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2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A.烧制陶器B.种植水稻C,建造房屋D.制作乐器

2.(2分)“诸侯王嫡长子继嗣王位之外,其余兄弟亦当推恩,均沾先王之福荫。”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

()

A.郡县制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D.盐铁专卖

3.(2分)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沙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兀盛世

4.(2分)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材料表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A.目的B.条件C.经过D.影响

5.(2分)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

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A.加强海防B.安定边疆C.发展交通D.繁荣经济

6.(2分)某班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下列历史人物所在版块的标题是()

$

戚继光林则徐邓世昌

第1页(共22页)

A.传播文化助交流B.悬壶济世医天下

C.锐意改革促发展D.抗击侵略卫主权

7.(2分)下面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社会各界的反应,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学生: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

工人:自愿全体齐心,即行罢工

商人:吾辈牺牲光阴、金钱,纯自

出良心救国之主张

A.凝聚了民族力量B.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C.改变了社会习俗D.抨击了旧道德旧文化

8.(2分)品读红色诗歌,传承革命精神。与诗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有关的历史事件

是()

A.南昌起义B.红军长征

C.平型关大捷D.渡江战役

9.(2分)到1984年年底,辽宁省已有93.6%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比

1978年增加1.8倍。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0.(2分)研究“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神话《月桂女神》B.遗址帕特农神庙

C.电影《斯巴达克斯》D.传说罗马城起源

11.(2分)这个帝国的重要性绝非仅体现在它的“武功”,更体现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响了后来欧

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国”指()

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D.阿拉伯帝国

12.(2分)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他学习的内容是()

第2页(共22页)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D.俄国农奴制改革

13.(2分)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

C.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计算机网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14.(2分)某小组在历史课上汇报展示了如图三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为()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A.第二次工业革命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近代科学与文化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5.(2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

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文化多样化趋势

C.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

二、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6.(8分)某班以“中华之美”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中华之美

版块一①《论语》②《兰亭集序》③宋词④京剧

文化之美

版块二

智慧之美

第3页(共22页)

'才,‘取

施!

版块三材料一材料二

交融之美他的迁都洛阳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

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术带进了青藏高原。

——摘编自《国家宝藏》

(1)请将版块一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书法类:②

诗词类:________

戏曲类:________

思想类:________

(2)请从版块二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地位或影响方面作答)

(3)阅读版块三,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改革?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17.(11分)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求索•觉醒路】

材料一追求“自强”“求富”的早期探索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不可能真正解决社会主要矛

盾带来的种种危局。

材料二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完成实现民

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均摘编自《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

【开拓•革命路】

材料三八七会议后,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到农村区域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这一条正

确革命道路的开辟,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材料四在敌后战场上,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

第4页(共22页)

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这就是百团大战。

——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2)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怎样的革命道路?材料四所述战役有何意义?

【奋进•富强路】

材料五

时间事件内容(意义)

1949年①______________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56年②___________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③_______________体制

(3)请将材料五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4)综合以上材料,回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路,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8.(9分)感受辽宁红色底蕴,传承辽宁红色基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歌曲鼓舞斗志】

歌曲一歌曲二

高粱叶子青又青,打完了小城攻大城,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打下鞍山、吉林又拿四平,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只剩下那沈阳、锦州和长春。

游击抵抗真英勇!

日本的军队有好几十万,东北人民大翻身。

消灭不了铁的义勇军!----摘编自《攻大城》

——摘编自《新编“九一八”小调》

(1)歌曲一反映了哪一事变?歌曲二反映了解放战争中的哪场战役?

【故事诉说情怀】

我军历来是善打硬仗的,……要求每一个同志都发扬“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坚决相信团党委团首长能指挥

第5页(共22页)

我们突围出去。

----摘编自《铭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

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战争中的两位战斗英雄,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

【文物展现担当】

毛泽东写信给鞍钢全体职工祝贺:“我国人民现正团结一致,

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

对于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

——摘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鞍钢职工献给毛泽东的一段我

国自制的第一根重型钢轨(1953

年11月)

(3)材料中的成就得益于我国政府实行了哪一重大举措?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的历

史意义。

19.(12分)某历史小组以“麋续•创新”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典籍永流传】

材料一: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不同体例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实,……开创了纪传体

史书编纂方法,成为历代正史典范。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材

料二:《汉谟拉比法典》中体现出的人本观念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其中的立法原则和人文精

神更被后来的诸多法律所继承和借鉴。

——摘编自《巴比伦法的人本观再探》

(1)材料一介绍的是哪一著作?材料二中法典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人物耀千古】

第6页(共22页)

人物:①.人物:牛顿

贡献:《本草纲目》等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等

研究成果的影响: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影响:②.

地位。

(2)请将卡片中①和②处补充完整。

【创新启征程】

(3)请以“创新引领发展”为观点,从以下史实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表述规范)

第7页(共22页)

2024年辽宁省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2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A.烧制陶器B.种植水稻C.建造房屋D.制作乐器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图片文物都是陶器,这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烧制陶器。故A符合题意;图片文物都是

陶器,不能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制作乐器,排除BCDo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文物都是陶器,这

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烧制陶器。

2.(2分)“诸侯王嫡长子继嗣王位之外,其余兄弟亦当推恩,均沾先王之福荫。”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

()

A.郡县制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D.盐铁专卖

【分析】本题考查推恩令,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

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故C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

排除A;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不是实行盐铁专卖,排除

Do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3.(2分)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沙场战神•少秦王

第8页(共22页)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

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和汉景帝

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出现了

开元盛世的景象,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分)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材料表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A.目的B.条件C.经过D.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

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

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据材料“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

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可知,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D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与材料不符,排除A;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主要有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的支持、航海技术先进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的过

程,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等知识。

5.(2分)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为新

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以上官职的设置旨在()

A.加强海防B.安定边疆C.发展交通D.繁荣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边疆治理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第9页(共22页)

【解答】据材料“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

军,为新疆南北两路的最高军政长官”可知,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巩固了我国的边疆地区的稳定,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内地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涉及海防,排除A;材

料未涉及交通,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繁荣,排除D。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清朝加强边疆治理的相关内容,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中日战争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解答】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属于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

雄。林则徐虎门销烟,反映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是

我国的民族英雄。以上人物的事迹都是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典型代表,D正确;材料中的人物

主要是反抗外来侵略,不是传播文化,排除A;材料中的人物主要是反抗外来侵略,不是医天下,排除

B;材料中的人物主要是反抗外来侵略,不是进行改革,排除Co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和识记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甲

午中日战争等相关史实。

7.(2分)下面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社会各界的反应,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学生: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

工人:自愿全体齐心,即行罢工

商人:吾辈牺牲光阴、金钱,纯自

出良心救国之主张

第10页(共22页)

A.凝聚了民族力量B.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C.改变了社会习俗D.抨击了旧道德旧文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材料信息分析作答。

【解答】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商人等阶层自觉自愿参加,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空前觉醒,

凝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A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习

俗的变化,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抨击了旧道德旧文化,排除D项。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8.(2分)品读红色诗歌,传承革命精神。与诗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有关的历史事件

是()

A.南昌起义B.红军长征

C.平型关大捷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

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

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

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了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

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与诗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有关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

故B符合题意;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与题干诗句无关,排除A: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与题干

诗句无关,排除C;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禹题干诗句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诗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

山草地等闲飞”有关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

9.(2分)到1984年年底,辽宁省已有93.6%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比

1978年增加1.8倍。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第11页(共22页)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到1984年年底,辽宁省已有93.6%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农村

社会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1.8倍。”及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后,我国在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C项正确;1950〜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

人,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开放

格局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分)研究“古代希腊、罗马历史”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神话《月桂女神》B.遗址帕特农神庙

C.电影《斯巴达克斯》D.传说罗马城起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分类与价值,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

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

等)、文献史料(文字资料、口传资料、口述史料)。帕特农神庙遗址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属于实物史料,

可信度最高。故B符合题意;神话、电影和传说不是一手史料,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CD。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史料的价值。

11.(2分)这个帝国的重要性绝非仅体现在它的“武功”,更体现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响了后来欧

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国”指()

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D.阿拉伯帝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本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罗

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527年,

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

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

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执政时期

第12页(共22页)

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C项正确;

ABD项都与《查士丁尼法典》不符,排除。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拜占庭帝国与《查土丁尼法典》,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2.(2分)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他学习的内容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D.俄国农奴制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大革命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所学分析大事年表可知,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人权宣言》是法

国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献,所以与大事年表相关的学习内容是法国大革命,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始于1640年,与“攻占巴士底狱”不符,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于1775年,结束于1783

年,期间颁布的重要文件是《独立宣言》,排除B项;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于1861年,沙皇签署废除农

奴制的法令,从此国家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排除D项。

故选:C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的知识。

13.(2分)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

C.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计算机网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

的方法。

【解答】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则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

史的态度和方法。选项D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

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

第13页(共22页)

解释的概念。

14.(2分)某小组在历史课上汇报展示了如图三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为()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A.第二次工业革命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近代科学与文化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万隆会议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一4月24日

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也

是世界历史的新的起点。纳赛尔是埃及第二任总统,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巴拿马是拉美国家,收

回运河是主权的体现。故题干信息反映了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B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了电气时代,排除A;牛顿和达尔文等反映了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排除C;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

南北战争和日本明治维新化都是出现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

内的扩展,排除D。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

年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文化多样化趋势

C.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强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这有利于促进世

界经济交流,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全世界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体现了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A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体现文化

第14页(共22页)

多样性,排除B;材料不涉及和平与安全、社会信息化等信息,排除CD。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6.(8分)某班以“中华之美”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中华之美

版块一①《论语》②《兰亭集序》③宋词④京剧

文化之美

版块二

智慧之美

版块三材料一材料二

交融之美他的迁都洛阳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

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术带进了青藏高原。

——摘编自《国家宝藏》

(D请将版块一中的内容进行归类。(要求:写出序号)

示例书法类:②

诗词类:

戏曲类:

思想类:H

(2)请从版块二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地位或影响方面作答)

(3)阅读版块三,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改革?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论语》、宋词、京剧、司母戊鼎、都江堰、造

纸术的发明、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第15页(共22页)

【解答】(1)根据版块一中的内容“①《论语》②《兰亭集序》③宋词④京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

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

奉为儒家经典。故①属于思想类;《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

书”。故②属于说法类;宋词是宋朝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属于诗词类;在道光年间出现形成一个新的

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故④

属于戏曲类。

(2)选择司母戊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是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

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

的美誉。选择都江堰;其入选展板的理由是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

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

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根据“他的迁都洛阳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可知,材

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根据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青藏高原”可知,

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

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故答案为:

(1)诗词类:③;戏曲类:④;思想类:①。

(2)选择司母戊鼎;理由: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

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选

择都江堰;理由: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

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

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3)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论语》、宋词、京剧、司母戊鼎、都

江堰、造纸术的发明、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等知识。

17.(11分)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求索•觉醒路】

第16页(共22页)

材料一追求“自强”“求富”的早期探索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不可能真正解决社会主要矛

盾带来的种种危局。

材料二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完成实现民

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均摘编自《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

【开拓•革命路】

材料三八七会议后,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到农村区域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这一条正

确革命道路的开辟,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材料四在敌后战场上,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

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这就是百团大战。

——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2)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怎样的革命道路?材料四所述战役有何意义?

【奋进•富强路】

材料五

时间事件内容(意义)

1949年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56年⑵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3)请将材料五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4)综合以上材料,回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路,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百团大战、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中

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追求‘自强'‘求富’的早期探索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不可能真

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种种危局”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据材料二“这场革命'推翻

第17页(共22页)

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

历史任务'”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

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

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②据材料三“八七会议后,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到农村区域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这一

条正确革命道路的开辟,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可知,材料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材料四所述战役即百团大战的意义是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56年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④综合以上材料,回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路,我得到的启示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

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

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①中华人民共和国;③三大改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百团大战、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史实。

18.(9分)感受辽宁红色底蕴,传承辽宁红色基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歌曲鼓舞斗志】

歌曲一歌曲二

高粱叶子青又青,打完了小城攻大城,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打下鞍山、吉林又拿四平,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只剩下那沈阳、锦州和长春。

第18页(共22页)

游击抵抗真英勇!

日本的军队有好几十万,东北人民大翻身。

消灭不了铁的义勇军!----摘编自《攻大城》

——摘编自《新编“九一八”小调》

(1)歌曲一反映了哪一事变?歌曲二反映了解放战争中的哪场战役?

【故事诉说情怀】

我军历来是善打硬仗的,……要求每一个同志都发扬“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坚决相信团党委团首长能指挥

我们突围出去。

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战争中的两位战斗英雄,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

【文物展现担当】

毛泽东写信给鞍钢全体职工祝贺:“我国人民现正团结一致,

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

对于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

——摘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鞍钢职工献给毛泽东的一段我

国自制的第一根重型钢轨(1953

年11月)

(3)材料中的成就得益于我国政府实行了哪一重大举措?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的历

史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一五计划,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事变:根据材料“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可知,反映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

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

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

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序幕。

第19页(共22页)

战役:根据材料“打下鞍山、吉林又拿四平,……只剩下那沈阳、锦州和长春。……东北人民大翻身”可

知,这是辽沈战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

迅速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

(2)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及所学知识,理由:1950年6月,美国悍然出兵侵略朝鲜,

战火烧到鸭绿江。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7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

朝鲜,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2年9个月的殊死战斗,中朝两国军民终于迫使以美国为

首的“联合国军”签订了停战协定。在异常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指战员赴汤蹈火,视死

如归,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涌现了以黄继光、邱少

云为代表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