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新余二模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1页
2025年江西新余二模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2页
2025年江西新余二模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3页
2025年江西新余二模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4页
2025年江西新余二模语文试卷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江西新余二模语文试卷及解析语文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在开始报告文学创作之前,傅炜如最先接触的是特稿①写作。毕业后,她进入媒体工作,参与过很多重大主题报道。但在一次次采访后,她的心里升腾起一种不满足感,她不想止步于简单的新闻采写,而想探索受访人物的精神内在,以及他们与这个社会、时代的关系,对人生的态度,寻求自我价值的途径等,从而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东西。2019年,恰巧需要一部关于杭州钱塘江两岸几十年发展变迁的报告文学,而这里正是傅炜如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因为情感上的联系,她的创作灵感被重新唤醒,开始了近两年的调研和采访,从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入手,完成了《钱塘一家人》。当敲下最后一段字后,她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她对自己说:看,长篇报告文学我也可以的。李菁:与小说、散文等体裁不同,报告文学更需要实地调研、考察等工作。创作前,你一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傅炜如:我会花大半的时间在调研和采访上。首先是对选题的判断,选题值不值得写,在当下有什么样的意义,会不会很快被时间淹没,又是否有公共性,能否与读者产生普遍连接等。此外,还有采访的主要人物有没有完整的行动轨迹、会不会讲故事、善不善于表达心理活动等。我还喜欢研究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性知识,即便最后在作品中呈现的文字可能很少。我始终觉得,报告文学的落脚点虽在于文学,但也一定具备所写题材领域的专业价值,身为作者需要去做足功课,思考文学之外的意义。还有一种准备是长期的、持续积累的,属于作者内在的自我提升和成熟。因为报告文学作者需要对这个时代、社会有体察和感悟,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有能力处理资源和各种社会关系。李菁:在创作中你认为该如何让“新农村”等主题重新焕发活力,体现时代性?傅炜如:对我来说,发现时代中有新的东西才好玩儿,才会吸引我去写。我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稻香》,写的是浙江乡村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刘松、沈燕等一大批年轻的“乡村CEO”来到乡村,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将一些运营企业的创新性思路挪到村里,整合资源,提高收益,为乡村带去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人物反映的是乡村现阶段的发展,村庄正在经历一个乡村地域空间重构和综合价值重塑的过程。特别是在浙江,农村仅仅依靠农业就能生存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当下更加强调农村的地域空间是一个向外部开放的、多种产业复合体的经济空间。这是一种新的概念。我认为作家对时代要有自己的理解。报告文学具有时代性、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是其中一个特点。我在写作的时候,要处理很多背景资料,像国家政策、历史脉络、地理环境等等。但我不太愿意将大段的资料呈现在文本里,而会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将材料放在人物、情节中,比如当一个政策改变了某个人物的选择,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或者对事件的转折起到了重大影响的时候,背景资料才在文本中体现意义,并有更加文学性的呈现。李菁: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的文学写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表现力。你认为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让作品兼具故事性与真实性?傅炜如: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报告文学作家们写作的一贯追求。在我脑海里有一个模糊的方向,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作者要有大格局和大胸怀,关注世界、国家、社会。另外,还是要写人,从“小”的人到“大”的人,从个人命运到人性的沉浮,从普通的个体到与国家的联系。这种创作是一种双向的创作,当个体与他人、时代和社会发生交集时,个体的写作才变得有意义。第二个问题,故事性涉及到写作的技巧、文本的建构,例如如何搭建结构,怎样呈现个人风格的语言、怎样运用意象等。至于真实性,我想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的话:“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去超过它。”李菁:无论是《稻香》还是《老药工的六神丸与巧克力》,你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又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傅炜如:在非虚构的语境里,我要承认,创作人物是很难的,因为一切都要来源于真实。这是非虚构和虚构的壁。像非虚构作品中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一定是受访者自己说出来的,而非作者本人臆想。在客观的基础上将人物写得生动,还是要靠采访,采访得有多深入,人物就有多鲜活。美国非虚构作家伊莎贝尔·威尔克森将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关系称为“加速的亲密关系”。她把人物的采访比喻成剥洋葱,把洋葱的外层撕开,会看到那层是闪亮、弹性的、柔软的,作家当然也不会甘心用这一层,而是想要洋葱的中心部分——最具有鲜明和真实风味的部分。在采访中,即便是跟踪式采访,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更快地达到“洋葱”的中心部分,这就需要加速的亲密关系。采访之外,还要善于观察,在细节中找到他们的个性。(摘编自李菁《傅炜如:从特稿到报告文学,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注】①特稿: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特稿写作过于简单,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作品,傅炜如就选择了转向报告文学写作。B.

傅炜如认为报告文学作者应主动研究并具备相关题材领域的专业知识,表现了她卓越的写作追求。C.

报告文学中不应该大段穿插国家政策、历史脉络等背景资料,因为这样会有损报告文学的文学性。D.

报告文学属于非虚构作品,因此作者在创作人物时不能运用虚构类作品常用的人物描写写作方法。2.

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菁聚焦报告文学创作这一话题,从准备工作、审美表现力、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傅炜如进行提问。B.

李菁在访谈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十分了解傅炜如的创作计划、创作主题、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等。C.

画横线的句子展现出李菁对采访的引导力和把控力:先肯定了对方的作品亮点,再提出相关问题。D.

傅炜如的回答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还不时引述名家的言论,体现了优秀的表达能力和理论素养。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访谈对象谈及“作家对时代要有自己的理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

鲁迅在《祝福》中借鲁镇的封闭迷信、民众的愚昧麻木等内容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反思。B.

《包身工》不带虚构和夸张地揭露了包身工悲惨的遭遇,同时揭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C.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中充分挖掘了重大新闻事件“香港回归”的现实意义。D.

《大战中的插曲》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回忆,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亲切感。4.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壁”一词,请简析其作用。5.

李菁与傅炜如关于报告文学创作的访谈对我们的写作取材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项脊轩谭学韵多年以后,震川先生回到了那一间小小的项脊轩,望着枝缠藤绕的篱笆木门,心里头百感交集。他轻轻拂袖,掸去门把上的尘灰,吱呀一声,门开了,像是知晓故人的归来。沿着青石板路望去,繁芜的杂草丛中,手植的枇杷树映入眼帘,亭亭如盖,亭亭如盖……几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叶隙间倾泻下来,用丝缕温情雕刻着往日的小轩:茂盛的兰桂,反照的日影,案头上的书卷,未燃尽的油灯,乳白色的象笏,以及亲人们的音容笑貌……和震川先生一样,我也回到了那条灰白色的街道,站在那一栋旧式居民楼面前。原先安装在一楼、面朝大街的深青色大铁门已经拆除,留下来的只有因频繁开关门撞击而成的凹缝。我畅通无阻地迈进仅有少量太阳光线照进的小巷,视线在两侧灰暗斑驳的水泥墙上搜寻着、扫描着,然后定格在某一瞬间——儿时在墙上刻下的三只小火柴人儿,它们还在。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满怀温柔,满怀感动,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汇。那栋楼是爷爷留下的,一共五层,爸爸一家住在五楼,三叔家住在四楼,四叔家住在三楼。老式居民楼没有独立的阳台,没有直上直下的电梯,但有夕照下的阅读时光,有一家人的团圆饭,有三个小屁孩儿的笑与泪……在那栋旧楼房里,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悲欢离合,成为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描绘修葺前项脊轩的模样——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潮湿如青苔般肆意滋长,屋内昏天暗日,待久了令人产生晕眩之感。书斋空间有限,案头上书卷尚且无法安放,更何况他勃发的意气。和项脊轩相比,我对自己的旧屋不禁要感叹一句:幸甚至哉!旧屋的“阳台”只是沿着窗户搭建的一排粗铁丝网,上面放着许多植物盆栽。有两盆“肥美”的芦荟,是奶奶从乡下移植过来栽种的;有一盆兰花和一盆水仙花,是每年逛花市时妈妈必须置办的“年货”;还有爸爸最爱富贵竹,时不时带回来几枝,一齐放在长型的陶瓷花盆中,直至插满,苍翠欲滴。闲暇时,他们总爱争论谁的植物更耐看或更旺盛,而我在一旁观望“看戏”,偶尔充当一下“墙头草”,心里也甚是愉快。我喜欢下午趴在阳台边上读书,阳光透过铁丝网洒落在书上,形成格子状的光影。累了,便俯视街道上穿梭往来的人和车,猜想着他们的故事;抬头远眺,目光越过林林总总的居民楼,可以望见眷恋在半空上的落日。夕阳西下,书面上的光影逐渐从书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从阳台一头的盆栽移动到另一头的盆栽……再回望几百年前的项脊轩,修葺过后,一切都焕然一新,震川先生得以在干爽明亮的书斋畅意阅读,读书时的思绪也随之清晰起来。于是乎借书满架,无所不读。忽而偃仰啸歌,听万籁声;忽而冥然兀坐,写一案文……豪放自在,悠然自得。眼倦时,透过一扇嵌着古木的窗牖,可见寂寂庭阶啄食鸟,可见一轮明月上半墙,亦可见几枝桂条影斑驳,有如东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之妙也。渊沉于此,震川先生也不禁发出感叹:东坡啊东坡,只恨我生不在彼时,要不我也能与你共享那一夜的月明,畅谈那一刻的人生,你也不用遗憾少了那一个闲朋挚友。如果说,震川先生未分家时的项脊轩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那么我的则是“楼中通上下为一”,一家只需在自己所在的楼层往楼梯处喊一声,响亮的回声便可迅速将信息传达至不同层的另两家。而在家中,最经常吆喝的要数奶奶了。她喜欢上下穿梭于三层楼,也不嫌累,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相聚,只要她喊一声,我们便会来到她所在的一楼,聚在一起吃饭。饭桌上的时光是轻松和谐的,特别是年夜饭,一家人相聚于此,小孩儿坐在一起互相打闹嬉戏,奶奶不住地唠叨柴米油盐生活琐事,父辈们举杯畅饮,聊聊过往一年的经历和收获,谈谈新一年的计划和希冀,颇有一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之况味。在这一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饭桌上,过去一年纷纷扰扰的烦恼和形形色色的喜乐,似乎都得以安放在桌的一隅,弥漫在空气中的,是一家人、十颗心汇聚在一起而发散开来的温暖。2012年,爸爸拿出了十几年的积蓄,购买了当时市里一个新楼盘的套房,我们一家成为最早从老楼搬走的。还记得搬家大货车来到楼下的那一天,我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待了很久。日影下的文字、饭桌上的碗筷、泥墙上的小人……直到爸爸妈妈敲开房门,我才从深重的记忆中醒来,走出房门,客厅空空。随后几年,三叔和四叔也陆续从老楼搬离,迁到不同的小区。虽仍在同一市区,但因奔波于各自的工作与家庭,一起聚首围桌吃饭的时光越来越少了。而由于年龄的增长,腿脚不便,奶奶不再能够频繁地来往于三家之间。尽管如此,老人家仍常念叨:要努力读书啊,阿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你考上大学。震川先生也曾回忆起大母的喃喃之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听罢,仿佛夹杂着时光远逝的一丝悲凉,但在苦累暗淡之中,又一切都生了光辉。(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想象归有光回到项脊轩充满温情的场景,与《项脊轩志》中家散妻逝的凄凉之景形成鲜明反差。B.

当父母发生争论时,“我”从旁“观戏”,偶尔还充当“墙头草”,父母间情感不和并没有影响孩童的愉悦。C.

作者详写大家庭群居的热闹,略写小家庭陆续从老楼搬离,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大家庭离散的伤感。D.

奶奶希望“我”努力读书,在有生之年看到“我”考上大学,这让“我”感受到长辈对自己殷切期待,倍感温暖。7.

下列对“再回望几百年前的项脊轩”这个段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回想归有光在修葺后的项脊轩读书写字的欢快情景,说明环境能影响人的心境。B.

作者采用了对仗、排比的句式再现《项脊轩志》中的情景,既使材料集中,又节奏明快。C.

庭中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景都有种宁静清幽的美。D.

归有光认为苏轼当时缺少有像他这样可以畅谈人生的闲朋挚友,是苏轼一生的遗憾。8.

作者为何要把自己曾居住的楼房说成是“我的项脊轩”?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9.

本文设置了归有光和“我”两条线索,他们时而相对,又时而交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

妙处。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材料二:越王复召相国,谓曰:“子有阴谋兵法,倾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于是种仰天叹曰:“嗟乎!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越王遂赐文种属卢之剑,种得剑又叹曰:“南阳之宰而为越王之擒!”自笑曰:“后百世之末,忠臣必以吾为喻矣。”遂伏剑而死。(节选自《吴越春秋》)材料三:太史公曰:范蠡者,楚之三户人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身死无怨言于后世。此所谓完人者乎!(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为此天下A之中B交易C有无D之路通E为生可以F致富矣G于是自谓H陶朱公。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事,文中意思为“事奉”,与《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的“事”意思相同。B.

所以,文中意思为“……的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C.

怀,文中意为“携带”,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北”用法相同。D.

为,介词,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见”字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蠡辅佐越王灭亡了吴国,一洗会稽之耻,越王准备和他平分越国,如果范蠡不接受,就要治他的罪,范蠡依从自己的想法,带着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B.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不久,积累几十万财产,齐人听说他贤能,于是让他做国相。C.

越国大夫文种后悔自己没有听从范蠡的计谋,最终受到了越王的猜忌,落得个拔剑自刎的下场,由此可以看出文种留恋功名利禄,为人极度自负。D.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范蠡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行动,从不苛求于他人,即使死后也不会有人对他有怨言,可见太史公司马迁对范蠡为人的推崇。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2)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14.

材料三中太史公以“完人”来评价范蠡,从中可见范蠡卓越的智慧,根据材料一内容,从“从政、处世、经商”三个角度概括内容要点,完成下列表格。角度内容要点文本内容佐证从政谋略有术______处世进退有度______经商______做生意看准时机,薄利多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西湖(其二)①[宋]朱熹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为赵汝愚主持开浚,用以灌溉农田。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湖开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荡漾,既有风景之美,又带来民生之利。B.

放眼望去,诗人将宽广的湖面、盛开的荷花、丰收的稻谷尽收眼底。C.

湖光尽头,天地一片辽阔,让人联想到湖水随江潮涨落,与大海气息相通。D.

全诗写景富有层次,诗人由近及远,通过不同景物描绘美丽

西湖风光。16.

有人说,朱熹这首诗体现了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苏轼在《石钟山记》中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指出了与之相反的错误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3)古人作诗,在写景时常会前一句写山,后一句写水,或者反之,如宋代诗词中

“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5题)在《说文解字》中,“木”是作为木本植物的专用字。本字增笔减笔重笔木本末朱片才林森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汉字(见图表):“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根,用一横标示出树根的位置。(甲)。在中间加一横是“朱”,标示出树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它的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部,即树桩、树干。如“

”中的“株”指的就是树桩。我们再来看“片”字,它实际上是(乙),表示是木头的一半;把“木”右面去掉一笔,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树木劈开后就成为木材。此外,汉字构形中,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在汉语中,“林”和“森”也是有区别的:林是树林,森则是树木更多、更为密集的树林,A,如杜甫歌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的名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即是此义。在《说文解字·木部》中还介绍了树木的各种功用。其中,树木最高的使用价值是用于建筑材料。由于中国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无论是地基、支撑,还是打板、夯墙,因而都离不开木头。所谓“建材贵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为贵。而在种种建筑材料中,栋梁的价值和重要性仍是最高的。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房屋的大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结构,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来,我们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用场的人,也称“

”。木材的第二种重要功用是做车轮。古代没有橡胶,车轮是以木材制成的。具体的办法就是荀子所说的“𫐓以为轮”,即把木头一边烤,一边掰弯,经过工匠漫长而细心的制作,最终将原本直的木材,加工成圆形的车轮。因此,做车轮的木头就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且还不断的标准,这就是所谓“B”。18.

依据图表所示,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增笔”与“减笔”的表述,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填写句子,分别解释“末”与“片”两字的构形。19.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请在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

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词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22.

文佳同学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森淼焱垚五行俱全,□羴骉猋麤万物祥和”,但上联和下联首字都模糊不清了,请你运用汉字构形中“重笔”的知识,帮她补写出这两字,并简要说说理由。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也有人说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新余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B2.B3.D4.①此处的“壁”使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②形象生动地强调了真实性对报告文学人物创作的影响,突出了深入采访的重要性。5.

①要关注选材在当下的意义,使内容具有时代性;②既要关注个人命运、人性沉浮,又要关注国家世界,有大格局和大胸怀(或者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③积累使用真实素材,让作品真实,可读可感。(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B7.D8.

①自己居住的楼房和项脊轩都是读书的乐园,都寄寓着祖母的厚望;②自己居住的楼房和项脊轩都牵连着可贵的亲情,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9.

①归有光的项脊轩修缮前的窘迫与“我”旧时生活的美好形成相对关系,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我”回忆旧时的温馨、快乐、幸福之感受;②归有光和自己重回旧处的温暖感动、往日读书的闲适、祖母对儿孙的希望等交融为一,两线并行,表达出对过往生活、亲情的感慨与眷念,强化了情感共鸣;③两条线索时而相对、时而交融,使行文富于变化,丰富文章文化内涵,拓宽文章的意境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EG11.C12.C13.

(1)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2)我后悔没有听从范蠡的计谋,于是被越王杀害。14.①.

辅佐越王,消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②.

了解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处安乐,于是选择功成身退③.

经营有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B16.

①“仁”即“爱人”,“仁以为己任”要求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朱熹此诗便体现出这种精神。②首联中诗人初见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开浚可使官民同乐;颔联中诗人见眼前的“芰荷”,而联想到秋日粮食收成,均体现其心系百姓的仁爱精神。③尾联“一心忧国愿年丰”更是直抒忧国忧民之情。诗人虽与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乐之中,而是心忧国家百姓,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

吴楚东南坼②.

乾坤日夜浮③.

事不目见耳闻④.

而臆断其有无⑤.

落木千山天远大⑥.

澄江一道月分明(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甲处:“木”加在上面一横是“末”,“末”的本义是树梢,用一横标示出树梢的位置。乙处: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19.

①守株待兔②栋梁之才20A处:因此森有茂密之义

B处:轮材贵韧21.

修改:删去“因而”。修改:“仍”改为“也”。22.

上联补写:鑫

理由:上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缺五行中的“金”。下联补写:犇

理由:下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应填入与“羊马犬鹿”相类似的驯养动物。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也有人说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段材料表达了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的两种不同看法。它涉及到了人们在面对自身时,应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来达成自我提升和超越的问题。首先,有人主张“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这种观点强调自我接纳的重要性。它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接纳并欣赏自己的全部,包括优点和缺点,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从而有力量去超越自我,实现更大的成长。这种态度鼓励我们对自己保持宽容和理解,避免过度苛责和自我否定,从而在内心找到平静和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这种观点则强调自我挑战和自我斗争的重要性。它认为,成长和优秀并非轻松可得,而是需要通过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极限来达成。这种态度鼓励我们不断逼迫自己,努力克服困难和挑战,从而在斗争中不断提升自我。因此,这段材料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实际上是在探讨人们在追求自我成长和超越时,应如何在自我接纳和自我挑战之间找到平衡。过于宽松的自我接纳可能会导致缺乏进步的动力,而过于严格的自我挑战又可能使人陷入过度压力和挫败感中。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既不过于苛责自己,也不过于放任自己,从而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综上所述,这段材料是关于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的两种不同看法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自我提升和超越时,需要认真思考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写作提示]这段材料表达了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的两种不同看法。它涉及到了人们在面对自身时,应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来达成自我提升和超越的问题。首先,有人主张“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这种观点强调自我接纳的重要性。它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接纳并欣赏自己的全部,包括优点和缺点,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从而有力量去超越自我,实现更大的成长。这种态度鼓励我们对自己保持宽容和理解,避免过度苛责和自我否定,从而在内心找到平静和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这种观点则强调自我挑战和自我斗争的重要性。它认为,成长和优秀并非轻松可得,而是需要通过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极限来达成。这种态度鼓励我们不断逼迫自己,努力克服困难和挑战,从而在斗争中不断提升自我。因此,这段材料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实际上是在探讨人们在追求自我成长和超越时,应如何在自我接纳和自我挑战之间找到平衡。过于宽松的自我接纳可能会导致缺乏进步的动力,而过于严格的自我挑战又可能使人陷入过度压力和挫败感中。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既不过于苛责自己,也不过于放任自己,从而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综上所述,这段材料是关于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的两种不同看法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自我提升和超越时,需要认真思考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写作思路]写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什么是“放自己一马”?“接纳自己”。什么是“逼自己一把”?“与自己死磕”。所以写作的关键词为“接纳自己”与“与自己死磕”。为什么要“接纳自己”?因为人要“超越自己”。为什么要“与自己死磕”?因为人要“成长与优秀”。“接纳自己”,接纳什么?自然是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如颜值、才能、成就等。“与自己死磕”,什么叫“死磕”?那就是不认输,并想方设法去弥补、增进、完善。那么应该“接纳”还是“死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是认定一个方向作为主轴,同时兼及另一个方向,但不建议平均着笔,“既要……又要……”。[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立意:1.自我接纳与自我挑战的平衡立意点:人生需要在自我接纳与自我挑战之间找到平衡。自我接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而自我挑战则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推动我们不断前进。2.成长方式的多样性立意点:每个人的成长方式都是独特的,有些人可能更适合通过自我接纳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