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撤县设区对土地供应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30583撤县设区对土地供应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6001.1行政区划调整或撤县(市)设区及其影响 1298911.1.1国外研究进展 1293211.1.2国内研究进展 239881.2城市土地供应及其变化 5299661.1.1国外研究进展 5204131.1.2国内研究进展 670481.3综合评述 927922参考文献 10本章将从行政区划调整或撤县(市)设区及其影响、城市土地供应及其变化两个方面归纳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探索文献中可能存在的对于撤县(市)设区影响城市土地供应的机制和路径,同时考察相关文献中前沿性的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简要评述目前国内外有关行政区划调整或撤县(市)设区和城市土地供应的相关研究,指出有待完善的地方。1.1行政区划调整或撤县(市)设区及其影响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与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政府实施了多种较为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另一方面,行政区划的调整也一直是政府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行政手段。从不同类型来划分,改革开放以来,在省级这一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包含设立新省份、直辖市等方式,在市县级这一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则包含设立新地级市、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市辖区调整、区县合并等方式,而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其中“撤县(市)设区”这一项行政区划调整。1.1.1国外研究进展由于撤县(市)设区是一种中国独有的行政区划调整模式及表述,因此,在国外相关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集中于对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文献讨论(当然,其中也包含不少发表在国际刊物上针对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总体来说,国外学者们认为行政区划调整是一种空间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而国外文献对于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行政区划调整的本质和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影响两大方面。从行政区划调整的本质方面来看,DavidFu-KeungIp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一直是政府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行政手段[1]。Ma等人认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可以获取更多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发展[2]。Qian和Roland认为行政区划变动背后存在着地区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力的演化,而这种演化实质上也是地区增长的动力之一[3]。Wallis则认为运用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可以有效解决郊区化、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4]。从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影响方面来看,Feng和Wang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的扩张有显著影响,但与城市发展阶段之间存在“U”型关系[5],Wang和Wang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动力产生影响[6],Dementiev和VitaliyS.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关地区的居住体系转型,并可能加速该地区人口减少的进程[7],Hu等人认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引发了显著的循环积累效应,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并帮助塑造城市空间结构[8]。Redding和Sturm则以东西德分裂和重新合并为样本,证明了行政区划的调整会影响市场范围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9]。此外,随着相关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国外学者结合数学建模以及GIS等多种方法,在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Feng和Wang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即地理探测器和地理-时间加权回归方法,研究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扩展的时空效应[5],Wang和Wang通过建立行政区域潜力的理论与测度模型,探讨了行政区划调整产生的区域效应[6],Dementiev和VitaliyS.利用迭代法和k均值法对Pskov地区的城市实体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居住体系带来的影响[7]。总体来看,国外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本质及其带来的影响开展了多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并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其中,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实践也为中国在行政区划调整这项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1.2国内研究进展国内学者对于行政区划调整或撤县(市)设区及其影响也从多方面展开了探讨,对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行政区划调整给地区整体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而对后者的研究则从更细致和全面的角度涵盖了撤县(市)设区这项调整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与现状、原因及动力分析和主要影响。学者们的研究针对行政区划调整给地区整体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对城市化进程和城乡融合产生积极影响。如朱建华等人发现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等级的升格[10]。王婷琳认为行政区划调整适应了城镇化进程的需要,能够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并推动中心城市快速成长[11]。刘云刚和靳杰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加快产业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进程,即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带动乡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管理升级、居民意识转变等多角度的城市化转型[12]。殷冠文和刘云刚认为,通过区划调整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实现从城市型向地域型政区的转型,并促进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从而验证“政区合并先导型城市化”理论[13]。朱苏加等人认为行政区划调整能够整合乡村资源、促进城乡融合、提升治理效率,激发乡村活力,助推乡村振兴[14]。二是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如陈刚和蔡进兵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性提升[15]。陈钊发现地级行政区划调整会使被调整区域的发展速度高于周边同类地区[16]。王贤彬和聂海峰认为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7]。李佳琪等人认为撤县(市)设区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促进区域市场融合并产生集聚经济效应,从而对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作用[18]。三是在城市竞争力方面,主要对城市的区域地位和辐射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如陈田等人通过定量化测度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变化具有正向作用,有利于重塑城市发展活力和区域发展格局[19]。尚正永等人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的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城市管辖区范围的方式,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规模与能力[20]。谢涤湘的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会给广州大都市区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有利于提升广州的城市竞争力[21]。王志凯和史晋川则发现杭州与萧山地区的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城市融合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最终能够拓宽杭州大都市区的整体发展空间[22]。但是,行政区划调整也可能对城市的多个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如张紧跟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发生的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发现,频繁变动的行政区划会造成不稳定的地方经济,并在新的区域形成行政区经济,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区划调整—竞争膨胀—区划再调整的怪圈[23]。陈忠祥和李莉认为行政区划的调整会破坏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削弱次级区域中心的地位[24]。王丰龙和张传勇研究则发现行政区划调整是大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25]。从整体的行政区划调整聚焦到具体的撤县(市)设区实践,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撤县(市)设区的发展进程与现状、撤县(市)设区的原因及动力分析和撤县(市)设区带来的主要影响三大方向。从撤县(市)设区的发展进程与现状来看,谢涤湘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良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一些大型城市的周边地区,其中被撤并的县或县级市也大多数是自身发展状况良好,且与中心城市有着较为密切联系的[26]。陈妤凡和王开泳的研究发现全国撤县(市)设区调整的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7—2002年及2011—2016年,且案例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较为集中[27]。陈科霖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撤县设区进程进行了回顾,从时间上分析发现撤县设区的改革经历了几个由增长到回落的阶段,两次高潮期分别开始于2000年和2011年,从空间上分析发现撤县设区的重心已开始逐渐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转向蓬勃发展的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崛起中的普通地级市[28]。高琳认为,主动适应型与被动调整型是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撤县(市)设区的两大类型,其中前者更可能与城市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29]。殷洁和罗小龙则发现区界重组正在被广泛采用,逐渐取代撤县(市)设区和区县合并成为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新趋势[30]。从撤县(市)设区的原因及动力分析来看,高祥荣认为撤县(市)设区首先是一种关于政府职能的政策行为,是对市县两级政府之间纵向府际关系的调整,受到城区发展空间需要与行政区经济下政绩需求的双重驱动[31]。陈妤凡和王开泳则在“核心—外围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中国频繁撤县(市)设区的原因归纳为建制性调整、区域统筹、体制性调整、政府竞争、结构性调整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六个方面[27]。陈科霖认为撤县(市)设区在中国出现的两波高潮期分别是由于撤县设市的冻结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28]。张紧跟认为撤县(市)设区是为了打破各城市间的行政区划限制,加速区域内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重大转变[23]。范宇和姚士谋则认为“撤县建区”方案的实施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郊区化模式,可有效解决“市县同城”现象下产生的中心市区狭窄、发展空间局促和县域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32]。谢涤湘等人则认为市管县(市)体制问题、缺乏城市协调发展机制和大城市“情结”深厚三大原因是我国出现大量撤县(市)设区现象的根源[26]。从撤县(市)设区所带来的主要影响来看,一方面对于发生撤县(市)设区调整的城市本身,该项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经济增长、城乡融合、企业发展和城市化等方面都会带来积极影响。具体来说,陈妤凡和王开泳认为,撤县(市)设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设市辖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33],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并且也存在滞后性,主要以引导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的方式来带动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和集聚[34]。李郇和徐现祥认为撤县(市)设区的调整会引发产业转移和房地产消费,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短期促进作用[35]。朱苏加等人则认为撤县(市)设区有利于城乡间要素流动和土地配置,可以提高城市地区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从而拉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乡村治理体系[14]。张陈和陈康的研究发现撤县(市)设区政策能够长期、有效地促进当地企业发展[36]。唐为和王媛的研究则表明撤县(市)设区调整会使撤并后的区域由于市场融合和城市集聚经济带来人口集聚效应,从而促进人口城市化[37]。另一方面对于发生撤县(市)设区调整的城市所在的区域来看,该项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也会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陈科霖认为撤县(市)设区能够打造区域增长极,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从而促进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区域整体长远发展[28]。李开宇等人的研究表明,撤县(市)设区能够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空间,并促进区域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增长[38]。万陆和李璐瑶的研究则表明中国的撤县设区政策从整体上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和加快推动城乡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39]。当然,学者们的研究也发现撤县(市)设区的调整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李郇和徐现祥发现撤县(市)设区由于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限,会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激励消失[35]。罗小龙等人的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认为撤县设区是一种不完全的再领域化,会造成城市两级政府间的权利冲突[40]。刘君德认为,撤县设区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县会面临自主性和独立性下降的问题,从而直接对原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和方向造成影响[41]。贺曲夫等人通过对常州撤县设区案例的分析发现,由于常州市武进区保留了原县级市的大部分行政权限,对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42]。高祥荣认为频繁的撤县设区会带来假性城市化等许多社会经济发展问题[31]。张莉等人则认为撤县设区会削弱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动机和建设能力[43]。这些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在行政区划调整或撤县(市)设区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且整体研究较为多样化,在行政区划调整给地区整体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撤县(市)设区这项具体调整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与现状、原因及动力分析和主要影响等方面都有大量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做了丰富且有益的前提和铺垫。但是,关于撤县(市)设区对城市土地供应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整体推断层面,较少涉及其对城市土地供应的多个构成方面带来的具体影响,这也是本文想要具体阐述并进行论证的方向。1.2城市土地供应及其变化1.1.1国外研究进展由于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土地并非由政府进行统一供应,因此国外相关文献中对于城市土地供应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控制方式,如政府会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来进行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和空间配置。Cooley和LaCivita的研究发现,为了抑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美国针对建设用地实行了增长管理来进行规模控制[44]。同时,为了解决分区管制政策有时存在的低效和失灵问题,Danner的研究表明可转让开发权计划作为一种较新的政府土地规划工具被引入到了美国的土地管理中[45]。Sgueglia和Webb以英国威尔士地区的住宅用地供应为例,说明了土地供应规划在确保为住房发展提供足够的住宅用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多重政策失灵的情况[46]。Geun的研究表明韩国首都地区的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应受到严格限制,城市用地供应体系在首都地区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需要完善土地利用管制制度,而且要加强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土地供应制度的合理运行[47]。Haeng-Jong从土地供应和公共土地储备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了实现未来土地供给功能的提升,应制定公共土地储备用地选择标准、按部门储备用地供需标准、未来土地供需政策等政策[48]。当然,对于一些政府拥有大量国有土地的国家,如以色列,Rubin和Felsenstein的研究指出,政府通常通过土地招标来控制土地供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色列的住房供应水平和住房供应弹性较低[49]。另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城市土地供应状况的变化会受到土地供求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中央政府的干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Geniaux等人通过对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地区的土地供应和土地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当可开发土地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非常严重时,通过新的可开发区增加土地供应的地区会面临着土地价格的上涨[50]。Jin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土地供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的差异会导致土地供给特征的差异[51]。Yan等人认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可能导致可用于住房开发的土地数量下降[52]。Wu的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供地行为的规制虽然是住房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但由于面临着中央—地方利益不一致问题,会引发政策执行中的偏差[53]。ElAraby以埃及城市住宅区和城市住房为例,探讨了国家在管理城市土地供应和价格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影响土地管理、供应和价格的关键因素是城市土地政策、体制框架和条例,其中城市土地政策和非正常市场因素(即非弹性需求和供给)直接影响了地价[54]。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土地供应的公共机构的政策和行为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十分有限,如Vanderlinden在比较了土地供应条件大不相同的巴基斯坦两大城市拉合尔和卡拉奇的城市住宅用地供应情况后发现,这两个城市公共土地供应的实践和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55]。以上综述表明,国外学者已经在城市土地供应及其变化等方面开展了众多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已经较为成熟,他们的研究也进一步加深了本文对城市土地供应的认识。1.1.2国内研究进展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土地供应及其变化也从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展开了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中国城市土地供应制度的本质和演进、土地供应现状及变化、土地供应机制形成的原因及土地供应机制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等。从土地供应制度的本质和演进角度出发,学者们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探讨。范恒山认为,中国的土地供应制度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大局,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一种双重体制[56]。崔浩然认为,城市的土地供应包含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这些制度的组合和实施则形成了城市土地供应的整个运行机制[57]。蒋省三认为,中国的土地供给体系是政府垄断一级土地供应市场,同时开放二三级土地市场[58]。杜葵和孙俊玲认为,中国当前的城市土地供应模式是“双轨制”供应,这与城市土地使用存在着行政划拔与有偿出让并存的“双轨制”特征密不可分[59]。许根林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历经了从行政划拨到土地批租,再到土地储备和土地供给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演变[60]。杨璐璐则通过梳理学界对土地供给制度的研究,提出中国的城市土地供给制度主要以公有制为基础,并伴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变迁[61]。针对中国城市土地供应现状及变化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效率对区域土地供应体制机制建设和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城市土地供应效率进行评价是掌握城市土地供应现状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方面,许多学者结合具体城市和城市群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杨剩富和付文杰从土地供应的结构绩效、经济绩效、公平绩效、生态绩效四个层面构建土地供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可拓物元模型对武汉的城市土地供应绩效进行了整体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绩效水平呈阶梯式上升趋势[62]。王莹和王慧敏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算了西安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及因子障碍度,发现西安市2011年至2015年的建设用地供应综合绩效总体呈上升走向,但结构与经济是制约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绩效的主要方面[63]。张红霞和谭术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我国主要城市的土地供给总量调控的绩效较低,显示出土地供给总量调控的作用不充分,且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及风险性,没有很好地实现调控目标[64]。杨先花等人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和比较了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供应效率[65]。王良健等人则利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30个省(市、区)的土地供应绩效,发现城市土地供应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出现了逐年下降,并且各个省份之间差异明显[66]。其次,学者们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也发现当前我国城市土地供应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杜葵和孙俊玲发现市场与计划机制在城市一级土地供应市场的多头供地局面和直接流转模式下会出现失灵[59]。石苏艳认为,较低的约束力、定量化管理的缺失,不协调的土地规划与供给等是目前中国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67]。钟水映和李魁通过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研究发现“价高者得”的土地供给方式会推高房价、催生短期逐利现象等,从而使政府呈现出“与民夺利”的态势[68]。张路通过对全国地级市土地出让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内部失衡”和“空间错配”是中国城市土地供应过程中出现的明显问题[69]。唐健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国商住用地普遍存在的价格倒挂现象正是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供给结构失衡造成的[70]。第三,针对已经出现的诸多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应展开土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一点也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优化土地等要素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如卢为民梳理了我国土地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土地政策参与供给侧宏观调控的相应思路和方法[71],也从创新多项土地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72]。陈书荣和陈宇提出,要理清土地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坚持土地管理“用途管制、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征收”三大核心,继续推进土地、劳动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和有序流动,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实现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3]。王克强等人通过总结浙江省、深圳市和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提出加大土地市场政策供给力度、打破垄断实现多元化供地、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市场和多角度完善相关市场供给机制四方面的建议[74]。冯广京则结合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和实践,提出继续强化并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土地供应、农地制度改革中的规制作用的建议,从而实现土地供给与需求信号的双向畅通传输[75]。针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形成的背后原因,相关研究则重点关注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及官员晋升激励、中央政府管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几类因素。具体来说,唐健等人认为,工业用地出让低价竞争和商住用地出让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决策是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政治晋升的双重激励下作出的,地方政府也通过积极干预土地的供应来推动本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70]。王贤彬等人认为,中国城市土地供应还受到地方政府官员对政治晋升收益与私人经济收益的追逐的影响[76]。严金海认为,地方财政赤字的压力和差异化供地的策略直接影响着城市商住用地的供应,同时土地供应还会受到中央地区偏向的土地配额管理和“一刀切”的土地供应调控的影响[77]。黄贤金认为,在土地供应的中央—地方分权关系中,中央集权式管理的用地指标约束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地方的供地行为[78]。丰雷等人认为,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中出于对中央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式的考虑,会更多倾向于选择激励较强且便于进行考核的供地任务[79]。余靖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国地级市的土地出让面积具有随政治事件,如省级党代会的召开时间,而进行变化的特定周期性,揭示了可预期的政治事件会对土地供应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80]。孙世然等人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供应决策会同时受到经济绩效和市场监管两方面的影响,从而出现“少供、高价”和“多供、低价”两种截然不同的土地供给策略[81]。当然,特定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也会对地区发展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如影响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地区经济和劳动力增长、造成房价波动、促进快速城镇化等。具体来说,王冠贤和魏清泉从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角度研究了土地供应机制对广州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基础设施在城市土地供应结构中所占比例会极大影响城市整体空间的发展[82]。黄凌翔等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发现区域的经济增长会受到土地供应结构的空间外溢性影响,且不同的用地类型所造成的影响不同[83]。龙奋杰和郭明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研究发现,城市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城市中产业用地供给的明显作用,其中,劳动力增长较快的地区往往对应着充足的居住用地供给[84]。王建康和谷国锋认为,城市土地供应不仅会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直接作用,而且会通过溢出效应对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85]。严金海和丰雷的研究表明宽松或收紧的土地供应管制可以影响供地的规模、用地的成本以及市场的预期,从而通过传导机制造成房价的波动[86]。陆铭等人的研究则发现,用行政手段来管制土地资源的空间和区域配置可能不利于经济发展效率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87]。范剑勇等人则认为工业用地供应量的提升和住宅用地供应量的减少,会推动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房价的上升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88]。可以看出,国内学者们已经从城市土地供应制度的本质和演进、土地供应现状及变化、土地供应机制形成的原因及土地供应机制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等多角度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尺度和研究内容上都已经较为完善,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1.3综合评述从已有文献来看,首先,目前对于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影响效应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一方面,学者们发现行政区划调整会带来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城乡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的地位和辐射能力等一系列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也证明了某些行政区划调整实际上也带来了形成新地区的行政区经济、破坏地区稳定空间结构、助推大城市房价上涨等不良影响。其次,在涉及撤县(市)设区这项具体调整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方面,总结来说,中国目前为止已经历了撤县(市)设区的两波高潮期,总体上出现了由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向崛起中的二三线城市和普通地级市转移的形势,并且已逐渐出现区界重组取代撤县(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新趋势。而学界普遍认为城市自身空间拓展需要、体制性改革、政府竞争、“大城市”情结和区域统筹一体化发展需求等是城市发生撤县(市)设区调整的主要驱动因素。从撤县(市)设区所带来的主要影响来看,一方面对于发生撤县(市)设区调整的城市本身,该项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经济增长、城乡融合、企业发展和城市化等方面都会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发生撤县(市)设区调整的城市所在的区域来看,该项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也会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也发现撤县(市)设区的调整存在着虚假城市化、建设浪费、两级政府权利冲突、影响地方长期经济发展等弊端。当前针对城市土地供应及其变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土地供应的控制方式、演变过程、驱动机制和相关影响。首先,由于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土地并非由政府进行统一供应,因此国外相关文献中对于城市土地供应的控制方式主要聚焦于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来进行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和空间配置。而国内的研究者们从土地供应制度的本质和演进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探讨。总体来看,中国的城市土地供应涉及到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是政府管制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双重体制,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断变迁。针对中国城市土地供应现状的研究主要关注土地供应效率、土地供应问题和土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方面。针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形成的背后原因,相关研究则重点关注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及官员晋升激励、中央政府管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几类因素。相关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特定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会对地区发展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如影响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地区经济和劳动力增长、造成房价波动、促进快速城镇化等。如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行政区划调整或撤县(市)设区及其影响、城市土地供应及其变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提供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积累,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但已有文献对于撤县(市)设区对城市土地供应的影响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整体推断层面,较少探讨这种特殊的行政区划调整方式具体会对城市土地供应的各个构成方面,如土地供应数量、土地供应结构和土地供应价格,带来什么样的具体影响,也缺少相应的数据和实证研究支撑。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全国以及不同人口规模城市视角下撤县(市)设区的调整对城市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价格的影响,进一步丰富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土地供应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参考文献[1]IPDF-K.UrbanizationinChina:Townandcountryinadevelopingeconomy1949–2000AD:R.J.R.Kirkby,289pp.,1985,CroomHelm,London,£27.50[J].JournalofRuralStudies,1987,3(1):87–88.[2]MALJC.Urbanadministrativerestructuring,changingscalerelationsandlocal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J].PoliticalGeography,Oxford:ElsevierSciLtd,2005,24(4):477–497.[3]QIANYY,ROLANDG.Federalismandthesoftbudgetconstrai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Nashville:AmerEconomicAssoc,1998,88(5):1143–1162.[4]WALLISAD.Regionsinaction:Craftingregionalgovernanceunderthechallengeofglobalcompetitiveness[J].NationalCivicReview,1996,85(2):15–24.[5]FENGR,WANGK.SpatiotemporaleffectsofadministrativedivisionadjustmentonurbanexpansioninChina[J].LandUsePolicy,Oxford:ElsevierSciLtd,2021,101:105143.[6]WANGK,WANGF.Theoryandmeasurementmodelofadministrativeregionpotentialfromaperspectiveofadministrativedivisionadjustment:TakingChongqingcityasacasestudy[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Beijing:SciencePress,2020,30(8):1341–1362.[7]DEMENTIEVVS.OptimizationofAdministrative-TerritorialDivisioninthePskovRegion:AssessmentofConsequences[J].Geograficheskiivestnik,2019(1):14–25.[8]HUY,YUD,SHANX.EvolutionaryPatternandEffectofAdministrativeDivisionAdjustmentDuringUrbanizationofChina:EmpiricalAnalysisonMultipleScales[J].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NewYork:Springer,2018,28(5):758–772.[9]REDDINGS,STURMD.Thecostsofremoteness:evidencefromGermandivisionandreunification[R].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LSELibrary,2005.[10]朱建华,陈曦,戚伟,等.行政区划调整的城镇化效应——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04):76–83.[11]王婷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6):155–160.[12]刘云刚,靳杰.区划调整的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播媒体融合转型中的社交网络传播与互动策略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边缘计算硬件架构边缘计算设备国产化路径报告
- 人保转正考试题及答案
- 返佣如何拟定合同协议
- 贴砖工具租赁合同范本
- 电脑产品购买合同范本
- 私人铝合金门合同范本
- 雅安劳务派遣合同范本
- 沿街地皮出售合同范本
- 软件许可补充合同范本
- 职业技术学院《宠物临床诊断技术》课程标准
- 《器官捐献与脑死亡》课件
- 2025海南省金城安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人才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及治疗课件
- 部队安全形势分析
- 陪玩协议合同模板
- 伤口造口护理指南版
- 《轨道交通自动门系统用行星齿轮减速器》编制说明
- 2022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
-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制度
- 2025-2030年中国鳜鱼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