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专项复习_第1页
实验6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专项复习_第2页
实验6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专项复习_第3页
实验6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专项复习_第4页
实验6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0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卷版)

命题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学实验探究题主要内容有四:光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和探究过程以及已学光学的规律为主线,通过探究实验加

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考查考生对此实验认识程度。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光学常考热点,在中考试卷中出现概率很高,所占分值一般在3-7分

之间。题型大都是实验探究题,有时也会出现在填空题中。该实验应着重从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现

象,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入手,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对光学实验探究题的考查,各地习惯于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作为光学实验题,所以《探

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光现象实验中出现的概率更高。

各地的中考命题针对实验探究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偏重,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考查,这也就给命

题带来了多个角度的可能性。由于考查的环节或是角度不同,考查的方式也就明显不同,因此在平时的复

习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要做到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考命题

中涉及不同版本教材外的物理探究实验逐年在出新。但纵观其考查内容,大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规律

和和方法。所以学生只要抓住方法、应用得当,一般都能轻松解决。

实验梳理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物体到平面镜

的距离相等。

【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一块、支架、笔一只、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等。

【设计并进行实验】(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

沿着玻璃板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

(2)如图所示,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透过玻璃板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

后面的像。再拿一只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未点燃),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个蜡烛的像的位置;

(3)在纸上记录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两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接起来,用量角器测量蜡烛和像连线与镜

面的夹角;

(6)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薄玻璃板一块、支架、笔一只、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等。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蜡烛的像与蜡烛的连线与

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cm系镜面位置的关系

11010等大垂直

21515等大垂直

32020等大垂直

42525等大垂直

【分析论证】(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

相等;

(2)由实验数据可知,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

的距离相等。

【探究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

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培优拓展:

(1)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征或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不易研究的

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理想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的一种方法;

(2)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就应用了等效替代法。一是用海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二是将另

一只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点燃的蜡烛像的位置,使之完全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即用未点燃的蜡烛

等效替代点燃蜡烛所成的像以便于测量和研究。

考向点拨

____________________J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常考问题:

1.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镜前可以观察到像,镜后无法看到);

2.用两支相同蜡烛的目的: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

4.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

璃板的距离;

5.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6.多次实验的目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寻找普遍规律);

7.等距验证: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8.对虚像的理解:光屏(物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无法呈接到像;

9.对对称的理解:通过观察可见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

10.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刻度尺与平面镜不垂直、实验装置安装存在问题;

1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12.实验应选较暗的环境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1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

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

14.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

会;

15.实验应选较薄的玻璃板的目的:玻璃板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会产生

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

16.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

将不能完全重合;

17.蜡烛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18.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19.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

20.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1.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22.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时,缺点是:像比较暗,看不清;

23.用跳棋子实验时,怎样看清像?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

2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题组训练

A组(中考真题感知)

1.(2023•本溪、辽阳、葫芦岛)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情景,关于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

问题分析正确的是()。

A.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C.蜡烛B在桌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为了使烛焰的像更清晰,应选择明亮的环境进行实验

2.(2023•徐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应将茶色玻璃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使它与

重合,记下两个棋子的位置,两个位置之间的连线与玻璃板—。

3.(2023•广西)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对所选择的蜡烛A、B的要求

是外形(选填“相同”或“不同”);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选填“能”或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玻璃板

4.(2023•吉林)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2)实验中应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______;

(3)选用两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得到像和物的的关系。

5.(2023•包头)小华观察蜡烛在玻璃板中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所用器材有薄玻璃板、两根相同

蜡烛A和B、白纸、火柴、三角板等。

(1)为了便于观察像,从环境亮度考虑,应在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实验时点燃蜡烛A,此时应在蜡烛.(选填"A”或"B”)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所成的像

是光射到玻璃板发生形成的;

(3)选用蜡烛B的目的是.(写出一条即可)。

6.(2023•绥化)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玻璃板必须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中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选择两支的蜡烛,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

在另一侧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蜡烛A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一光屏,直接观察光屏,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

是像;(选填“实”或“虚”)

(4)岸边的树木水中的像看上去是“倒立”的,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

7.(2023•荆州)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华同学准备了透明玻璃板、刻度尺、光屏和A、B两

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如图所示。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

(2)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会(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3)实验中若只将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蜡烛所成像的位置______(选填“向左移”“向右移”或

“不变”);

(4)小华同学在实验中将透明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方向成30°角放置,然后将蜡烛沿水平桌面向

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乙如图所示。则蜡烛所成像的像距变化量为—

8.(2023•长沙)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第一小组找到如图甲所示的两种器材,器材a是平面镜,器材b是在薄玻璃板的一面贴上几条

镜面纸的自制教具。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可选择器材(写出器材的字母符号即可);

(2)第二小组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同学们发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总

是能和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3)在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时,小明在第一次实验中测出物距为12.50cm,像距为12.50cm。为了

得到像距和物距关系的规律,你对他接下来的操作建议是o

9.(2023•益阳)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合理排序,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AF(填序号);

A.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

镜的位置。

B.用直线把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C.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

全重合。

D.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E.在纸上记下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

F.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2)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应补充的实验步骤是;

(3)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在玻璃板背面粘贴一张不透光的白纸,将玻璃板背面完全遮挡住,还能看

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吗?答:看到。(选填“能”或“不能”)

10.(2023•常德)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

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o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样,目的是为了。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

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11.(2023•长春)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r^T-----»

L/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玻璃板放在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

如图所示。将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

体大小;

(3)将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没有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

的像是o

12.(2023•南通)如图所示,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

在玻璃板后移动棋子B,直至与A的像重合。

(1)选择与A完全相同的棋子B,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关系。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是

为了便于比较;

(2)改变自己的位置,观察棋子A的像。当他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将o当他向右移

动时,像的位置相对于玻璃板将(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变”);

(3)移走棋子B,将一张白纸竖直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

“不能”)看到棋子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13.(2023•临沂)敬老爱亲的小明跟奶奶拉呱时,发现奶奶一直认为“人离平面镜越近,人在镜中

的像越大”,为了纠正奶奶的错误认知,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纸上,并让玻璃板与纸面—

(2)将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选填"A”或"B”),

并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

(3)为了纠正奶奶的错误认知,小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时,需确保(选填“左右”

或“前后”)位置不同;

(4)小明给奶奶变了个戏法:将与蜡烛A的像重合的蜡烛B拿走,并在它的位置处竖放一个光屏。

让奶奶透过玻璃板看光屏,光屏上有“蜡烛B”;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光屏上的“蜡烛B”却消失

了。这个小戏法逗得奶奶开怀大笑,同时小明也给奶奶解释了玻璃板成(选填“虚”或“实”)

像的道理。

14.(2023•南充)小科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

(1)实验中小科同学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改善重影问题的方法是,

实验中选取同样大小的蜡烛A、B是为了;

(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

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

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完成实验后,小科同学又将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

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cm,该硬币的像(选填”向右移动3cm”、“在原位置”

或“向左移动3cm”)o

15.(2022•北京)小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相同高度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玻璃板面镜成像特点,

其中玻璃板和蜡烛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蜡烛的高度为6cm,蜡烛与玻璃板之间的距离为10cm。蜡烛通

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像(选填“实”或“虚”),像的高度为cm,像到玻璃板的

16.(2022•恩施)同学们利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带支架的薄玻璃板(薄玻璃板与水平纸面垂

直)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所示,实验中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将一支蜡烛固定在玻璃板前方,另一支蜡烛放在玻

璃板的后方,移动并寻找合适位置,目的是(选填”比较像的亮度”、“确定像的虚实”或“替

代蜡烛的像”),当后面蜡烛与前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能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了。

(2)将蜡烛靠近玻璃时,蜡烛所成像的高度。(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3)实验过程中,两同学都在玻璃前方观察,甲通过玻璃看到乙的眼睛,乙通过玻璃也能看到甲的

眼睛,这说明反射光路是的。

薄玻璃板

17.(2022•深圳)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白纸

/

(1)平面镜成像实验选择的是(选择“平面镜”或“玻璃板”);

(2)来回移动蜡烛的位置是为了确定的位置;

(3)将物像连线连接在纸上,继续分析和研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图中哪里存在错误:o

18.(2022•重庆A)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薇同学准备了白纸、薄玻璃板、刻度尺、光屏和A、

B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

①实验时,薄玻璃板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②如图所示,点燃蜡烛A,她应从蜡烛(选填"A”或"B”)所在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

同时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并记录位置;

③使用刻度尺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关系。

19.(2022•山东泰安)李华同学在实验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所示,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

直,取两支外型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

察和调整。

(1)利用直尺是为了便于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2)选择两支外型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

平面镜成的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

(4)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多次测量。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

的与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的是(选填字母符号)。

A.“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多次测量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

20.(2022•江苏衡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铺张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

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子。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平面镜的位置。把一直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

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是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

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

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2)除了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

(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

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与物的

___________关系;

(4)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5)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o

21.(2022•江苏扬州)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装置如图1所示。

(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最好选用(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板,玻璃板应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可用(填器材名称)来检验;

(2)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方,观察到A的两个像,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

像重合。在白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物到镜面的距离为,像到镜面

的距离为(选填"/「'、“/〃”、“BD”或"BC)o可沿方向(选填“MN"或

“PQ”)移动棋子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B组(限时针对训练)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玻璃板必须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图中像与物

到平面镜距离,在向平面镜移动蜡烛的过程中,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

2.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玻璃板

(1)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2)图乙是小强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cm;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选填“①”或"②”)

处。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①厚为2min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

(1)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证

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一

(“能”或“不能”)接收到像,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4.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A、B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的位置,玻璃板应选择(选填

“厚的”或“薄的”);

(2)小明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

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3)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走,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

像;

(4)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

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选填"A”或"B”)。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5.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0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

的距离是—cm;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

(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6.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4

(1)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当把蜡烛放在4点时,在8位置观察到了它的像。若在8和玻璃板之间放上一个与玻璃板等大

的黑色不透明纸板,从玻璃板前方(选填“仍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

的像是由于光的形成的;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选填“实像”或

“虚像”);

(4)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

(选题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6处

B.蜡烛成像在8处右侧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5)若将玻璃板绕底边向蜡烛A一侧倾斜,如图所示,则此时蜡烛A的像大小变化情况是(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蜡烛A的像应是(选填"AJ'"AJ或"As”)。

7.如图所示是小丽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

薄玻璃板

(1)小丽选取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便于比较关系,将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在玻璃板后

面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看到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即后面蜡烛的位置就是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

这种方法叫法;

(2)小丽把点燃的蜡烛放到距离玻璃板8cm位置时,测量出后面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8cm,由此

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小丽测量结束后,立马得出结论,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

(3)将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的像将(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4)将物理课本放在像的位置上,发现课本上没有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8.小红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实验中她选择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是为了o

(2)她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红得到初步结论:像和物关于平

面镜。

(3)她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在光屏上没有看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平面镜成

9.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

法是。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

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

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选

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

物的大小=

木块的位置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12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12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

方法是(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10.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面且______(只填字母

代号)。

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

B.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

C.蜡烛经玻璃板可成实像

D.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

(2)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两根外形(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

(3)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距离的工具,它是;

(4)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故有蜡烛(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1)在桌面上铺一张坐标纸,纸上竖立一块(选填“5mm”或“2mm”)厚的玻璃板作为平面

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

去承接这个像,发现白纸上找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

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3)比较蜡烛和它的像到玻璃板的格子数,并记录下来,移动蜡烛A,重复实验,可以得到结论:像

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o

12.如图甲所示,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

面,能看到玻璃板后面有它的像。

(1)再拿一只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o实验中,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无

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o

(2)解决上述问题后,图乙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

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可)。

(3)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13.小阳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

竖立在白纸上,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

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

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A和B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蜡烛B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3)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

或“不动”)。

(4)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

(5)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

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像。

14.小明洗漱时感觉离镜子越近镜中的像越大,这与课本中描述的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于是,他

用带支架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光屏、火柴、铅笔等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

(1)实验探究应在(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

(3)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至适当位置,蜡烛B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

重合,如图所示,多次改变蜡烛A距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蜡烛B后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

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选填“有关”或“无关”)。

(4)小明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他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光屏承接不到蜡烛A的像,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