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山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一)高二历史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A.本土性B.和平性C.统一性D.包容性2.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选项中,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B.中国式园林成为欧洲的风尚C.佛教完成本土化,禅宗成为主流D.火药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3.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的表述,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抗疟的记载②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病情③《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④《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③①②5.元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A.“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B.“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C.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D.“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6.盛泽镇在明初是个仅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后来“以绫绸为业”,至清初成为居民万户的大镇,“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如一都会”。材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明清时期①专业性集镇的兴起②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③小农经济已经解体④人口膨胀引发资源危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7.上海是亚洲最早拥有煤气灯的城市,有着“火树银花不夜城”的美誉。1865年,煤气厂开始供气,十盏人们没有见过的煤气路灯(右图所示)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A.展现出洋务运动的发展新成果B.体现城市建设便利了市民生活C.代表着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D.反映出城市中居住条件的改善8.近年来,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速转型,造车“新势力”不断涌入电动汽车行业。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不到4万辆,2022年突破1000万辆;202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不足5%,2022年达到14%。这反映了①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②世界大国能源竞争激烈③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④交通出行方式发生变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近20年来,中国医疗史作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进展,历史学与医学之间实现了双向促进与协同发展。从下列研究成果可知①探究疾病医疗与社会互动②涉及制度研究和观念改变③促进了史料的挖掘与运用④凸显中西医的汇合与融通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古埃及人认为,由于尼罗河泛滥季节时间有限,这需要埃及人行动起来,抓住时机防洪灌溉,合理引流,否则尼罗河神的恩赐将会付诸东流。由此,埃及社会形成了掌权者顺应尼罗河泛滥规律统筹管理、众人自觉顺从的社会秩序。这表明古埃及A.文明发展能兼收并蓄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C.政治文明受地域影响D.依赖宗教进行统治11.据大宝元年(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载,日本在京城设置大学寮(大学)作为国家一级的学校和管理教育机关。大学寮以《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郑玄和王弼注释的《周易》,《周礼》《仪记》等用郑玄注本,《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本。这反映了A.儒学在交流互鉴中得到了发展B.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C.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D.中华文明圈已基本形成12.成书于11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巨著《医典》内容浩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卫生学和营养学等,提出了切脉、观察症候等诊断方法。14世纪《医典》等医书被译成中文并编纂为《回回药方》。上述材料说明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B.《回回药方》是由政府颁布的药物学著作C.《医典》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医学百科全书D.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13.19世纪澳大利亚土著人口有25万人。因对原材料增加的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随着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当地土著居民因遭驱赶、屠杀,到1901年仅剩9万多人。对以上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有①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②“三角贸易”为澳大利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③机器大生产为英国进一步殖民扩张提供条件④欧洲文化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远洋航海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B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成为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重要贸易通道C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大幅提升D1908年,美国福特T型汽车诞生汽车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15.以下是1995-2020年国际移民人数和国际移民占世界总人口百分比情况。这反映了A.各国政策推动了劳动力自由流动B.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世界经济C.难民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一大难题D.世界范围内的交互连接不断加速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小题,共55分。16.(10分)“仁”材料人物关于“仁”的主张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朱熹“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论语集注》谭嗣同“孔谓之“仁”······格致家(科学家)谓之······“吸力'。咸是物也。”“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仁学》(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孟子、朱熹思想中“仁”的主张。(4分)(2)谭嗣同赋予“仁”哪些新内涵?结合所学加以分析。(6分)17.(11分)晚清铁路建设材料铁路名称相关史实京汉铁路清政府于1898年开建。各站设邮局。(铁路修通后)“普通民众多衣土布······洋布亦颇畅行”。中东铁路俄国于1898年开建。铁路两侧森林采伐权被俄商攫取。胶济铁路德国于1899年开建。民众认为铁路导致“山川神灵不安”,反对迁坟移舍,多次捣毁铁路。滇越铁路法国于1901年开建。依据协议,法国军队可通过铁路从越南运兵直抵云南。汴洛铁路清政府于1903年开建。郑州火车站与老城之间聚集的商户“日益月增,俨然成街成里”。川汉铁路(未建成)1909年川汉铁路总公司从民间集股筹资,民众纷纷购买股票。1911年,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并将修路权交英法等四国银行团,遭民众反对。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进行论述。(11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18.(10分)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材料一印欧人的迁徙,冲击了所到之处的区域文明,促进了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变奏。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材料二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铁路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一带,高山峻岭绵亘,气候条件恶劣。不少白人工人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雇用了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由于美国内战的激烈进行,美国各个方面都感到劳动力严重不足。1868年,美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该条约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此后,中国在美国的几代移民承继了先辈们的遵纪守法、勤奋开发和建设美国的优良传统,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任选图中两个地区,简述印欧人迁徙的状况和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华工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贡献。(6分)19.(10分)村落与城市化材料一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村子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材料二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影响古代村落选址的因素。(4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6分)20.(14分)公共卫生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检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我国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政策,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成就,简述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6分)(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房山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一)参考答案高二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2345678910DCACDABBAC1112131415CDBB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16.(10分)(1)主张:孟子提出“仁政”,以民为本的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仁”与“天理”结合起来。(4分)(2)新内涵:谭嗣同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某些概念。他认为“仁”的核心是平等,追求平等就是要破除各种阻碍,即达到“通”的境界。(2分)分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思想和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谭嗣同为倡导改革,将儒家的“仁”与西方思想和科学相比附,以平等批判“三纲五常”的不平等。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分)17.(11分)参考示例:论题: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1分)论证:晚清铁路建设反映了列强侵略和人民斗争。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借修铁路掠夺沿线利权,划分势力范围,扩大经济侵略,使民族危机加剧。人民抗争不断,典型事件是四川民众的保路运动,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3分)晚清铁路建设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政府利用西方铁路技术,建成多条铁路干线,促进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便利了中部、东部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沿线城市的发展;为解决资金困难,运用了公司、股票等近代商业经营形式;铁路发展促进了邮政通讯的进步,还推动了人们观念的改变,民众逐渐接受并积极参与修铁路。(3分)晚清铁路建设暴露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困境。列强大量取筑路权,中国的铁路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铁路集中在中部、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清政府软弱无力,出卖路权;民众观念落后,一度反对修建铁路。(3分)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凸显了新旧并呈、曲折发展的时代风貌。(1分)18.(10分)(1)状况与影响:(任选2个,每个2分,共4分)A.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欧人迁移到印度河流域,形成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陆续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种姓制度形成。佛教、阿拉伯数字等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分)B.印欧人迁移到伊朗高原,形成波斯人。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和税收系统,修建驿道,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2分)C.印欧人迁移到小亚细亚地区,形成赫梯人。他们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2分)D.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建立城邦制度,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发展出古代民主政体,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2分)E.印欧人迁移到西北欧,形成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于5世纪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封建社会。(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