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
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并在其组织法中提到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既然战争是起始于人的
思想的,就必须在人们的思想中树立起保卫和平的信念。”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由此一直致力于“人权、民主、自由、和平"等“共同价值”
的传播,以谋求全球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
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
则。
②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
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原因在于:其一,全球化时代多样
化的世界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凸显出的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冲突,使
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性,需要
重新寻找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的共生模式;其二,全球化范围内
人员急剧流动,拥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异质的他者”间相互影响、
渗透和冲突,怎样定位这些“他者"并与之共生,成为国际理解教育
的新课题;其三,全球竞争环境下,各国将提高全球竞争力、应对全
球化对策等课题纳入国际理解教育,不稳定的全球政治局势也促使各
国更加注重“合格国民”的培养。
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强调
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探索与“冲
突的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我们启用中国古代的相关概念“异
己“,而用“‘异己'间共生"的理念强调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
国家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形下,培养学生与价值观相悖的不同文
化背景群体一一“异己”共生的能力和态度。
④“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己”概念
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利益
集团。“异己”虽然与“己”对立,却不可简单归入“敌人”,它所具
有的辩证性特点恰恰可以说明目前不同文化和价值群体并存的状况。
首先“异己”具有集团性。异己特指对立团体间对彼此的称谓。如果
只是个人恩怨,很少归类为“异己”,如个人之间互为“异己”,则说
明他们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和主张。其次,互为“异己"的状态指同
一集团内部小团体之间的对立,价值观、利益、政治立场虽然对立,
却区别于“外敌”,“敌人”,是指彼此身处同一环境、不可回避的状
态。最后,“异己”互为存在条件。在相互冲突的争斗过程中,“异己
"完全被铲除意味着对立、冲突势力的消失,而这种结果对优势团体
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敌对势力的绝对统治不可长久。
⑤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
现出“异己”之特点:首先,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异质性他者”共
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人们处处看到获得国籍成为新国民的外国人、
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非法滞留劳工、难民、留学生、观光客等
“异质性他者”,同时自己也可能通过上述身份成为他人眼中的“他
者”。其次,“异质性他者"间的共存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
存在冲突。这种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产生的隔阂是
很难消除和解决的。最后,在“他者的异质性”与由此导致的“冲突
"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合作与共生却势在必行。全球的连带性和人类
的相互依赖性凸显,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更要求各国共同担负全球的
未来。在这样特殊的时代,寻找与“异质性他者”和谐共生的模式成
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总之,今天的“异己”不再是铲除对象,
而是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必须与之合作共生的对象,这也是国际理解
教育语境下的“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异己"概念最大的区别。
⑥“‘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
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例如,由中日韩越四个国家
的学者与大学生合作,分别于2003-2005年、2006-2008年间实施的
对话项目,该项目选定四个国家的代表性电影,由参与者提出电影中
不可理解的场面,以此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更有中央大学与北京师
范大学的研究生在2007-2009年所进行的、以“共有"赠与”为主题
长达三年的对话项目等。王荣曾用“错位沟通理论"分析中日两国研
究生对“不可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认为“学生在对话
过程中经历'发现和质疑差异一一了解原因一一反思双方的异同点一
一再次反省本文化——选择对待冲突文化的态度’的过程,这样的过
程不仅有利于参与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将自身文化放在文
化融合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⑦“‘异己'间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达到接纳
和内化的目的,而是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
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这
样的能力。通过“'异己'间共生"教育模式要培养的是全球化时代能
够主导世界潮流、负责全球之未来、与身边的诸多“异己”合作共赢
之人。当然,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
经验和个案,但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一一全球
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追求世界和平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
的。
B.“异己"在古代业已出现,现代汉语中“异己”的概念也并不
陌生,指利益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派别、势力与各种集团。
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不可避免地
存在冲突,产生隔阂已是常态,这冲突是很难消除和解决的。
D,“‘异己'间共生”既利于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利于在文化
融合背景下更深地理解自身文化,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颁布《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
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有利于“共同
价值"传播。
B.“9・11”事件令世界震惊,正如日本学者永田佳之所说,国
际理解教育开始由“可理解"为前提转向“无法理解”为前提。
C.在校内举办“**文化节”,介绍国外的食物、服饰与节日,就
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
的能力。
D.早稻田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围绕“私有”和“共有"
关系进行价值观差异的讨论,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从不同层面论证“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的国际理解
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
B.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很有代表性,举例论证典型、确凿,引用
论证提升了内容的理论高度。
C.第⑦段廓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突出正确观点;也指出目前的
实践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
D.本文论证结构十分清晰严谨,采用了“为什么、是什么、怎
么力、"的并列式论证结构。
4.请围绕“异己”概括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下“'异己'间共生"国际理解
教育模式。(诸如其产生背景、实践前提、目的意义、现状前景等)
【答案】1.A2.C
3.D4.第④段,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异己”的概
念及辩证性特点。第⑤段,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异己"概念的重解。
(或:通过分析当今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异质性他者”所呈现出的
“异己"的特点,点出二者区别,说明今天的“异己”是合作共生的
对象。)
5.①产生背景:产生于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国际
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的背景下。
②实践前提: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
提下,探索与“冲突的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③培养目标:“‘异己'间共生"目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文化背
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
素养。
④最终意义: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
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这
样的能力。
⑤现状与前景: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
累经验和个案,但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指利益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派别、势力与各种集团”错误。
原文第④段“‘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己'
概念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
利益集团"。
C.“这冲突是很难消除和解决的"错误。原文第⑤段“这种冲突
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产生的隔阂是很难消除和解决的”,
选项偷换概念。
D.“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错误。原文第⑦段“‘异己'间
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而是
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就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
们进行交流的能力"错误。不符合原文,了解国外文化,完成固定知
识的学习,还不足以“使学生获得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
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并列式论证结构"错误。本文采用了“为什么、是什么、怎
么办”的递进论证结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第④段,由“‘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
己'概念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
力、利益集团"‘异己'虽然与'己'对立,却不可简单归入‘敌人',
它所具有的辩证性特点恰恰可以说明目前不同文化和价值群体并存
的状况”可知,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异己”的概念及辩证性
特点。
第⑤段,由“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
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点……总之,今天的‘异己'不再是铲
除对象,而是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必须与之合作共生的对象,这也是
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下的‘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异己'概念最
大的区别”可知,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异己"概念的重解。(或:
通过分析当今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异质性他者”所呈现出的“异己
"的特点,点出二者区别,说明今天的“异己”是合作共生的对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产生背景:由“在这个过程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
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可知,
产生于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
击与挑战的背景下。
实践前提: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
然兴起,强调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
探索与'冲突的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可知,在承认他文化
的不可理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探索与“冲突的他者”沟
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培养目标:由“‘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
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
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可知,"‘异己'
间共生”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
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
最终意义:由“‘异己'间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
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而是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
共生模式,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以在将来的生
活中实践这样的能力"可知,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
共生模式,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以在将来的生
活中实践这样的能力。
现状与前景:由“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
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但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可知,
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但其
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礼赞
——赠组缩女孩小鸠子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
的群里,我得着解放,我忘怀一切,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
们的心眼儿,在玩上胜了他们,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而且
感到悲哀。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登门来要画片。画片是我
所爱的,来的是同好,我当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便是以我不
太欢喜的画片为限,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先把极其喜欢的画
片藏着,谁知孩子们是不客气的,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孩子们嬉笑
着,把我的画片都把在手里了,这时我就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
行,先把画片哄到手。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顺口瞎溜的
故事感兴趣,他们对于画的好坏之感,也没听我的指挥,我以为狗猫
是他们喜欢的,在我又是想扔了的,我便大夸其好,以便他们要,好
送给他们。可是他们很冷淡。也仿佛是多半引起了另外的野心,倒把
目前的放过了似的,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
他们却说要看马,马我是有的,我那张是法国画家画的拿破仑骑着的
一匹马,一向是爱着的,我一定要炫耀一下了,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
去,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我刚担心他们是要拿走的,其中的一个
孩子却向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他要两
匹的,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三匹的,于是四匹的,五匹的都来了,
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有理想的,只追
求一种理想,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惭愧中,我说着:等我画吧,
要多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高兴地逞能地把匹数加多起来,
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
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在我自己,
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
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
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是
小鸠子。孩子是聪明的,大眼睛,我没想到这小鸠子会那么对我有好
感,我不大能讲故事,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
事讲给我听的,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和我说的。不但这,有次我看见
她画的画,是画人,头都是圆头圆脑的,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
壶盖的鼻子,腿照例是单线的,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是画的那么
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没有不
施展创作的才能的,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而且普遍的呢?这发
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
反面,孩子的坏习惯,却是决不一律,这个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
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过是不好的环境中一些适
应的方法而已。我从而知道,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
宝贝了,这认识也是小鸠子给我的。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
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
最近,我却真的对她不起了。那是晚上,在路上碰见她父母和她
三人了。请他们在屋里坐了坐以后,送他们回去。我抱着她,我问她:
“为什么没见你哭?为什么没见你闹?"她说:“我不哭,我不闹。”
在嬉笑里持着正经的作答。我向来是反抗的,我是诅咒于孩子的被了
成人的教训的,成人的教育,不过是想把孩子弄驯,驯得像自己一样
枯燥,奴性才罢休。所以我一有机会,便想煽动孩子,使他们也偏不
驯一下,和成人示示威。当时我就说:“不好。好孩子没有不哭不闹
的。你的同学,也不哭不闹吗?"也不。”她笑了。“不好!"我说。"怎
么没有哭的,闹的?没有一个好孩子么?”还是我说。“有,"她说:
“金国良闹来,挨打,哭来。”“好,好,那是好孩子!"我们都笑了。
在她听了我的论调后,还有种新奇的表情,大概会感着清新而又惬意
的吧,我可以看出来。她说她要把我拖到她家里去,我说:“我不能
去的。你爸爸妈妈都不让。你不信,一到门口,你爸爸就说请回,把
我请回来了。”她又表情新奇地笑着了。我说:“你听,你爸爸要说请
回了。"我放下她,她还拼命地拖着我,组缩果然说着“请回”,我说
着“再见”,就打算回来了,小鸠子不让了,组缩要来抱她,上去就
打起爸爸来了,也哭也闹,好容易她妈妈才抱着去了。回来的路上,
还听见哭声和闹声。
我正感激那纯真的可敬爱的珍贵的泪之余,我觉得我只惹起反抗
的情绪,并没有进一步的积极的长远的办法,不免落了幼稚的革命家
的窠臼。但孩子却还是我们的导师,究竟如何谋他们的解放和福利呢?
1934年5月
(有删改)
[注]李长之,中国现代作家,与组缩(即吴组缩)是清华大学
同学。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欢迎孩子登门来索要画片,但又不想作太大牺牲,就
事先将喜欢的画片藏起来。
B.“不要画上一匹马的"要两匹的",不断增加的数量,让“我"
见识了孩子的贪心。
C.小鸠子用“孩子的语言”把故事讲给“我"听,她对“我”的
这种好感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D.小鸠子用心画画让“我”想起一般孩子的情况,发现人类对
于艺术是根本且普遍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他们却说
要看马”,使用反复手法,突出了“我”战战兢兢的心理。
B.“我"和小鸠子关于“哭闹”的对话以及她的表情、动作等细
节,再现了孩子在“我”的诱导下流露纯真天性的过程。
C.“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在引用名言表明自己观
点同时,又引出让“我"得益最多的小鸠子,过渡自然。
D.结尾一段将议论和抒情相融合,表达自己观点和反思时,包
含了感激、自责等复杂心情,使文章呈现了情理交融之美。
8.文中多处写到“对不起”孩子或小鸠子,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作者说“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
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7.A
8.①强化“我”的愧疚心理,并贯串文章,形成情感脉络;②
以“我”的歉意表达对孩子的礼赞,突出文章主题。
9.①孩子与艺术、善是一体的,这让我们对人类抱有希望;②
人为了适应不好的环境才会变坏,我们急需为孩子建设良好的环境;
③孩子会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和德性,我们愿意谋求他们的解放和福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让'我'见识了孩子的贪心”错,孩子们不断增加数量,体
现孩子们的天真单纯,而不是“贪心”。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突出了“我”战战兢兢的心理"错,这时候“我”颇感无奈,
而不是“战战兢兢"。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开篇即指出“对不起孩子”,“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
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而后,具体讲述了孩子们来要“画片”
的经过。后来,又提到“我常对不起孩子们”,进而引出小鸠子的故
事。这么反复写到“对不起孩子们“,起到贯穿文章的作用,并且强
化了“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这一感情。
内容上,文章主要记叙了“孩子们要画片”和“小鸠子画的画"
小鸠子要我去她家”这几个重要片段,通过这几个片段的刻画,突出
孩子的善良天真,这几个片段通过“我对不起他们"前后贯通,突出
了“我”的歉意,和对孩子的“礼赞”这一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这句话是“我”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发和感悟,直接来源是观看
孩子们索要“画片”的言行和反应,尤其是看小鸠子画的画,“我看她
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不光她,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
后,没有不施展创作的才能的”,引发“我"的感想,“孩子的爱艺术
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由此,理解这句话的直接的意思就
是:孩子与艺术、善是一体的,这让我们对人类抱有希望。
接着,“我"进一步感慨,“孩子的坏习惯,却是决不一律,这个
会偷钱,那个会撒谎,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所谓坏不
过是不好的环境中一些适应的方法而已”,所以作为成人,就急需为
孩子建设良好的环境,因为人为了适应不好的环境才会变坏。这是这
句话的第二层含义。
文章最后讲述了“我"在路上遇见小鸠子一家,最后小鸠子要“我”
去她家,并列还用她爸爸会不会说"请回"打赌,以“我”没去她家,
结果她一直哭闹。“我"对她的哭闹,解读出了这是“纯真的可敬爱的
珍贵的泪”,并觉得这是:孩子教给我们的知识和德性,我们愿意和
应该“谋他们的解放和福利"。这是这句话的第三层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
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
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骏乘。智伯日:“吾乃今
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
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
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
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人臣之耳,
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
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
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
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
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
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
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
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
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
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
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
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
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
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
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
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人南里,
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鄢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
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
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俊,赵襄子
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
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V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
之。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
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
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
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
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
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
腹自用、估恶不俊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
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2)郑人俘鄢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14.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
简述其理由。
【答案】10.ELP11.C12.D
13.(1)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
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2)郑国人俘虏了鄢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
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
14.(1)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
(2)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
做坏事也无处不到。
(3)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人能够制
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
危害更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
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
“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异”后应断开,
因此选E;
“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莫能辨之"的倒
装,应在“辨”后断开,故选L;
“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
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应在“贤”“此”之间断开,
故选P。
故选ELP。
【n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挟,怀有,凭借;/携带,偕同。句意:君子借助才来
做好事;/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
B.正确。严,敬重,尊敬;/严酷。句意:有德的人们敬重他;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
C."‘审'字意思不相同”错。审,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句意:如果能明白才与德的区别;/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D.正确。耻,耻辱;/以……为耻。句意: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错。原文“知伯贪而愎,
故韩、魏反而丧之”,意思是知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
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意思与原文相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爱”,喜欢;“严”,敬重;“蔽”,被蒙蔽;“遗”,疏忽。
(2)“赂之以知政”,状语后置句,即“以知政赂之”,用卿的地
位来引诱他投降;“闭”,塞住;“死”,使……死,杀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理由:
根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可知,君子借助才来
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
根据“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
矣"可知,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
做坏事也无处不到。
根据“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
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
为害岂不多哉”可知,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
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
他的凶暴,危害更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
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
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
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智瑶巡
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
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
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
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
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
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
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
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
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
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
打,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
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
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
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
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
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
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
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
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
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
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
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
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
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
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
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
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
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
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
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材料二:
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
说:“知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
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秩之
门。郑国人俘虏了鄢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
他的嘴塞住而杀死了。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
赵孟说:“主人在这里。"智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
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
害处吧!"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知伯,知伯就想要灭亡赵
襄子。知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
(节选自《左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感梅忆王久立【注】
晁冲之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注】王久立,作者友人。王氏卜居京城之南,其园以梅花驰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直言朋友的离世,表达内心的痛苦,也流露对朋友
的悼念之情。
B.颔联紧承上联,在“江山”“海岱"阔大的空间背景衬托下,
情感更加深挚。
C.“宾客”是作者自指,至此诗人由悼念友人而转入到对自身
命运的喟叹。
D.诗人在尾联才点明和友人的共游之地,使读者对诗歌内涵有
更深的理解。
16.有人认为本诗“梅花空自新"一句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
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两句中的“空”和“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15.C16.①“空"都有"白白地”之意,写出了自
然事物虽然美好但无人欣赏的徒然。②"自”都有“自顾”之意,写
出自然之物只知自顾生长的无情。③都赋予自然事物以情感,以自然
美景衬托诗人内心的忧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至此诗人由悼念友人而转入到对自身命运的喟叹"说法错误,
颈联既有“对自身命运的叹谓”,又有“对友人的悼念”,同时尾联也
是表达对友人的悼念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空”都有“白白地”之意,"梅花空自新”说王久立已去世,
梅花空自开放。“隔叶黄鹏空好音"是写诸葛武侯祠人烟稀少,黄鹏在
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写出了自然事物虽然美好但无人欣赏的徒然。
②“自”都有“自顾"之意,"梅花空自新",以“自"字,将物的
无情来衬托人的有情,斯人已去,梅花兀自盛放,恍似无情。“映阶
碧草自春色”,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写草自顾展现生机,不
管人事之变迁,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写出自然之物只
知自顾生长的无情。
③其实自然界的梅花和春草本来就无所谓无情或者多情,是诗人
把自己的情感投注进去,赋予自然事物以情感,以自然美景衬托诗人
内心的忧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当以《论语•泰伯》
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2)《阿房宫赋》用“六王毕,四海一”描写秦始皇灭六国统一
天下,《过秦论》中“,—"也表达类似之意。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
文化,也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
【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毅"侯"“履"渡”"仞"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到电话铃声,你会紧张吗?
根据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85.7%的人会从突如其
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张,铃声一响便会开始不自觉各种脑补。“电话
恐惧症”引起广泛共鸣。
“电话恐惧症”,恐的是什么?有人嫌电话耽误时间,有人怕尴
尬、怕沉默,有人怕加班、怕出事,还有人怕诈骗骚扰……实质上,
电话恐惧症,恐的不是铃声,而是来电背后的人和事所带来的压力。
铃声一响,电话里的内容,是完全未知的,是不可掌控的。正是“电
话盲盒”的不可预测性,令人(①)。这种社交症候更多聚集在
年轻群体中,而那些“玩不转”社交软件的老年人,拨响老友的号码,
接通后听一句“最近还好吗”,还是会被温暖到。
作为社会性动物,大部分人喜欢并习惯于游走在各种社交场合,
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中,任何状态的出现都是(②)的。因此,关
于电话恐惧症的探讨,不必赋予其过多的价值评判。我们剖析这一现
象,去了解当代人的社交心理,也是对社交中的自我进行内寻。从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算起,穿梭于电波之中的信息(③),堪称
海量。今天,沟通的途径足够多元,有太多方式去和一个人建立连接。
无论媒介如何更新,声音构筑的对话桥梁依然坚韧。人们在一些时刻
仍需要电话,需要通话时那一对一的专注沟通,需要那不经修饰、直
截了当的情感抵达,更需要某个听到会瞬间心安的声音。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成语。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关联词的使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与“不是”相呼应,在前文否定的基础上肯定来电背
后压力的实质。
B.“因此”承上表明"电话恐惧症”是社交正常反应,不必进行
过多价值评判。
C.“无论"指任何条件下的结果都不会改变,强调媒介更新背景
下要多元交流。
D.“更”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层进关系,突出电话沟通时心与
心交流的重要性。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无所适从②不足为奇③不计其数19.
C
20.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或:根据一项七千多人
参与的投票结果),85.7%的人会对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张感,
铃声一响便会不自觉开始各种脑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强调"电话盲盒"的不可预测性给人的感觉,可用“无所
适从: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②语境强调任何状态的出现都不奇怪,可用"不足为奇"。不足
为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③语境指信息数量极多,可用“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无法计
算数目,形容数量极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C.“要多元交流"错,强调媒介更新背景下声音都是情感表达的
需要。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其中一个;
搭配不当,“从……产生"状中不搭配,改为“对……产生”;
搭配不当,“产生紧张"动宾不搭配,应改为“产生紧张感”;
语序不当,"开始"与"不自觉”应调换顺序。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美奉行对华接触政策,希望中方对外开
放市场,但中方不断提升国家主导作用,推动军民经济和技术融合;
美不寻求对华“脱钩”,但将加强出口管控,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应
对中国的“经济胁迫二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作出如下回答: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
开越大。前不久,中方就扩大外资流入、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出15
条政策措施,并发布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这些都充
分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与中国相对比,美国为了维护霸权私利,将对华贸易投资和科技
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蓄意抹黑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滥
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美国为了一己
私利不顾黑白大放厥词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
复苏。
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将拜登总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
"、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滥
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停止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
断链”,停止为了一已之私利裹挟世界经济,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2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
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简要分析我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驳斥美方所谓的中国“经
济胁迫”的。
【答案】21.示例: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
己私利,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22.①首先,列摆事实,用中方加大对外开放市场力度的两个无
可辩驳的事实,否定了美方有关中国对外市场紧缩的不实言论,不卑
不亢;
②然后,运用对比,指出美国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等行径才
是真正的“经济胁迫”,并指明其危害,一针见血;
③最后,借用排比句式,敦促美国履行诺言,停止错误做法,义
正辞严。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就是把原来单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几个复句分句或
一个句组。变换后的短句既可以是一组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或句
群,但必须中心明确,内容完整,语意连贯。
具体到本题看,“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单独拿出来做目的状语或
一个分句,美国的行径是“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结果是“使中国
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可以用“不仅……也”串联
成复句。
综合修改为:美国不顾黑白大放厥词,其做法只是为了一己私利,
这不仅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也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驳论的内容在文章后三段。
驳论的第一步,指出我国国策“改革开放”,表明立场和态度,
并举出具体事例:”15条政策措施”和“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
业目录》"o事实胜于雄辩,有利驳斥了文章第一段“希望中方对外
开放市场”中暗指中国“对外市场紧缩"的言论。态度上,不卑不亢,
面对美国的诬陷,并没有态度上的失礼和谄媚。
第二步,以“与中国相对比”领起,展开中美贸易策略上的对比,
“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的排比,极有气势,直指美国险恶
意图,列举“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
等具体做法,如此则美国的对华“经济胁迫"则不言而喻。然后总结,
指出美国此种做法的两个危害,措辞严厉,一针见血。
最后,以三个“停止”构成排比,以排山倒海之势,来敦促美方
将对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尤其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巧妙地
借中国的一句俗语,义正辞严,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有力地指出美国
错误,敦促美国停止继续犯错。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所先后"出自《大学之道》,可理解为做人做事知道什么为先,
什么为后。这句话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
光辉,给我们以启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
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说先后
先和后,从客观的角度看,它们指向的是先后顺序;从主观上说,
它们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情价值非常丰富。在人情社会,处理各种关
系,怎样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手段,更
需要艺术性的情怀。“先己后人”与“先人后己”,用词类似,但是其
间包蕴的实体意义和情感意义就大相径庭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博大胸襟的
书写,他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后面,把对国运苍生的关心放在前面,
为国为民操劳,不计个人名利。这是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更是伟岸
人格的彰显。综观漫长的人类演进史,正是有了像范仲淹这样以国家
利益为先,把自己放在后面的志士仁人的担当与付出,才有了人类社
会的不断进步。
“有的人说了,不一定做;有的人做了,不一定说。"从语义上
看,这两句把两种截然相反的安身立命方式对举出来。其实,从另一
个角度看,“说”与“做"也存在先与后的关系。有的人是言在行先,
有的人是行在言先,有的人只有豪言壮语而没有行动,有的人只是默
默地付出,而没有只言片语。“语言是行动的先导”固然不错,但是
如果先期铮铮誓言响彻云霄,却没有后期实实在在的行动,只会成为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言与行而言,孰先孰后,各有千秋。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行动之前,要做好精心谋划,
这样就避免了“瞎子摸象”的麻烦,而且因为方向清楚、目标明确,
就少走了很多弯路;“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要在无
路的地方踩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就要求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
个脚印地行动,然后才会有好的结果。
“敢为天下先“,《老子》中话揭示了要破除陈规陋习,必须要有
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站出来。如果每个人都安于现状,都“各人自
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躲进小楼成一统“,安稳地过着自己
的生活,四季轮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世相同”,这个世界
只能永远停留在荒蛮阶段。只有一批批不安于现状的先行者“吃苦在
前,享受在后"的奋斗,才有今天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升。
不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先”是基础,是设想;“后"
是行动,是结果。只有先期做好精心谋划,再付诸行动,才可能会有
好的结果。欲成大事者,“先与后”的关系如何处理,需要费思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出自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材料
两句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话阐释“知所先后"的含义,即做人做
事知道什么为先,什么为后。比如,做人要以德为先,以才为后;以
国家利益为先,以个人利益为后;做事以本为先,以末为后;以重为
先,以轻为后等。做人做事的先后选择,体现了价值取向和修养智慧。
第二句话点明这句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话在今天仍有价值和意义,
“给我们以启迪”意味着考生要结合当下,思考这句话在今天的意义
价值,或对青年一代的启发和影响。
作文要围绕“知所先后"立意,可以结合现实讨论做人做事何者
为先,何者为后,做人做事要区分轻重缓急、本末次序等,但不能抛
开“先后”讨论轻重缓急或本末有次。要体现先后的区别和关系,不
能只谈“先"或只谈“后”,或者只用“轻重缓急"本末主次”代替“先
"后”,没有出现关键词或仅在开头或结尾出现关键词。同时,材料既
然特意强调“当下”,就说明我们在写作时应当能够联系当下来谈,
思考如今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或者当下中国在发展中应该如何把
握好“先后”关系。
立意:
1.知轻重缓急,能先后有序。
2.重先轻后,方能进退有据。
3.本末有次,先后有序。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
二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
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并在其组织法中提到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既然战争是起始于人的
思想的,就必须在人们的思想中树立起保卫和平的信念。”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由此一直致力于“人权、民主、自由、和平"等“共同价值”
的传播,以谋求全球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
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
则。
②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
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原因在于:其一,全球化时代多样
化的世界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凸显出的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冲突,使
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性,需要
重新寻找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的共生模式;其二,全球化范围内
人员急剧流动,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婚纱摄影工作室合作合同范本
- 2025水果销售居间合同
- 2025工程采购合同范本
- 2025聘请家庭保姆合同范本
- 2025写字楼租赁合同书范文
- 2025年进出口贸易合同范本
- 2025成都市土地流转合同
-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电子书下载流程》课件
- 《胃癌内科治疗》课件
- 2024-2025人教PEP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完整版P84)
- 国际关系理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高三(5)高考冲刺家长会课件
- 顶板安全管理知识
- 《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课件
- 报关委托书 电子版
- 高中音乐人教版高一全一册音乐-《芬兰颂》详案
- 广告制作及印刷品方案
- 东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
-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
- 3力浮力答案第1讲难题型密度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