通

风。“小满时节,人体也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应保证水分充足,代谢良好。”王彦华说,炎热天气,

人体水分消耗较多,多种微量元素也随汗水排出,单纯靠喝水不足以满足机体需求,因此要选择多元的补

水方法。应季果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不仅能补充人体的水分还可补充微量元素。

(摘选自“人民网”,有删减)

【材料四】

小满拉开主汛期序幕全国雨季形势图

8

华南前汛期长江流域华西秋雨华北雨季汛期流

梅雨季转地域

注:华西地区(也称西南地区):是我国川、藏、滇、贵、渝等地的合称。

17.(3分)阅读材料一可知,“小满”在中国南方和北方有许多不同之处,请补全下表。

地域“小满”时天气农作物“小满”含义

南方①______以水稻为主③______

北方降雨量很小或无雨,气温快速上升②_______指“小麦饱满程度”

18.(4分)下面是同学们根据材料四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